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野百合碱诱导的小鼠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在肝静脉闭塞病中的作用。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2组,即生理盐水组(n=15)和野百合碱组(n=15),分别按10 ml/kg和200 mg/kg灌胃,连续3 d。灌胃后第3、4、6、8和10天检测各组小鼠肝功能(总胆红素、丙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肝脏指数及活化血小板比例;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肝细胞及肝窦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肝脏纤维化程度等;电子显微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损伤、炎细胞浸润及血小板聚集情况。结果显示,野百合碱组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均可见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大量血小板黏附和聚集、中央静脉和肝血窦纤维化;与生理盐水组相比,野百合碱组外周血活化血小板比例升高(P<0.05),肝脏指数升高(P<0.05),肝功能异常并有腹水形成。结论:野百合碱诱导的肝窦内皮细胞损伤是肝静脉闭塞病的始动因素,且该肝窦内皮细胞损伤可能具有自限性,但纤维化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
叶玉珠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1):1051-1052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指肝内中央小静脉和肝小静脉的内皮肿胀或发生纤维化,从而导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发生肝细胞萎缩、弥漫性肝纤维化,而产生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主要表现为黄疸、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腹水等[1].国内报道主要由服用草药土三七引起,国外报道以应用免疫抑制剂引起者居多.该病发病机制可能和上述两类药物致血管内皮及中央带肝细胞损伤有关[2].该病临床上罕见,认识也存在不足,诊断、治疗和护理都比较棘手,容易误诊、漏诊,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6年10月~2012年5月收治4例因外伤后服用草药土三七致HVOD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背景:课题组早期研究发现门静脉回输内皮祖细胞可以改善肝纤维化,但是将其应用于临床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回输路径、细胞的分布情况等.目的:探讨PKH26荧光标记的大鼠内皮祖细胞在慢性肝损伤肝内迁移过程中的示踪.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内实验,于2008-08/2009-02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肝病研究所完成.材料:SPF级健康成年SD大鼠100只,由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红色荧光染料PKH26为SIGMA公司产品.方法:取16只大鼠,贴壁法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并行PKH26体外标记.实验设立3组:正常对照组4只大鼠,不进行任何干预;二甲基亚硝胺组40只大鼠,通过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硝胺10 mg/kg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四氯化碳组40只大鼠,通过四氯化碳/橄榄油灌胃建立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二甲基亚硝胺组、四氯化碳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1 mL PKH26标记的内皮祖细胞悬液(1×106个细胞).主要观察指标:PKH26标记率和细胞存活率,通过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大鼠损伤肝内内皮祖细胞的迁移及CD31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PKH26标记的内皮祖细胞阳性率为99%,荧光显微观察发现锥虫蓝染色后PKH26标记细胞存活率均>90%.输注1 d后,两种慢性肝损伤模型中的肝内均可见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出现在肝小叶内,并且随时间延长阳性细胞数增加.PKH26标记阳性的细胞主要存在于沿纤维分布的血管内皮和肝小叶内的窦内皮,且血管内皮可见CD31/PK26双阳性细胞.结论:PKH26可以在体外成功标记大鼠内皮祖细胞,并在损伤肝内示踪.  相似文献   

4.
任雷  胡粟  朱卫东  赵卫峰 《临床荟萃》2015,30(1):100-103
<正>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也称为肝窦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SOS),是指由某种原因引起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肝细胞坏死、肝内窦后性门脉高压的肝血管疾病。临床上以肝脏肿大、肝区疼痛和腹水为主要表现。早在1953年Hill等[1]便对  相似文献   

5.
正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是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的肝窦内皮损伤、肝窦扩张伴血栓形成、肝窦纤维性闭塞为特征的疾病,本质上属于肝微循环障碍性疾病~([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于20世纪50年代在年轻女性中被发现,伴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痤疮样皮疹、肌痛、停经以及肝脏病  相似文献   

6.
