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5日至2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22例经临床及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其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个月~14岁,中位年龄4岁,5岁以下患儿14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共同观察肺部病变分布、形态、密度等特征及有无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及胸膜改变。结果 22例患儿中,3例(3/22)肺部CT正常,19例(19/22)肺部HRCT见病灶浸润,其中单侧肺病变7例,双侧肺病变12例。HRCT表现为:磨玻璃影6例,其中淡磨玻璃影4例、典型铺路石征磨玻璃影2例;4例呈肺实变改变,表现为局限性条索影、斑片状高密度影;6例表现为实变影与磨玻璃影共存,呈斑片状致密影夹杂周围磨玻璃影改变,其中1例呈右侧白肺表现;3例呈类支气管肺炎改变,表现为肺叶内散在点状或斑片状密度不均高密度影。下叶病灶较上叶为重,肺外后带较肺尖部、中央区多见。全部患儿均未见肺门淋巴结增大和胸腔积液,1例见叶间胸膜增厚。结论 儿童COVID-19的HRCT表现多样化,需结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测综合判断,但肺部CT表现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控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部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艾滋病(MDS)合并肺毛霉菌病的胸部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艾滋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X线胸片+胸部高分辨率CT(HRCT)表现.结果 13例患者X线胸片中5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7例呈网织纹理,4例见胸腔积液,4例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增大.3例见粟粒病变,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2例呈磨玻璃密度影(GGO),2例见肺气囊,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13例患者HRCT发现7例见纵隔淋巴结增大,7例见小叶间隔增厚,6例出现肺内浸润性病灶,5例见粟粒病变(其中1例可见胸膜下小结节),4例见胸腔积液,3例见结节状肿块影,可见GGO、多发肺气囊及树芽征各2例,空洞(内含结节的空洞)、胸膜增厚、局段支气管扩张、心包积液及局限性气胸各1例.结论 AIDS合并肺毛霉菌病常见的胸部影像表现为:肺粟粒病变、纵隔淋巴结增大、网织纹理(小叶间隔增厚)、肺内多发的浸润性病灶、胸腔积液及结节状肿块影.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表现。方法:搜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9年12月20日-2020年1月22日收治的33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病例资料(男13例,女20例),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3例COVID-19患者均进行胸部CT检查,30例累及双肺,25例弥漫分布,33例均见磨玻璃密度影,15例合并纤维条索影,23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1例见支气管充气征,22例见胸膜肥厚,3例见双侧少量胸腔积液,1例合并淋巴结肿大,2例呈“白肺”。早期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密度影,肺外带胸膜下分布常见,以多发为主,进展期可引起网格样改变呈“铺路石”征,重症期病灶弥漫分布,甚至呈“白肺”,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少见。结论:了解COVID-19的CT表现对早诊断、早治疗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HR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经临床证实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的CT表现。结果本组66例患者无明显异常,其余207例均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主要表现为肺实质病变149例,包括磨玻璃渗出影、实变、结节、索条,肺间质病变96例,包括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蜂窝样改变、肺气肿,胸膜病变118例,包括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肺部CT表现复杂多变,磨玻璃渗出影、小叶间隔增厚、胸膜下线、胸腔积液对其诊断及治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初诊CT特征性表现,以及与流感病毒性肺炎的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8例新冠肺炎及10例流感病毒性肺炎的CT资料,分析2组肺内感染病灶的位置、分布、密度及形态。结果:2组病变分布方式(单肺分布、胸膜下分布、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支气管壁增厚及树芽征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当胸部CT出现双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影或伴实变、有小叶内间隔增厚呈网格状表现,提示新冠肺炎。出现支气管壁增厚、树芽征、病灶沿中轴支气管血管束分布、伴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新冠肺炎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6.
