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冠心病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几年来临床实践发现: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由于年轻人生活阅历及对待疾病的看法不一,不能对本身的疾病有充分认识及重视,因此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层次施予不同教育。  相似文献   

2.
中青年冠心病患者社区健康教育技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冠心病发病日趋年青化。由于年轻人生活阅历及对待疾病的看法不同,往往对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不够,很难做到有二级预防。因此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给予不同方式的教育,让患者积极参与二、三级预防,减缓疾病的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近几年来开展健康教育的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一套对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开展社区健康教育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的临床实践发现:冠心病发病年龄日趋减小。也就是说冠心病有年轻化的趋势,而且年轻人对待冠心病不能正确地进行有效的二级预防。因此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知识层次的病人施予不同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陈苑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58-1559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冠心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冠心病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它是一种需终生治疗的疾病。适时适地对冠心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是降低发病率指标的一项措施。健康教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通过健康教育,使病人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树立了正确的健康观念。形成了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增加了保健意识,提高了生命质量。现将其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冠心病是世界人口病死因构成比最大的疾病,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迅速上升趋势[1]。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健康教育,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疾病,从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配合治疗的良好自治、自护状态,以达到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促进疾病预后的目的。笔者对住院的冠心病患者进行早期全面系统健康教育,并设对照评价教育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方案及其效果,为防治冠心病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自身对照方法,给予106例冠心病老年患者疾病、饮食、运动、遵医嘱行为等方面的综合健康教育方案,对比教育前、教育6个月后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及遵医嘱行为。结果健康教育6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评分优良率、定期复诊率高于教育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教育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健康教育方案可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自我管理,提高定期复诊率并有利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是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冠心病是一种身心疾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而且需要精心护理和健康教育。通过对不同病情冠心病患者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可使患者养成有益的健康行为,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6月收治老年冠心病患者84例,根据疾病及个体特点,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现将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冠心病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中位年龄71岁;首次住院58例,再次住院26例;文化程度:大学18例,高中26例,初中30例,小学及以下10例。2健康教育2.1健康教育方式根据参加人数的不同,笔者采用了单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一般情况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76例年龄为30-77岁、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入院后测空腹血糖、血脂、记录其冠心病病程、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及时间、吸烟年限后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临床因素的关系。结果:患者年龄、冠心病及糖病病程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冠状动脉病变组差异有显著性。冠心病病程、糖尿病病程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年龄、冠心病病程、有无糖尿病及病程是影响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认知程度的影响。方法对1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实施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半年,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教育前后本组患者对疾病危险因素及相关知识认知程度的变化。结果健康教育半年后本组老人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结论电话回访式健康教育对提高居家老年冠心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具有可行性,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心血管危险因素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用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609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确立其疾病状态,调查常见的危险因素并进行记数。结果 冠心病患者的年龄更大,男性所占的比例更多,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血脂紊乱及吸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冠心病患者总的危险因素个数多于非冠心病患者;当综合考虑这些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时,发现冠心病的发生与老年、男性、糖尿病、血脂紊乱及冠心病家族史呈正相关,而与高血压关系不密切。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发生率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存在着危险因素群聚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冠心病发病较隐匿,早期患者多无明显症状,随着疾病进展,患者会出现心绞痛、呼吸短促、胸闷等症状,如不尽早诊断及治疗,将会造成心力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RI)因其检查准确率高、无创伤性、操作便捷的特点被广泛用于冠心病诊断中,可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2]。因冠心病患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对MRI的了解程度也不尽相同,部分患者易因担忧MRI检查安全性、担心检查结果等而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4.
中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芬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5):2372-2373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冠状动脉退行性改变不仅非常普遍,而且逐渐倾向于年轻化[1].年轻冠心病患者的生活阅历和对待患病的态度,不同于年老的冠心病多发人群,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对冠心病没有充分的认识,对自身的疾病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部分患者又因患病年龄太早而不能接受,或者导致焦虑过度等.这些因素均可使患者不能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病人影响健康教育效果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方法 对实施健康教育的160例冠心病病人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病人对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文化程度、年龄、教育形式有关。结论 对不同年龄及不同文化层次的病人因人制订多样化的健康教育方式,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老年心脑血管病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将455例住院患者予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血脂的关系,又按年龄分成3组,分析组间各因素间关系.结果: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高尿酸血症与斑块形成有显著关系(p<0.05).中年期脑梗死、糖尿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前期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与斑块有显著关系,老年期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病、冠心病、脑梗死与斑块有显著关系.结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斑块形成与冠心病、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在不同年龄段并有相关疾病及危险因素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性质判断,可以提供临床积极干预的依据,及时预防治疗临床心脑血管事件,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7.
卢喜娥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8):1243-1243
冠心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高,男性多于女性,50岁以上的脑力劳动者占41%-48%,患有不同程度的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影响心功能,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形成慢性残疾,因此护理十分重要。本科通过对各种冠心病患者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最终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健康行为,达到最佳健康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冠心病占心脏病死亡数的10%~20%,且近年在住院患者中有增多趋势,发病年龄也有提前趋势。传统的用于治疗冠心病的硝酸酯类药物虽疗效理想,但因有头晕、搏动性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我们仅将  相似文献   

19.
高原地区冠心病及危险因素的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是一种由多种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的慢性疾病,目前已公认的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和吸烟史等。本文重点说明高原地区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患病率、死亡率方面与平原地区冠心病的异同点,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发病快,病死率高。针对心肌梗死不同时期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疾病的好转、稳定可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观察入院初期、治疗期间及出院前患者的心理变化,适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可减少或防止发生再次心肌梗死及心源性死亡,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