肝小静脉闭塞症(HVOD)是由某些原因所致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等小静脉内膜炎及其纤维化,而导致管腔狭窄、广泛闭塞,甚至引起肝细胞坏死、肝纤维化的一种肝血管疾病[1].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肝脏静脉内皮细胞受药物、免疫、炎症等因素损害有关.临床出现肝脏肿大、疼痛、腹水等,半数以上患者可以康复,20%的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少数患者发展成肝硬化门脉高压.由于此病在临床极其少见,许多医生对此认识不够,常导致误诊、漏诊.本文收集了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HVOD患者5例,对治疗前后的11次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超声在HVO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敏芳  毛华  郑景熙 《临床荟萃》1999,14(10):466-467
电离辐射对肝细胞产生损伤,主要表现为放射性肝炎和肝脏纤维化。其对肝脏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以往的研究表明,电离辐射可引起肝细胞内丙二醛活性增高,肝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含量明显增加。采用~(137)Cs-γ射线照射小鼠后发现,小鼠血浆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等均增高。肝小叶中央静脉以及肝窦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坏死区内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等组织改变。电离辐射可引起肝细胞间的信号传导的改变,从而导致肝细胞的损伤。本文将对电离辐射时引起肝细胞间的信号传导变化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8.
卢丹  杨丽萍 《护理与康复》2013,(11):1101-1102
肝小静脉闭塞症(hepatic veyl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肝小叶中央静脉和小叶下静脉损伤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而产生的肝内窦后门静脉高压症,临床以肝脏肿大、肝区疼痛、腹水为主要表现。HVOD患者的总体死亡率为20%~50%,重型HVOD患者的预后较差,死亡率可达98%。  相似文献   

9.
布一加综合征(Bucld—Chiari Syndrome,BCS),即肝静脉/肝段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是指发生在肝脏小叶下静脉以上、右心房入口处以下肝静脉主干和(或)肝段下腔静脉任何性质的阻塞,使肝脏出现肝窦淤血、出血、坏死和纤维化等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窦后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现将我们收治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大多数应用倒千里光碱造成肝损伤模型都是以大鼠为实验对象,有研究报道倒千里光碱并不能抑制小鼠肝细胞增殖,也有报道倒千里光碱对小鼠的肝细胞具有增殖抑制作用.目的:观察单纯肝脏大部分切除及其联合应用倒千里光碱致小白鼠对肝损伤后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40只C57BL/6J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20只.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倒千里光碱溶液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肝脏2/3切除.肝脏部分切除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70 mg/kg,注射2次,每次间隔2周,4周后行肝脏2/3切除.观察术后14 d肝脏大体结构恢复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术后第3,7天肝细胞损伤情况;BrdU染色观察术后第3天成熟肝细胞增殖情况;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术后第3,7,14天肝脏卵圆细胞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肝脏部分切除组14 d肝大体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脏大小没有明显的恢复.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明显的肝细胞变性改变;BrdU染色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有明显肝细胞增殖,而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肝细胞增殖很少.CK19和C-kit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组术后第3天开始肝脏主要通过肝卵圆细胞增生并逐渐向肝细胞和小胆管分化,从汇管区开始向肝小叶内延伸以修复损伤.提示倒千里光碱可抑制小鼠肝脏损伤后肝细胞增殖再生.建立倒千里光碱/肝脏部分切除小鼠模型可诱导肝脏卵圆干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11.
