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脐造口缩窄末段回肠式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膀胱癌患者行膀胱全切术后,应用缩窄末段回肠做可控输出道,去带盲升结肠做贮尿囊的代膀胱重建术。结果12例均获随访。患者控尿好,无尿失禁或插管困难。术后半年贮尿囊容量达250~350ml,1年后达500~650ml。定期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病人自我感觉良好。结论缩窄末段回肠式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容量大、内压低、可控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易于病人接受。  相似文献   

2.
杨丽珠 《现代护理》2008,14(3):402-403
腹腔镜应用于泌尿系统手术越来越广泛,但是经腹腔镜行膀胱全切术极少。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利用肠道行膀胱替代是根治膀胱癌的重要方法。Indiana膀胱术是一种异位可控回结肠膀胱成型术。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成型术,即利用去管重建升结肠作为储尿囊,缩窄回盲肠连接处及末段回肠作可控机制,并命名为Indiana膀胱。腹腔镜行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的特点是腹腔镜术后腹胀与血电解质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腹腔镜应用于泌尿系统手术越来越广泛,但是经腹腔镜行膀胱全切术极少。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疾病,利用肠道行膀胱替代是根治膀胱癌的重要方法。Indiana膀胱术是一种异位可控回结肠膀胱成型术。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成型术,即利用去管重建升结肠作为储尿囊,缩窄回盲肠连接处及末段回肠作可控机制,并命名为Indiana膀胱。腹腔镜行膀胱全切手术的围手术期护理的特点是腹腔镜术后腹胀与血电解质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回肠膀胱替代后回肠折叠抗反流措施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 采用全膀胱切除后回肠去管化储尿袋代膀胱和可控性尿道流改道及回肠纵行折叠的抗反流措施治疗9例患。结果 随访4mo-5a,经静脉肾盂造影,泌尿系B超、血生化检查均正常。排尿正常、仅有1例有遗尿现象。结论 膀胱容量大、排尿正常,排尿正常,特别是抗反流措施效果好,手术操作简单,患生活质量高,是理想的膀胱替代术式。  相似文献   

5.
39例可控性膀胱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全切除术是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主要手段。在行膀胱全切除术的同时需要用盲升结肠去带重建贮尿囊。盲升结肠去带可控性膀胱术分为两种术式,一种是腹壁造口可控性膀胱术,另一种是原位可控性膀胱术。这两种手术方式取代了传统采用回肠或直肠代膀胱术永久佩带尿袋所带来的麻烦,使尿流改道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0月对39例膀胱癌患者施行全膀胱切除可控性膀胱术治疗,术后贮尿囊功能满意,术后随访28例,1~5年,除2例因肿瘤转移死亡外,其余均存活。现将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后上尿路感染危险因素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翼  游杰  唐培  李新民 《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2):709-711
目的建立多元回归方程,了解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阑尾或回肠输出道可控膀胱术后上尿路感染的发病因素。方法通过对医院1995~1998年行根治性膀胱全切去带盲升结肠储尿囊可控膀胱术患者的问卷式随访,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尿流改道后上尿路感染的发病危险因素。结果门坎值F=3.84,引入变量,回归方程0.632+0.405X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膀胱癌行全膀胱及尿道切除回肠膀胱术(Bricker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膀胱癌患者,一期施行膀胱及尿道全切回肠代膀胱尿流改道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恢复良好,出现近期并发症5例,无远期并发症。26例均获随访1~10年,平均6.2年,5年生存率67.5%。结论对于膀胱癌侵犯尿道及前列腺无法保留尿道的患者,采取一期切除膀胱及全尿道回肠膀胱尿流改道术,操作简单易行,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推荐为此类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寻求理想的原位尿流改道术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86—2005年四种原位肠代膀胱术95例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术后随访77例。3个月时回肠袋膀胱在膀胱容量、囊内压及可控率方面优于去带盲升结肠膀胱(P〈0.01),12月后无差别(P〉0.05)。保留神经组白天和夜间可控率优于非保留神经组,二者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组平均输血量、建囊时间及与囊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回肠袋膀胱组(P〈0.01)。去带盲升结肠膀胱组和回肠袋膀胱组术后近远期并发症为(10.0%;18.4%)和(14.3%;21.4%)。结论去带盲升结肠贮尿囊具有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的特点。保留神经膀胱全切原位去带盲升结肠膀胱术可以提高术后控尿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改道术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技术改进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月,对20例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其间进行了系列改良探索,包括保留子宫、卵巢及附件的膀胱全切;保留完整尿道、阴道及自主神经的膀胱全切;腹膜外顺行切除膀胱;手助拔针邻边全层连续褥式缝合制作"W"回肠新膀胱;用直线切割吻合器恢复肠道连续性;用自制引导探子引导新膀胱与尿道吻合等。随访观察肿瘤控制、并发症及排尿控尿功能。结果手术时间平均330min,术中平均出血560ml。术后2~4周拔除尿管,患者排尿通畅。18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术后12个月内恢复昼夜尿控分别为94.4%和88.9%,新膀胱容量平均330ml,蹲式手辅腹压排尿下,最大尿流率平均24.6ml/s,残余尿量0~25ml。无肿瘤复发及种植转移。结论经初步观察,女性膀胱肿瘤患者行膀胱全切,可尝试保留子宫、卵巢、附件和完整的尿道、阴道;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较适于女性患者;所行系列改良可降低手术难度,减少并发症,在肿瘤根治的同时利于控尿恢复。  相似文献   

