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盆腔CT灌注成像(CTP)数据重组高质量CT血管造影(CTA)图像用于评估子宫动脉的可行性.方法 搜集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行盆腔CTP和盆腔常规CTA(sCTA)检查的50例女性患者,分为A1组[CTP,动态CTA动脉期(dCTAa)重组]、A2组[CTP,全时相最大密度投影CTA (tMIP-...  相似文献   

2.
动态容积CT在宫颈癌全器官灌注中可行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探讨640层CT在宫颈癌全器官灌注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的CT灌注特征。方法对12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行320层CT灌注扫描。经肘静脉高压团注对比剂(7ml/s,350mg/ml),监测腹主动脉CT值自动触发行全子宫CT灌注扫描。用图像对位(Body registration)技术处理原始容积数据包,然后用体部灌注(Body Perfusion)软件进行图像和数据后处理。对正常宫颈组织和宫颈癌的CT灌注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例宫颈癌患者全子宫完整显示,所有患者完成原始图像对位。宫颈癌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均呈速升型。在灌注图上,宫颈癌显示清晰,与正常宫颈组织相比灌注明显增高,宫颈癌的血容量(AF)(255.42±28.14)ml/min/100ml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AF(168.34±7.49)ml/min/100ml(t值为3.189,P<0.05)。结论 640层CT的宫颈癌动态容积CT灌注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CT灌注作为综合评价宫颈癌的一种影像学手段,可很好评价病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常规CT扫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MSCT灌注成像在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血流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17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及术后行CT灌注扫描。计算肝血流量(HBF)、血容量(H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根据各灌注参数值。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肝癌在TACE术后,HBF、HBV值(167.89±96.06,14.95±15.1)较肝癌TACE术前值(250.59±129.56,24.44±20.03)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灌注参数(HBF、HBV)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用640层CT肝灌注容积数据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肝血管成像的可行性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5例肝功正常(A组)和50例肝硬化患者(B组:Child-Pugh A级25例;C组:Child-Pugh B级25例)行640层CT肝灌注检查,绘制时间-密度曲线(TDC),测量主动脉和门静脉的达峰值时间(TTP)、峰值(PV)及门静脉与肝脏密度差的最大值(P-L).选取主动脉峰值期的容积数据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采用P-L值最大的1期及3期容积数据对门静脉进行单期和多期融合成像,并对比两种成像方法的图像质量.结果:三组间主动脉TTP和PV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门静脉的TTP较对照组长,PV及P-L值下降,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除A与B组间门脉TTP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3个参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可显示肝动脉3级分支.门脉多期融合成像质量优于单期成像(P<0.05),A组可显示3~4级门静脉分支,B和C组可显示1~3级门静脉分支.结论:利用640层CT全肝灌注成像容积数据进行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肝动脉和门静脉,有助于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320排容积CT全肝灌注模式,探讨正常肝脏的CT灌注血流特征,为肝脏疾病的灌注成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75名经临床证实的健康自愿者,采用320排CT动态容积扫描模式行CT全肝灌注检查,将数据导入Abdomen perfusion软件对全肝进行灌注分析,分别测量肝脏各段的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HPP)、动脉灌注分数(APF),分析肝脏各段间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的差异.结果 肝脏Ⅰ~Ⅷ段HAP、HPP、AP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AP:F=2.773,P=0.008;HPP:F=4.659,P=0.000;APF:F =4.681,P=0.000).肝脏Ⅰ段HAP与除Ⅲ段之外的肝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Ⅲ段HPP与肝脏其他各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Ⅰ、Ⅲ段APF与V、Ⅵ、Ⅷ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半肝与右半肝HPP、A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42,P=0.008).结论 应用320排CT全肝灌注模式可直观反映及准确地评价肝脏整体各段及左、右半肝血流灌注特征.全肝各段及左、右半肝的血流灌注情况不尽相同,可能与肝血管解剖特点有关,可以为肝脏疾病的灌注研究提供正常基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宫颈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临床诊断宫颈癌10例患者和6名健康自愿者进行CT灌注成像,测量血流量(BF)、血容量(BV)以及峰值CT值。结果宫颈癌组的BF、BV明显高于正常组,峰值CT值大于正常组。宫颈癌组与正常组之间的BF、BV、峰值CT值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MSCT灌注成像对宫颈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20层动态容积CT血管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临床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320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成像资料,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结果 30例患者中,其中左右肺动脉栓塞有15支,叶肺动脉栓塞30支,段及亚段肺动脉栓塞60支。偏心型45支,闭塞型40支,中央型12支,附壁环形型5支。结论 320层动态容积CT肺动脉成像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初步探讨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对于评估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4例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320排CT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对头颈动脉狭窄程度及脑灌注各参数进行分析,参数包括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结果 1发现脑灌注异常41例,共58处脑缺血灶,其中Ⅰ1期9处、Ⅰ2期24处、Ⅱ1期17处、Ⅱ2期8处。