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通过3D-CT静脉造影(3D-CTV)来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肿瘤周围皮层回流静脉的关系,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帮助.方法 2008年6月至2010年2月收治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接受3D-CTV检查,3例同时MRV检查.通过观察3D-CTV中肿瘤与所累矢状窦及周边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的关系;术前判断矢状窦的通畅性,并根据术中实际情况来验证3D-CTV结果的准确性.结果 11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术前3D-CTV检查发现:4例位于额叶矢状窦旁脑膜瘤上矢状窦已经完全被肿瘤侵犯包裹而闭塞,手术将肿瘤包括累及矢状窦一并切除;4例额顶脑膜瘤部分侵入上矢状窦,上矢状窦仍然通畅,其中3例手术将累及上矢状窦侧壁及侵入窦内肿瘤一并切除,同时修补上矢状窦,另1例行肿瘤切除加累及的上矢状窦侧壁电凝烧灼;3例额顶脑膜瘤仅累及上矢状窦侧壁而没有侵入至窦内,1例手术将肿瘤连同矢状窦侧壁外层一并切除,2例行肿瘤加受累及矢状窦侧壁电凝.5例患者3D-CTV同时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中央沟静脉、中央前沟静脉之间关系密切,1例患者中央前沟静脉术中有损伤,其余患者静脉均保护完好.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获得Simpson Ⅰ级全切除,2例Simpson Ⅱ级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随访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3D-CTV所显示肿瘤与矢状窦关系与手术实际情况吻合.相对于MRV和DSA,通过3D-CTV检查可更方便、直观地判断矢状窦旁脑膜瘤与矢状窦及肿瘤周边静脉的关系,对于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前行3D-CTV检查,可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症状、诊断方式、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手术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20例,SimpsonⅡ级切除8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月~10年(平均5.1年),复发1例。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保护上矢状窦,避免回流静脉的损伤是提高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基底附着于上矢状窦壁的脑膜瘤,传统的观点将其分为前、中、后三部分。而与上矢状窦中1/3相对应的是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后回,且该区域上引流静脉粗大,故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尤其是巨大型脑膜瘤手术的并发症相对较多。对其手术的难点在于:术中既要处理受累的上矢状窦,又要保护好中央前、后回及其引流静脉。我们于1996年至2005年共收治巨大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患者32例,术中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根据不同类型应用不同的手术方法以提高疗效和减少手术并发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8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4例幕上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4例切除术前行血管内栓塞,其余10例直接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Simpson分级1级切除1例,2级13例。术后1 d复查CT无术后出血。结论 巨大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效果良好;术前栓塞治疗,可减少肿瘤血供,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5.
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25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源于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的可行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4-10~2010-10收治的矢状窦旁脑膜瘤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采用手术切除肿瘤,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18例,Ⅱ级切除5例;行上矢状窦前1/3结扎切断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一经临床诊断,均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报告我院1980年1月~1987牛1月收治的上矢状窦旁脑膜瘤20例手术治疗体会。 临床资料 本组女9例,男11例。30岁以下7例,31~50岁11例,50岁以上2例,上矢状窦前1/35例,中1/3 11例,后1/34例,位矢状窦一侧的18例,跨矢状窦两侧2例,肿瘤重200g以下8例,2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46例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其中矢状窦前1/3段 13例,中1/3 29例,后1/3 4例;肿瘤基底位于矢状窦16例,大脑镰22例,矢状窦和大脑镰同时受累8例。结果 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32例,Ⅱ级切除9例,Ⅲ级切除4例,Ⅳ级切除1例。41例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3例,行放射治疗2例,再手术1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显露,矢状窦及引流静脉的妥善保护和处理是提高矢状窦旁、大脑镰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再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10例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手术切除,同时对受累的矢状窦作相应的处理,其中肿瘤切除后直接缝合破损窦壁2例、切开窦壁切除窦腔内肿瘤后缝合窦壁3例、切除窦腔内肿瘤及受累窦壁后用自体硬脑膜修补4例、窦腔完全闭塞的1例行矢状窦结扎并切除.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均取得了显微镜下全切除,术后除1例遗留轻度左下肢肌力减退外,其余病人均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处理复发性矢状窦旁脑膜瘤均可做到镜下全切除,积极、妥善地处理受累的矢状窦对病人的预后至关重要,同时也是预防矢状窦旁脑膜瘤再次复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总结显微外科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0例(34.5%),Ⅱ级切除28例(48.3%),III级切除4例(6.9%),无手术死亡。结论彻底切除脑膜瘤及受累的硬脑膜、矢状窦、大脑镰是预防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复发的有效手段。合适的手术入路,矢状窦和中央沟静脉的妥善处理和保护,避免功能区脑组织的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静脉系统保护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采用手术切除的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处理瘤周侧支静脉和受累矢状窦的经验.