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方法 本组63例均证实为颅内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均行GDC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栓塞结束后临床随访结果和影像学随访结果.观察患者性别、年龄、动脉瘤部位、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手术时间、急性脑积水程度、迟发性脑积水程度、术后颅内压力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63例患者中,栓塞治疗中1例弹簧圈部分脱出瘤腔,无术中动脉瘤破裂和无动脉栓塞或血栓发生.临床随访恢复良好39例,轻、中度残疾22例,重度残疾或死亡2例,均无栓塞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影像学随访42例,1例动脉瘤栓塞术后瘤颈复发,41例动脉瘤均保持手术栓塞结束当时的状态.影响患者临床预后因素依次是:①症状性脑血管痉挛;②发病后的Hunt-Hess分级;③术后颅内压力.结论 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是影响小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132个。其中,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的85例90个动脉瘤中,有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电熔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41例42个动脉瘤,有1例动脉瘤破裂,现结合文献就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救处理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4例均为反复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4次,另3例各出血3次。栓塞前2例神志清楚,1例呈朦胧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支架植入后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完全栓塞62例,近全栓塞9例,部位栓塞5例;动脉瘤破裂2例,均死亡。38例病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32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残留者,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技术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12年3月共收治的1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性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病例,其中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4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瘤1例,椎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1例;行单纯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8例,对其中的宽颈动脉瘤辅以血管支架、球囊辅助的瘤颈成形技术完成治疗2例.结果 9例行可脱性微弹簧圈动脉瘤囊内栓塞病例,达完全致密栓塞8例,1例患者瘤颈有很小的部分残留为95%栓塞,在随访期间保持稳定;其中1例置入支架的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术后半年复查,未发现支架移位;本组病例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可行和有效的,是外科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一种有效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6.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具有自发破裂致死的潜在危险性。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与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我院自 1998年始 ,应用机械性可脱性弹簧圈 (MDS N)与直流电解脱铂金弹簧圈 (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3例 ,共计 15个动脉瘤 ,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13例 ,男 5例 ,女 8例 ,年龄 2 1~ 70岁 ,平均年龄 5 3岁。临床表现 :蛛网膜下腔出血 8例 ,头痛伴视力障碍 2例 ,动眼神经麻痹 3例。1.2 影像学资料 本组 13例均行脑血管D…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吉林医学》2010,31(28):4896-489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21例,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对照组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在神经外科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组采用微弹簧圈进行动脉瘤栓塞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根据GOS评分进行临床效果评定,对照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73.3%(44/60);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级和5级患者所占比例为93.4%(57/6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能够有效的消除动脉瘤、防止破裂再出血,具有微创,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电解离弹簧圈栓塞术中的颅内动脉瘤破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解离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与预后相关的并发症等.方法:对采用GDC栓塞治疗的68例患者72个颅内动脉瘤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例(4.1%)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其中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ICPC),直径4~6 mm;1例前交通动脉瘤(Acom),直径为2.2 mm.3例均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史.动脉瘤破裂的直接原因:1例ICPC为微导管穿破动脉瘤壁的囊泡,另2例为栓塞过程中GDC穿过动脉瘤壁.1例术中可见造影剂外溢,3例术后CT扫描均证实再次出血.3例术中均经继续导入GDC将动脉瘤栓塞,出血停止.1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和颈内动脉闭塞,经动脉内局部应用药物后大脑中动脉血流恢复.2例术后恢复良好,无神经系统功能缺失;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患者术后遗留一侧肢体轻偏瘫和语言障碍.结论:GDC栓塞动脉瘤术中与操作直接相关的动脉瘤破裂发生率为3%左右,病死率约1%.危险因素可能与SAH病史、动脉瘤较小和术中使用球囊作为辅助治疗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采用血管内治疗技术治疗16例急性期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给予腰穿、抗血管痉挛治疗。结果:100%栓塞11例,95%栓塞2例,90%栓塞3例。术后随访无死亡病例,患者功能进一步恢复,所有患者均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结论:对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采取电解可脱微弹簧圈治疗及综合治疗措施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预后,明显降低了患者死亡率和病残率。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7):836-837
