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的MRA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hy,MRA)图像特点分析诊断该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1 200例颅脑检查患者的MRA图像,男女各半,年龄36~79岁,平均年龄(54.6±6.1)岁,其原始图像经工作站处理后,对其MRA图像进行观察.结果 共发现8例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为0.67%(8/1 200);8例均为单发开窗畸形,无多发;凸透镜形开窗畸形2例,裂隙样开窗畸形2例,梭形开窗畸形4例;男女各半;性别间无明显性差异.结论 MRA可清晰地显示和诊断椎-基底动脉开窗畸形.  相似文献   

2.
椎-基底动脉病变引起脑干形态及位置变化的3.0TMRI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与脑干形态及位置之间的系.资料与方法 2006年10月至2007年7月经临床及MRA或CTA检查发现有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218例及正常对照组218名,常规行MRI及MRA检查.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分型、颅内椎-基底动脉形态位置分级、血管与脑干的系、脑干有无旋转,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椎动脉越过中线及基底动脉移位数量均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椎动脉:χ2=60.398,P<0.05;左椎动脉:χ2=54.461,P<0.05;基底动脉:χ2=205.007,P<0.05).病例组脑干与血管接触高于对照组,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37,P<0.05).对照组脑干未见旋转,病例组103例患者脑干发生旋转,椎动脉是否越过中线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467,P<0.05)且系密切(C=0.89),椎动脉粗细与脑干旋转之间有系(χ2=19.357,P<0.05)且系密切(C=0.76).结论 应用先进的MRI技术对椎-基底动脉病变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准确真实地显示血管移位、脑干变形旋转等形态学上的改变,为诊断和进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R-VWI)在基底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35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对基底动脉狭窄的磁共振血管壁成像表现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其中5例脑干梗塞,30例没有发生梗塞。5例患者中梗塞后的管腔狭窄程度为66%、68%、75%、78%、90%。梗塞前的管腔狭窄程度为56%、63%、65%、71%、77%。两者存在显著的差异。5例脑干梗塞患者的狭窄程度均大于50%,动脉硬化斑块呈明显的偏心性强化。其中1例基底动脉狭窄程度达90%,增强后左后血管壁呈小点状强化。30例没有发生梗塞患者的狭窄程度均小于50%,动脉硬化斑块未见明显的偏心性强化。结论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显示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动脉硬化斑块强化程度方面有重要价值。管腔狭窄程度大于50%,动脉硬化斑块明显强化的患者可能有潜在脑干梗塞的风险。早期发现基底动脉粥样硬化管壁改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脑干梗塞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的MRI、MRA表现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VBD的影像资料,分析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形态及MRI显示的脑组织信号、颅神经走行改变,总结其临床特点和影像特征。结果19例患者MRA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直径为5~20mm,长度约为31~35mm;其中10例向右侧偏曲,9例向左侧偏曲;5例并大脑后动脉狭窄;9例血管与颅神经关系密切,7例MRI平扫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VBD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规MRI联合MRA可清楚显示血管解剖及其与后颅窝脑组织关系,有助于VBD的确诊及全面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分辨血管壁磁共振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在颅内动脉多种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颅内动脉壁高分辨磁共振检查的135例患者,经临床对症治疗及与DSA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结果 由影像科2名主治医师初步...  相似文献   

6.
