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江苏省海安县2013-2015年致泻性弧菌监测结果,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根据《海安县致泻性弧菌监测方案》,对腹泻病人和重点人群粪便、水产品进行采样、分离和鉴定。 结果 共采集各类标本1 837份,其中病例标本1 110份,水产品样本727份。致泻性弧菌实验室检出总阳性244份,检出率 13.28%,其中病例标本检出率15.32%(170/1 110),水产品检出率10.18%(74/727);检出致泻性弧菌主要为气单胞菌,占79.10%(193/244),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占14.34%(35/244),类志贺邻单胞菌5.74%(14/244),河弧菌0.82%(2/244),拟态弧菌未检出;病例不同年龄组、水产品不同种类致泻性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30~<40岁年龄组患者中女性检出率(25.00%)高于男性检出率(9.68%)(P<0.05),其余各年龄组检出率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时间分布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水产品中气单胞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在不同月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单胞菌8-10月份较其他月份高,副溶血性弧菌8-9月份高,8-10月份病例和水产品的检出率均较其他月份高(P<0.05),腹泻病例与水产品的致泻性弧菌检出率在时间上呈正相关(r=0.96, P<0.01)。 结论 海安县腹泻病人与水产品致泻性弧菌的检出率较低,主要致泻性弧菌为气单胞菌。腹泻患者和水产品中致泻弧菌检出率在月份上分布一致,提示应加强重点月份的监测,提高采样和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滕州市致泻性大肠杆菌病原学特征,为制定相关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1995~2010年滕州市级索、西岗镇腹泻病监测点及市财贸医院、市中心人民医院腹泻病门诊腹泻病人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2 756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482株,检出率为17.49%。其中ETEC占61.20%,EPEC占22.20%,EIEC占16.60%。病原菌检出率,男性为55.37%,女性为44.63%(P>0.05);0~4岁为26.64%,5~19岁为20.32%,ETEC肠毒素类型呈以ST为主(LT>ST>ST/LT)。[结论]致泻性大肠杆菌在引起婴幼儿腹泻病中占有一定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睢县致泻性病原菌感染特征及分布特点,为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选择睢县3个村卫生所为监测点,采集病人腹泻物,监测五种重点致泻性病原菌.结果 2年共采集腹泻病人粪便1509份,检出率28.40%.2009年检出率26.02%,2010年检出率为30.90%.男女性别比2.09∶1,男、女病原菌检出率分别为2...  相似文献   

4.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中致泻性弧菌分布与消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壳类、贝壳类海产品中致泻性弧菌分布与消长徐景野,林朝,杨治香,何水渊,王汀,邱华士(指导)1992~1993年间对13种2024份海产品进行查测,探讨海产品中致泻性弧菌的分布与消长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标本来源从本市5区、3市和...  相似文献   

5.
2010-2012年福建省致泻性大肠杆菌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了解福建省致泻性大肠杆菌在腹泻病人中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其他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设立延平区和永安市作为监测点,搜集2010-2012年哨点医院腹泻病门诊标本977份,采用常规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分离鉴定致泻性大肠杆菌菌株,用SPSS17.0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0~2012年合计检测哨点医院腹泻病门诊标本977份,检出致泻性大肠杆菌65株,检出率为6.65%。EPEC检出构成比最高,达到50.77%,aEPEC占绝大多数;ETEC和EAEC次之;男女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EC检出率最高的月份为8月,其次是9、11月;将腹泻患者按照年龄分为4组,DEC检出率分别为7.06%、2.0%、2.22%和8.24%,各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建省监测点腹泻患者中DEC作为病原菌占到一定比例,并以EPEC为主,夏秋季是DEC高发季节,0~5岁婴幼儿组及成人组是DEC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6.
7.
腹泻病儿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解腹泻病儿的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取新鲜粪便做细菌培养,对纯培养或优势菌进行鉴定,病毒用RV-Ag ELLSA方法检查.结果:980例腹泻病儿中,查出病原504例(56.43%),检出病原体16种520株(53.06%),其中致泻菌403株,轮状病毒117株.结论:腹泻病儿中0~1岁婴幼占首位(67.14%).各季度检出率差别不显著,以第3、4季度发病人数为多,病原菌以克雷伯氏菌为主,其次为HRV、枸橼酸杆菌.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婴幼儿免疫力差有关.  相似文献   

8.
腹泻病儿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腹泻病儿的致泻病原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取新鲜粪便做细菌培养,对纯培养或优势菌进行鉴定,病毒用RV-Ag ELLSA方法检查。结果:980例腹泻病儿中,查出病原504例(56.43%),检出病原体16种520株(53.06%),其中致泻菌403株,轮状病毒117株。结论:腹泻病儿中0-1岁婴幼占首位(67.14%)。各季度检出率差别不显著,以第3、4季度发病人数为多,病原菌以克雷伯氏菌为主,其次为HRV、枸橼酸杆菌。与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婴幼儿免疫力差有关。  相似文献   