结果 手术切除上矢状窦前段1例,明胶海绵+耳脑胶修补破损窦壁5例,电灼侧壁23例.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26例,Ⅱ~Ⅲ级切除8例.随访34例,时间6个月~5年.无相关静脉损伤后并发症.结论 术前通过静脉血管造影明确瘤周侧支静脉及上矢状窦受累程度,有助于大脑镰及矢状窦旁脑膜瘤术中对静脉系统的保护,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术中如何保护回流静脉,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1月至2010年12月应用回流静脉保护技术治疗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42例,术前均行MRV检查,术中采取跨中线骨瓣,绕行剪开硬膜,妥善处理肿瘤与中央沟静脉粘连和受累的矢状窦。采取传统手术20例。结果采取回流静脉保护组回流静脉均保护完整,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传统手术组4例因术中回流静脉损伤而出现偏瘫、颅高压症状,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2例上肢遗留偏瘫。结论应用术前MRV检查和术中注意回流静脉的保护等显微技术切除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可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提高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全切肿瘤51例(94.5%),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者22例(40.8%),SimpsonⅡ级切除者29例(53.7%);余3例SimpsonⅢ级切除(5.5%).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死亡.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应力争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全切率与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矢状窦旁脑膜瘤常因其侵犯矢状窦和影响回流静脉而增加手术难度。具有一定的致残风险。我院近2年共手术治疗1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37岁;病程3个月~2年。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7例,癫痫4例。颅内压增高2例,发作性眩晕1例,幻视1例。10例脑膜瘤术后均经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4.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39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方式、显微手术及其疗效。结果肿瘤经手术全切除34例(87.2%),次全切除4例(10.3%),1例(2.5%)于术后因脑水肿死亡。长期随访(平均2.6年)32例,其中25例(64.1%)恢复良好,2例(5.1%)因肿瘤复发而再次手术。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外科治疗林时松,林业顺,李尧我科自1975~1993年共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139例,肿瘤均全切除。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39例中,男84例,女55例。年龄15—67岁,平均34.8岁。临床表现与误诊情况本组病程最短2年,最...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107例上矢状窦旁(简称窦旁)脑膜瘤手术治疗的经验,并对肿瘤与上矢状窦的解剖关系以及手术技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107例,占同期颅内脑膜瘤的20%。男61例,女46例。年龄15~65岁,平均41岁,其中30~50岁者,占64.8%。(二)症状和体征:本病除一般颅内压增高表  相似文献   

17.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矢状窦旁脑膜瘤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其基底部起源于矢状窦外侧壁及其邻近硬脑膜,分布于由凸面硬脑膜,矢状窦外侧壁和大脑镰形成的矢状窦区.肿瘤血运丰富,由颈内、颈外双重动脉系统供血,肿瘤往往不同程度地侵犯矢状窦及其重要的皮质回流静脉,特别是位于上矢状窦中后1/3者,手术根治较为困难.回顾性分析3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部分病例取自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脑系外科)[1],并就如何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全切率与术后疗效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总结此类肿瘤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WHOⅡ和Ⅲ级)病人的临床资料。6例肿瘤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病人中,5例矢状窦未完全闭塞;余2例仅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结果肿瘤切除程度:侵犯矢状窦腔和矢状窦壁的6例,其中Simpson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2例;侵犯矢状窦壁和大脑镰的2例,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1例,Ⅱ级切除1例。术后病理:不典型脑膜瘤4例(WHOⅡ级),脊索样脑膜瘤1例(WHOⅡ级),横纹肌样脑膜瘤1例(WHOⅢ级),间变型脑膜瘤2例(WHOⅢ级)。1例间变型脑膜瘤术后2个月死于脑脊液感染,余7例行常规放射治疗。随访7例,时间4~48个月,复发1例,偏瘫2例,余4例恢复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切除复发高级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取得良好疗效,术前需做好周密的手术计划,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保护好与复发肿瘤明显黏连的引流静脉和脑组织,处理好肿瘤与上矢状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8例上矢状窦中后1/3窦旁脑膜瘤的影像资料、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结果 Simpson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5例,Ⅳ级切除4例,无死亡病例,4例肿瘤SimpsonⅣ级切除病人术后行放疗。全部病人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50个月,18例恢复工作。1例SimpsonⅣ切除病人术后3a肿瘤复发再次手术。结论术前充分的影像学评估,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保护好重要皮层引流静脉和功能区脑组织,是提高上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献报道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脑膜瘤约占全部脑膜瘤的20%~24%,段氏报告24例中矢状窦旁者19例,大脑镰旁者5例。可见后者较少。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更少。我科经手术证实的大脑镰旁脑膜瘤共19例,其中双侧大脑镰旁者为6例。临床上有一定特点,手术难度也较大。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