颅内椎基底动脉属于后循环,穿支血管丰富,毗邻脑干等重要结构,功能极其重要。当椎基底动脉发生病变,特别是发生夹层动脉瘤时,预后不良。高分辨力MRI(HRMRI)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断颅内动脉夹层的技术,具有安全无创、分辨力高、无需使用对比剂的特点,可对管壁及管腔进行成像,对椎基底夹层动脉瘤(VBDA)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的影像信息。就HRMRI新技术对VBDA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MR和MRA成像方法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7例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患者的MRI和MRA显示的异常血管分布、形态、信号强度进行分析.结果 17例MRI表现为椎基底动脉明显扩张,其中3例同时累及颈内动脉系统.扩张基底动脉直径为4.9~14.8 mm,长度为30.2~33.8 mm,其中7例上下方向折曲走行;10例左右方向迂曲延长;10例颅神经受累.16例在MRI平扫中见后循环梗死灶.结论 MRI和MRA有助于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的全面综合评价,可以作为临床诊断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 TOF MRA在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行头颈部MRA检查的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分析其起源、路径、椎基底动脉发育状况及其他合并变异。结果129例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中:PTA 113例,左侧58例,右侧55例。Weon分型Ⅰ型69例,Ⅱ型14例,Ⅲ型12例,Ⅳ型11例,Ⅴ型7例,均为Ⅴa型。102例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或闭塞。PHA 10例,左侧3例,右侧7例,均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PIA 6例,左侧5例,Ⅰ型1例,Ⅱ型4例;双侧1例,为Ⅱ型;4例合并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3D TOF MRA能明确诊断永存颈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变异、分型,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56层CTA在椎-基底动脉病变中的应用及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行256层CTA检查的受检者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MPR、CPR、MIP、SVR观察椎动脉形态学变化及其与邻近骨结构的关系,准确测量狭窄段长度。结果:150例受检者中先天发育变异30例,占20.0%;粥样硬化斑块40例,占26.7%;钩椎关节增生压迫并走行迂曲18例,占12.0%;动脉瘤4例,占2.67%。结论:256层CTA能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解剖结构,对椎-基底动脉病变准确诊断、分型、及其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是椎基底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减影技术在椎-基底动脉成像中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 99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CPR技术后处理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椎-基底动脉减影图像显示椎-基底动脉优于CPR图像(P<0.01).减影CT血管图像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5%、96.6%、96.4%、96.2%、96.6%. 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较常规后处理方法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对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运用CTA技术探寻TOBS的发病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6列TOBS患者的常规MRI和DWI影像资料以及21例TOBS患者的椎-基底动脉CTA表现,对比不同MR序列对病灶的发现率及病灶的分布范围,分析椎-基动脉血管结构有否病变。结果:梗塞灶呈多发性分布于双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26例TOBS患者DWI共发现183个病灶,远较T2WI发现的136个病灶为多(134.6%),其中呈对称性分布者21例(80.8%),另5例(19.2%)呈单侧分布。21例行CTA检查患者中14例(66.7%)有椎基底动脉形态异常,其中2例基底动脉瘤,3例椎动脉瘤,7例椎-基底动脉壁存在粥样硬化斑。结论:弥散加权成像(DW)是早期诊断TOBS的最敏感影像检查技术,CTA可追溯TOBS的部分栓塞原因,两者结合可加强TOBS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对于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扫描28例临床拟诊为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患者。经3 DMRP、MIP、min-MIP后处理图像,观察三叉神经与周围血管的关系。结果 28例患者手术证实26例存在血管神经接触或压迫,3 D-VIBE、3 D-TSE序列综合判断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敏感性、手术符合率分别为92.0%(23/25)、33.3%(1/3)、92.0%(23/25)、85.7%(24/28)。而且MRI所显示的责任血管与神经的相对位置关系与术中所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K=0.81)。结论 3 D-TSE序列和3 D-VIBE序列结合可以清楚显示脑池内血管和三叉神经的空间关系并辨认责任血管的来源,对血管压迫性三叉神经痛的术前评估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在诊断胰胆管疾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阻塞性和扩张性胰胆管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ymPhonyl.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对72例胰胆管系统疾病患和2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MRI和MRCP成像,其中病变组22例进行Gd-DTPA动态增强。分析图像,将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和超声、CT等其它影像检查结果对照。结果:MRCP能清晰显示正常胰胆管树的结构,能直观显示胰胆管扩张和梗阻的部位、形态、范围。检出率和定位率为94、3%,定性率为85.7%。MRI图像能帮助定性诊断。结论:MR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胰胆管系统影像检查方法,与MRI结合,对诊断和鉴别诊断胰胆管阻塞性和扩张性疾病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MRI(HRMRI)在头颈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5年2月—2017年6月于宣武医院就诊的头颈动脉夹层病人30例,采用32通道头颈联合专用线圈行头颈一体化HRMRI成像。由2名神经内科医生根据纳入病人的临床病史、实验室检查、常规影像检查对夹层做出诊断并作为参考标准。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CTA和HRMRI影像进行双盲分析,评价内容包括内膜片、壁内血肿及双腔征等。计算CTA和HRMRI在血管节段水平诊断夹层的准确性。结果 (1)2名神经内科医生在30例病人中共诊断41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其中累及颈内动脉18个节段、椎动脉18个节段、基底动脉5个节段。(2)CTA正确诊断21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21/41,敏感度51.2%),其中6个血管节段见双腔征。(3)HRMRI正确诊断39个血管节段存在夹层(39/41,敏感度95.1%),其中36个血管节段见壁内血肿,30个血管节段见双腔征。结论头颈联合HRMRI可全景显示夹层动脉管壁特征,可作为动脉夹层诊断和随访的一线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5.
