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目的 对比雷珠单抗与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 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40例(40眼),分为雷珠单抗组与康柏西普组各20例,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0.1 ml、康柏西普0.1 ml.注射前及注射1周、1个月及3个月后检测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光学相关断层扫描仪检测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注射1个月、3个月后眼底荧光造影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渗漏.结果 治疗后各时间点雷珠单抗组的视力均高于康柏西普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薄于康柏西普组(P<0.05),但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时间与分组无交互效应(P>0.05).注射1个月、3个月后,两组CNV渗漏治疗均有效,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雷珠单抗相比,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减轻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CNV渗漏的效果相当,而对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的改善稍差,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应可以达到相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单次注射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本文将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48例(50眼)分为康柏西普组(24例25眼)和雷珠单抗组(24例25眼),分别采用单次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治疗。观察比较了两组治疗前后的裸眼视力、眼压、中心视网膜厚度(CR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发现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单次注射治疗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均可有效改善近远期视力、眼压和生活质量,其中康柏西普效果更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增加,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治疗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方法: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40例(40只眼),随机分为康柏西普组(康组)和雷珠单抗组(雷组),分别给予玻璃体腔注射0.5 mg/0.05 mL,每月1次,连续3次,注射前、注射1周、1个月、3个月后检测2组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光学相干断层(OCT)检测黄斑中心凹厚度(CMT),注射1、3个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变化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康柏西普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BCVA提高,OCT在相同时间点黄斑中心凹1 mm范围内视网膜厚度(CMT)降低;1个月、3个月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渗漏治疗有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视力相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1个月,3个月后,2组CNV渗漏治疗均有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雷珠单抗比较,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同样能有效控制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渗漏,可提高视力及减轻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眼内注射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对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nAMD)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自行选择药物的意愿,将104例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康柏西普组和雷珠单抗组,每组各52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黄斑部外层视网膜管状结构(ORT)发生率、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厚度及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容积、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情况、眼内异物感、一次性眼压过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康柏西普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雷珠单抗组(P<0.05);治疗后1个月,康柏西普组BCVA值大于雷珠单抗组,CMT及黄斑容积、黄斑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ORT发生率、血清CRP及VEGF水平低于雷珠单抗组(P<0.05);两组CNV减少率,3个月后的BCVA、CMT及黄斑中心凹浅层血管密度、黄斑容积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nAMD的近期疗效高于雷珠单抗,且能提高视力,减少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但随着时间的延长,两者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视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湿性AMD患者84例(84眼),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1周、治疗后6个月裸眼视力及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后1周两组裸眼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治疗后1周两组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AMD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视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40眼)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变化情况、OCT检查与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视力提高超过2行患者19例(47.5%),视力稳定患者17例(56.7%),视力下降患者4例(13.3%);治疗后患者视网膜平均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患者经FFA检查,黄斑区渗漏完全消失31例(77.5%),黄斑区有渗漏现象但明显减轻9例(22.5%);随访半年后,经FFA检查,黄斑区渗漏完全消失35例(87.5%),黄斑区有渗漏现象但明显减轻5例(12.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注射液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裸眼视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5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分别接受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裸眼视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之前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6 mo,观察组患者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56.8±92.4)μm、(331.7±68.3) μm、(316.7 ±56.8)μm;对照组患者平均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86.8±92.4)μm、(371.7±65.3) μm、368.7±59.3)μm;术后1、3、6 mo,观察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4±0.3、4.6±0.4、4.7±0.5;对照组裸眼视力分别为4.3±0.2、4.4±0.5、4.4±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球结膜下出血4例,15d后均自行恢复,3例有短期眼压升高,无视网膜撕裂、休克、心力衰竭、动脉血栓等严重全身不良反应.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高,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被确诊为PCV的患者65例(65眼)并分为两组,病灶均累及黄斑中心凹,分别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组32例(32眼)和雷珠单抗组33例(33眼),两组均行玻璃体腔注药每月1次,连续注射3个月,后根据需要再次注药(3+PRN)。结果相较于治疗前,两组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BCVA显著提升,CRT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3+PRN的治疗策略,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都能够在短期内改善PCV患者的视力并能降低中央视网膜厚度,且疗效相当,而且选择康柏西普不能减少注药次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分为治疗组(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对照组(视网膜光凝),各21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和CMT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一定差异性,且同治疗前差异显著;两组患者治疗后FFA黄斑区无明显荧光渗漏率分别为52.38%、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29%、14.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张清文  孙霞  喻强 《当代医学》2022,(5):131-133
目的 对比康柏西普与雷珠单抗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临床疗效及对视力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本院收治的AMD患者108例,采用长短签自由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内眼手术标准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对照组应用雷珠单抗治疗,观察组应用康柏西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对老年湿性黄斑病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48例老年湿性黄斑病变患者,按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4)和研究组(n=24)。对照组患者给予雷珠单抗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种药物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第1个月的视力为(0.29±0.10),对照组为(0.38±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第1个月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为(355.2±52.6)μm,对照组为(345.5±53.3)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sation,CNV)渗透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注射次数为(4.79±1.26)次,对照组患者的注射次数为(4.01±1.0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老年湿性黄斑病变患者的前期效果优于雷珠单抗,后期效果相当,但康柏西普可降低患者CNV渗透的发生几率,且注射次数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李燕  王鑫  阚心怡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1,36(3):386-389,404
