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应用脉管复康片的疗效。方法: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抗凝、抗血小板、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及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脉管复康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后患者的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血管踝臂指数(ABI,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的收缩压之比)、截肢率。结果:脉管复康片明显降低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半年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发生率和截肢率,提高ABI。结论:脉管复康片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改善循环方面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5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56例(61条肢体)。髂动脉23例,其中单纯球囊扩张术(PTA)6例,内置支架术(PTA+stenting)17例;股浅动脉27例,其中PTA4例,PTA+stenting16例;胭动脉11例,其中PTA2例,PTA+stenting4例;膝下动脉PTA13例。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髂动脉23例全部获得成功,股浅动脉20例获得成功,2例致血栓形成,5例介入失败转为人工血管转流手术;腘动脉6例获得成功;膝下动脉5例获得成功。平均随访23个月(6~30个月),2例髂动脉单纯PTA患者1a后再次出现狭窄,行PTA+stenting,患者症状消失。结论: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CE-MRA)在显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29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和)手术证实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3D CE-MRA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动脉、髂外动脉、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3D CE-MRA扫描采用连续移床采集法,高压注射30ml Gd-DTPA对比剂,将采集到的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3D CE-MRA与DSA和(或)手术结果对比,分析其在显示病变血管周围侧支循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行3D 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无静脉污染。3D CE-MRA共检查580段血管,病变血管318段。205段病变血管周围没有侧支循环形成,113段病变血管周围形成侧支循环,其中髂外动脉15段,股总动脉15段,股深动脉27段,股浅动脉31段,胫前动脉25段。结论 3D CE-MRA在评价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侧支循环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血管造影术(CT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2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的患者,术前行下肢动脉CTA检查。采用64层螺旋CT,100ml非离子造影剂(300mgI/ml)以4ml/s的速度经上肢静脉注入,注射开始后延迟25~30s进行扫描。根据CTA结果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术后CTA随访观察。结果 12例患者CTA准确显示下肢动脉狭窄/闭塞范围、程度。9例患者行经皮腔内球囊扩张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治疗,3例单纯行PTA术,患者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48±0.13改善为0.87±0.11(P<0.05),术后随访1~21个月,共进行了15例次CTA复查,2例发现血管狭窄,再次行PTA治疗。结论下肢动脉CTA具有准确性好、无创、快捷的特点,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复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统计 ,全球有2亿糖尿病患者,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其中有30%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而截肢。目前,采用介入方法对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基本手段。我院2003年3月-2007年8月对48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人口结构老龄化日益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率、死亡率逐年上升[1]。目前,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血管疾病诊治的发展方向[2]。临床常用股动脉入路治疗,而双侧髂动脉和髂动脉近端狭窄闭塞及累及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采用此入路有许多不利方面。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9月共收治双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3例、单侧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患者5例,单侧近端髂动脉狭窄闭塞合并股浅动脉狭窄闭塞患者3例,均通过局麻下切开后直视下穿刺肱动脉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并兼顾双侧及近端髂动脉,从而有效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临床疗效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无创伤血管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目前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1].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最常见的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我国下肢动脉闭塞症较过去逐渐增多,应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之有效[2].我院普外科于2005年7月成功为1例左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了左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是因下肢动脉壁硬化、内膜增厚或出现硬化斑块及血栓,导致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一组缺血性疾病。随着介入治疗的发展,经导管动脉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闭塞性病变已普遍开展〔1〕。彩色多普勒超声是下肢动脉疾病无创性检查的首选方法,既可确定动脉病变的狭窄程度及准确定位,又能对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通情况等血流动力学信息提供帮助。笔者收集15例(18支病变血管)经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前及术后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动脉粥样硬化累及下肢动脉,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肢体缺血症状的一种慢性疾病,其典型症状是间歇性跛行。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是外周动脉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是全身血管系统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一种标志性表现,其发病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增长、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吸烟等。糖尿病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位置,以膝下三支病变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人工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2006年对104例下肢动脉闭塞症实施的113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临床资料,其中腹主-双侧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15例(3例联合实施腰交感神经切断术),腋-双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4例,髂-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股-腘动脉旁路40例次,股-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25例次,腘-胫后动脉旁路4例次。结果 10例切口皮缘坏死致愈合延迟,5例术后出现肢体坏疽行截肢术,其余病人术后恢复良好。踝肱指数由术前0.30±0.09增至0.77±0.09(t=3.787,P〈0.0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短段、局限病变以介入方法 治疗为首选,长段闭塞或多节段闭塞的病变以手术治疗为主,并应正确选择流入道、流出道及血管代用品。  相似文献   

11.