目的:总结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超早期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对31例Ⅳ~V级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在动脉瘤破裂来院6h内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行腰大池引流治疗。结果:死亡3例(9.68%),植物状态5例(16.13%),严重残疾6例(19.35%),中度残疾10例(32.26%),恢复良好7例(22.58%)。结论:超早期血管内栓塞联合腰大池引流治疗Hunt-Hess分级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以显著降低Ⅳ~V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邢吉军  李强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2):169-170,18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0例aSA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aSAH患者的预后与Hunt—Hess分级、术前血管痉挛程度、年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位置、血压及性别的关系。结果aSAH患者Hunt—Hess分级越高,术前血管中重度痉挛、动脉瘤直径越大预后越差,而不同年龄,是否患高血压,以及不同性别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aSAH患者的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可用于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在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的意义及弹簧圈栓塞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2009年因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行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的35例患者治疗方式、术中栓塞程度、随访结果及临床意义.35例患者病变均为单发,均于术中成功释放弹簧圈,其中2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2年.结果 2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中11例致密填塞,16例部分填塞;8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中6例致密填塞,2例部分填塞.单纯弹簧圈栓塞者中有5例部分填塞的瘤腔仍有血流,予2次介入治疗.随访至2年时,30例中(5例2次治疗者未列入随访统计)27例致密填塞,3例部分填塞.均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急性期介入弹簧圈栓塞治疗主要目的 是瘤腔内减压止血,安全有效.术后动脉瘤残留一般不会引起再出血,未达到致密填塞者亦能起到瘤内减压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方法 随机选取2012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及护理情况.结果 80例患者栓塞成功76例,成功率为95.00%.9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1.25%,其中一过性脑血管痉挛7例,肺内感染1例,动脉瘤破裂1例.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质的护理措施能够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中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特点、处理方法、危险因素和预后。方法选取3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早期患者,均在出血后的3d内采取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中出现了1例重残,无死亡病例。结论采用析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术,能够处理形态各异和手术不能达到的部位,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颅脑损伤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急诊行开颅动脉瘤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基底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并行腰蛛网膜下腔引流5~7天。结果: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9例均经CTA或DSA检查证实,其中前交通动脉瘤3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2例,基底动脉瘤1例,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8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全部病例恢复良好。结论:颅脑损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合并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早期明确诊断、积极合理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栓塞的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锋存 《疑难病杂志》2009,8(9):560-561
<正>颅内动脉瘤破裂主要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及时有效地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极为重要。随着血管内栓塞技术和材料的发展,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早期治疗的首选方法。我科2006年2月—2008年10月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出现并发症7例,对其危险因素、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 041例开颅治疗的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患者人院Hunt和Hess分级为3或4级、后循环动脉瘤、年龄>60岁、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动脉瘤直径>15mm、术前不发生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均提示为手术后预后不良的因素。结论 动脉瘤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明确影响动脉瘤手术预后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 ,具有自发性破裂致死的潜在危险性 ,随着血管内介入治疗材料技术的发展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已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自 1998年开始 ,应用DSH与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3例 ,共计 15个动脉瘤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将弹簧圈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血管内治疗的烟雾病相关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4例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表现为脑室内出血。动脉瘤4例为主要动脉型动脉瘤,1例为外周动脉型动脉瘤,均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恢复良好。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烟雾病相关性动脉瘤是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尚恒 《安徽医学》2006,27(6):459-461
目的观察颅内动脉瘤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探讨介入治疗的选择、时机和方法。方法总结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铂金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经验,分析介入治疗的手术方法、病例选择、疗效评定、手术时机和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共总结13例。结果术前CT或腰穿脑脊液检查确诊的1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DSA下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有动脉瘤后,全麻下行GDC栓塞治疗,成功12例,疗效满意,其中10例随访1-3年无再出血发生,术后患者无明显偏瘫、失语、智能障碍等严重后遗症,患者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介入治疗时机以出血后3天内进行为佳。结论GDC栓塞治疗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风险小,适应证范围广,后遗症少,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