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135例,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在135例患者中,有70例(51.85%)出现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肝功能损害程度及有无高血压病病史、活动性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肥胖症的血液肿瘤科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分析,肝功能损害、活动性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肥胖症是导致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功能损害、活动性感染、凝血功能异常、肥胖症是导致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多因素分析可良好预测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构建其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并用H-L卡方检验、ROC曲线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肝功能损害、感染、凝血功能异常、化疗强度、急性白血病、肥胖症是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L卡方检验(χ2=13.236,P=0.067),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95%CI(0.844,0.895),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鉴别效度;验证组验证该模型的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一致率分别是72.7%、87.4%、87.3%、73.0%、80.0%。结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HMs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老年内科患者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22例设为研究组,未发生不良事件的1992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护士工龄10年、护理评估较差、巡视频率12次/d、护士宣教不足等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危险因素(OR值均1,95%CI:1.062~22.840,P0.05)。结论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提高护士评估能力,增加巡视频率,强化健康宣教的效果,能有效减少老年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葛利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5):574-577
目的 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预防恶性肿瘤化疗不良事件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诊治的恶性肿瘤患者189例,随机分为两组:94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为对照组,95例患者采用护理风险管理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在恶性肿瘤化疗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蛋白尿(1.1%)、口腔炎(2.1%)、伤口愈合不良(1.1%)、高血压(2.1%)、脑血管意外(0.0%)等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5.3%,6.4%,4.3%,7.4%,2.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48.4%,腹泻56.8%,末梢神经炎15.8%,骨髓抑制44.2%,出血3.2%,肝功能异常8.4%,手足综合征5.3%,过敏反应6.3%,发热7.4%,乏力32.6%,均低于对照组(72.3%,76.6%,27.7%,67.0%,11.7%,19.1%,14.9%,17.0%,18.1%,52.1%),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6.8%,明显高于对照组79.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1.294,8.297,3.919,9.957,5.029,4.583,4.846,5.265,4.895,7.357,13.362;P <0.05).结论 护理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多种恶性肿瘤化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袁燕苏洲郑昌娟袁治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1,(11):1626-1629
目的 探讨高压氧疗患者院内转移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医院行高压氧疗的患者860例,根据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不良事件组(病例组)43例与未发生不良事件组(对照组)817例.分析高压氧疗患者院内转移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 43例发生院内转移不...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为早期识别及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关于急诊危重症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危险因素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总样本量为7 382例,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5.0%~31.9%。Meta分析结果显示,输注儿茶酚胺类药物[OR=6.96,95%CI(2.83,17.12),P<0.001]、使用血管活性药物[OR=2.55,95%CI(1.58,4.12),P<0.001]、使用镇静药物[OR=2.57,95%CI(1.83,3.62),P<0.001]、携带供氧装置[OR=3.29,95%CI(2.25,4.80),P<... 相似文献
7.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由于疾病本身或化疗的原因,极易伴发感染。本文对我院近年收治的80例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的部分感染因素进行分析。1分组与方法11分组本院近年共收治血液系统恶性肿瘤46例80次,其中伴发各种感染46例次,未合并感染34例次,分别分为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抗凝治疗后不良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227例采用抗凝治疗的AF患者,根据治疗后病情转归1年内的主要不良心 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and cereb... 相似文献
10.
11.
12.
医疗不良事件与系统问题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医疗不良事件中能够发现的显性失误和内在隐性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对系统问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剖析,改进系统和流程,使医疗风险管理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在2003-2006年期间发生的35起医疗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经分析发现,引发医疗不良事件的因素主要是系统错误。结论:绝大多数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是因系统和流程隐患造成的,个人因素只是其中较少的一部分。因此,应通过加强医疗事故处理管理和病人安全管理,改进医疗系统和流程,减小和防范医疗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rhG-CSF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化疗后应用rhG—CSF对中性粒细胞表型影响。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rhG-CSF水平;应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中性粒细胞表型。结果:①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在应用rhG-CSF后的血浆rhG—CSF水平明显高于用药前的水平;②急性白血病组中性粒细胞CD64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感染组,在该组和淋巴瘤组中应用rhG—CSF后CD64的表达均较用药前有所增高;应用rhG-CSF、前急性白血病组和淋巴瘤组CD62L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而用药后其表达显下调。急性白血病组和恶性淋巴瘤组应用rhG-CSF、前、后,CD16、CD32、CD14和CD11b均无明显改变。结论:接受化疗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病人仍保留了对rhG-CSF的部分正常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与未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的恶性血液病患者凝血指标差异。方法42例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发生组,38例未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恶性血液病患者纳入未发生组,选取同期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化疗前,以及对照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空腹血糖(FBG)、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水平。比较不同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化疗前及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结果在8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中,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2.50%。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5.00%、43.75%、32.14%,3种恶性血液病化疗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发生组与未发生组的PT、APTT、TT均明显延长,FBG、D-D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未发生组比较,发生组PT、APTT延长,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APTT、D-D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发生化疗后不良事件的预测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5月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对其出院后1年的预后情况进行随访调查,并分析影响其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0例患者心绞痛复发率为29.17%,12个月总生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为预防不良心脏事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10年4月-2011年5月住院的1 303例冠心病病人分为不良心脏事件组、无不良心脏事件组,分析两组病例资料,探讨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睡眠时间、血压波动、情绪波动、便秘、呼吸道感染、糖尿病、心力衰竭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睡眠时问、情绪波动、便秘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相关(P<0.05).[结论]为降低冠心病病人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应早期关注病人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因素,尽早实施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8.
医疗不良事件,或称医疗不安全事件,是指患者在医院医疗过程中,凡是由于医疗系统的低能状态、医疗管理过失或医务人员医疗不当等原因,而给患者造成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障碍、缺陷或死亡。我国医院协会于2006年10月发布的《2007年度患者安全目标》中,将鼓励主动报告医疗不良事件作为患者安全的八大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丁丽高媛媛焦芳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3,(20):27-28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室的不良事件发生原因与防范方法,为全面强化血液透析室管理水平提供支持。方法:对本院血液透析室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00例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分析,通过小组讨论、文献调查法等围绕不良事件原因展开讨论并制定干预措施;同时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0月血液透析室收治的300例患者为对照,总结防范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血液透析室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较多,主要表现为透析参数设置不合理、管路或者设备凝血、穿刺部位出血、针刺伤等,总发生率为5.0%(15/300);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包括技术操作不熟练、病情观察不仔细、查对制度落实不到位、责任心缺失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1。比较改进前后血液透析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改进后低于改进前,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透析室不良事件原因复杂,为了更好地为广大血透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通过强化管理,做好全体医护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主动预防相关不安全因素,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促进医院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