吴俊梅 《现代护理》2006,12(19):1810-181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无创伤血管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目前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1]。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最常见的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在我国下肢动脉闭塞症较过去逐渐增多,应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来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行之有效[2]。我院普外科于2005年7月成功为1例左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施行了左下肢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精心护理,患者术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双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teriosclerosis obliterers,ASO)的误治原因,并探讨纠误挽治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例下肢ASO行纠误挽治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间歇性跛行及静息痛10年余,静息痛加重1月余入院。因双侧股浅动脉闭塞曾在外院先后行右股动脉-左腘动脉人工血管加大隐静脉转流术、右股浅动脉支架置入术,症状未见缓解。入我院后行计算机断层X线血管造影(CTA)检查示双侧髂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近端及人工血管闭塞,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行腋动脉-双侧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加双侧股深动脉成形术,术后复查CTA示:左下肢股深动脉、右下肢股深动脉分支及腋-双股人工血管内血流通畅,膝下血流代偿充盈。症状亦明显改善。结论手术方式的选择对下肢ASO患者的预后尤为重要,提示临床应结合患者病史、医技检查结果等仔细分析讨论,以选择最佳术式,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血管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0例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 ,共植入 11个金属支架 ,其中国产支架 4个 ,Memotherm支架 5个 ,Symphony支架 2个。病变部位 :髂动脉 4例 ,髂股动脉 1例 ,锁骨下动脉 2例 ,腋动脉 1例 ,股动脉 2例。术中辅助应用钬激光技术 3例 ,辅助球囊扩张装置 9例。结果 :11个支架的植入技术均获成功 ;术后 1例发生了远端肢体动脉栓塞 ,1例发生了支架内血栓阻塞 ,其余 8例支架植入后随访 3~ 11个月 ,均保持通畅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效果良好 ,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的近期疗效没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紫杉醇药涂球囊在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收治的股腘动脉狭窄的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32例.药涂组先予普通球囊预扩张,然后采取紫杉醇药物涂层球囊扩张,若仍有病变血管回缩、狭窄,影响下肢血流,则植入补救性支架;裸支架组采取稍小球囊预扩股浅动脉血管后释放支架.术后随访1年,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变化、靶病变血管再狭窄率、Rutherford分级变化、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以及围手术期、随访期间患者死亡比例、截肢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全组围手术期及随访期间无截肢及死亡患者,药涂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1%(1/32),显著低于裸支架组的18.8%(6/32)(χ^2=4.010,P=0.045).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药涂组和裸支架组患者的AB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028,P组间=0.024;F组内=219.028, P组内=0.000;F交互=350.028,P交互=0.000),且两组治疗后12个月ABI分别为(0.73±0.11)和(0.6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0,P=0.02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靶病变血管再狭窄率分别为9.4%(3/32)和15.6%(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1,P=0.450);术后12个月裸支架组再狭窄率为37.5%(12/32),显著高于药涂组15.6%(5/32)(χ^2=3.925,P=0.048).临床观察结果显示,术后 12 个月,药涂组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arget-lesionrevascularization, TLR)为 3.1%(1/32),裸支架组为9.4%(3/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7,P>0.05).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结论紫杉醇药涂球囊治疗症状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统计[1],全球有2亿糖尿病患者,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其中有30%的糖尿病患者因并发严重的下肢动脉闭塞而截肢.目前,采用介入方法对狭窄/闭塞的下肢动脉进行留置导管溶栓术、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的基本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糖蛋白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不同部位和不同严重程度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80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别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CD61、CD41a、CD42b、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黏附、聚集试验,根据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踝肱指数(ABI)检查区分不同部位和严重程度,并比较其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ASO患者髂股动脉端狭窄闭塞患者的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CD63较腘动脉以下闭塞患者明显升高,CD62p、CD63与ABI无相关性。结论: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对于判断2型糖尿病病变部位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接收的健康体检者62例作为对照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血管血流情况,比较血管内径、血流量、下肢动脉硬化率、血管狭窄及血管闭塞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下肢血管内径、血流量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动脉硬化率92.32%、50%以上血管狭窄率45.16%、血管闭塞率16.13%及血栓率6.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90%、8.06%、0.00%、0.00%,P0.05。结论:针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明确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等血管管径,显示下肢血管详细信息,确保检出下肢动脉硬化、血管狭窄闭塞、血栓等,为疾病防范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介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联合手术(内膜剥脱、取栓术、旁路术)治疗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43例(50条肢体)。结果所有病例均进行了介入及手术治疗。41例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踝肱指数(ABI)术前平均为0.199,术后踝肱指数为(O.54±0.15),随访3-48个月,围手术期病死率0%,2例术后出现血栓,经取栓后症状无缓解,最终截肢治疗,截肢率4.6%。结论多节段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复杂性决定了治疗方法的多样性,且此种方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邓云  冯晓波  邹立军  成伟 《临床荟萃》2010,25(14):1236-1237
下肢动脉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外周动脉病变(PAD)之一,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常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和足部溃疡,使得足坏疽及截肢率增加,残疾率及病死率升高。但许多无症状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常得不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踝肱指数(ABI)下降可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病变,因此本研究前瞻性地测定了本院住院的无下肢症状的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的ABI,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thero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c,ASO)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至下肢动脉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狭窄、闭塞而造成肢体急慢性缺血的综合征[1]。主要累及的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下肢溃疡缺血坏死等[2],临床上根本治愈动脉硬化尚难以实现。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0月应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多平面动脉硬化闭塞症31例,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我科共收治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进行介入治疗患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52~88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