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76-1677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与胃镜检查、胃黏膜病理检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行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观察患者胃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胃镜检查不同分型与病理检查结果的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以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病理特征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94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78.33%。B型、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2.22%、88.24%,明显高于A型胃镜诊断符合率61.76%(P<0.05);B型与A+B型胃镜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上皮内瘤变、伴肠上皮化生均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关系密切。随着患者炎症程度、萎缩程度、肠化分级、上皮内瘤变分级的加重,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与胃黏膜病理检查结果具有相关性,但胃镜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可将二者结合使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存在密切联系,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感染率上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炎症的程度、部位、活动性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为临床胃炎抗Hp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胃镜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165例患者行活检病理诊断及Hp检测,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 16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患者Hp感染率为41.82%,与性别、胃黏膜炎症的程度、活动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年龄、炎症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感染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程度、活动性有关,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有必要作抗Hp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内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和相对应的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相关性。方法:将我院102例病理诊断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按Hp感染的细菌密度,活检病理的腺体的萎缩程度的轻、中、重度及肠化程度的轻、中、重度对比分析。结果:Hp感染密度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呈正相关(<0.01),但与肠化程度不相关(>0.01)。结论:在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Hp感染细菌密度与萎缩程度正相关。Hp感染细菌密度与肠化程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胃炎肠化生的相关病理表现,分析肠化生的相关病因。方法将2005年1月~2006年12月于本院接受胃镜检查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肠化生慢性胃炎组和非肠化生中重度慢性胃炎组,分别观察每组胃粘膜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活动性(中性粒细胞浸润)、萎缩、肠化、淋巴滤泡等表现。结果肠化生组Hp感染率、胃黏膜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病理诊断率(35.7%、25.2%、35.7%)均显著低于中重度胃炎组相应诊断率(63.7%、40.4%、47.9%;P<0.01、P<0.01、P<0.05),而腺体萎缩诊断率(10.4%)显著高于中重度胃炎组(0.7%,P<0.01)。肠化生组、中重度胃炎组中Hp感染患者淋巴滤泡及中性粒细胞浸润诊断率均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胃黏膜肠化生与Hp感染、淋巴滤泡生成及中性粒细胞浸润无明显相关性,Hp感染主要引起活动性炎症表现,与肠化生无明显因果关系。肠化生的出现可能另有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慢性胃炎(CG)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幽门螺杆菌(Hp)与CG的相关性,回顾性对比分析2003年9月-2007年8月我院收治并诊断为慢性胃炎2660例患者的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结果,①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胃镜检查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的诊断符合率为95.12%,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符合率为62.18%;②CAG患者胃黏膜发生肠化的几率高于CSG者(P<0.05),中、重度CSG发生肠化的几率高于轻度CSG者(P<0.05);③CSG患者Hp检出率39.58%,CAG者Hp检出率为33.42%,CSG患者Hp检出率高于CAG者(P<0.05),Hp感染程度与CSG程度呈正相关;④Hp感染与肠化发生无相关性。结论①诊断CG尤其是CAG单凭胃镜检查不准确,应多部位多点行病理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②肠化的发生与长期炎症及炎症程度关系密切,治疗中应积极预防,定期随访;③Hp是导致CG的重要因素,与CG的程度关系密切,根除Hp可以减轻CG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的相关性。方法456例患者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采用13/14C尿素呼气试验,病理组织学Giemsa染色法找寻Hp呈阳性。患者分为两组:Hp阳性组112例,Hp阴性组195例。分别观察胃腺体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及癌变率。结果456例患者中,Hp阳性者222例,阳性率48.68%。其中萎缩:轻度214例(49.77%);中重度8例(34.78%)。肠化:轻度131例(45.64%);中重度7例(29.17%)。异型增生:轻度46例(43.40%);中重度3例(23.08%)。癌变:6例(1.32%)。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胃腺体萎缩、肠化、异型增生程度及癌变的差异行χ2检验,结果显示:萎缩(χ2=1.992,P=0.158);肠化(χ2=2.436,P=0.119);异型增生(χ2=1.974,P=0.160),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唯一病因,应关注其他因素。  相似文献   

7.
