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2014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治疗的VSD患儿63例,根据患儿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介入治疗组(n=30)和外科开胸手术组(n=33)。介入治疗组患儿接受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外科开胸手术组患儿接受外科开胸手术。两组患儿术后7 d内均行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检查,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残余分流发生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新发瓣膜返流)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组患儿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外科开胸手术组(P0.05)。外科开胸手术组患儿术后残余分流、心律失常和新发瓣膜返流发生率均低于介入治疗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与外科开胸手术治疗VSD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外科开胸手术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低、并发症少,介入治疗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术后不留瘢痕。  相似文献   

2.
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心病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先天性心脏病以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最为多见,以前大多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现在由于介入治疗术创伤小,痛苦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可靠等诸多优点,深受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器介入治疗的疗效非常关键,但是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也不容忽视,现将先心病患者经导管封堵术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经验,分析其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3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北院共施行0~14岁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436例,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3例,室间隔缺损83例,动脉导管未闭139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r法。结果全组患儿无手术死亡病例,封堵成功423例(97.4%),房间隔缺损组、室间隔缺损组和动脉导管未闭组的成功封堵率分别为97.7%(208/213),94.0%(79/83),98.6%(137/139)。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5.2%)。全组门诊心脏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片随访3-36个月,无残余分流、死亡及严重心脏事件。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创伤小、安全、可靠、成功率高,部分患者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4.
正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绝大部分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发展,室间隔缺损经皮封堵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外科修补手术相比,经导管介入封堵的方法不需要切开胸骨和进行体外循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低,封堵成功率高。然而,介入治疗后并发症依然存在,如封堵器栓塞、瓣膜损害、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介入治疗中使用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以我院2017年9月至2018年11收治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92例接受介入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6例患儿,观察组患儿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情况较对照组患儿家属更优,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介入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获得有效围手术期护理后,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同时患儿护理家属护理满意度较高,还能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和治疗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来66例3种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施行了介入封堵术的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18例;室间隔缺损封堵术12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6例。对介入治疗中和治疗后发生的6例并发症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常见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09%。其中:室间隔缺损发生3例;房间隔缺损发生3例;动脉导管未闭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是一种微创而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并发症不容忽视,尤以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对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重度三尖瓣反流的室间隔缺损患者16例,三尖瓣返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导致三尖瓣反流,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6例,外科修补手术1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返流程度(三尖瓣返流长度、三尖瓣返流面积、三尖瓣返流容积、三尖瓣返流速度、三尖瓣返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MB、MYO)。结果: 术后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手术方式后的三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手术组与导管介入组、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区别。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合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继发孔型房间缺损(ASD)的疗效、安全性和费用情况。方法:采用相同的入选标准,选择继发孔型ASD患者148人,其中介入治疗组82例,外科手术组66例。应用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两组的疗效、并症和费用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和外科手术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5.1%和100%(P=0.018),术后残分流率分别为3.5%和3.0%(P=0.833)。心律失常为最常见并发症,介入组低于外科组(14.6%∶31.8%,P<0.05);介入组中无1例患者需要输血,外科组中全部患者需要输血(P<0.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操作时间分别为(48±12.2)min和(158±16.4)min(P<0.001);介入组住院天数短于外科组[(6.0±2.0)d∶(13.0±3.0)d,P<0.01]。介入组和外科组治疗费用分别为(26729±1675)元和(22393±1739)元(P<0.05)。结论:外科手术较经导管封堵术成功率稍高、适应症广,但经导管封堵术却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介入封堵术对并发中、重度三尖瓣返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并发中、重度三尖瓣返流的膜周型室间隔缺损患者42例,三尖瓣返流的原因为右室局部心腔压力增高所致的高压血流直接冲击三尖瓣及其腱索而导致三尖瓣返流,其中行导管介入封堵20例(介入封堵组),外科修补手术22例(外科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三尖瓣返流程度(三尖瓣返流长度、三尖瓣返流面积、三尖瓣返流容积、三尖瓣返流速度、三尖瓣返流压差)、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术后第24 h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CK MB、MYO)。结果:术后三尖瓣返流量较术前显著减少。两组手术方式后的三尖瓣返流程度无统计学差异。导管介入组在手术时间、术后血管活性药物、术后第24 h白细胞计数、CRP、心肌损伤标记物方面均优于外科手术组。在手术费用方面外科手术组略低于导管介入组。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两者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经过认真的超声评估,部分室间隔缺损并发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的患者行介入治疗优于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介入治疗中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观察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治疗组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综合护理,对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状等进行比较。结果对两组患儿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X线曝光时间和住院时间进行综合比较,治疗组患儿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的术后并发症以及36 h内的疼痛评分进行综合比较,治疗组患儿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进行护理干预可以加快手术的进行过程,并降低了并发症发病率,缩短了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并对照研究介入治疗与外科手术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理行为的影响. 方法 采用徐韬园1992年修订的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对23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理行为检测. 结果 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心理行为异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先天性心脏病各组患儿心理行为总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心理行为粗分均值亦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男孩主要表现在抑郁、交往不良、体诉(各种躯体不适的反应)、社会退缩、违纪及攻击方面,女孩主要表现在抑郁、社会退缩、体诉、违纪方面.术后测试,男、女两治疗组心理行为总粗分分别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介入组男孩术后总粗分及攻击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女孩术后心理行为总粗分及抑郁、社会退缩和违纪行为粗分分别低于外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行为因子异常检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病程越长检出率越高. 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存在着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应引起重视.早期治疗以及采用介入治疗方式可较明显改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小儿室间隔缺损体外循环手术与外科微创的比较分析。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患有室间隔缺损来我院治疗的患儿共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为体外循环手术,观察组为外科微创手术,将两组患儿的各临床指标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均痊愈出院,术后1、3、6、12月随访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并发症率、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部分室间隔缺损患儿进行外科微创封堵手术,既能保证良好的手术成功率,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仅能够避免为患儿带来较大伤口,降低患儿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还能够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在临床上推广普及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逐渐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替代外科治疗方法。然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病人的预后,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病人的一般情况、心脏的结构、封堵器的特点及术者的操作等方面综述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发病率约占全部活产婴儿的0·6%~0·9%,估计每年新出生的患儿高达15万~20万,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近20年来,各种不同介入器械的更新,介入治疗的范围不断扩大,使治愈率显著提高,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成功率均高达98%以上,尤其是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我国为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病例和经验。先心病治疗方法的转变是一个值得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过去单一的外科手术方法已变为可通过介入和(或)外科手术协同完成。介入性治疗以更加完善的操作技术,简便安全的操作程序,创伤小无瘢痕的远…  相似文献   

