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8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心电图变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少数出现胃肠道症状,主要是有的注射部位有皮下淤血,未出现严重出血并发症。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好,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治疗组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频率(P〈0.01);改善临床症状,对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压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治疗前后出凝血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肝素加阿斯匹林,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莫秀清 《天津药学》2009,21(2):43-4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48例患者,随机分为吡格雷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首次量300mg/d,以后50mg/d,1次/d,连续3个月。结果:治疗组观察3个月,在终点事件、心绞痛发作频率少,发作时ST段改善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宋军  王平  李勇  宋执敬  付玉英 《中国医药》2009,4(5):337-338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二联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27例(90.0%),较对照组22例(7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凝血指标及药物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阿司匹林肠溶片和低分子肝素钙三联治疗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立普妥等),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同时给予氯吡格雷。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和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来成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60+63-60,63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确诊的U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及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减少发作频率(P〈0.05),且心电图缺血性S-T段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低分子肝素钙和阿司匹林标准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UAP疗效显著且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将132例UA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6例,治疗组联用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钙,对照组未应用上述两种药物,其余治疗相同,观察心绞痛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对照组总有效率68%,且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疗效显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TIA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比较2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TIA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菊 《河北医药》2011,33(16):2411-241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3组;阿司匹林组(A组)82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B组)76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加低分子肝素组(C组)8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结果临床疗效C组优于A组和B组(P〈0.01),而B组又优于A组(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3组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B组又少于A组(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及B组。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 2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硝酸甘油平均日耗量少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5.8%高于对照组的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102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51%,总有效率为9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4%、80.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和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观察2周内心绞痛治疗程度,3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P〈0.05),3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副反应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朱翔 《中国医药指南》2014,(11):23+25-23,25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仅采取阿司匹林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但观察组减少的更为明显(P<0.01);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但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与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50例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周,并随访2个月.治疗后3周根据临床症状和经颅多普勒(TCD)评价效果,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3周,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66.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个月两组均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药物保守治疗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105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ACS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53例)及对照组(52例),两组均常规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氯吡格雷药物等治疗,观察组加用小剂量替罗非班静脉滴注,起始剂量为前30min0.2μg/(kg·min),后以O.05μg/(kg·min)持续静脉滴注72h,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7d及30d观察组复合心血管事件(顽固性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7.7%,顽固性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了3.92%和9.69%,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5.80%和7.73%,死亡率均降低了1.92%;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更明显(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43%和7.69%(P〉0.05)。结论在ACS药物保守治疗中,小剂量替罗非班能有效抗血小板聚集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与肝素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合用治疗ACS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国丽 《中国药业》2012,21(7):76-77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研究低分子肝素钠联用丹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联用丹红治疗,对照组仅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钠联用丹红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低分子肝素钠,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进行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75.00%);治疗后治疗组心肌缺血的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稳心颗粒制剂的鉴定分析新方法。方法采用X射线衍射傅里叶(Fourier)指纹图谱法。结果对1个稳心颗粒样品进行试验,获得了其X射线衍射傅里叶指纹图谱及特征标记峰值。结论X射线衍射傅里叶指纹图谱法可用于稳心颗粒的鉴定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临床疗效。方法 NSTE-ACS患者5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氯吡格雷,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4.8%和89.7%,高于对照组的27.6%和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少于治疗前,且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NSTE-ACS,效果显著,能有效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