赵亮 《吉林医学》2010,31(11):1495-1496
目的:通过对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清除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病理改变的分析,确定Hp对其炎症程度、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的影响。方法:采用Hp相关的萎缩性胃炎患者接受Hp清除治疗,对其治疗前后胃窦部黏膜的病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在治疗成功组中,治疗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较治疗前明显减轻,但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未减轻。在治疗失败组中,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活动性、腺体萎缩及肠上皮化生均没有变化,且随着Hp感染时间的延长,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生还可加重。结论:Hp的清除治疗可使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度减轻,对此类患者应行Hp清除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镜下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在上海市宝山区罗店医院实施胃镜检查的患者3457例,对所有患者实施连续性胃镜下黏膜活检,确定患者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检测患者的Hp感染情况,探讨Hp感染与胃镜下胃炎类型及病理分型的关系。结果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其他类型胃炎患者中的Hp阳性率分别为51.99%(1150/2210)、79.17%(821/1037)、72.47%(79/109)和56.01%(56/99),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率低于萎缩性胃炎和糜烂性胃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示,轻度炎症反应组Hp感染率[47.24%(856/1812)]明显低于中度炎症反应组[68.08%(1009/1482)](χ~2=144.19,P<0.05)和重度炎症反应组[98.77%(161/163)](χ~2=67.34,P<0.05);Hp阳性患者肠上皮化生[41.50%(842/2029)比10.57%(151/1428)]及上皮类瘤变[8.85%(165/1864)比1.49%(21/1407)]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发生肠上皮化生组(χ~2=391.48,P<0.05;χ~2=73.06,P<0.05)。结论 Hp感染会促进胃黏膜发生炎症和萎缩,加重胃黏膜炎症反应的程度,同时可能诱发肠上皮的化生和上皮类瘤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相关性。方法:将189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组和上腹痛综合征组。按胃黏膜病理检查分为浅表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浅表性胃炎伴肠化组、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组,进行Hp检测。统计各组Hp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餐后不适综合征组Hp感染阳性率与上腹疼痛综合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型各组Hp感染情况近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D患者Hp感染率没有明显升高,Hp感染与上腹痛综合征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慢性胃炎程度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人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特征和慢性炎症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经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测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089例,按年龄<60岁(非老年组)与≥60岁(老年组)分成两组。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KUT)检测Hp,并行HE染色作组织学诊断和炎症程度的评价。结果:同组中,中度以上炎症的Hp感染率高于轻度炎症者,老年组Hp感染率61.29%,非老年组67.34%,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老年组78.65%,非老年组82.35%,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各自均高于同组的慢性炎症、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Hp感染率。老年组慢性炎症的Hp阳性率20.28%,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的41.27%,与同组的萎缩、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Hp阳性率(分别为35.07%、37.36%、46.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慢性炎症程度直接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不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无论是老年组还是非老年组,Hp感染都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而且可能在炎症的初始阶段发挥作用。老年人胃黏膜病理组织学变化与Hp感染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胃癌及胃黏膜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的胃癌患者47例作为观察组,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消化性溃疡共16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进行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同时观察组47例胃癌患者胃镜分型按照Borrmann分类为Ⅰ、Ⅱ、Ⅲ、Ⅳ型,组织学按照Lauren分为肠型和弥漫型,按照位置分为贲门型和非贲门型,观察不同部位和分类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的Hp感染阳性率最低,胃溃疡Hp感染阳性率最高,慢性萎缩性胃炎Hp感染阳性率第二,四组病人经统计学分析,χ2=6.988,P〈0.05,存在显著性差异;胃癌Hp感染中非贲门与贲门感染相比较差异显著(72.7%vs 42.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的发生与Hp感染有一定的关联,非贲门位置的胃癌的发生率要显著高于贲门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的相关性。方法230例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黏膜组织Giemsa染色法进行Hp检测。根据Hp感染情况分组,比较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在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Hp阳性组12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黏膜腺体轻度萎缩84例(65.1%),中重度45例(34.9%);轻度肠上皮化生48例(37.2%),中重度23例(17.8%);轻度异型增生31例(24.0%),重度6例(4.6%)。与Hp阴性组比较,Hp阳性组胃黏膜中重度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腺体中重度萎缩、肠上皮化生及重度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胃镜检查后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择取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胃镜诊断为CAG的11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其和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及其与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本组在胃镜诊断下判断为CAG的110例病人当中,Hp为阳性的病人为48例,占总数43.64%;病理学诊断为CAG的病例中,Hp阳性共43例,占总数64.18%。病理诊断的CAG病例Hp阳性率明显比胃镜检查的CAG病例高(P 0.05)。胃镜下CAG表现及其与Hp感染相关性中,存在伴发表现者Hp阳性率明显比一种表现者更高(P 0.05);萎缩程度越高,肠上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均加重,且Hp感染程度增高(P0.05)。结论胃镜检查对于CAG的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价值,但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CAG结果常存在较大差异,应积极全面分析临床表现、Hp感染情况及病理相关形态改变及原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加强病例随访,以提高病人治疗和预后的安全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程度与肠上皮化生(IM)程度、异型增生(ATP)程度及HP感染程度有相关性,可以结合三者的程度为CAG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早期胃癌的关系,探索与说明抗体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并近期进行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568例患者。