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疾病患者盗窃行为特征。方法:实施盗窃行为且有精神疾病诊断者63例设为患者组,将实施盗窃行为的无精神病者37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犯罪行为特征,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智商测验(IQ)等测查。结果:两组在作案方式、BPRS、PANSS、HAMD、SDSS等方面差异存在显著性。结论:精神疾病患者的盗窃行为特征与精神正常者有区别,应不同对待。  相似文献   

2.
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抗精神病药治疗大部分阳性症状消失的120例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对照且参加一般药物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第8周末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治疗后两组BPRS、SANS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P<0.01);治疗后SDSS 4项因子分研究组较治疗前显著减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BPRS、SANS总分及SDSS4项因子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团体心理治疗对女性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音乐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辅助音乐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各40例。采用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评价患者康复效果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对照组BPRS和SAPS总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研究组BPRS、SAPS、SANS量表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NOSIE总分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研究组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音乐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兴趣和改善认知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状况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查南宁市3个城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自编调查表、综合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I-74)、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已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控制与改善优于未婚者,其日常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综合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未婚者。精神分裂症患者职业状况与GQOLI-74生活质量呈正相关;SDSS、ADL、BPRS与GQOLI-74呈负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婚姻及职业状况与生活质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阶段性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索分阶段的心理社会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对4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随机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给予分阶段特殊的心理社会干预9个月,1年后随访。使用修改版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及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疗效及预后。结果:研究组的BPRS总分及自积压力因子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年后随访,其治愈率,复发率及病残率均以研究组显著较好,SDSS总分也有明显降低。结论:阶段性心理社会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提高疗效,改善社会功能,以及防止精神症状复发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系统干预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 将282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干预,而对照组只给予一般性随访,共干预1年.在基线及干预后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副反应量表(TESS)进行效果评定.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PANSS和SDSS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SDSS总分较基线时显著降低(P<0.05),而PANSS的各因子分和总分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的研究组中,使用非典型杭精神病药物患者的PANSS和SDS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显著低于使用典型杭精神病药物者(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系统干预可有效改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体化康复治疗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上海市虹口区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进行为期4月的个体化康复治疗;在基线收集一般资料,并在基线和干预结束后使用简明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副反应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活动调查表(Functional Activites Questionaire,FAQ)、药物依从性以及不良反应报告(自制)等评定。结果人组的干预组20例和对照组14例,诊断均为精神分裂症,两组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病程、住院次数、家族史均为统计学差异。基线两组的各个量表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随访时两组在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两项存在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在个体化康复治疗后BPRS总分、BPRS缺乏活力因子、BPRS思维障碍因子、BPRS激活性、TESS、SDSS、FAQ共7项得分较治疗前分值降低。对照组在随访时仅有SDSS共1项得分较基线增高。结论个体化康复治疗能够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和社会适应等社会功能,以及降低药物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287例免费服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病程,一般情况调查表,自知力,服药依从性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及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的评定与分析。结果:服药依从者70.7%;病程>5年者依从性比≤5年者差;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服用经典抗精神病药组(包括氯氮平);自知力障碍重者依从性差;BPRS总分其思维障碍、敌对猜疑因子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SDSS及TESS(严重度)评分越高者依从性越差。结论:提示患者文化程度高、社会支持系统好、药物不良反应小、有自知力者服药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9.
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征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特征。方法对我院2003年-2006年进行的673例鉴定案例中,实施暴力行为且具有精神科诊断的为147例,设为研究组:实施暴力行为但不具有精神科诊断的66例,设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进行BPRS、PAN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社会功能适应量表(SDSS)以及MMPI、韦氏智力测查,然后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研究组病理动机占36%,2组BPRS、PANSS、HAMD、SDSS结果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一般资料、MMPI、韦氏智力测查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应加强对精神病人的积极治疗,减少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1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奥氮平治疗)和对照组(氯丙嗪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应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和副反应量表(TESS)分别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在治疗后的第2周末、第8周末,研究组的BPRS各因子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2周末、第8周末,研究组的NOSIE的社会功能、个人整洁、总积极因素因子分及病情总估计分均高于对照组,抑郁、迟缓及总消极因素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奥氮平组的不良反应少于氯丙嗪组。结论奥氮平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应付方式的特点及两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应付方式问卷,对30例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测评.结果 (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环境中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娱乐性、宗教道德观等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矛盾性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2)青少年抑郁症组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青少年抑郁症组应付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因子与家庭环境中的控制性呈正相关(r=0.42);求助因子与情感表达呈正相关(r=0.41);自责因子与亲密度、情感表达呈负相关(r =-0.48,r =-0.44),与矛盾性呈正相关(r=0.47).结论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更多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并与不良的家庭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13.
