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和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CEMR和UEMR治疗的结直肠息肉共40例,CEMR组21例,UEMR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形态)、手术操作情况(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标本回收率、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时间。结果 UEMR组的操作时间短于CEMR组(P<0.05),UEMR组的整块切除率(97.37%)高于CEMR组(80.00%)(P<0.05),UEMR组的标本回收率(94.74%)较CEMR组(72.00%)高(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无差异性(P>0.05),两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 与CEMR相比,UEMR治疗结直肠息肉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及标本回收率,操作时间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CSP)已逐步应用于结直肠小息肉(6-9 mm)的治疗.冷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在CSP技术基础上结合了黏膜下注射水垫,有研究报道冷EMR切除6-9 mm结直肠腺瘤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明显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黏膜下预注射联合水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传统EMR在整块切除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的可行性与效果差异。 方法 120例5~30 mm结直肠无蒂/扁平肿瘤分别采取预注射水下EMR或传统EMR切除,比较两组内镜整块切除率。 结果 53例预注射水下EMR与67例传统EMR,两组肿瘤中位大小可比,均为22 mm。前者总内镜下整块切除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1.1%比59.7%,P=0.012)。亚组分析中,预注射水下EMR组在Paris 0-Ⅱa肿瘤(76.7%比50.0%,P=0.035)及困难部位肿瘤(100.0%比42.9%,P=0.004)的整块切除率高于传统EMR组。两组均无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术后残留,水下EMR组1例,传统EMR组2例(P=0.712)。 结论 预注射水下EMR切除<3 cm结直肠Paris 0-Ⅰs/Ⅱa肿瘤,比传统EMR,更易实现内镜下整块切除及创面封闭。  相似文献   

4.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注水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治疗结直肠无蒂大息肉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7年5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UEMR治疗的37例结直肠无蒂大息肉(直径 2 cm)患者为研究对象,术中首先向肠腔内注水,完全浸泡息肉,然后采用圈套器切除息肉。结果全部患者均成功完成UEMR,其中35例息肉一次性完整切除,2例息肉行分次切除。3例患者术中出现少量出血,均成功采用热凝止血。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随访期间均未发现切除部位息肉出现复发。结论 UEMR是结直肠无蒂大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迄今为止,内镜下切除结直肠病变的手段多样。其中,传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均已应用于临床切除结直肠病变。目的:通过一项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比分析CEMR、UEMR和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2017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接受CEMR、UEMR和ESD治疗的直径≥1 cm的黏膜病变共126例,其中CEMR组47例、UEMR组32例、ESD组47例,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变情况(病变部位、大小、形态、病理诊断)、手术操作情况(操作用时、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金属夹夹闭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结果:ESD组操作用时显著长于CEMR组和UEMR组(P 0. 05),而UEMR组与CEMR组无明显差异。ESD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UEMR组(P 0. 001),两组完全切除率无明显差异。三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率、平均随访时间、病变残留/复发率均无明显差异(P 0. 05)。结论:与CEMR和UEMR相比,ESD对结直肠病变具有更高的整块切除率和更精确的术后标本切缘评估的优势。但ESD技术难度大、耗费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而UEMR操作相对简单、有效,且对较大病变同样具有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因此,对于较大的结直肠病变,UEMR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早期息肉切除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干预措施。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常规切除结直肠息肉的方法。目前常用的传统内镜黏膜切除术(conventional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CEMR)是通过注射缓冲液到黏膜下层,使黏膜与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分开从而切除息肉,而注水EMR(underwater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UEMR)是一种相对新颖的技术,通过注水代替黏膜下注射对黏膜病变进行切除。现比较UEMR和CEMR,以判断UEMR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和内镜黏膜切除术是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下治疗的标准方法,但仍伴有相当大概率的不良事件,由此诞生了诸如冷圈套器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等新的内镜治疗技术,本文就目前结直肠上皮性肿瘤内镜切除技术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ting-EMR)在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s)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直径在15~30 mm的结直肠LSTs患者中进行了Precutting-EMR治疗,观察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2例患者中,整块切除者29例(90. 6%),病理证实为完全切除者28例(87. 5%)。对于21~30 mm的病灶,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87. 0%、82. 6%。仅有1例(3. 1%)病灶发生迟发性出血,所有治疗均未发生术中穿孔。圈套器的正确使用是保证Precutting-EMR效果的关键。结论 Precutting-EMR技术降低了结直肠LSTs内镜下切除的技术难度,同时保证了内镜下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中小型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在大肠癌精筛中诊治结直肠进展期腺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01~2017-05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结肠镜活检诊断为结直肠广基或亚蒂进展期腺瘤52例,行EMR切除病灶,并行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47例病变予EMR切除,5例予内镜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切除,术中出血5例,均20 ml,术后无迟发型出血及穿孔发生。所有病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0. 4%(47/52),组织治愈性切除率为88. 