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多元化护理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多元化护理。比较两组膝关节面平整度、护理前后的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膝关节面平整度优良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并发症发生率(7.32%)低于对照组(24.39%),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采用多元化护理可有效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效果,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动静平衡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12月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术后展开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动静平衡康复训练,观察两组膝关节功能、康复效果以及肌力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8.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动静平衡"理念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术后康复指导与训练,有利于促进患者关节功能以及肌力恢复,巩固康复疗效,在训练过程中实现动态平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5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7.1个月后对比2组患者的疗效、采用膝关节活动范围( ROM)和Lysholm评分对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优16例,良7例,优良率92%;对照组优4例,良5例,优良率36%,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ROM和Lysholm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早期综合康复的介入能使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延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膝关节功能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14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根骨结节牵引治疗,观察组采用延期内固定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两组疼痛情况、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度。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屈伸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75.71%,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延期内固定手术治疗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干预疗法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0例,术后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术后给予常规处置、康复训练并配合中西医结合干预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处置及康复训练治疗。对2组均行3个月随访,对比2组骨折愈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价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骨折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术后3个月 Lysholm 膝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干预可明显降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骨折愈合,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观察关节镜辅助空心钉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髁间棘骨折的疗效。将本院收治的95例胫骨平台髁间棘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术,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手术疗效。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前膝关节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说明,关节镜辅助空心钉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髁间骨折效果显著好于传统切开复位术,有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4):108-111
目的探讨系统性康复锻炼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效果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8月拟行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4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系统性康复锻炼,两组患者均干预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并比较干预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及胫骨平台后倾角(PA)恢复情况。结果康复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优良率(90.48%)高于对照组(73.81%)(χ~2=3.98,P0.05);同时两组患者PA均较干预前明显恢复(P0.05或P0.01),且康复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性康复锻炼用于胫骨平台骨折术后不仅有利于术后康复,缩短住院时间,促进骨折愈合,而且可更有效矫正PA,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药内服外敷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内固定术和术后康复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身痛逐瘀汤加味方口服联合伤科黄水外敷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9年4月65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恨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5)。对照组采用常规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对比2组木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伸直度、屈曲度)及功能(HSS评分)。结果:观察组切口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手术后6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忡直度、屈曲度及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57%,与对照组23.33%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改良前外侧入路胫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能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析阶梯式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给予阶梯式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康复前后Lysholm评分、膝关节恢复情况、康复前后VAS、ADL评分及康复训练满意度.结果 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对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前疼痛程度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在西峡县人民医院治疗的104例胫骨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两组均进行髓内钉内固定术,观察组接受经髌上入路,对照组接受经髌韧带入路,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估患者膝前疼痛程度,采用Lysholm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VAS均较手术前降低,Lysholm评分均较手术前升高,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髌上入路髓内钉内固定有利于减轻胫骨骨折患者术后膝前疼痛,对膝关节功能改善及恢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解剖型钢板结合CPM功能锻炼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解剖型钢板结合CPM功能锻炼治疗,对照组不予CPM功能锻炼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Lysholm膝关节评分、患膝关节屈曲度数、治疗后骨折复位程度。结果术后半年,Lysholm膝关节评分、患膝关节屈曲度数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在骨折复位程度方面也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剖型钢板结合CPM功能锻炼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较好,解剖复位及功能恢复方面疗效均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桃红四物汤辅助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疗效及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骨伤科行胫骨平台骨折手术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97例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44例患者接受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观察组),另外53例患者接受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手术过程指标、术后指标、术后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伸膝最大角度数、屈膝最大角度数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评分中跛行、支持、绞锁、不稳定、肿胀、上楼、下蹲、疼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Carlson后外侧手术入路手术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治疗中具有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最小有效康复量"原则指导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进行个性化康复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是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0例,对照组28例,采用既往非个性化康复训练,实验组32例以"最小有效康复量"原则指导康复训练。评价膝关节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定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最小有效康复量"原则指导下,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的患者尽早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有利于膝关节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7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66例,按照就诊时间先后将患者分为常规组与早期组,各33例。常规组患者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早期组患者术后采用早期康复护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早期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的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常规组;早期组患者的胫骨平台后倾角(PA)、内翻角(TPA)以及膝关节活动度(ROM)指数均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对于促进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患者术后恢复速度,促进膝关节功能的改善,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侧膝关节等速肌力训练对膝关节屈伸肌力和膝关节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将胫骨平台骨折术后4~6周康复患者5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根据骨折愈合情况给予物理治疗、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治疗、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减重站立和减重步行等综合治疗,对照组按照10RM法对患侧膝关节屈伸肌群进行等张肌力训练,观察组应用Biodex system 3进行等速肌力训练。分别于术后3、6个月进行等速肌力峰力矩、总功评定和HSS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3、6个月观察组患膝屈肌、伸肌平均峰力矩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总功除术后3个月120°/s等速收缩总功外,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术后3、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膝屈、伸肌群肌力,改善膝关节功能具有明显的康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量化法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训练法训练,给予研究组康复训练量化法训练,观察两组功能康复效果、膝关节评分。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7.14%(P0.05);研究组膝关节评分(91.52±5.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0.31±4.25)分(P0.05)。结论在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康复训练中采用康复训练量化法康复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接受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记录2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分别在术后12个月、24个月采用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同时在术后24个月采用SF-36评分标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满分100分,得分越高越好。结果:2组除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外,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24个月的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及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镋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术对胫骨平台骨折较传统手术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侧双入路结合中医辨证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8例胫骨平台后外侧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膝关节后侧双入路对骨折进行支撑钢板内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中医辨证治疗。观察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肿胀程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7 d观察组消肿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及1年观察组H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手术切口相关并发症,无感染、内固定失效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关节后侧双入路结合中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肿胀,促进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是治疗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