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和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iysmal bone cyst,ABC)的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期提高ABC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中行X线检查20例,行CT检查17例,行MRI检查14例,部分患者在X线检查后进行了CT或MRI检查。结果:病灶分布于四肢长骨18例,脊椎8例、骨盆4例、下颌骨1例、跟骨1例;在X线和CT表现为上ABC表现为偏心性和膨胀性骨质破坏,MRI表现为多囊性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理均表现为含血囊腔及结缔组织性的间隔。结论:动脉瘤样骨囊肿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普通X线检查是最基本的首选检查方法,CT和MRI在显示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内部结构和鉴别诊断上具有优势,综合影像学检查能提高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平片、CT和MRI表现。结果:12例中肿瘤位于胫骨近端4例,股骨头3例,股骨远端1例,肱骨头3例.胸椎(Th_3)附件1例。11例长骨病变者发生于骨骺和干骺端8例。骨端3例。主要X线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骨质破坏区,边界清晰,8例可见硬化边,3例可见病灶内有点状钙化。7例行CT扫描,显示骨质破坏区边界锐利、硬化,病灶内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6例。4例行MRI扫描,病灶于T_1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T_2WI均呈低信号,其内可见点状高信号,STIR上呈均匀高信号;硬化边呈线样低信号,2例病灶周围骨质内有水肿.3例可见相邻关节囊积液。结论: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多数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及误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诊断及误诊的分析,进一步探讨AB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结合病理特点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正确诊断及误诊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2例均摄X线平片,19例行CT平扫,15例行MRI。结果:22例ABC发生于长骨17例,脊柱3例,骨盆2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囊性改变;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8例,21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1例出现液-液平面,2例软组织肿块;15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囊间隔在T1WI、T2WI均为低信号。误诊4例,其中发病部位长骨2例,脊柱和骨盆各1例。结论:正确认识ABC发病机理及病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X线、CT和MRI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是正确诊断ABC,避免误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与诊断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及X线、CT、MRI分别在动脉瘤样骨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2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全部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10例行MR检查.结果 X线检查均表现为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伴骨包壳形成,15例内部见粗细不匀骨间隔.CT检查能显示病灶内部的细小骨嵴、骨包壳中断情况及囊性低密度区,其中2例见液-液平面.MR扫描T1WI 4例显示液-液平面,T2WI 7例显示液-液平面,囊间隔与囊壁厚薄不等,增强扫描强化明显.结论 X线平片呈膨胀性溶骨改变,CT和MRI出现囊腔、液-液平面、强化明显的囊壁及囊间隔征象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2例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的CT、MRI表现。结果:12例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中颈椎3例,胸椎6例,腰椎3例;单独椎体侵犯1例,单发于椎板2例,同时累及椎体及附件者9例。CT表现局限性囊状或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内可见分房骨嵴影,4例可见内部多发液一液平面影。MRI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灶周围可见低信号影包绕,病灶内呈多发分房状改变,T1WI呈不均匀低/等信号;T2WI呈数个大小不等的高/等信号囊腔,10例可见不同信号强度的液一液平面影。增强扫描可见囊腔周缘明显强化,腔内出血和液体无强化。结论:脊柱动脉瘤样骨囊肿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探讨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23例均摄X线平片和CT平扫。4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ABC发生于长骨18例,骨盆5例。ABC平片表现常为偏心性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可见膨胀的骨壳内缘呈清晰弧形压迹,其中骨壳完整12例,断缺11例。病灶密度不均,19例可见蜂房样低密度影或液-液平面,15例出现软组织肿块;4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大小不一高信号囊腔或液-液平面,3例增强扫描,2例无明显强化,1例轻度强化,囊间隔在T1WI、T2WI及增强后均为低信号。结论:X线平片简便经济,但对内部结构的显示有一定限度,CT和MR对内部结构及软组织的显示明显优于前者,对ABC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外粘液样软骨肉瘤(EMC)病理及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EMC的影像学及病理资料。