根据H.pylori是否感染、年龄、H.pylori抗体分型以及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分为3组,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260例)和早期胃癌组(31例)。分析不同毒素分型的H.pylori感染与患者年龄、不同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的关系。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50岁及以上、男性及H.pylori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50岁患者H.pylori CagA和Va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同年龄间H.pylori抗体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菌株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高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及低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结论 慢性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高毒力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早期胃癌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低毒力菌株感染者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者占有一定比例,依据H.pylori毒力抗体分型来预测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以及帮助决策是否根除H.pylori的可信度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类型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Gao BX  Duan LP  Wang K  Xia ZW  Lin S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8):2674-2678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胃炎类型及食管酸暴露的影响,特别是 Hp 的定植密度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进一步探讨 Hp 在反流性食管炎(R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具有典型反酸、烧心等症状的22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胃镜检查并取胃黏膜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胃食管24h pH 监测。根据胃镜下食管黏膜有无糜烂诊断 RE 或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结合胃镜及病理,将胃炎分为4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窦炎组(CNAA 组,胃窦慢性非萎缩炎症为主,胃体部黏膜基本正常);慢性非萎缩胃炎组(CNAG 组,胃窦、体均有明显慢性非萎缩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窦炎组(CAA 组,慢性胃窦萎缩性炎症);慢性萎缩性胃炎组(CAG 组,慢性胃窦、体部多灶性萎缩性炎症)。WS 染色诊断 Hp 感染状态,并根据 Hp 定植密度分为轻、中、重度感染。24h pH 监测以DeMeester 积分≥15为阳性诊断标准。结果 223例 GERD 患者中62例(27.8%)胃镜证实为 RE,余161例(72.2%)为 NERD。Hp 阳性者67例(30.0%),Hp 阳性及 Hp 阴性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RE发生率、pH 监测阳性率、DeMeester 积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3例患者中 CNAA 45例(20.2%),CNAG 88例(39.5%),CAA 65例(29.2%),CAG 25例(11.2%)。Hp 阳性患者表现为明显的胃窦、胃体部非萎缩性慢性炎症(56.7%),与 Hp 阴性组患者胃炎的构成比显著不同(P<0.05);RE 组 CAG 所占比例低于 NERD 组(6.5%比13%);67例 Hp 阳性的 GERD 患者中,胃体部中重度感染组的24h pH 监测阳性率及胃内平均 pH 值与轻度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6.4%比73.5%和2.3±0.8比2.0±1.1,P<0.05)。结论 Hp 感染对胃炎的类型和部位有明显的影响;Hp 感染的部位和程度对胃内酸度及食管酸暴露的程度亦有显著影响;弥漫性萎缩性胃炎可能对 RE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相关性。方法对经胃镜诊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和消化性溃疡(PU)共52例患者的活检胃黏膜进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和快速尿素酶试验,以确定有无Hp感染;用HE染色观察淋巴滤泡形成。结果在Hp感染患者(36例)中,有淋巴滤泡者占36.1%(13/36),而无Hp感染的患者均无淋巴滤泡形成。Hp感染阳性者其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及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发生率与Hp阴性者相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上海安亭地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以探索Hp的致病性。方法:近2年来院接受检查的831例患的胃镜与病理报告统计列表、整理分析。结果:安亭地区Hp感染率80.75%,男、女无显差别,属于Hp高感染区。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溃疡(GU)、十二指肠溃疡(DU)的Hp感染率分别是78.97%,79.74%,73.33%,89.74%,基本上与国内外报道相似,但活动性胃炎与非活动性胃炎以及萎缩无肠化与萎缩伴肠化的Hp感染与未感染差异显。对各癌前期病变,胃粘膜Hp感染平均年龄明显小于非感染组。结论:Hp感染程度愈重,侵犯部位愈深,对寄生组织细胞破坏就越重,两呈明显正相关关系,提示Hp是消化性溃疡病因学中一个重要因素。Hp感染的消化性溃疡,应进行Hp根除疗法。Hp与胃癌关系密切,凡由H感染致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其发生年龄提前,胃癌发病率增加,充分利用本地区有利条件,积极开展普查Hp感染,探索根除治疗方案,降低的非老年性死亡人数,减少胃癌发病率是我们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老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相关性。方法对7971例具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作胃黏膜组织活检,以比较老年组(≥60岁)与非老年组(<60岁)Hp感染的阳性率。同时对慢性活动性胃炎、慢性非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进行分组比较,计算构成比例及Hp的感染率。结果老年组Hp感染率77.1%,高于非老年组65.1%;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阳性率高于其它组。而慢性非活动性胃炎与胃癌Hp阳性率相接近。结论Hp感染与年龄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结合病理分析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抽取86例于2014年4月到2015年3月期间来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消化内科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86例入组患者均行胃镜检查和病理分析进行诊断。结果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诊断符合率为83.7%。对于黏膜萎缩,其阳性检测值:A+B≥70.0%,A+B+C=94.7%,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肠上皮化生,A+B阳性检测值为16.7%;对于异型增生,C的阳性诊断率为21.1%。86例患者中,Hp阳性53例,阳性率为61.6%;阴性33例,阴性率38.4%;其中Hp感染阳性患者与胃黏膜3种病理改变有关系,三者相比,胃粘膜萎缩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之间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和病理分析有一定的相关性,在实际的临床诊断中将胃镜检查与病理分析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吴肖仙  蒋兴愉 《广东医学》1998,19(11):855-85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上消化道疾病中胃粘膜病理改变的影响。方法:对602例患者胃粘膜标本分别做尿素酶试验和美蓝染色检测Hp,病理活检HE染色观察胃粘膜病理改变,并观察伴有萎缩、肠化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结果:Hp检出率较低,为48.0%。慢性活动性胃炎Hp感染率最高,为83.7%。Hp感染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重度萎缩性胃炎和腺上皮不典型增生关系密切,与无Hp感染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是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Hp感染引起胃粘膜癌前期病变,可能是胃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