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51-565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宫颈癌患者75例作为A组,宫颈良性病变患者72例作为B组,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C组,采用乳胶颗粒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D-D)水平,采用免疫浊度分析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 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A组血浆D-D、FIB水平均明显高于B、C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D-D、FIB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宫颈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宫颈癌血浆APTT、TT、P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改变,监测血浆D-D、FIB水平变化有助于为宫颈癌病情程度与临床分期的评估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WHO分类中,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是一类罕见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肿瘤主要由淋巴细胞组成,同时含有浆细胞样淋巴细胞或典型的浆细胞,有些病例与某些副蛋白相关,最常见的是IgM型[1].  相似文献   

3.
41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治疗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的预后,以及治疗对该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41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患者均进行了较积极的治疗及长期随访,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全组中位生存期39.4个月。导致生存期缩短的主要原因是就诊时临床分期已达Ⅲ、Ⅳ期(P<0.01);具有B症状(P<0.05);骨髓及结外受累(P<0.01)。综合治疗的无瘤生存期及1年生存率高于单纯化疗(P<0.05),但二者生存期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对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不应过于积极治疗,应静观其变化,适时给予必要的干预,治疗主要目的应是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40例恶性淋巴瘤(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参数和血栓调节蛋白的动态变化,以了解ML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为临床上选择预防ML患者血栓形成的合适时机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磁珠法原理检测ML患者化疗期间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及ELISA法检测血栓调节蛋白(TM)浓度.[结果]在细胞毒药物应用期间患者血浆中TM浓度进行性增高,PT,APTT,FIB浓度无明显变化,而细胞毒药物结束后TM很快恢复恢复正常水平,而PT,APTT明显缩短,FIB浓度增高,在一周后才恢复正常.[结论]ML患者化疗期间的高凝状态主要发生在细胞毒药物结束后一周以内,这段时间是预防血栓形成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5.
肝癌患者凝血指标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肝癌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在判断肝损伤程度、转移及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用美国Beeknlan 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60例肝癌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5项凝血指标,并进行检测指标对比分析.结果 肝癌组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D-Dinfer均升高(P<0.05或P<0.01);肝癌无转移组和肝癌转移组相比,PT延长(P<0.05),D-Dimer升高(P<0.01);肝功能轻度损伤组与对照组比较,FIB,D-Dimet升高(P<0.05);肝功能轻度损伤组和肝功能重度损伤组比较,PT,APTT,D-Dimer均升高(P<0.01),FIB降低(P<0.01).结论 凝血指标PT,APTT,TT和D-Dimer在肝癌患者中均可增高,而FIB在肝癌早期,肝功能损伤轻时升高,在肝功能损伤加重时反而降低.D-Dimer水平在肝癌转移时和肝功能损伤加重时均升高.检测FIB和D-Dimer相结合,可以用于判断肝癌患者肝损伤程度、转移及预后.  相似文献   

6.
手术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小林 《检验医学》2010,25(1):44-46
目的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结果中小手术组胛、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结论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监测手术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以防止手术后静脉栓塞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100例手术患者于术后1、3、5 d进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检测。结果中小手术组PT、APTT、DD、Fbg和vW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1~3 d的PT、APT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DD、Fbg和vWF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5 d以后基本趋向正常。结论三类以上大手术患者术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建议临床医生对三类以上手术患者术后常规进行凝血功能监测,发现血栓前状态应及早作抗凝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8.
李波生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17):1394-1395,1397
目的研究妊娠期妇女凝血功能的动态变化及其提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2011年间150例住院治疗的妊娠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早期、妊娠中期、妊娠晚期的妇女各50例,将她们定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正常非孕期妇女50例,定为对照组。采用RT-2204C半自动四通道血凝分析仪对两组患者在妊娠不同时期的凝血功能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进行动态的检测。结果妊娠早期的比较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无明显差异;而在妊娠中、晚期的比较上两组有明显差异,经统计学处理,P<0.05,提示妊娠中、晚期妇女的PT、APTT、INR等指标较非妊娠妇女明显缩短而TT、FIB明显增加,并且随着临产期的靠近变化逐渐增大。结论在妇女的不同孕期凝血功能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这时动态监测凝血功能的变化,对预防孕期及术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36例住院围产期新生儿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含量、血小板数(PLT)及其他临床资料。【结果】①早产儿凝血功能存在不同程度低下,与足月儿比较差异显著;②按窒息缺氧程度分组,窒息程度越重凝血功能越差;③颅内出血患儿早期凝血功能指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颅内出血患儿足月与早产儿组凝血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动态监测围产期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几凝血功能指标,对颅内出血早期及窒息缺氧程度乃至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了解肺癌患者5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美国BeckmanCoulter公司ACL-9000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仪测定206例肺癌患者和166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D-D)水平,同时计数血小板(PLT)。结果206例肺癌患者中35例(17%)血小板升高,PT延长8例(4%),APTT延长37例(18%),Fib升高115例(56%),D-D升高128例(62%)。血浆的D-D水平与肿瘤分期有关,肺癌Ⅳ期的D-D值显著性高于Ⅰ~Ⅲ期D-D值(P<0.01)。不同病理分型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5项凝血指标PLT、PT、APTT、Fib和D-D在肺癌患者均增高,肺癌患者存在凝血功能紊乱。血浆D-D水平与疾病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6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试验组,另外选择100名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凝血功能指标检测,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分析并比较2组受检者上述凝血功能指标水平,以及不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和有无栓塞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水平。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T(s):12.36±1.68比11.02±0.53,APTT(s):26.53±2.17比19.67±2.56,Fib(g/L):3.67±0.89比2.59±0.92,TT(s):18.35±3.27比14.12±0.64,D-二聚体(mg/L):0.96±0.14比0.13±0.05,均P<0.05〕。不同性别、年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PT、APTT、Fib、T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肝癌患者的PT、APTT、Fib、T...  相似文献   