9.
致泻性大肠杆菌作为腹泻症状主要病原菌之一,在国内外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得到公认的致泻情大肠杆菌已有6种类型,即肠致病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顺义区感染性腹泻的病原菌构成、流行特征及主要致病菌的血清型分布,为本地区感染性腹泻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顺义区2家哨点医院肠道门诊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 进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对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366份标本中共分离到71株致病菌,检出率为19.13%,阳性率居首位的是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占47.89%,其次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分别占26.76%和25.35%。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以产毒大肠埃希氏菌(ETEC)为主,沙门氏菌血清型以肠炎沙门氏菌和山夫登堡沙门氏菌为主要流行血清型。检出率以6-10月份较高,青年组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结论 顺义区感染性腹泻致病菌以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为主,应在高发季节有针对性的加强主动监测,有效防控感染性腹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多重PCR技术筛查自腹泻病人中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了解5种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方法]用常规方法分离培养粪便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提取DNA,采用多重PCR扩增12对目的基因,电泳检测扩增产物,确定病原检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07年河南省1534份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检出率10.37%,其中EAEC(3.59%)居首位,其余依次检出EPEC(2.67%)、STEC(2.15%)、ETEC(1.63%)、EIEC(0.33%)。合并感染检出率0.78%,以ETEC合并感染居多。感染高峰在5月(19.85%),城市与农村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60岁组腹泻病人的检出率最高(17.00%)。[结论]应用多重PCR技术能快速鉴别粪便标本中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致泻大肠埃希菌是河南省常见的腹泻病原。  相似文献   

12.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可导致人、动物感染,引起食物中毒、尿道感染、肠道感染、脓毒症或脑膜炎症等。主要分为5类,即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粘附性大肠埃希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为了解平罗县感染性腹泻样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感染情况,2011年4—12月对平罗县3家哨点医院收集到的感染性腹泻监测病例的粪便标本进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延平区2010—2012年致泻性大肠杆菌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平区感染性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杆菌(DEC)检出情况及菌株特征。方法用多重和单重PCR方法检测DEC的EPEC/EHECeaeA基因、EHECstx基因、EAEC aggR基因、EIECipaH和virA基因、ETEC ST和LT基因,对阳性菌株进行API20E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凝集试验和PFGE试验。结果 2010—2012年DEC监测点共检测腹泻病人粪便标本504份,检出DEC 39株(7.7%),其中EPEC 23株(59.0%,以aEPEC为主,18株),ETEC 14株(35.9%),EAEC 2株(5.1%)。ETEC中ST基因阳性9株,LT基因阳性3株,均阳性2株。不同类型的DEC生化反应特性不同;对18株aEPEC进行PFGE,DNA片段得到较好分离。DEC检出率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EC是该监测点腹泻患者重要病原菌,以EPEC为主,建立健全基层疾控机构对DEC的检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2015-2016年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的感染、分布及其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方法对2015-2016年哨点医院提供的感染性腹泻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确定其致病型别及其携带的毒力基因。结果 359份腹泻标本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31份,检出率8.64%,其中EAEC 15份,检出率4.18%,EPEC 13份,检出率3.62%,ETEC 3份,检出率0.84%,未检出EIEC及EHEC。15株EAEC中,携带astA基因8株,携带aggR+pic基因6株,携带astA+aggR+pic基因1株。13株EPEC均携带eae基因,3株ETEC均携带estI基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高发,2015年主要以EPEC为主,2016年主要以EAEC为主。结论江阴市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以EAEC和EPEC两个型别为主,携带的毒力基因呈多态性,显示其致病力和侵袭力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基于临床医院开展4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人群监测,探讨公共卫生实验室对临床实验室需求的直接技术指导的实践模式。方法 设立哨点医院,以标准化方法筛选和鉴定DEC菌型;构建DEC流行特征基线;对疑似暴发病例开展基于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2-2013年选择上海地区4家哨点医院检测7 204份腹泻标本确认的712例DEC感染病例,阳性率为9.9%。其中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感染351例;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感染292例;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感染32例;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EHEC)感染6例;DEC混合感染31例。EPEC感染以1~5岁儿童最多见,菌型均为aEPEC;ETEC流行峰值在8月,阳性率>20%,感染病例2012年聚集于1~28日龄和2013年的20~60岁人群(P< 0.05),菌型以耐热肠毒素(ST)型最多(59.6%),其次为不耐热肠毒素(LT)型(27.8%)和ST/LT型(12.6%);2013年儿童感染EIEC病例明显增加(P< 0.01);未监测到EHEC O157 : H7,但确认2例EHEC O26 : H11(eae-hlyA-stx1a)儿童病例;调查确认2012年上海地区15例新生儿ETEC聚集性感染病例与四川省自贡市新生儿病例属于同一克隆(STh-CS21-CFA/I-ClyA-EatA-ST2332- SHNL0005)。结论 上海地区DEC型谱特征已发生改变,ETEC对新生儿院内感染和食源性感染性腹泻构成潜在暴发风险,需加强实验室主动监测。  相似文献   