目的:探究雷珠单抗不同用药方案治疗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wAMD)的近远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次/月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对照组,n=62)及注射3次(1次/月)后按需雷珠单抗注射治疗(观察组,n=62)的wAMD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眼动脉血流动力学情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和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面积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内雷珠单抗使用次数和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眼动脉血流动力学(PSV、EDV、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BCVA均较术前升高(P<0.05),但组内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MT水平均较术前降低(P<0.05),但组内术后6个月的CMT水平与术后12个月的CM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的CMT水平均低于术后3个月(P<0.05);两组组间各时间点CM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NV渗漏面积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2个月的CNV渗漏面积低于术前后6个月、术后3个月(P<0.05),术后6个月CNV渗漏面积低于术后3个月(P<0.05);但两组组间各时间点CNV渗漏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2个月内雷珠单抗使用次数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注射3次后按需给药与1次/月给药雷珠单抗治疗对wAMD疗效相似,且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注射3次后按需给药能降低雷珠单抗用药次数,在药物经济性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62-263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0例(50眼)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5)和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高于对照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00%,较对照组的12.00%明显降低(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可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冀真真  刘董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4):2559-2560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对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厚度及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00例黄斑水肿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接受激光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玻璃体腔康柏西普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及视力水平。结果治疗后第1、3个月两组黄斑中心厚度均减小,且观察组黄斑中心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第1、3个月两组视力水平均提高,且观察组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有效降低黄斑水肿患者黄斑中心厚度,提高患者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联合青光眼引流阀(AGV)植入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疗效。方法:将68例NVG患者根据AGV植入术前是否进行玻璃体腔注药以及药物的不同分为雷珠单抗组(n=26)、康柏西普组(n=21)和对照组(n=21),分别于AGV植入术前3~7 d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10 g·L-1)或者康柏西普(10 g·L-1),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后行AGV植入术;对照组患者给予药物或前房穿刺后待眼压(IOP)平稳行AGV植入术;对屈光介质清晰的患者,玻璃体腔注药和AGV术前行全视网膜光凝术(PRP),如果屈光介质不清晰,先应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待能窥清眼底时再行PRP。结果:雷珠单抗组、康柏西普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平均眼压均较术前降低(P<0.01);3组患者术后平均抗青光眼药物数目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3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BCV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雷珠单抗组和康柏西普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联合AGV植入术可以有效、安全地治疗NVG,短期内提高患者视力,快速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30例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治疗,治疗组给予康柏西普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1)两组治疗后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柏西普治疗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型多靶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融合蛋白Conbercept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单眼w-AMD患者,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并随访6个月。根据注射药物不同将患者分为Conbercept(康柏西普)组和Lucentis(雷珠单抗)组,每组各50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视网膜厚度(CRT)和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面积变化及医疗费用,记录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 d、1周、半个月、1个月、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BCVA较治疗前逐渐提高,CRT、CNV面积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CVA、CRT和CNV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每只患眼注射6次计算,Conbercept组比Lucentis组共节省90万元,平均每只患眼节省1.8万元。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并发症,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新型抗VEGF药物融合Conbercept治疗w-AMD可取得同Lucentis接近的临床效果,安全性好,且医疗费用相对低廉,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研究康柏西普联合玻璃体切割治疗弥漫性糖尿病黄斑水肿( DM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从2010年7月至2015年6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弥漫性DME患者52例进行研究。依据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切割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康柏西普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两组治疗前后测定黄斑中央区的厚度( CMT),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面积,通过眼压计检测眼内压( IOP ),对比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视力。结果:治疗后两组的VEGF、CRP、CMT、CNV及IOP 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观察组的视力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同期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康柏西普与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治疗弥漫性DME疗效确切,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力功能,值得给予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雷珠单抗和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对黄斑中心凹下型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CNV)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两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8年9月1日—2021年10月1日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唐山市眼科医院)就诊的黄斑中心凹下型ICNV患者294人294眼,均接受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其中雷珠单抗组182人182眼(R组),康柏西普组112人112眼(C组)。采用1+PRN(pro re nata)治疗方案。R组接受雷珠单抗0.5mg玻璃体腔注射,C组接受康柏西普0.5mg玻璃体腔注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及每月随访均行BCVA检查、眼压检查(非接触式眼压计)、散瞳后间接眼底镜检查、OCT检查、OCTA检查,如ICNV病灶持续活动或复发重复注射药物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BCVA、OCT检查结果。结果 黄斑中心凹下型ICNV患者294人294眼,R组及C组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6个月BCVA、OCT测量黄斑中心凹厚度(CMT)平均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cnv)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0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雷珠单抗的眼内注射,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给予玻璃体腔内雷珠单抗注射,观察40例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后1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有效率为97.5%,治疗后1个月研究组的最佳矫正视力0.8,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204.76±19.28)。结论雷珠单抗眼内注射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眼病效果确切,能有效促进患者视力改善,降低黄斑视网膜厚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