背景:E-选择素作为一种细胞黏附分子在细胞间选择性识别黏附、调节白细胞归巢及渗出和肿瘤细胞转移等方面的作用已有研究报道,但胚肝发育过程中E选择索的定性定位研究、与胚肝造血功能的关系至今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小鼠肝脏发育过程中E-选择素的表达与肝细胞、肝血窦内皮形态分化及胎肝造血作用的关系.方法:取胚胎11.5(E11.5)至出生后15.5d(P15.5)的小鼠胚胎或胎肝,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胎肝的组织结构变化及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发育各期肝组织内E-选择素表达.结果与结论:E11.5肝始祖细胞形成团索样结构,其间有窦样间隙,内有散在的造血干细胞;E12.5 d肝始祖细胞开始增殖分化,其后,随着小鼠胎肝的不断发育,肝细胞数量及体积增大,核质比减小,至出生时形成肝小叶结构:窦样间隙由少到多,由宽变窄,窦壁内皮细胞从少量、不连续逐步增殖形成完整的内皮;造血细胞于E12.5开始造血,E13.5~E15.5达高峰,之后造血功能均逐步减弱.E-选择索表达于E11.5~E15.5胎肝的内皮细胞,定位于内皮细胞的胞膜,随内皮细胞发育及肝细胞分化成熟,E选择素表达渐消失.提示E12.5~E15.5为小鼠胎肝各细胞发育分化的关键时期,E-选择素表达于此阶段的血窦内皮,与肝脏造血及肝细胞分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低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辐照兔肝后的病理转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兔肝组织经低剂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辐照后的病理转归,探讨低剂量HIFU辐照改变兔肝组织声环境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 对10只新西兰大白兔分别于低剂量HIFU辐照其肝脏后即刻(第1天)、2、3、5及7天取材进行光镜和电镜观察. 结果 光镜下组织学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细胞水肿;第2、3天可见淤血,水肿加重;随后肝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电镜下超微结构变化:辐照后即刻,可见肝血窦内皮细胞脱落,肝细胞胞浆内细胞器肿胀;第2、3天可见肝血窦内红细胞聚集,肝细胞胞浆内出现空泡;随后细胞器肿胀逐渐减轻,直至恢复正常. 结论 低剂量HIFU辐照可使兔肝组织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改变组织声环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用脂质载体Lipidoid携带小干扰RNA(siRNA)的方式降低小鼠肝脏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蛋白的表达对肝脏巨噬细胞募集的影响。方法 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别给予四氯化碳(CCl4)灌胃建立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造模同时尾静脉注射Lipidoid、Lipidoid/siRNA-TIMP-1。应用Masson染色评估各组小鼠肝脏纤维化程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Lipidoid/siRNA-TIMP-1对小鼠肝脏组织TIMP-1蛋白以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的影响;通过F4/80染色,观察Lipidoid/siRNA-TIMP-1降低TIMP-1后对小鼠肝脏纤维化过程中巨噬细胞募集的影响。结果 Masson染色发现,CCl4诱导的小鼠肝脏纤维化模型中,Lipidoid/siRNA-TIMP-1能够缓解肝脏纤维化程度;q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显示Lipidoid/siRNA-TIMP-1治疗组较CCl4+Lipidoid对照组小鼠肝脏组织中TIMP-1蛋白表达降低(P0.05%),同时MCP-1蛋白的表达也受到抑制;F4/80染色结果提示,Lipidoid/siRNA-TIMP-1能够减少巨噬细胞在CCl4诱导的小鼠纤维化肝脏组织中的募集。结论 Lipidoid/siRNA-TIMP-1能够有效降低小鼠肝脏组织中TIMP-1的表达,影响巨噬细胞募集,发挥抗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了解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学变化。根据病变累及血管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将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例穿刺组织达满意组织学诊断要求,其中肝静脉阻塞型1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4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阻塞型10例;狭窄型7例,完全闭塞型18例。肝纤维化程度与血管阻塞程度密切相关;肝血窦扩张和肝细胞变性与血管阻塞程度无关,肝脏病变与阻塞部位无相关性。结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是一致的,血管阻塞程度较阻塞部位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又名肝窦阻塞综合征,是由静脉(包括肝小叶的中心静脉和小叶下静脉)狭窄引起的肝窦非血栓栓塞性疾病,以肝脏肿大、高胆红素血症和腹水为主要临床特征,严重者预后较差[1].多种病因可导致HVOD的发生,如骨髓移植,肝、肾移植后的长期免疫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过程中,照射在摧毁造血系统的同时,对组织器官血管内皮的损伤及修复的启动.方法 将20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2组:对照组(n=10),为未照射小鼠;单纯照射组(n=10),小鼠经8.5 Gy照射,剂量率为0.57 Gy/min,距离为2.33 m.照射后,两组分别取小鼠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小鼠外周血的内皮细胞(ECs,CD31+CD133-CD45-)和内皮祖细胞(EPCs,CD31+CD133+CD45low/-)细胞比例.