结果 2例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右大腿中下段软组织内,另1例位于右大腿上段及右侧腹股沟区软组织内。1例病灶X线摄影表现为包绕股骨中下段生长的肿块,内可见点状钙化。CT增强扫描显示病灶不均匀轻度强化,可见其内分隔强化,邻近骨质"筛孔状"破坏。2例病变MRI表现为T_1WI等或稍低信号,T_2WI肿瘤呈分叶状高信号,内见低信号间隔。结论 EMC通常发生在老年男性的四肢、躯干和皮下组织,多表现为低密度肿块,可伴钙化,部分病例CT表现为轻度或无强化。EMC在T_2WI上呈分叶状高信号,具有特征性间隔强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19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18例行螺旋CT检查,6例行MR检查.结果 原发性ABC共11例,继发性ABC 8例.发生于长管状骨的ABC 12例,脊柱3例,短骨及扁骨4例.17例病变呈膨胀性骨质破坏,15例病变边缘可见骨嵴,14例边缘可见硬化,12例合并病理性骨折,18例病变内密度和(或)信号显示不均匀,9例病变内可见分隔,3例可见典型的液-液平面,4例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异常改变,其中3例软组织肿胀,1例软组织肿块.结论 不同发病部位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表现有所不同,继发性AB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原发病灶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平有  杜恩甫  李丹  仇俊华  母华国   《放射学实践》2009,24(12):1341-1344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原发性BMFH的临床及X线片、CT、MRI表现,总结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13例中,男8例,女5例,40岁以上10例;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13例X线和CT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全部病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以等信号为主,间有片状短T2和长T2信号,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以中老年男性多见,好发于长骨骨端。X线平片为首诊方法,CT和MRI对显示病灶范围及病变细微结构价值大。骨破坏区内粗大骨嵴、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及骨膜反应少见是原发性BMFH的影像特点,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HF)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该病影像学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BFH的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分析。结果:19例均为单发,病灶发生在长管状骨14例,不规则骨4例(椎骨2例,骶骨1例,下颌骨1例),扁骨(肋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偏心性或中心性生长,病灶内见残留骨棘,周边见硬化边,骨皮质可部分断裂,未见明显骨膜反应,未见软组织肿块。MRI检查示病灶T1WI呈较均匀等信号,T2WI呈较均匀稍高信号影,也可呈等高混杂信号,病灶内及病灶周边可见条索状低信号;增强扫描呈较明显、持续强化。3例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结论:BFH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病理表现,可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例腰椎骨母细胞瘤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病人的CT和MRI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示病变呈膨胀型骨质破坏区,周围可见硬化,病变内可见斑点样高密度影。MRI示L3-4右侧附件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区,T1WI上呈等低信号,T2WI上呈等高信号,并可见"液-液"平面分层,伴相应水平脊髓受压、椎管狭窄。动态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L3椎体骨髓亦呈强化效应改变。手术病理为骨母细胞瘤。结论腰椎骨母细胞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临床虽少见但其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CT及MRI对颅骨良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以骨质破坏为主的颅骨良性病变的CT及MRI表现,并与其病理表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中骨纤维结构不良6例,主要CT表现为局限性小病灶(5例)多呈磨玻璃密度,弥漫性病灶(1例)可见磨玻璃密度及丝瓜络样改变;主要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及T2WI上均以低信号为主;骨化性纤维瘤3例,主要CT表现为肿瘤呈膨胀性生长,骨皮质破坏不明显,无骨膜反应;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2例,主要CT表现为病灶内可见多发骨性分隔,MRI上可见病灶呈多房样改变;胆固醇性肉芽肿1例,在T1WI、T2WI及压脂图像上病灶均呈高信号,有一定特征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其特征性影像表现为病灶内可见液 液平面。结论:部分颅骨良性病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CT及MRI检查有助于这类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综合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像学检查对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X线检查18例,CT检查6例,MRI检查6例,另有4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 18例中,15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另外骶骨、肋骨及颅底各1例.X线及CT病变表现为偏心囊性骨质破坏区,有硬化边,骨皮质膨胀变薄,CT显示病变内细小钙化灶5例.MRI表现为病变信号不均匀,在T1WI上呈低及中等信号,在T2WI以高及中等信号为主,亦可见部分低信号,行Gd-DTPA增强扫描后病灶实性部分呈不均匀强化,囊性部分强化不明显.