BACKGROUND: Studies of several animal model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s have shown that neural progenitor cells (NPCs) can migrate to injured tissues.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 1 alpha (SDF-la), and its primary physiological receptor CXCR4, have been shown to contribute to this proces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migration efficacy of human NPCs toward a SDF-1α gradient, and the regulatory role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 and interleukin-8 (IL-8) in SDF-1α/CXCR4 axis-induced migration of NPC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An in vitro, randomized, controlled,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iology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Laboratory of Department of Cell Biology, Medical College of Soochow University between October 2005 and November 2007. MATERIALS: SDF-1α and mouse anti-human CXCR4 fusion antibody were purchased from R&D Systems, USA. TNF-αwas purchased from Biomyx Technology, USA and IL-8 was kindly provided by the 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ochow University. METHODS: NPCs isolated from forebrain tissue of 9 to 10-week-old human fetuses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cells were incubated with 0, 20, and 40 ng/mL TNF-α, or 0, 20, and 40 ng/mL IL-8, for 48 hours prior to migration assay. For antibody-blocking experiments, cells were further pretreated with 0, 20, and 40 μg/mL mouse anti-human CXCR4 fusion antibody for 2 hours. Subsequently, the transwell assay and CXCR4 blockad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evaluate migration of human NPCs toward a SDF-1α gradient. Serum-free culture medium without SDF-1α served as the negative control. MAIN OUTCOME MEASURES: The transwell assa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migration of human NPCs toward a SDF-1α gradient, which was blocked by fusion antibody against CXCR4. In addition, CXCR4 expression in human NPCs stimulated by TNF-α and IL-8 was measur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Results from the transwell assay demonstrated that SDF-1α was a strong chemoattractant for human NPCs (P 〈 0.01), and 20 ng/mL produced the highest levels of migration. Anti-human CXCR4 fusion antibody significantly blocked the chemotactic effect (P 〈 0.05). Flow cytometry results showed that treatment with TNF-α and IL-8 resulted in increased CXCR4 expression and greater chemotaxis efficiency of NPCs towards SDF-1α(P 〈 0.01).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SDF-la significantly attracted NPCs in vitro, and neutralizing anti-CXCR4 antibody could block part of this chemotactic function. TNF-α and IL-8 increased chemotaxis efficiency of NPCs towards the SDF-1αgradient by upregulating CXCR4 expression in NPCs.  相似文献   

14.
墨蝶呤还原酶(SPR)催化四氢生物蝶呤(BH4)从头合成途径的最后一步反应。SPR基因遗传缺陷或突变可导致BH。的合成紊乱,影响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及谷氨酸等)的合成或释放,进而参与包括精神分裂症在内的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此外,SPR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持续增强的自主活动等类精神分裂症症状,说明该基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进一步研究SPR基因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功能,可为阐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提供重要的线索,也为新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制及开发开拓新的视野。现对SPR基因与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脑血管病变,我国平均患病率为7‰,且每年新发患者达50万人左右[1].癫痫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还并未完全阐明,普遍接受的学说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衡;另外神经递质及其受体的异常、神经胶质细胞改变、免疫及内分泌改变等也参与其中.本文将癫痫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12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组(观察组)与氟西汀治疗组(对照组),每组60例,疗程4周。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通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水平。结果治疗2、4周末,观察组和对照组经HAMD及NIHSs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血清NE、DA、5-HT含量均有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在用药安全性上,两组中治疗前后均未出现明显不良事件。结论长春西汀联合氟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抑郁症是一种发生率和致死率高、易复发的慢性精神疾病,是一种高度遗传异质性疾病,目前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多种因素、信号途径参与了该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近来多项研究显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过程,本文就VEGF在抑郁症中作用的研究进行综述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阿伐他汀(Atorvastatin)对EAE的治疗作用并初探其治疗机制。方法以豚鼠脑、脊髓为原料提取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Lewis大鼠建立EAE模型。建模后每日对大鼠神经症状进行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2和IL-4水平。结果与EAE组相比,Atorvastatin组大鼠发病时间有所延迟,症状有不同程度减轻。与正常组相比,EAE组大鼠17d、21d时,IL-4水平明显升高(P〈0.01),13,17,21d时IFN-γ、IL-12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IFN-γ、IL-12浓度与神经症状评分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RIFN-γ=0.904,P〈0.01;RIL-12=0.885,P〈0.01)。与EAE组相比,Atorvastatin组13d、17d时IL-4水平明显升高(P〈0.01)。IFN-γ、IL-12水平在13,17,21d时均显著低于EAE组(P〈0.05)。结论Alorvastalin能改善EAE大鼠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纠正Th1/Th2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卒中相关感染是急性卒中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急性卒中病人的免疫相关机制逐渐被认识,细胞因子在免疫抑制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急性卒中可能导致单核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改变,目前对于治疗SAI是否运用抗生素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发病率的15%,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的第2位,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根据文献报道,通过系统的放射学检查和尸检,在17%~25%的普通人群中可以发现垂体腺瘤。大部分垂体腺瘤生长缓慢,局限性生长,但有30%~40%的垂体瘤呈侵袭性生长,对于此类肿瘤,无论采用经蝶入路手术,或经额下、翼点入路手术,均难以全部切除,且术后约有20%的病例发生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