宋洋 《放射学实践》2018,(5):498-501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的肺部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1例经病理确诊,3例经临床确诊)MPA患儿的临床及影像资料,4例患儿均行胸部CT平扫。结果:4例患儿中,间质性改变3例,可见双肺弥漫性间质水肿、胸膜下线影及多发小气肿,病变肺野内部分支气管管壁增厚。1例可见明显小叶间隔增厚,间质网格样改变。1例治疗后复查可见右肺下叶大片状实变影。3例伴有双侧胸腔积液,2例盆腔亦有积液,1例可见心包积液。1例患儿肺部仅见双肺纹理增重表现,其双侧胸腔积液较多,盆腔亦有积液。结论:MPA肺部受累的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表现为非特异性肺小血管出血征象,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PA)胸部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明确诊断的MPA胸部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检查,其中4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 胸部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3例,实变影2例,纤维化2例,肺大泡3例,胸膜增厚3例,胸腔积液2例,胸内淋巴结增大3例;外周型为主3例,中央型及无明显区域分布各1例。2种及以上肺部病变并存4例。肺部病变合并纵隔淋巴结增大的3例。结论 MPA胸部CT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影像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白血病肺部浸润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对50例本院确诊的老年急性白血病肺部浸润的患者做CT扫描,并对其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急性白血病肺内浸润以病变的多形态性和弥漫性分布为特征,表现为肺纹理间质性改变(56%)、实变影(32%)、结节影(20%)、磨玻璃影(52%)、小斑片影(16%);老年急性白血病肺部浸润的患者常伴有肺外浸润,表现为胸腔积液(58%)、胸膜增厚(36%)、纵隔淋巴结肿大(48%)以及骨骼的改变(2%).结论 CT能清晰显示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肺部浸润病变的特点和范围,其表现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但需结合临床,做出相应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经临床确诊的登革热患者的胸部CT资料。结果胸部CT中,17例表现为阴性,58例有阳性表现,主要表现有肺间质病变、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肺大泡,其中肺间质实变的表现有磨玻璃样改变17例,双侧肺纹理增多14例,肺小叶间隔增厚15例,长索条9例,胸膜下线7例,气腔结节6例,另外,胸腔积液22例,叶间胸膜积液3例,肺大泡5例,胸膜增厚4例。结论登革热的胸部CT表现以肺间质病变等为主要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可提高对登革热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CT征象,探讨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家医院共17例确诊COVID-19病人的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性影像表现,并总结病变发生特点、累及部位和分布情况。结果17例病人中1例CT无异常征象。其余16例病人的CT上共显示111个病变,典型的CT表现包括磨玻璃密度影(62/111,55.9%)、混合磨玻璃密度影(16/111,14.4%)、实性密度影(18/111,16.2%)和“铺路石样”密度影(15/111,13.5%);病变多分布于双肺外带(93/111,83.8%)。全部病例均不伴有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对发现病变及明确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肺部CT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临床综合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25~61岁,平均39.83±12.41岁,所有患者均于住院期间行2~4次胸部64层螺旋CT扫描。结果:所有患者肺部阴影均较明显,发展迅速,表现为两肺多叶弥漫性渗出,病灶位于中下叶并呈外周分布居多。异常胸部CT表现包括:多发斑片状磨玻璃阴影6例,单发小圆形磨玻璃阴影4例,小结节状高密度影4例,大结节状高密度3例,磨玻璃密度影内出现结节或索条影1例,不规则肺实变3例,部分肺不张2例,细支气管扩张2例,少量胸腔积液3例,胸膜增厚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3例。当病变逐渐吸收后主要表现为两肺残留索条状或斑片状阴影。结论:发展迅速,双肺受累,弥漫分布,大片磨玻璃阴影伴有实变、结节,多累及两肺中下叶呈外周分布是诊断重症甲型H1N1流感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PM)感染的胸部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表现。结果:52例AIDS合并PSM患者中,胸部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或斑片影19例(占36.5%)、实变影7例(占13.5%)、粟粒结节(≤5mm)25例(占48.1%)、结节(>5mm,≤3cm)16例(占30.8%)、肿块(>3cm)1例(占1.92%)、空洞7例(占13.5%)、支气管扩张7例(占13.5%)、肺间质病变31例(占59.6%)、心包积液5例(占9.6%)、胸腔积液11例(占21.2%)、胸膜增厚23例(占44.2%)、纵隔淋巴结肿大32例(占61.5%)。病变累及双侧肺38例(占73.1%)、累及肺段数≥2者42例(占80.8%)。6例肺部无病变,但临床表现均异常。结论:AIDS合并PSM患者的胸部CT常见征象为磨玻璃密度影或斑片影、粟粒结节或结节、间质病变、胸腔积液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磨玻璃密度影、散在多发随机分布的粟粒结节或结节、肺间质病变、病变多为双肺、多叶段分布较具特点,结合发热、特异性“脐凹”样皮疹、CD4+ T淋巴细胞计数<20个/μL等特征,可高度提示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13.