灌注参数患侧TTP、MTT和CBF与对侧镜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血管狭窄或闭塞者50例(前循环43例,后循环7例),仅累及头部者19例,仅累及颈部23例,头颈血管不同程度狭窄/闭塞8例(4例责任血管是头部;4例责任血管是颈部);50例中轻度狭窄7例,中度狭窄9例,重度狭窄19例,闭塞15例;相应供血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灌注异常明显高于轻中度狭窄者(P<0.01)。结论320排CT全脑动态容积成像联合颈部CTA检查能全面显示脑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及相应头颈部供血动脉狭窄程度,为临床早期治疗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低剂量CT血流灌注成像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诊断标准随机选择52例AD和30例健康对照组.对他们进行低剂量血流灌注扫描(CTPI),并在工作站上进行处理,生成伪彩图及进行灌注参数测量,灌注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选择双侧额叶皮质、双侧颞叶皮质、双侧海马、双侧基底节区域进行测量.结果 健康对照组的双侧额叶、颞叶、基底节和海马CBV、CBF值明显高于AD组,而AD组上述部位的MTT和TTP明显大于健康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患者伴有微循环障碍和缺血改变.低剂量CT灌注对AD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胃癌血供的显示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婷  弓静  田建明 《放射学实践》2008,23(10):1109-111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于胃周血管及胃癌血供的显示。方法:40例进展期胃癌,应用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显示胃周血管及肿瘤血管。结果:腹腔干、肝固有动脉、胃左动脉、胃右动脉及胃网膜右动脉在VR上能够很清晰的显示出来,MIP显示细小血管较好,但是它在表现三维空间关系上不如VR。当肿瘤与血管有脂肪间隙,或血管完全或部分被肿瘤包绕时,未见明确的管腔狭窄。有6例患者肿瘤侵犯血管,管腔有破坏。结论:64层CTA多种成像方式能比较好的显示胃周血管,以及肿瘤与血管的毗邻、接触面、包绕程度等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颈部MSCTA:8层螺旋CT扫描与重建方法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CTA扫描技术条件、图像重建方法,评价CTA对颈部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22例,其中14例做了颈部DSA检查,CTA检查后在工作站经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高级血管分析(AVA)重建血管,分析不同重建方法对颈部血管显示的能力。结果:CTA显示正常血管43支,狭窄血管45支,其中14例与DSA对照,经统计学分析二者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VA软件能清晰显示血管狭窄及椎动脉和周围骨质的关系,准确显示狭窄段,自动计算狭窄程度。结论:多层螺旋CT的颈部CTA检查可做为颈部动脉狭窄性病变筛选的首选检查方法,AVA软件使CTA对迂曲、与骨质关系密切的血管狭窄的分析更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于第3代双源CT动态心肌灌注成像(CT-MPI)定量的正常心肌血流量(MBF)与负荷后心率增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行动态CT-MPI及冠状动脉CTA(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正常或冠状动脉轻微狭窄(定义为任一心外膜血管直径狭窄<25%)4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低剂量CT灌注成像,比较晚期乳腺癌化疗前后局部肿瘤区域血流灌注的变化,研究其变化特点.方法 15例行联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结束后1周内行乳腺CT灌注扫描.采用体部灌注(body perfusion)扫描序列,120 kV,50 mAs,层厚2.5 mm;碘佛醇50 ml(320 mg I/ml),注射流率4.0 ml/s,延迟8 s,扣描50 s.利用Basama体部灌注软件,得出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化疗前后病灶及对侧正常腺体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同时测量癌灶化疗前后的大小.用自身配对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分析化疗后BF减低程度与癌灶缩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1)乳腺癌化疗前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33.20±4.17)ml·min-1·100 ml-1、(8.31±2.43)ml·100 ml-1、(15.31±4.31)s,化疗后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13.65±6.04)ml·min-1·100 ml-1、(5.04±2.33)ml·100 ml-1、(25.97±9.07)s,化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侧正常腺体化疗前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4.31±2.23)ml·min-1·100 ml-1、(1.38±0.75)ml·100 ml-1、(19.25±3.94)s,化疗后BF、BV、MTT的平均值分别为(4.03±2.35)ml·min-1·100 ml-1、(1.44±0.84)ml·100 ml-1、(22.56±7.71)s,化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乳腺癌为高灌注表现,化疗前BF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腺体[(4.31±2.23)ml·min-1·100 m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癌灶化疗前后BF减低程度(56.75%)与癌灶缩小程度(44.25%)呈正相关(r=0.902,P=0.000),BV减低程度(36.62%)与癌灶缩小程度(44.25%)无相关性(r=0.307,P=0.248).结论 乳腺癌为高灌注表现,化疗后病灶灌注下降,灌注参数BF降低程度与病灶体积缩小同步;对乳腺癌化疗后的疗效评估,CT灌注可能比形态学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DSA、CT和经肠系膜上动脉门静脉灌注CT成像对肝转移瘤的血液供应显示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原发病灶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肝转移瘤患者资料,均进行了CT平扫、多期CT增强扫描、选择性腹腔动脉和超选择性肝固有动脉DSA检查,其中,56例还经肠系膜上动脉插管行肠系膜上动脉的门静脉灌注CT成像(P(1TAP)检查,计算转移瘤中心区域、肿瘤边缘、门静脉和正常肝实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灰度密度(K值),观察肝转移瘤血液供应来源.DSA图像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定量分析,CT图像用去卷积灌注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DSA表现:肝固有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K值峰值平均为(67±12)%,肿瘤边缘K值峰值平均为(76±15)%,正常肝实质K值峰值平均为(51±10)%.腹腔动脉造影TDC显示,肿瘤中心及肿瘤边缘K值表现为快速上升,然后为缓慢上升的平台,而正常肝实质则呈现持续缓慢上升的态势.PCTAP扫描表现:肿瘤在30 s的时间内,密度变化几乎呈直线,无增强表现.结论 肝动脉是肝转移瘤的主要血液供应来源,门静脉几乎不参与肝转移瘤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15.
