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振华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9(11):97-97
在胎心监护中,可出现各种胎心率减速波形,其中较多见的为变异减速(VD)。此类减速波形对产前判断胎儿宫内窘迫具有一定价值,本文对无负荷试验(NST)中出现的变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正确评价无负荷试验在产前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3年 12月在我科建卡妊娠 38~ 39周孕妇常规进行无负荷试验 (non stess test,NST) ,根据胎心基线、基线振幅、胎动次数及胎动时胎心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这 5项指标综合评分 ,满分为 10分 ,NST≥ 8分为有反应型 ,6~ 7分为可疑型 ,NST≤ 5分为无反应型。结果 870例 NST有反应型的孕妇 ,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70例 (8.0 5 % ) ,新生儿窒息 34例 (3.91% ) ;70例可疑型孕妇 ,其胎儿宫内窘迫 19例 (2 7.14 % ) ,新生儿窒息13例 (18.5 7% ) ;NST无反应型 5 0例 ,胎儿宫内窘迫 2 6例 (5 2 .0 0 % ) ,新生儿窒息 17例 (34.0 0 % )。经χ2 检验 ,NST有反应型与可疑型、无反应型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绝大多数 NST有反应型表明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对 FHR控制机制的完善 ,提示胎儿在宫内生长良好 ,一般情况下无新生儿窒息。NST假反应型可能与脐带异常、臀位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等高危妊娠有关 ;NST假无反应型可能与处理积极、胎心监护时间不够及镇静药物的应用有关。 相似文献
3.
王立芳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10):119-120
目的了解胎儿的的储备能力和诊断胎儿的健康状况,准确发现胎儿宫内缺氧,指导临床及时处理,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围生儿病死率,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对3000例36周以上孕妇进行常规监护。结果无应激试验(NST)反应型2604例,可疑型382例,无反应型14例。结论 NST能对胎儿是否存在宫内缺氧做出评价,从而指导临床采取正确处理方案,改善胎儿预后,减少新生儿并发症、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无应激试验(NST)易受各种因素而影响胎儿宫内缺氧的筛选,还因其假阳性率较高而影响它的可信度。本文通过NST异常2次以上的孕妇204例和同期NST正常孕妇103例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探讨NST检查的临床价值,从而提高胎心率监护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胎心无应激试验对在产前监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26例孕产妇进行NST试验,根据胎心基线、振幅变异、周期变异、胎动次数及胎动时胎心上升幅度这5项指标综合评分,满分为10分,NST≥8分为有反应型,6~7分为可疑型,NST≤5分为无反应型。结果400例NST有反应型的孕妇,发生胎儿宫内窘迫69例(17.25%),新生儿窒息10例(2.50%);14例可疑型孕妇,其胎儿宫内窘迫6例(42.86%),新生儿窒息3例(21.43%);NST无反应型12例,胎儿宫内窘迫9例(75.00%),新生儿窒息3例(25.00%)。经χ^2检验,NST有反应型与可疑型、无反应型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NST有反应型表明绝大多数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对FHR控制机制的完善,提示胎儿在宫内生长良好,一般情况下无新生儿窒息。NST无反应型可能与脐带异常、早产、过期妊娠及妊娠高血压疾病等高危妊娠有关;NST可疑型可能与处理积极、胎心监护时间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6.
胎心监护仪是监测胎儿安危的有效手段,为了使其更适合临床的应用,我院从1988年2~9月对419例孕妇进行499例次的无负荷试验(NST),以探讨如何简化该试验程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检测对象本组419例均为妊34周以上的住院孕妇。二、检测方法 (一)判断标准:我们应用美国Corometrics 115型胎心监护仪,采取国内外常用标准判断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7.