李治群  龚良庚  黄鹭  庞颖  唐大宗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2010,25(11):1241-124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管壁的高分辨MR成像方法,评价其在显示冠状动脉细微解剖结构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在1.5T MR设备上行高分辨冠状动脉管壁断面成像,由两位高年资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在评分较高的图像上测量血管内径及管壁厚度等数据.结果:18例志愿者均完成检查,共获得冠状动脉管壁横轴面图像97帧,其中右冠状动脉(RCA)59帧,平均得分2.15分;左冠状动脉(LCA)38帧,平均得分1.39分,RCA图像质量优于LCA.在RCA图像中质量评分≥2分的图像上测量血管内径及管壁厚度,RCA近段内径平均值为(3.55土0.51)mm,管壁厚度平均值为(1.11±0.23)mm.结论:冠状动脉管壁MR高分辨成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细微解剖结构,并可定量测量和分析相关数据,在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Magnetic resonance (MR) images of nine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five proved, four presumed) have been reviewed. In two of nine, both vertebral arteries were occluded and in five of the nine, the basilar artery was also blocked. All occluded arteries showed absence of flow void and were clearly demonstrated as mildly hypo-mildly hyperintense structures to brainstem parenchyma on the T1-weighted images. In two of five patients with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 retrograde filling of the distal basilar artery was detected. Thus, MR imaging, in particular the T1-weighted image, is a pertinent diagnostic modality for evaluating 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occlusion. Angiography does not seem to be required for confirmation.  相似文献   

17.
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对颈部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6,自引:4,他引:36  
目的 分析三维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 (3DCE MRA)显示的颈部动脉常见病变 ;与DSA比较 ,明确 3DCE MRA诊断颈部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 741例超声多普勒怀疑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 3DCE MRA成像 ,并根据其病变表现总结分类。 2 0 6例病人同时行DSA检查 ,将颈部动脉分为颈总、颈内、颈外、锁骨下及椎动脉 5个部位 ,由 2位放射学专家独立评估DSA及 3DCE MRA血管资料。结果  3 6 7%病例 (2 72 / 741)显示无异常。 63 2 9% (469/ 741)显示颈部动脉有病变 ,共计 82 7段 ,其中动脉粥样斑块占 3 4 2 2 % (2 83段 ) ,动脉狭窄占 3 4 46% (2 85段 ) ,动脉闭塞占 3 3 8% (2 8段 ) ,动脉发育纤细占 14 87% (12 3段 ) ;动脉开口变异占 3 87% (3 2段 ) ,动脉扭曲占 3 63 % (3 0段 ) ,动脉瘤占 0 72 % (6段 ) ,动脉夹层占 1 2 1% (10段 ) ,肿瘤包绕或推压动脉占 1 45% (12段 ) ,术后复查占2 18% (18段 )。对 2 0 6例的 412段血管与DSA比较 ,3DCE MRA在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主要是对动脉粥样斑块 (2 56段与 2 83段 )和动脉狭窄 (2 58段与 2 85段 )存在一定的高估。但对 412段血管整个样本 ,两种方法在同一部位诊断各种血管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相似文献   

18.
We present the MRI, MRA and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findings in a persistent hypoglossal artery found incidentally in a patient with cutaneous and intracranial haemangiomata. Received: 20 September 2000/Accepted: 21 November 2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