16.
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在腹泻病中地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全面了解腹泻病中致泻大肠埃希菌的感染情况 ,以及研究该菌感染在腹泻病中的地位。方法 :本地医院送检的腹泻病人标本 ,经增菌、分离培养、纯培养、生化学、血清学等一系列微生物学鉴定 ,分别确定引起腹泻病的各种病原菌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14 2份腹泻病人的标本中 ,检出肠道病原菌 199株 ,阳性率为 17 43 % ,其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 14 3例 ,占 71 86% ,居首位。男、女感染人数分别占 12 0 3 %和 13 5 5 %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14 3株致泻大肠埃希菌分属EPEC、EIEC、ETEC共 2 3个血清型 ,其中O86∶K61K62 、O2 9∶K?和O8∶K40 K47血清型最为多见 ,分别占 5 0 0 %、2 2 5 8%和 47 62 % ;自腹泻病人标本中分离到 2株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结论 :本地腹泻病人标本中致泻大肠埃希菌感染居首位 ,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查清了致泻大肠埃希菌的血清群、型分布规律以及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为制定腹泻病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产H2 S致泻大肠埃希菌的发现 ,为致泻大肠埃希菌家族增加了新的成员 ,是一种新的腹泻病原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4种致病性弧菌的污染现状,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技术依据。方法 根据2011 - 2017年分年度的《广西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方案》,在广西各地采集各类水产品监测并对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11 - 2017年6 278份水产品检测结果显示,阳性1 685份,阳性率为26.84%;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溶藻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率分别为25.87%、9.19%、0.73%和0.14%。各年度阳性率波动较大,贝类样品所占比例较大的年份阳性率相对较高;鱼生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阳性率分别高达21.14%和7.26%。副溶血性弧菌以贝类和泥丁、沙虫阳性率最高,分别为53.94%和53.85%,其次为虾类(35.83%)和蟹类(33.54%);创伤弧菌以泥丁、沙虫类阳性率最高,为27.78%,其次为虾类(14.52%)和贝类(14.13%),蟹类阳性率(0.65%)最低。沿海地区、城市地区、批发市场/收购环节、农贸市场和大、中、小型餐馆采集的样品总体阳性率相对较高。结论 广西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污染较为常见,尤其是泥丁、沙虫、贝类和虾类,生食/半生食水产品阳性率也较高,需要警惕食用未煮熟煮透的泥丁、沙虫、贝类、虾类或生食/半生食水产品引起副溶血性弧菌和创伤弧菌感染的风险,特别是城市地区和餐馆消费者。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 ,掌握其对食品、水体及环境污染的途径 ,于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对石家庄市 13种不同样本进行了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病原学分布调查。1.材料与方法 :(1)采样区域、种类与数量 :选择市区、正定、赞皇县 3个区域的农贸市场、农田土壤、屠宰场污水等 13种不同样本为调查对象。其中生肉类 12 0份 ,熟肉类 6 9份 ,蔬菜类 5 0份 ,兔粪 6 0份 ,羊粪 6 0份 ,猪粪 81份 ,牛粪 6 3份 ,鸡肠内容物96份 ,苍蝇体表 93份 ,水产品 6 0份 ,鲜牛奶 4 0份 ,农田土壤6 2份 ,屠宰场污水 32份。(2 )样本采集与运…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住院腹泻患者致泻病原情况,1990年1-12月对豫东睢县住院腹泻患者372例进行了致泻细菌、轮状病毒、致泻寄生虫的一次性同步调查分析.结果:201例(54.03%)检出致泻病原,共检出12种病原体计237株,检出率63.71%,其中致泻细菌检出率44.35%、轮状病毒检出率12.10%、致泻寄生虫检出率7.26%。主要致泻病原为鼠伤寒沙门菌和轮状病毒,其构成比为44.30%及18.99%。住院腹泻患者主要为0~1岁婴幼儿(占67.60%),各季度病原检出率差别不显著,发病人数以第3、4季度为多。还对流行病学主要特征、临床诊断及发病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水体弧菌污染与弧性菌腹泻的相关性,我们于1987年对常熟市近海长江口岸的浒浦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对就诊的急性腹泻病人,采集就诊前未经药物治疗者粪便标本884例和生活用地面水64份,按细菌性食物中毒检验程序进行5种病原菌的检测。将采集的生活用地面水(河水40份、浅井水24份),分别经碱性蛋白胨水,氯化钠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