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银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3):193-19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0年我院100例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患者的资料及术后护理方法。结果通过行之有效的护理,使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并科学合理地掌握自我护理方法。结论积极正确有效的护理可预防术后并发症,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指因视网膜裂孔的形成.液化的玻璃体经裂孔进入视网膜下而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常需采取手术方法封闭裂孔.使视网膜复位.而手术前后采取正确的体位.将对促进视网膜的复位及视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我院自2002年至2003年共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人70例.根据临床手术方法不同,采取多种体位护理方法.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ant,RRD)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vitreoretinopathy,PVR)的机制。方法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radioimmunoassay,RIA)对正常对照玻璃体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fluid,SR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含量进行测定。结果RRD组视网膜下液EGF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玻璃体组含量(P<0.01);不同病程、脱离范围、裂孔数目和裂孔大小之间EGF含量均不同(P<0.01或P<0.05)。结论EGF可能在PVR的病因、病理中起一定作用,是参与PVR形成的细胞因子之一,EGF可能是PVR最直接的罹患因素。 相似文献
4.
5.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简称网脱)合并睫状体脉络股脱离(简称脉脱)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起病急,迅速发生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手术成功率较低,术后视力恢复也差,多在0.1以下[1]。我科自199O年元月至1994年12月共收治孔源性网脱263例.其中伴有脉盼的19例(19眼),占同期网脱的7.2%,现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9例中男10例.女9例;年龄最大者76岁,年龄最小者16岁;<SO岁的15例,>50岁的4例。高度近视12例,中度近视3例,轻度近视、正视各2例。一、眼部检查1.房水闪光:阳性14例,强阳性1例,阴性者4例。2.玻璃体:19…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在气体辅助下532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方法选择孔源性视网膜脱离35例(35眼),分三类:(1)单纯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增殖在B级以下、其余网膜未见明显变性的8眼;(2)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割术后视网膜下积液较多裂孔贴附不良、因出现新裂孔网脱术后复发总18眼,上述26眼行玻璃体腔注射纯C3F8,待裂孔周围积液吸收后行眼外激光光凝(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术);(3)玻璃体切割术中直接经消毒空气行眼内激光光凝9眼。结果经过激光治疗的35眼中,原裂孔一次性封闭30眼,视网膜复位28眼;7眼重复治疗,6眼成功,1眼放弃治疗。结论气体辅助532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操作简便、疗效确切、费用少,易被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8.
近来我们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萎缩性裂孔、牵引性裂孔、玻璃体前膜形成的21例,进行不放液巩膜环扎、外加压术,现将手术方法及疗效初步观察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男13例,女8例;15~30岁4例,31~50岁13例,51岁以上4例。发病一个月以内14例,1~6个月5例,半年以上2例。有外伤史2例。屈光-6.00DS以上11例,-3.00~-5.75DS7例,屈光正常3例。眼底见有卷边大裂孔达2/3象限1例,簇状多裂孔波及两个象限3例,裂孔在赤道和周边部小于一个象限14例,玻璃体浓缩、赤道前有固定性皱繁的亚例,视网膜全脱离、后部网膜有固定皱襞(DA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体位护理的重要性及意义。方法对6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患者在一般眼部手术护理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及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围手术期特定的体位护理。结果入院时视力手动/眼前至0.6,平均0.16;手术后视力指数/10cm至1.0,平均为0.6。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围手术期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到手术的成败,所以应加强对视网膜围手术期的体位护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发病风险及预防性治疗的意义。方法对109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的眼底检查情况及预防性治疗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9例患者中对侧眼存在视网膜脱离者8例(8/109);出现干性裂孔者17例(17/109);各种变性47例(47/109);其中格子样变性26例(26/47)。在查出有视网膜变性的47眼中,伴高度近视者27眼(27/47)。结论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视网膜变性及脱离的风险较高,伴高度近视者尤为突出。常规行对侧眼检察,并进行预防性治疗,可有效预防视网膜脱离的发生,保护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临床实践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治疗中23G微创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间收治的48例(48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例,根据手术方式随机分为23G组与20G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后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指标。结果:术中23G组与20G组病例中各出现一例医源性视网膜裂孔;23G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59±13)min,而20G组病例平均手术时间为(72±18)min;术后24h,23G组出现8例巩膜切口处结膜下出血(33.33%),结膜水肿者6例(25%);20G组病例均出现结膜水肿、充血症状并伴有眼部不适或者异物感;两组病例术后log MAR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提升(P〈0.05),术后组间log MAR视力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疾病临床治疗中23G微创高速玻璃体切除手术具有显著疗效,术中、术后并发症率低,具备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与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随机将44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患者按制定的健康教育方案进行护理;B组22例常规护理,不进行健康教育。对比跟踪观察两组患者两年生活质量情况。结果:A组22例患者中仅有1例视网膜再脱离发生,B组22例患者中有4例视网膜再脱离发生,A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高于B组。结论:健康教育与视网膜脱离患者生活质量有密切关系,应加强视网膜脱离患者健康教育,并对视网膜脱离高危人群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医药指南》2019,(24)
目的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分析这种治疗方法应用的可行性,总结临床效果的客观性和价值依据。方法 88例入选对象确诊病例为复杂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携带病症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入院治疗,经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后,以随机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以巩膜扣带手术治疗,观察组选择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以后视网膜即时恢复率、最终恢复率和视网膜改善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观察组经过治疗以后,视网膜即时恢复患者34例,即时恢复率达到77.27%,对照组视网膜即时恢复20例,及时回复率为45.45%,观察组比对照组高,P <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个月以后对两组视网膜的最终恢复状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最终恢复40例,最终恢复率为90.91%,对照组最终恢复31例,最终恢复率为70.45%,观察组同样比对照组高。治疗之后观察组的眼轴长度比对照组改善,屈光度也比对照组改善,角膜散光情况比对照组更轻,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复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进行治疗的时候,应用玻璃体切割治疗方案可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提升患者一次性复位率和3个月最终复位率,对改善患者的视网膜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78例(78眼)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术前正确指导,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指导患者保持一定的体位,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术后高眼压者7例,对症处理得到控制,出院时视网膜全部复位。结论:对高度近视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患者加强对症治疗与护理,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视网膜脱离是临床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中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最多见~[1]。视网膜脱离时,因视网膜下液的重力作用及眼球运动,可导致视网膜脱离的范围扩大。手术复位是主要的治疗措施,根据视网膜脱离的范围及玻璃体腔增殖情况的不同可以采用巩膜外环扎术、玻璃体腔内注气及注入硅油等手术方式~[2]。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罗向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0)
目的 探究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抽取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来本院就医的7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作为目标对象,对70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35例患者应用巩膜外加压联合放液手术治疗,实验组35例患者应用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治疗,研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视力恢复、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43%,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视力提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5.71%比6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31.43%比8.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视网膜复位成功率为88.57%,实验组为9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巩膜外加压联合不放液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较显著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视力障碍的一种疾病。我们采用显微玻璃体视网膜手术micro—vitreoretinal surgery.MVRS)或联合硅油、气体填充、巩膜扣带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我院从1998年1月至2002年9月收住的52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裂孔是引起玻璃体积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此类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局限性浅脱离,若治疗不及时、不恰当,很快会发展为大面积的视网膜脱离,必须予以手术治疗。本文回顾性总结近几年我院采用激光治疗孔源性视网膜限局脱离伴玻璃体积血40例的病案资料,以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