5%(46/52);术后病理提示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D) 38例(73. 1%),绒毛状腺瘤或管状绒毛状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D) 12例(23. 1%),另有2例(3. 8%)黏膜下癌转外科手术治疗,但术后病变肠段未发现肿瘤组织残留和淋巴结转移。50例患者术后随访3~15月(中位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诊治进展期腺瘤安全有效,在大肠癌精确筛查中能发挥关键的诊治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 将276例297枚结肠扁平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MR组136例共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共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全部息肉一次性切除。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0%(3/152);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5)。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7±2.1)min,2组无显著差异(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2.1%(140/152),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145/145),2组显著差异(p<0.05)。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例,绒毛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57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34例。腺瘤伴高级别类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APC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66%(1/152),M-EMR组无复发。结论 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圈套器冷切除术(CSP)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直肠广基小息肉临床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1年7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直肠广基小息肉患者临床资料,8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EMR组(EMR治疗)39例与CSP组41(CS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息肉切除情况、应激反应指标、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差异(P>0.05),CSP组手术时间、息肉切除时间均明显短于EMR组(P<0.05);两组在息肉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回盲部插管、息肉回收率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NLR、白细胞、CRP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NLR、白细胞、CRP水平均出现明显上升(P<0.05),而CSP组术后NLR、白细胞、CRP水平均明显低于EMR组(P<0.05);EMR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69%,CSP组为2.43%,术后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CSP与EMR治疗结直肠广基小息肉均可有效完整切除息肉,临床疗效相当,但CSP对患者创伤更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消化道内镜手术中的两种重要手术方式,目前基于两者又出现了改良的新术式:ESD-S(ESD with snare,ESD联合圈套器法)与EMR-P术(EMR with precutting,预环切EMR法)。这四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结直肠肿瘤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如较高的完全切除率,较低的并发症风险等。综合近几年国际发表的临床试验,笔者认为: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结直肠肿瘤,可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ESD术、ESD-S术,EMR-P术或者EMR术。对于直径大于20 mm的肿瘤,ESD术与ESD-S术由于其较低的复发率与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可以作为处理此类肿瘤的首选。如上述两种术式风险较高,可以采用EMR-P进行处理。EMR术由于完全切除率较低,复发率偏高,而大于20 mm肿瘤恶变风险较高,不适合用于这类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17.
2016年1月—2020年12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行内镜下治疗的阑尾腔内息肉病例共6例,息肉直径0.3~1.3 cm。6例阑尾腔内息肉均顺利完成内镜下治疗,其中3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整块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切除术分片切除、1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1例予活检钳冷钳除。6例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和急性阑尾炎等并发症。3例术后复查创面愈合良好、无复发,其余3例暂未复查结肠镜。以上结果初步证实,阑尾腔内息肉行内镜下治疗安全和有效。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内镜医师可通过微创、高效的内镜下操作,实现结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中圈套器冷切除术因操作简单、耗时短、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被推荐为1~9 mm结直肠(微)小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近年来,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迅速,笔者围绕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径≥10 mm的扁平息肉治疗的应用及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内镜下息肉切除技术的不断发展, 内镜医师可通过微创、高效的内镜下操作, 实现结直肠息肉的完整切除, 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其中圈套器冷切除术因操作简单、耗时短、完整切除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被推荐为1~9 mm结直肠(微)小息肉切除的首选方法。近年来, 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研究进展迅速, 笔者围绕该项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对长径≥10 mm的扁平息肉治疗的应用及进展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分片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piecemeal mucosal resection,EPMR)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应用价值,并随访观察其复发率。方法经术前内镜检查评估及病理证实,符合内镜切除适应证,采用EPMR切除46例直径≥30 mm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均为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术后标本全部行精确的病理学评价。结果 46例结直肠LST患者中,病灶位于直肠38例,占82.6%,完全切除率93.5%(43/46),切除治愈率97.8%(45/46)。术后出血发生率为4.3%,均经内镜止血成功,无1例发生穿孔。术后病理均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例,黏膜内癌6例。全组患者随访3~96个月,仅2例复发,复发率4.3%,再次内镜处理获愈。结论 EPMR是治疗巨大结直肠平坦型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掌握切除方法和技巧,可以完全切除病变,减少残留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