颅颈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颅颈联合动脉成像追踪触发技术的应用,以及准直与螺距的最佳匹配方案。方法 (1)19名志愿者进行同层动态增强扫描,以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 处对应CT 值的平均值作为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2)40名志愿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 A 组(准直1.0mm,螺距1.750)和 B 组(准直2.5 mm,螺距0.625),评价三维血管质量,探讨准直与螺距的恰当匹配。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 t 检验(双侧,α=0.05)。结果 (1)19例时间密度曲线峰值之前4 s处对应 CT 值的平均值为75 HU。(2)按照三维动脉质量评分标准,B 组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终末支的评分分别为(2.85±0.37)、(2.64±0.49)、(2.29±0.72)、(1.70±0.98)、(1.07±0.94)分,A 组分别为(2.40±0.50)、(2.31±0.47)、(2.70±0.57)、(2.35±0.75)、(1.96±0.89);B 组对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等大动脉的成像质量较佳,血管边缘光滑、锐利,A 组对大脑中动脉、额顶升动脉及终末支动脉等小动脉的细节显示清晰。A、B 两组间的三维动脉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结论 (1)追踪触发技术可更好地显示头颈部血管。对比剂注射流率3.5 ml/s 时,触发阈值为75 HU 的图像质量较佳。(2)颅颈联合 CT 血管造影采用准直1.0mm、螺距1.750优于准直2.5 mm、螺距0.625,这种匹配方式对小血管显示较佳。  相似文献   

16.
CT心肌灌注通过心肌内对比剂的浓度直接反映心肌灌注情况,与MRI、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等心肌灌注技术一致性良好.CT心肌灌注扫描方法分为单次心肌灌注扫描和动态心肌灌注扫描,通过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可对心肌缺血进行临床研究和诊断,药物负荷试验、延迟扫描还能区分梗死心肌和缺血心肌.随着256层、320层等动态容积CT的出现,CT在合理剂量下同时对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灌注及心脏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央型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及肺鳞癌(squamous carcinoma,SC)的CT表现,探讨各自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的SCLC及S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为SCLC组30例,SC组31例,对...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肝癌动脉供血血管显示的价值。方法:对65例肝癌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动脉期序列原始扫描数据传至工作站利用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多曲面重建法重建腹腔动脉的解剖和走行,观察肝癌病灶动脉供血血管来源情况,其中65例患者行动脉化疗栓塞术前进行了DSA检查,将65例DSA结果与CT血管造影进行对比。结果:65例肝癌患者中,47例肝动脉解剖正常,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正常的肝动脉;18例肝动脉解剖变异,肝癌病灶动脉血供来源于变异肝动脉。CTA显示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来源与DSA完全相同。结论:16层螺旋CT动脉造影对肝动脉血管解剖及变异及肝癌动脉供血血管能较好的显示,对肝癌的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7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新辅助化疗的31例宫颈癌病人的CT灌注成像数据及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将其分为有效组(n=22,70.97%)和无效组(n=9,29.03%)。对两组病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渗透性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因素。结果治疗有效组中BF、BV、渗透性均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BV、渗透性与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呈正相关(r=0.290,P=0.020;r=0.364,P=0.003;r=0.565,P=0.000)。FIGO分期、组织类型、病理分级和肿瘤最大直径均不影响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P0.05)。渗透性为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对其有良好的预测价值(AUC=0.897,P=0.000;95%CI:0.774~0.992)。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准确预测宫颈癌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