结论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X线、CT与MRI影像表现均有特征性,其综合影像对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表现.17例中9例行X线检查,10例CT检查,8例MRI检查.结果:17例发生于扁骨和不规则骨的动脉瘤样骨囊肿主要表现为,①皂泡状和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平片4例,CT 8例,MRI 6例;②病灶内骨间隔及骨嵴:平片4例,CT 8例;MRI 5例;③病灶周围骨硬化:平片3例,CT6例,MRI 4例,MRI表现为病灶周围线状低信号影;④骨壳部分断缺:平片2例,CT3例,MRI 2例;⑤液-液平面:CT 5例,MRI 6例;⑥骨膜反应:无;⑦软组织肿块:CT 1例,MRI 1例.结论:扁骨和不规则骨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特征与长管状骨大致相仿,螺旋CT及MRI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包括病变椎体密度及信号改变,椎间盘信号,椎间隙改变,有无死骨、椎旁脓肿等。结果 CT显示6例椎体骨质破坏呈小类圆形或斑片样低密度灶,病灶见边缘硬化带,2例硬化带可见新破坏灶;MRI显示4例椎体破坏呈长T_1长T_2混杂信号影,2例椎体T_1WI、T_2WI呈低信号;3例椎间盘T_1WI、T_2WI呈低信号改变,3例椎间盘呈不均匀长T_1长T_2信号影。6例椎间隙均变窄;均未见死骨;椎小关节均未见破坏;4例见椎旁脓肿形成。结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影像学表现相邻椎体破坏伴骨质增生硬化,椎间隙变窄,可有椎旁脓肿或硬膜外脓肿,两者结合能为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具有很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MFH)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BMFH 13例,9例行CT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3例;6例行MRI检查,其中行增强扫描2例;2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分析原发性BMFH的CT和MRI表现,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对照。结果:13例中,长骨骨端11例,长骨骨干1例,髂骨1例。骨质表现为溶骨性破坏,其中6例病灶边缘有轻度骨硬化,7例骨质破坏区间夹杂粗细不等的骨嵴,骨膜反应1例;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13例均见超过骨破坏范围的软组织肿块,钙化1例;T1WI表现为等或等低信号,T2WI为等高或混杂高信号。CT、MRI增强扫描病变不均匀强化。结论:原发性BMFH的CT、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特点,对术前明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GCT)合并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特点,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4例GCT合并ABC的影像学表现。所有患者均行X线检查,11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扫描,2例行全身骨显像。对其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4例中,病灶位于股骨6例,胫骨3例,尺骨3例,腓骨1例,桡骨1例。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病灶密度不均匀,皮质变薄或中断。肿瘤实质区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病灶内多伴囊变和液-液平面,病灶周围骨质水肿,增强扫描病灶大部分呈明显强化。全身骨现象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片状放射性核素浓聚,显影不均匀。结论:GCT合并ABC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结合X线、全身骨显像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颅骨表皮样囊肿的影像学表现及文献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骨表皮样囊肿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证实的颅骨表皮样囊肿的CT及MRI表现,3例行CT及MRI平扫,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4例只行CT扫描.结果 病变发生于枕骨4例,顶骨2例,颞骨1例.7例CT表现为颅骨膨胀性骨质破坏,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缘锐利,周围见断续钙化边或硬化带,病变中心呈混杂密度,3例病灶内可见死骨样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混杂低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较小者无明显强化,病变较大者周围见淡薄线样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当囊内容物中以蛋白、胆固醇结晶为主、轻微钙化时,CT表现为混杂密度,其内可出现高密度影,对应的MR 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为低或等信号.手术显示病变相邻脑实质均未受累.结论 CT与MRI结合对术前诊断颅骨表皮样囊肿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20.
X线平片及MRI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评价X线平片与MRI检查对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BC的影像学表现,15例均行X线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1)15中例ABC发生于长骨13例,肋骨及骨盆各1例;(2)皂泡状或吹气球样膨胀性骨质破坏:X线15例,MR5例;(3)病灶内骨小梁间隔或骨嵴:X线11例,MR4例;(4)局限性骨质硬化:X线10例,MR4例;(5)骨壳边缘不全病理骨折:X线3例,MR1例;(6)骨膜反应:X线1例;(7)软组织肿块:无;(8)病灶内单发或多发囊肿:MR4例;(9)液-液平面:MR1例。结论X线平片显示病变的整体形态有优势,结合MRI显示病变组织成分综合分析有利于提高ABC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