照射后第5天HE切片观察两组小鼠组织结构损伤,电子显微镜观察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①照射组的ECs和EPCs细胞比例升高,第3~5天达峰值,且可维持4天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E切片中照射组的肝细胞有广泛炎症浸润,而内皮损伤不明显.电子显微镜下肝窦状间隙损伤,血小板聚集到暴露的胶原纤维上,ECs和基底膜的连接被破坏.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处理因素照射可引起内皮损伤,该损伤可引起EPCs动员至外周,参与内皮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探索异基因骨髓移植清髓性γ线照射预处理对受鼠骨髓内皮的损伤程度。体外培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经5-7天检测其表面标记、吞噬Dil-Ac-LDL和结合FITC-UEA-1鉴定,并行CFSE标记。分析正常组、清髓性照射组、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移植组及照射联合EPC移植组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变化、骨髓内皮的改变及CFSE标记EPC的骨髓内分布。结果发现,培养细胞鉴定证实为CD31+CD133+CD45low/-,且具有吞噬Dil-Ac-LDL和结合FITC-UEA-1能力。小鼠清髓照射后外周血白细胞迅速减少,与正常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照射后3天,骨髓中大量出血,内皮细胞和基底膜间连接被损坏。清髓照射后输注CFSE标记EPC,18小时后小鼠骨髓中可见CFSE+细胞,其细胞量是正常小鼠单纯EPC输注组的58倍(p〈0.05)。结论:移植清髓照射预处理引起严重骨髓内皮龛损伤,该损伤驱动外源性EPC的归巢。  相似文献   

18.
肝小静脉闭塞病(v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VO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损伤了终末肝小静脉和肝窦的内皮细胞及位于肝小叶第三带细胞为病理基础,导致免疫、炎症、凝血机制等多因素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1].治疗上无特效疗法,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我科于2004年12月-2006年12月共收治3例因服土三七致肝小静脉闭塞病患者,经过护肝、利尿、抗感染、支持疗法的同时,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收到满意效果,3例患者均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已有实验研究证明,移植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可以促进球囊损伤后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抑制内膜的增生.那么移植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对自体静脉移植术后静脉血管内皮修复和内膜增生是否起同样的作用?观察自体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移植对自体静脉移植术后静脉桥血管再内皮化及内膜增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7-01/08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实验室完成。实验室级别:P2级。①实验材料:6~8月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由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5)k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抽取成年兔骨髓分离制备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扩增法培养出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在培养第7天通过Ac-Dil-LDL、FITC-BS-1双染色及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133、FIK-1表达进行细胞鉴定,应用DAPI荧光染料体外标记培养7 d的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将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3只随机分为细胞移植组(n=13)和对照组(n=10)进行自体左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移植术,在建模后第3天将DAPI标记的骨髓来源内皮祖细胞悬液经耳缘静脉植入细胞移植组动物体内,埘照组植入等量的PBS液③实验评估:细胞移植后4周.观察兔静脉移植段血管性及内膜厚度。结果:23只免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通过体外扩增法培养的骨髓来源内皮组细胞,培养至7 d可见AC-Dil-LDI及FITC-BS-1双染色阳性细胞并表达CD34、CD133及FIK-1。②在呈绿荧光染色的血管内皮中可见有部分不均匀的散发蓝色荧光(DAPI标记细胞的细胞核)。③细胞移植组兔静脉血管内皮有DAPI标记的细胞.且内膜厚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来源的内皮祖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损伤部位血管内皮的修复.并抑制内膜的过度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hUMSCs)在体内移植后对小鼠肝纤维化的干预影响。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将hUMSC尾静脉移植后,比较移植前后3天、7天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水平变化,Masson染色考察肝脏胶原的聚集。结果 hUMSCs移植后3天和7天均可有效改善由TAA诱导造成的小鼠体重的减轻和肝重的增加,明显降低了血清中ALT和AST的活性,使肝细胞结构形态趋于正常,抑制了胶原的沉积。结论 hUMSCs移植可有效改善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