12.
13.
肝硬化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4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自动血凝仪对肝硬化患者及健康对照组进行TT、PT、APTT、Fib的测定。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TT、PT、APTT明显延长(P〈0.01),Fib明显降低(P〈0.01),随着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其凝血功能障碍越明显。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液处于明显的低凝状态,及时对此类患者检测凝血指标有利于了解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预防继发性出血,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4.
胰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胰腺癌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凝固点检测法检测46例正常人、32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106例胰腺癌病人和43例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Fr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胰腺癌、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中的Fib和D-二聚体与正常人、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相比明显升高(P〈0.05),且肝转移组的Fib和D一二聚体与未转移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FT、APTT和TT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组织学分级,Fib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二聚体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及胰腺癌肝转移患者血浆Fib和D-二聚体含量均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妇科肿瘤患者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42例子宫肌瘤患者,126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宫颈癌45例,卵巢癌31例,子宫内膜癌25例,乳腺癌18例,绒癌2例,葡萄胎5例)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与30例妇科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的Fib及Ddimer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均增高(P〈0.01);而APTT、PT、TT水平与正常健康体检者和妇科良性肿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肿瘤恶性程度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血浆Fib及D-dimer水平均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5)。卵巢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高于其它妇科恶性肿瘤患者(P〈0.01)。妇科良性肿瘤患者的上述指标与正常健康体检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b及D-dimer检测对妇科恶性肿瘤的实验室检查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恶性妇科肿瘤的分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D-dimer的检测对于卵巢癌的实验室诊断有特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淋巴瘤患者存在着血液凝固方面的异常,可出现复杂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改变。纤溶系统激活可以促使肿瘤细胞脱落和移动,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又能参与血管生成的调节以增加瘤细胞的营养供给。本文旨在探讨凝血及纤溶指标在淋巴瘤侵袭和浸润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在我院血液科举办的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新进展学习班上,分享了1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LPL)的病例。LP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m’s macroglobulinemia,WM)缺乏与其他伴有浆细胞分化的成熟小B细胞淋巴瘤相鉴别的特异性形态学、免疫表型、基因及临床特征。就目前的诊断标准而言,WM与Ig M型意义未明的单克隆γ病和边缘区淋巴瘤(MZL)在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集71例晚期实体肿瘤患者(晚期肿瘤组)与20例健康人(对照组)的静脉血,检测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和纤维蛋白原(Fbg)。结果晚期肿瘤组血小板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晚期肿瘤组较对照组Fbg、D-Dimer显著升高(P0.01),APTT显著缩短(P0.05)。结论晚期实体肿瘤患者存在高凝状态,正确的抗凝治疗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菌培养阳性的脓毒症患者凝血指标及炎症因子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0月1日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及ICU收治的117例的脓毒症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预后将其分为革兰阴性菌组和革兰阳性菌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各组D-二聚体、凝血四项(PT、APTT、TT、INR)、血小板(PLT)以及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WBC)水平,建立ROC曲线分析评估上述指标预测脓毒症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革兰阴性菌组PCT、IL-6水平高于革兰阳性菌组,INR、APTT水平低于革兰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示INR、APTT、PT、D-二聚体、PCT、IL-6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有预测价值,以D-二聚体为优(AUC0.7)。结论:PCT、IL-6及INR、APTT水平与细菌的种类相关,可作为在细菌培养结果出示之前,协助医师选择抗生素治疗方案。同时可联合检测D-二聚体及PT帮助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患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症状(SFTS)发病期和恢复期的凝血和血栓相关指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20年4月12日至8月12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后SFTS患者,其中SFTS发病期36例,SFTS恢复期18例,并招募36名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采集血浆标本。回顾性分析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AT-Ⅲ)、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1复合物(t-PAIC)浓度。统计比较3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FTS发病组PT[12.5(12.1,13.6)s比10.8(10.5,11.5)s,P<0.05]较长,但仍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14.0~21.0 s);APTT[49.1(42.0,58.2)s比28.5(26.6,30.4)s,P<0.05]较长;FDP[6.07(2.67,8.64)μg/ml比1.00(0.80,1.87)μg/ml]和D-D[2.27(1.04,2.98)μg/ml比0.30(0.21,0.47)μg/ml]较高(P均<0.001);血浆TAT[16.05(8.05,26.58)ng/ml比3.55(2.60,4.85)ng/ml]和PIC浓度[4.44(2.52,5.54)μg/ml比0.84(0.60,1.35)μg/ml]较高(P均<0.001);TM[(19.41±8.29)TU/ml比(9.33±1.89)TU/ml]和t-PAIC浓度[(37.52±21.10)ng/ml比(7.06±3.37)ng/ml]较高(P均<0.001)。SFTS恢复组患者血浆中TAT浓度为9.10(3.95,18.40)ng/ml,仍高于正常参考范围(<4 ng/ml),PIC浓度低于SFTS发病组[1.91(1.45,2.93)μg/ml比4.44(2.52,5.54)μg/ml,P<0.05],TM和t-PAIC低于SFTS发病组(P均<0.05)。结论SFTS患者发病期机体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恢复期血管内皮损伤情况减轻,但机体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凝血系统障碍,提示当体内病毒清除后,仍需继续监测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