胎心率电子监护目前已成为判断胎儿宫内缺氧情况和作出处理的主要依据.在胎心率电子监护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图型变化以及胎心率减速.其中较多的减速图型为变异型减速(VD)。还有一些VD可出现在孕期或尚无规则宫缩,出现这种VD对产前诊断脐带受压和胎儿宫内窘迫有一定意义的。本文将我院在孕期监护中出现的VD波型结合以后分娩和新生儿出生时的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超声联合胎心无负荷试验对胎儿窘迫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接受胎心监护84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治资料,对比胎儿宫内窘迫者无负荷试验、S/D与Apgar评分.结果 21例NST检查结果表明是胎儿宫内窘迫,11例孕妇NST检查表明无反应型,并且脐血流S/D≥3,4例产妇胎儿大脑中动脉多勒普诊断显示血流S/D≤4,4例新生儿具体Apgar评分≤7分;NST有反应型者与无反应型者、脐动脉血流S/D≥3者与S/D<3者、大脑中动脉血流S/D>4与S/D≤4者Apgar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超声联合胎心无负荷试验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临床诊断正确率,减小剖宫产率或者假阳性率,具有积极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在妊娠晚期胎心监护中,常常遇到连续多次胎心监护均为无反应型(胎心基线变异〈6bpm和胎动时胎心加速〈15bpm的孕妇,此类孕妇的妊娠结局往往行剖宫产终止妊娠,为进一步了解胎心监护中胎心率细变异对胎儿宫内情况的评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子胎心监护在胎儿宫内窘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566例孕妇,均行电子胎心监护,根据检查情况分为A组(阳性组)、B组(阴性组)和C组(可疑组)。结果 A、B、C三组的羊水粪染(Ⅱ-Ⅲ度)、Apgar评分≤7分(出生1min)、胎儿窘迫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的剖宫产率显著高于C组(P<0.001),A和B之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P=0.172)。胎心监护诊断胎儿窘迫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2.9%和97.9%。结论电子胎心监护能够在早期方便地发现胎儿宫内窘迫,联合其他方法或许可以消除假阳性,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胎心监护是近年来普及监护胎儿的主要方法之一,能不断地观察胎心率基线变化,辨别胎心率与官缩胎动的关系,随时发现脐带受压,能及早发现胎儿缺氧,评估胎儿安危[1],达到优生要求.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在产前胎儿监护中,无负荷试验(NST)和胎儿心电图(FECG)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胎儿宫内监测,但单项监测不能全面反映胎儿宫内的情况。现将我院2003年2月~2003年10月270例孕足月和过期妊娠的产妇NST与FECG 相似文献
14.
在产前胎儿监护中,无负荷试验(NST)和胎儿心电图(FECG)已较普遍应用于临床胎儿宫内监测,但单项监测不能全面反映胎儿宫内情况。现将我院2 0 0 3年2月至2 0 0 3年10月2 70例孕足月和过期妊娠的产妇NST与FECG联合监测资料分析报告。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 0 0 3年3月至10月我院2 70例孕妇产前行NST和FECG联合监测,孕妇年龄2 4~34岁,平均2 6 6岁。初产妇2 2 0例,经产妇5 0例。孕37~4 1 6周2 36例,过期妊娠34例。高危妊娠110例,正常妊娠16 0例。1 2 方法 FECG检查,应用国产FECG D型胎儿心电图机,受试者排空膀胱,取仰… 相似文献
15.
胎心监护无应激试验(NST)是产科临床筛查胎儿缺氧的首选监护方法,已成为妊娠晚期常规胎儿管理手段。但易受各种因素影响,假无反应型较多,而影响其临床价值。为了提高NST成功率,避免NST假无反应型对临床诊断造成干扰,我们根据胎动在1d内的变化规律。对2个时间 相似文献
16.
胎心监护中无应激试验是胎儿生物物理监测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胎动时胎心率的变化,了解胎儿的储备能力,但实践中存在相当比例的假无反应型,给临床处理带来不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种唤醒方法对胎心监护无刺激试验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无胎动孕妇患者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为声刺激组,乙组为进食组,丙组为体位组。结果声刺激组对孕妇及胎儿无不良影响;进食组孕妇进食后,再监护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给孕妇带来了麻烦;体位组操作不当有可能伤及胎盘和胎儿。结论声刺激唤醒胎儿不失为一种快速、便利、安全、有效的唤醒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NST胎儿宫内监测对提前预测胎儿在宫内状况的影响。方法 孕妇采取仰卧斜坡位,常规做NST 20min,如无胎动进行声手刺激,直到诱发胎动再进行评定。结果 两种减速与脐带绕颈或扭转及羊水过少有关。结论通过NST两种减速图型的分析,有助于降低围产儿窒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郑丽静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5):248-249
目的探讨分析胎心监护在产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产妇采用胎儿监护仪施行全产程持续胎心监护,对照组产妇则采用传统的方法予以胎心听诊,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所娩胎儿的宫内窘迫情况与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所娩胎儿91例正常、6例发生宫内窘迫、1例发生漏诊、2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分别占总例数的91%、6%、1%、2%;对照组产妇所娩胎儿80例正常、12例发生宫内窘迫、3例发生漏诊、5例发生新生儿窒息,分别占总例数的80%、12%、3%、5%;观察组产妇所娩胎儿的监护质量与正常率明显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妇全产程中采用胎心监护能够有效降低胎儿的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漏诊率等,值得广大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