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Barrett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病理现象.它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由Barrett描述为存在柱状上皮的食管[1-2],目前认为Barrett食管是食管正常的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代替的癌前状态[3-4],发生食管癌的危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一种特殊类型,在蒙特利尔GERD定义和分类的全球专家共识中BE也被认为是GERD的一种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GERD中约有5%~10%患者是BE,约2%~5% BE患者最终可发展为食管腺癌[1].目前研究认为,BE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中国和西方国家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BE的及时诊断对预防和减少食管腺癌发生有重要的意义[2].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食管腺癌(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 EA)发病率不断升高,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 EA 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和致病因素.BE的癌变过程为特殊肠上皮化生(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SIM)→轻度异型增生(low grade dysplasia,LGD)→高度异型增生(high grade dyspla.sia,HGD)→腺癌(adenocarcinoma).中、重度异型增 生癌变率高且甚少逆转,能否早期发现并开展确实 有效的干预性治疗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 相似文献
4.
Barrett食管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其发展为食管腺癌的风险较普通人明显增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抑酸治疗、外科手术行食管切除和内镜下治疗。由于抑酸治疗的局限性、食管切除手术本身的高风险、术后诸多并发症、高费用等因素,以及随着近10余年来消化内镜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内镜下治疗Barrett食管变得越来越普遍,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该文就Barrett食管治疗方式的原理、疗效、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在亚洲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一直被公认是治疗GERD的首选内科药物。约有30%的患者属于PPI难治性GERD,胃底折叠术是治疗GERD的首选术式,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内镜下微创技术通过改善抗反流屏障成为治疗GERD的新思路。本文主要就内镜技术调节食管下段括约肌收缩功能,改善His角角度,修复胃食管阀瓣紧密性三个方面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技术,内镜下胃底折叠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6.
7.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8.
内镜下射频治疗Barrett食管2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内镜下射频治疗Barrett食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胃镜插入食管达病灶处,将射频的针状电极与病灶接触,使用射频治疗至病变部位发白.17例岛型病人行1次射频治疗,2例岛型病人行2次射频治疗;6例环周型病人行2次射频治疗,1例环周型病人行3次射频治疗.结果 术后4周,20例病人内镜下见原病变部位的粘膜面较术前明显改变,其粘膜光滑;4例病人见原病变部位呈浅表性凹陷.术后6个月,18例病人的病理报告为鳞状上皮,2例呈轻度异型增生,2例伴肠上皮化生.结论 经内镜射频治疗Barrett食管是一种安全、高效、经济、值得推广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食管腺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除目前常规内镜检查加病理活检诊断之外,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内镜诊断技术。该文主要针对其内镜诊断及新的内镜成像技术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BE)是远端食管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特殊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为长期慢性胃食管返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其中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食管癌. 相似文献
11.
12.
食管黏膜下肿瘤包括起源于黏膜下层、黏膜肌层及固有肌层的肿瘤,有平滑肌瘤、脂肪瘤、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等,多为良性,但间质瘤、施万细胞瘤(神经鞘瘤)、颗粒细胞瘤及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潜在恶性,需密切随访或手术切除。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食管黏膜下肿瘤的内镜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内镜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挖除术及经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Barrett食管(BE)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与返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新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内镜下检出率、内镜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RE(返流性食管炎)的关系。结果BE占胃镜检查人数的7.90%,男女之比为1.98:1,仅19.15%有典型的返流症状,RE检出率为2、07%比BE显著降低(P〈0.01)。结论BE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及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与RE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2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端腺癌唯一被认为的癌前病变是Barrett食管(Barrtett’s esophagus,BE)。目前BE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药物和手术治疗BE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内镜下治疗因其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而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接受。氩离子凝固术(argonplasma coagulation,APC)是内镜治疗中较为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已证实能使BE黏膜消除且诱导鳞状上皮再生。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我.们使用APC治疗BE23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奥美拉唑联合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Barrett食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信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1例Barrett食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6).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研究目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光动力治疗的发展令人鼓舞,这种微创技术是治疗Barrett食管及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腺癌患可供选择的一种外科手术方式。但是,在术前对患采用何种方式评价其分期却并无统一意见,甚至有研究还怀疑在术前进行分期的必要性。在此作报道了使用常规超声内镜在术前分期诊断中的经验。患与方法:在2002年3月至2004年11月间,连续25例被诊断为重度不典型增生或黏膜内腺癌的Barrett食管患参与此次研究,在芝加哥大学接受内镜治疗前的术前评估。所有25例患均应用重复诊断内镜和常规超声内镜检查。所有可疑淋巴结都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胞穿刺术进行取材确诊。结果:25例患(平均70岁,极差49~85)的常规病理结果显示:12例为重度不典型增生,13例为黏膜内腺癌。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内镜窄带成像技术(NBI)诊断Barrett食管的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间48例经胃镜检查病理诊断的Barrett食管患者,分别在普通内镜模式和NBI模式下,观察食管黏膜病变轮廓并计算图像清晰度评分,在病变处靶向下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普通内镜模式下发现病变33例(68.8%),NBI模式下发现病变41例(85.4%),NBI模式对病变的检出率高于普通内镜模式(P<0.05).普通内镜模式下病变轮廓清晰度评分总分为61分,而NBI模式下总分为114分,两者图像清晰度评分有显著差异(P<0.01),NBI优于普通内镜.结论:NBI技术操作简便,对Barrett食管病变轮廓显示清晰,有助于对病变处进行靶向病理活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研究Barrett食管(BE)发病情况和内镜临床特点及与返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根据新标准诊断BE,研究BE患者内镜下检出率、内镜表现、分型及病理检查结果,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与RE(返流性食管炎)的关系。结果BE占胃镜检查人数的7.90%,男女之比为1.98∶1,仅19.15%有典型的返流症状,RE检出率为2.07%比BE显著降低(P<0.01)。结论BE患病率较高;多为短节段及舌状或岛状,约1/3为肠化型,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症状,与RE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