10.
可控性回盲肠膀胱是利用一段回肠及盲升结肠,将部分肠管剖开,用补片法、回结肠重组法或结肠重组法建成储尿囊.可控性膀胱术是比较接近生理的尿流改道法,腹壁造口处不漏尿,不需配带尿袋,可以淋浴.远期随访,"膀胱"容量达400~800m1.若肾脏功能良好,一般不会并发代谢紊乱[1].2001年9月我院为1例女性患者实施回盲肠代替膀胱术,用补片法为患者实施手术,经过精心医治,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护理,住院4周治愈出院.在护理上我们积累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作输入道阑尾作输出道去带去管盲回肠可控性膀胱术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2例全膀胱切除术回肠作输入道阑尾作输出道去带去管盲回肠可控性膀胱术的护理,总结出此类手术的围术期的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前、术后护理和周到的健康指导,是保障末段回肠输入阑尾输出盲回肠可控膀胱术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膀胱癌或其它膀胱疾患需行全膀胱切除的病人,常常面对着如何做尿流改道的问题,理想的膀胱替代方法是不影响肾功能和机体内环境,又能最接近生理状态正位排尿。正位回肠新膀胱术是在盆腔利用回肠折叠成“U”型尿囊与尿道吻合,使尿流经原尿道排出的手术方法,此手术改变了以往全膀胱切除后的患者,术后需要长期佩戴尿袋或经腹壁造口定时排尿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1995~ 2 0 0 2年 ,我们共施行 6例女性回肠新膀胱术后 4例加作悬吊术。总结资料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共 6例 ,45~ 65岁 ,平均 5 8岁。除 1例为C期 ,另 5例均为B2期多发移行上皮癌 ,术前膀胱镜检及活检排除颈部和尿道有肿瘤存在。1 2 主要方法  (1)行单纯膀胱全切术 ,横断时 ,保留颈部 0 5~ 1cm ,并将黏膜完全剥除。 (2 )距回盲部 2 0cm外 ,取长约 40~ 5 0cm长一段带血供回肠袢 ,拉至腹膜外 ,剖开后缝制成球状“新膀胱” ,输尿管按隧道法吻合 ,新膀胱正下方开口与残留的颈部吻合。 (3 )其中 4例在近端尿道旁行阴道前壁与…  相似文献   