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MSCT首诊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实验室检测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阳性患者的首诊胸部MSCT影像资料.由3名副教授影像医师独立阅读并最终讨论达成一致.影像的异常表现包括实变、磨玻璃密度影、结节影,网格影.病变的分布包括单侧或双侧.病变部位按病变累及肺叶的解剖划分,同时评估胸腔积液单双侧及纵隔和肺门的淋巴结增大、心包积液及胸膜异常.用自建半定量甲型H1N1病变评分表评价磨玻璃密度影及实变影.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检验半定量磨玻璃样变和实变CT评分与患者的发热时间之间有无相关关系.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胸部CT首诊为阳性,肺内见实变影3例、磨玻璃密度影3例、实变影+磨玻璃密度影12例.病变全部为双侧分布,并且主要为弥漫分布(14例),多灶病变均分布在中下叶(4例).2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发现心脏增大,其中1例合并心包积液.5例胸腔积液患者中,2例为双侧,3例为单侧.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1例胸膜增厚.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有2例4.25分,1例3.75分,1例2.25分,1例1.75分,6例1.00分,2例0.75分,2例0.50分,4例0分.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有1例4.25分,1例4.00分,1例3.75分,1例2.75分,3例1.25分,2例1.00分,2例0.75分,1例0.50分,3例0.25分,4例0分.半定量磨玻璃密度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存在正相关性(r=0.776,P<0.01),半定量实变影CT评分与发热时间无相关性(r=0.322,P>0.01).结论 甲型H1N1患者胸部CT首诊表现多以双侧磨玻璃密度病变伴或不伴实变影为主,主要为弥漫分布.甲型H1N1肺炎在发病初期病程进展以磨玻璃密度影范围扩大为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 35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儿胸部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重症22例,胸片正常7例,异常15例,肺纹理增多伴增粗10例,伴双肺充气稍过度6例,出现索条影4例,肺实变1例,磨玻璃影1例.1例行CT检查.②危重症13例,胸片双肺弥漫性斑片影10例,磨玻璃影6例,双肺实变影7例,支气管充气征7例,纵隔气肿1例,肺纹理多粗1例.其中5例行CT检查,双肺弥漫性致密影3例,片状高密度影2例,斑片影1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薄层CT及HRCT出现磨玻璃影2例,支气管壁增厚1例.结论 重症患儿胸部影像表现可为无异常或轻中度异常.危重症患者肺部病变广泛,变化快,可出现肺内并发症,病变吸收慢.  相似文献   

15.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在武汉市爆发流行,并迅速传播到全国和全世界。至今全国已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2万例,其主要原因是病毒传染力强、潜伏期长。2019-nCoV肺炎CT表现多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GO)。以双肺胸膜下分布为主,可伴空气支气管征、小叶间隔增厚和胸膜增厚。极少数或少数伴胸腔积液或淋巴结肿大。基于病理分期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可分为早期、进展期与重症期3期。结合胸部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和实验室结果有利于2019-nCoV肺炎患者的早期筛查和早期防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征,以帮助诊断,评估疗效以及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我院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的影像资料,动态观察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转归期胸部CT表现,并对病变分布、形态、密度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肺叶受累程度在三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初次就诊时):病变多位于外周或者胸膜下,以双侧肺受累多灶性磨玻璃影为主。