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立足三焦辨证理论体系,分析三焦感受湿热之邪不同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在治疗方面提出上焦湿热证用药宜清轻,以开肺气、宣气布津为要;中焦湿热证用药辛苦淡寒,重视顾护脾胃,以理气运脾,清热除湿为本;下焦湿热证顾及肝肾耗伤之阴津,清热除湿兼顾养阴的治疗方法。提出治湿宜守,不宜频繁更换方药,抽丝剥茧化湿热,缓缓图之,治湿忌敛,慎熟地黄、白芍、阿胶等阴柔收敛之品。认为湿热之邪侵入的不同阶段在舌象上有不同的表现,舌诊是判断病邪深浅轻重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焦气分湿热证与少阳病具有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共同病机,在病变阶段上均处于正邪分争、相持不下的阶段,在病理上均会影响少阳气机升降出入,故协调少阳气机是治疗中的一个重点,三焦气分湿热证所用分消走泄法与少阳病所用和解之法,均属于"和法"范畴。但由于感邪的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三焦气分湿热证偏重于湿遏,而少阳病偏重于热郁,故临证鉴别时要注意分辨,治疗时前者以因势利导、分消湿邪为主,后者以攻补兼施、宣郁泄热为主。  相似文献   

3.
将六经九分法和三焦证治对照,提示三焦不同层次的证治要点,补充后世临床对治法方药的扩展,理解寒温在临床上的一体性,从理法方药的角度对经方和时方作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4.
由于现代人们饮食作息、生活方式的改变,肛肠疾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以痔疮、肛裂尤为多见。李志鹏从临床实际出发,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采取“异病同治”方法,自拟中药洗剂治疗湿热下注型痔疮、肛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吴师机的《理瀹骈文》标志着中医外治理论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是划时代的著作,书中细数外治之善,创新性的提出了三焦分部论治理论,成为中医外治史上的一颗熠熠明珠。该文就这一理论进行了深入详释及探讨,以期为中医外治医学增添些许砖瓦。  相似文献   

6.
7.
张晓梅  姜良铎  肖培新 《中医杂志》2018,59(24):2151-2154
三焦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津液的通道,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即存在有形无形之争论。随着现代医学对肠系膜、胸腹膜及淋巴系统间质组织等认识的加深,认为三焦系统贯穿上下,调节营卫之气和水液的升降出入,是上下兼表里的枢纽,也是脏腑病变通过三焦传变转移、多脏同病脏腑同病的枢纽。提出可通过疏利三焦治疗多脏同病、脏腑同病,如多脏器衰竭、免疫疾病等。  相似文献   

8.
“同病异治”一语,首先见于《内经·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从此“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二语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作为中医治疗学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中医对疾病的诊疗原则——辨证施治所决定的。关于“同病异治”的方法,一般认为,同一种疾病,由于患者体质强弱的不同,年龄性别的差异,以及生活环境、地理、气候的差别,所以必须运用不同的治疗原则和治  相似文献   

9.
正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iabetic microangiopathy,DM)是以微血管障碍、微血管瘤形成、微血管基底膜改变为病理特征的慢性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网,也是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病变部位广泛,常累及全身不同器官,涉及不同的生理病理系统,临床治疗属于不同临床分科,有各自的专科特点,如典型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因其发病隐匿,多数患者在确诊糖尿病时就已存在微血管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有关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研究,探讨了内伤湿热的病因病机。认为其总体病机为脾失健运、肝气郁结;促使病机形成的主要病因包括饮食不节、劳逸失当、情志不畅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12.
溃疡性疾病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亦是中医优势病种之一。异病同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其核心是“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若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同的病机与证候,即可采用同一方法进行治疗。三仁汤是治疗温病湿热证的代表方剂,可通过宣上、畅中、渗下将湿热之邪由三焦分消走泄而去。溃疡性疾病包括口腔溃疡、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病,临证之际,“有是证用是方”,若疾病证属湿热蕴结,投以三仁汤治之,疗效颇佳。从疾病“异病同治”的角度出发,基于“三焦分消”理论初步探讨三仁汤在溃疡性疾病中的临床运用,以期为溃疡性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哈虹 《国医论坛》2012,27(5):44-45
“同病异治”一语首见于《素问》,而“异病同治”则是后人根据“同病异治”的精神和临床治疗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相对性词语,并作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色.“同病异治”一语在《素问》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的治疗工具,如《素问·病能论》篇:“有病颈痛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岐伯曰:此同名异亦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升阳法对疑难杂症的治疗作用。方法:运用李东坦升发脾阳对多种疑难杂症在出现脾胃虚弱,气虚下陷之证时采用异病同治。结果:用升阳法治重症肌无力(全身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半支传导阻滞,酒精性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尿毒症,皆取得可靠疗效。结论:升阳法不仅可以治疗一般的脾胃虚弱的慢性病,也可用于治疗临床上脾阳虚陷较棘手的疑难杂症。  相似文献   

16.
笔者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多年,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妇科疾病临床应用较多,现将经验作一小结,报告如下。1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血瘀证主症:月经周期延长,或经血量少,甚经闭不行。经色暗红夹块,小腹胀痛。舌体紫暗、有瘀斑,脉沉涩。治法:活血化瘀、养血调经。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味。处方:桃仁10 g,红花6 g,  相似文献   

17.
1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概意  同一疾病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疾病用同一方法治疗此原则是根据病机的异同而定,即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之意。1.1 同病与异病 所谓同病与异病是针对临床主要病症而言,不包括病机成分。同病即临床表现出的相同症状之病症,可由不同病机所致。异病即临床表现不同症状的病症可由相同的病机导致。1.2 同治与异治 主要根据病机的异同决定,故掌握病机为重要环节之一。1.3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临床意义 此为针灸临床中的两种治疗原则。医师主要基于此选择穴位和施针手法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以糖尿病微血管病变(DM)治疗现状的局限性为出发点,阐述中医学\"异病同治\"理论的渊源及内涵,探索DM\"异病同治\"的基础,并在临床实践中证实\"异病同治\"理念在DM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提出将该理念推广运用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9.
丹系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针对寒湿内盛,迫阳上浮的病机,创制一首潜阳丹,记载于<医理真传>.药仅四味,附子24g温阳;龟甲6g潜阳;砂仁30g辛温芳香入脾,温化寒湿,又可人肾,纳气归元;甘草15g以和中解毒.余在临床中,采用潜阳丹,异病同治,治疗血管性头痛、浅表性胃炎、痛经,取得卓效,兹介绍如下,供同道借鉴.  相似文献   

20.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理论在多器官纤维化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宗江  刘昆  张新雪  牛建昭 《中医杂志》2005,46(10):727-729
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重要内容,将这一理论引入中医药防治肝、肾、心、肺等器官纤维化、硬化的研究中,寻找通治多器官纤维化的有效药物,为揭示器官纤维化、硬化的实质及为中医药防治难治性疾病开拓新途径;为中医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理论提供实验依据;为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规范化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