15.
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transcatheterclosureofventriculardefect ,TCVSD )是新型介入治疗手术。由于缺损本身的解剖多样性和技术难度限制 ,病例选择局限在膜部和肌部的部分缺损。为了进一步探讨Amplatzer封堵器的适应证 ,我们将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与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进行对照研究 ,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患者资料 :2 0 0 3年 3~ 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脏病介入中心进行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的患儿共 5 0例次 ,嵴内型组 7例次(有 2例进行了 2次手术 )、膜周部组 4 3例。男女比例为 :嵴内型组 4∶1,膜周部组 1…  相似文献   

16.
介入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介入封堵术对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即时治疗效果,并与同期外科手术效果进行对比。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4 8例,与同一时期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73例患儿,进行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室间隔缺损大小、手术及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的比较。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两组小儿的年龄、身高、体重、肺动脉压力及手术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封堵术组的室间隔缺损较手术组的小,但手术及住院时间较短。封堵组术中及术后出现左前分支或完全性左束支阻滞较多见,其他并发症包括再次外科手术、残余分流、术中出血多、神经受损、溶血、术中或术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气胸、胸腔积液、心包积液、主动脉关闭不全及术后感染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作为治疗室间隔缺损的新方法,即时的疗效确切。采用封堵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应遵循治疗原则,术中遵守操作规范,术后严密观察,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室间隔缺损是小儿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中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mVSD)是室间隔缺损中较为少见的一种类型,约占5%~20%,其特点是缺损边缘完全为室间隔肌肉,缺损位置多变,可发生于心尖部、流入道、流出道和小梁间隔,其中以心尖部最常见。目前,经导管介入封堵mVSD已成为可替代外科开胸的治疗方法,但经导管介入治疗难度较大,特别是心尖部mVSD,操作复杂,对术者技术要求高。柳州市妇幼保健院近期应用国产mVSD封堵器成功治疗2例小儿心尖部mVSD,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心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手术修补和经导管介入治疗.近年来随着介入器材的进步和技术不断完善,VSD介入治疗的病例数快速增长.然而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介入治疗都可能在术后并发心律失常,其中Ⅲ度房窜传导阻滞(cAVB)作为一种严重并发症的报道逐年增多;我们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对其现状及原因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封堵小儿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围术期出现的心律失常的处理方法.方法对182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围术期出现心律失常的31例患儿根据病情进行不同的处理.结果本组患儿无死亡,3例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安装了临时起搏器,2例恢复窦性心律,1例转外科手术,外科术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中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儿转心外科手术.左束支传导阻滞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均行内科治疗并恢复,其他非严重心律失常病例给予内科对症治疗.结论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围术期的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术后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础麻醉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将76例接受介入治疗术治疗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预防性护理急救)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38例,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和恢复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儿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5.26%23.68%)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1.51±0.34)分(3.62±0.67)分]相对更低(P0.05),而患儿家长对于护理效果的满意度(92.11%73.68%)相对更高(P0.05),住院时间[(3.95±1.02)d(5.27±1.44)d]相对更短(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急救措施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而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促进患儿的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