进展期(入院4~6天):病变多以外周向中央进展,以双肺受累为主,病变形态多呈多叶多灶性,密度主要为磨玻璃影合并实变的混合型。转归期(入院≥10天):肺部病变范围均较前缩小,形态上仍以多叶多灶为主,实变明显减少,索条影明显增多。肺部病灶范围占全部肺叶比重进行评分显示各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例中均无胸腔积液及淋巴结肿大。结论 COVID-19胸部CT表现为分布多发、胸膜下多见,磨玻璃影、实变影为主,各期的病变分布、形态和密度会有不同变化,不同分期的肺部病变范围占肺叶比重评分有差异。CT能够帮助COVID-19的诊断、观察肺内病变的动态变化,对临床诊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部结节病(sarcoidosis)的多排螺旋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36例胸部结节病患者的CT和临床资料。结果 36例结节病患者中,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者6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并肺内浸润者25例,仅见肺内浸润无淋巴结肿大者5例;肺内表现:肺内小结节沿支气管血管束及胸膜下分布者19例,小叶间隔不规则增厚者16例,实变影17例,"磨玻璃影"3例,蜂窝变10例。淋巴结表现:双肺门、上纵隔右下气管旁、气管隆突下分布多见,平扫CT值均匀,增强扫描呈中度以上明显强化。结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不规则结节影是肺部结节病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对该病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初步探讨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毒核酸检测确诊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影像资料,病初6例摄胸部X线片,其中4例复查,1例行胸部CT检查.结果 6例病初胸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均有不同程度的肺实质浸润和间质改变,其中实质浸润累及双肺3例,左肺3例;肺门增大3例.病程中复查4例,影像表现变化较快,与临床表现一致.CT检查表现为双肺中内带实变和磨玻璃密度影、胸膜下小结节影,肺门和纵隔淋巴结增大,右侧胸腔积液.结论 儿童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胸部X线及CT表现有一定特点.最终诊断需结合流行病学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肺部结节病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结节病CT强化后的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及临床治疗符合诊断标准的21例肺部结节病的CT表现。结果 21例结节病中,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20例,肺内病变18例,其中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及胸膜下肺结节13例,5例有磨玻璃影。结论双肺门对称性淋巴结增大、纵隔淋巴结增大以及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结节影为结节病的特征性表现。需与胸内恶性淋巴瘤、结核及胸部转移瘤的鉴别,可以从纵隔淋巴结的好发部位,强化方式等方面进行鉴别;另外结节病对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胸部高分辨率CT(HRCT)影像分期与鉴别。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临床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胸部HRCT图像,HR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病灶分布、范围、形态、密度、实变、磨玻璃影、支气管血管束增厚等。结果 COVID-19胸部HRCT主要表现可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恢复期:1)早期双肺散在、多发斑片状、节段或亚段性磨玻璃密度影(GGO),以肺外周或胸膜下分布为主,可见空气支气管征及血管增粗穿行;2)进展期病灶范围融合增大,累及多个肺段、肺叶呈"反蝶翼"征,可见小叶间隔增厚呈"铺路石"征;少数出现胸膜增厚、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或小空洞;3)重症期:双肺弥漫GGO合并实变影,见支气管充气征,可至"白肺";4)恢复期病灶范围缩小,实变灶逐渐消失,部分残留纤维条索影。结论 COVID-19患者胸部HRCT具有特征性表现,其中以双肺外周、胸膜下散在磨玻璃影(GGO)最具特征,可进展至双肺实变或"白肺",治疗后病灶可吸收或残留条索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