14.
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是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金标准,但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的选择尚无统一标准。尿流改道术主要包括不可控尿流改道术、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原位新膀胱术三种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原位新膀胱作为膀胱替代的首选方式。而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自然膀胱的功能,是一种理想的尿流改道方式。对于肿瘤侵犯尿道或尿道狭窄不能经尿道排尿的患者,乙状结肠直肠膀胱术是越来越被广泛接受的可控性尿流改道方式。Bricker回肠膀胱术因手术简单、并发症少,仍被广泛应用。而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则特别适用于年龄大、体质差、耐受力低、不能承受复杂手术的患者。组织工程技术为膀胱替代带来了新的希望,组织工程膀胱的一系列基础研究显示了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背景:长期随访结果发现,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方法可致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障碍,另外回肠位置较高,必须有较长的系膜方可使膀胱位于盆腔且与尿道吻合处的张力不致过高.而乙状结肠位置靠近尿道,且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具有对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代谢影响较小,分泌黏液较少等特点.目的:采用长期随访形式比较膀胱癌患者采用回肠和乙状结肠再造膀胱的优劣.设计:回顾性分析.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对象:选择1995-01/2005-03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膀胱癌患者164例.行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96例(回肠组),男74例,女22例,年龄43~74岁;行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68例(乙状结肠组),男64例,女4例,年龄51~72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治疗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①原位回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距回盲瓣15~20 cm处截取40~60 cm长带蒂回肠袢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吻合于两端预留肠管,储尿囊最低部与尿道残端吻合.②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膀胱全切后,截取30~40 cm长带蒂乙状结肠制作储尿囊.双侧输尿管同上法吻合于近端预留肠管.主要观察指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留置单J管及尿管时间.以定期复诊的方式进行随访,观察患者控尿排尿能力、尿动力学分析结果以及术后早期与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结果:164例患者失访12例(7.3%).回肠组平均随访46个月,乙状结肠组为42个月.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控尿效果相近(P >0.05),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手术耗时较长,术后恢复较慢,新膀胱容量较大(t =2.56~3.08,P < 0.05~0.01).原位回肠尿流改道组术后早期及晚期膀胱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7%,29.2%,均高于乙状结肠组(9%,16%),其中晚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 = 5.426,P < 0.05).结论:原位乙状结肠尿流改道再造膀胱耗时短、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去带盲升结肠代膀胱术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膀胱肿瘤晚期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后 ,应用可控性尿流改道的方法繁多 ,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是去管重建贮尿囊 ,通过运用多种类型肠道实施可控性膀胱术。近几年 ,去带盲升结肠代膀胱术以其操作步骤简化、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 ,术后新膀胱又可达到高容、低压、可控的效果 ,为临床所认可。但治疗病例相对较少 ,对行此类手术患者的护理 ,特别是术前肠道的准备 ,术后尿囊冲洗的要点、预防术后并发症、患者自我护理等一系列护理问题的研究正在进行着 ,现将此类手术主要护理综述如下。1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1 1 原理 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是…  相似文献   

17.
1995~ 2 0 0 2年 ,我们共施行 6例女性回肠新膀胱术 ,后 4例加作悬吊术。总结资料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共 6例 ,45~ 65岁 ,平均 5 8岁。除 1例为C期 ,另 5例均为B2期多发移行上皮癌 ,术前膀胱镜检及活检排除颈部和尿道有肿瘤存在。1 2 主要方法  (1)行单纯膀胱全切术 ,横断时 ,保留颈部 0 5~ 1cm ,并将黏膜完全剥除。 (2 )距回盲部 2 0cm外 ,取长约 40~ 5 0cm长一段带血供回肠袢 ,拉至腹膜外 ,剖开后缝制成球状“新膀胱” ,输尿管按隧道法吻合 ,新膀胱正下方开口与残留的颈部吻合。 (3 )后 4例在近端尿道旁行阴道前壁与…  相似文献   

18.
回肠代膀胱现在已成为膀胱癌膀胱全切一重要的尿流改道方法。原位新膀胱手术得到迅速地发展,尿流改道正从简单地将尿液经过输尿管、皮肤到体外到尿液从原尿道可控排出,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我们对术后14例患者进行系统新膀胱功能锻练,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膀胱癌行膀胱全切除后需做尿流改道 ,以肠道代膀胱 ,目前其方法较多 ,作者根据Rouland设计的可控性回结肠膀胱并略加改进 ,于 2 0 0 0年为 5例膀胱癌患者施行手术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例膀胱癌均为男性 ,年龄 38~ 6 2岁 ,3例为膀胱三角区癌 ,2例为多发性膀胱癌 ,5例均符合膀胱全切除的手术指征。1.2 手术方法 全膀胱切除后 ,切除阑尾 ,游离升结肠旁沟至肝曲处切断结肠 ,注意保护右结肠动脉及回结肠动脉 ,距回盲部约 2 5cm处切断回肠 ,回结肠端端吻合 ,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游离的回结肠袢用0 .5 %…  相似文献   

20.
自 2 0 0 0年 8月我们对 2例多发性膀胱癌患者实施全膀胱切除后 ,采用去除结肠带的方法建成去带盲升结肠可控膀胱术进行尿流改道。随访 5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可控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例患者均为男性 ,1例68岁 ,1例 73岁 ,因反复血尿入院 ,入院行膀胱镜检查为多发性膀胱癌 ,病理活检为移行上皮癌Ⅱ级 ,经彩色B超、CT确诊。1 2 手术方式 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 ,切除包括膀胱、前列腺在内的部分尿道 ,游离并截取 15cm左右的盲升结肠 ,在距回盲瓣约 8~ 10cm处切断回肠 ,远端的回肠与横结肠端端吻合恢复肠的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