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传统人工扣背,排痰仪振动背部和前胸部来分析比较排痰效果。方法 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N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采用传统人工扣背法、G-5振动排痰仪振动背部、G-5振动排痰仪振动前胸部排痰,比较三种排痰方法的效果。结果 排痰仪振动前胸部排痰的效果优于人工扣背组和排痰仪振动背部组。结论 振动前胸部排痰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方便,减轻了护理工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的适时吸痰时机。方法 :62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定时组 3 0例定时吸痰 ,按需组 3 2例按需吸痰 ,观察 2组机械通气 3d内吸痰次数及每次吸痰后 2、4、6、8、1 0min时的血氧饱和度、心率、气道压力、潮气量、收缩压的变化。结果 :定时组平均每例每天吸痰次数明显多于按需组 (P <0 .0 1 ) ;而 2组治疗后血氧饱和度、心率、气道压力、潮气量、收缩压的变化趋势相同 ,且 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按需吸痰与定时吸痰效果相同。结论 :重症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 ,应选择“按需”而非“遵医嘱”或“按时间”方法进行吸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排痰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排痰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1年12月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各30例,分别采用传统人工叩背法、G-5振动排痰仪振动背部和G-5振动排痰仪振动前胸部予以排痰,比较3种排痰方法的效果。结果采用G-5振动排痰仪振动前胸部排痰的效果优于人工叩背法和振动背部法。结论振动前胸部排痰方法不仅排痰效果良好,且操作简单方便,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有效性,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机械通气的颅脑损伤患者适时吸痰的指征。方法:观察护士吸痰所选择的指征及吸痰对病人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次数、心率(HR)、气道压力、潮气量、血压(BP)的影响。结果:吸痰在一定时间内导致病人饱和度下降、呼吸增快、心率增快、气道压力上升。结论:根据病人的痰鸣音,气道压力升高和压力报警、血氧饱和度下降等指征适时吸痰是保持机械通气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通畅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中枢抑制和做肺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低氧血症与脑细胞继发性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成功应用,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作者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方法,研究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治疗的结果,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收治的2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或术后早期给予气管切开、机械通气辅助氧供,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心率(HR)在使用呼吸机前、后的变化。结果PaO2、PaCO2、SaO2、HR前后比较均明显改善(P〈0.05)。本组死亡4例,自动出院4例,其余出院患者21例半年后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10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掌握早期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时机和适应证,并合理选择通气模式、预防呼吸机并发症,对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余莉  曾劲松 《护理研究》2002,16(3):134-136
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及其护理,将98例颅脑损伤病人(GCS评分3分-8分)随机分成两组,A组(40例)入院时即刻使用机械通气;B组(58例)则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呼吸功能衰竭时才使用机械通气,监测机械通气前后呼吸指标(PaO2,R,PaCO2,SaO2)变化及两组预后情况。结果:B组有48例(82.8%)出现呼吸功能衰竭并使用呼吸机;两组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按GOS预后判断,A组预后优于B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呼吸功能衰竭发生率高,早期机械通气能较早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缺氧症状,正确合理地应用呼吸机,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有助于纠正损伤后低氧血症,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机械振动排痰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7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7例,试验组采用震动排痰机排痰,对照组采用人工叩背排痰,治疗10 d后观察两组患者的SaO2、PaO2指标、呼吸频率及X线胸片变化情况等。结果机械振动排痰机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SaO2、PaO2和呼吸频率的改善效果也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呼吸道护理中机械排痰法的排痰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叩背排痰,能有效减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中枢抑制和/或肺通气功能障碍,由于脑组织对缺氧耐受性差,低氧血症与脑细胞继发性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成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的难题之一。近年来随着呼吸机机械通气的成功应用,此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逐步提高。作者采用回顾性、分组对照方法,研究本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近5年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吸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机械通气干预治疗的结果,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神经外科NICU病房2000年3月~2005年3月应用机械通气抢救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呼…  相似文献   

10.
何爱娣 《临床医学》2005,25(7):66-67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的患者在机械通气情况下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单纯颅脑损伤,GLASGOW评分8~10分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10例及肠外营养组8例,进行营养支持疗法。结果氮平衡、营养指标肠内营养组优于肠外营养组,其住ICU时间及患者耐受均为肠内营养组占优势。结论对于单纯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格拉斯哥评分8~10分的患者早期实施肠内营养,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支持,且费用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颅脑损伤患者机械通气的护理方法。方法:对67例重症颅脑损伤行人工气道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病情观察、气道管理、营养支持、预防感染的整体护理。结果:本组58例顺利脱机转普通病房,3例好转带气管出院,4例因经济或居住地原因自动出院,2例因颅脑外伤过重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而死亡。结论:密切观察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积极实施有效的整体护理,可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2.
机械通气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伤后使用机械通气(26例);B组伤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26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A组在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改善重型颅脑伤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 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最小,吸痰间隔最短,吸痰频率最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 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最高,达(22.63±4.02) 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最长,吸痰频率最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排痰护理时机。方法:将54例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立即吸痰,实验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吸痰,能明显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提高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达到最佳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两种吸痰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月妹  黄煌  魏小芬 《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6):1497-1498
目的 探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效果.方法 采用组问对照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分别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和经鼻/口腔插入吸痰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采用口咽通气管吸痰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高、吸痰期间SPO2下降不明显、吸痰后SPO2回升明显、肺部痰鸣音减弱或消失、呼吸频率减慢、吸痰操作时间相对缩短明显.结论 采用经口咽通气管吸痰方法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经鼻/口腔插入吸痰方法,既能快速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又能减轻不良反应,在急诊抢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伯毅  罗杰  郑翔  陈黎  黄云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2):3529-3530
目的:探讨早期机械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IL-6含量的影响。方法: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机械通气组(早期应用机械通气)及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并评估患者治疗期间相关并发症及预后。结果:机械通气组在入院后第2、6、10天血清IL-6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病死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机械通气可有效地限制血清IL-6水平的升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天津护理》2006,14(2):107-108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伤后一段时间内呈昏迷状态,有误吸、排痰不畅、肺部感染及神经源性肺水肿等因素导致患者缺氧,经过气管切开及鼻导管吸氧仍不能改善缺氧状态的患者需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在应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仍经常发生突发或非突发低氧血症,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89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3):4568-4569
探析改良口腔护理运用在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中的临床效果。选择收治的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冲洗+棉球擦拭口腔护理法,而观察组则运用负压吸引+生理盐水冲洗+牙刷蘸取过氧化氢刷牙法,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护理前,两组的CPI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CPIS评分明显较低,差异明显(P0.05);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显著(P0.05);同时,两组牙菌斑指数和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上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改良口腔护理,可以对牙菌斑的形成进行抑制,去除口腔异味,避免发生口腔溃疡,缩短通气时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62例心外术后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时分别采用膨肺吸痰法和传统吸痰法,并对其效果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2例,男41例,女21例,平均28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17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法洛四联症8例,风湿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17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各30 d,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与常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吸痰效果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