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在4.5 h内ACI患者139例,且均符合静脉溶栓适应证,按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61例)和对照组(ACI)(78例),分别给予rt-PA静脉溶栓和奥扎格雷钠治疗。采用NIHSS及mR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24 h、7 d、90 d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rt-PA组治疗后7 d,NIHSS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rt-PA组90 d mRS评分优于对照组。2组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CI患者4.5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3年8月梅河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发病至治疗时间分为研究组(发病至治疗时间为4.5~8.0 h)和对照组(发病至治疗时间4.5 h),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rt-PA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预后良好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90 d NIHS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溶栓后90 d Bathel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14 d、90 d Bathel指数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非症状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及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治疗效果与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相当,但治疗时间窗4.5 h的患者远期日常生活能力更优,因此治疗时间窗为4.5~8.0 h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也应尽量选择r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系统(VBA)脑梗死患者在不同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情况分析。方法选取在该院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71例VBA脑梗死患者,按照发病-溶栓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将发病-溶栓治疗时间<3.0 h内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发病-溶栓治疗时间在3.0 h~4.5 h之间的3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前和治疗后7 d、15 d的NIHSS评分与Barthel指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治疗后90 d时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小于对照组,且Barthel指数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溶栓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2.8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00%,两组溶栓治疗7 d后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58,P=0.418);两组患者溶栓治疗7 d后脑出血率、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7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A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在时间窗3.0~4.5 h与时间窗<3.0 h近期效果相似,死亡风险相当,但时间窗<3.0 h患者可以降低脑出血的发生,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在该院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11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溶栓前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7.8 mmol/L,n=49),血糖偏高组(7.8~11.1 mmol/L,n=42),高血糖组(血糖11.1 mmol/L,n=27)。采用Rankin量表(mR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n=71)和预后不良组(n=47)。分析影响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因素,比较不同血糖水平患者的预后。结果(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rt-PA预后的危险因素有:溶栓前血糖、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伴有糖尿病、溶栓后2 h及24 h收缩压。(2)血糖偏高组和高血糖组颅内出血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病死率、预后不良发生率明显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结论溶栓前血糖≥7.8 mmol/L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预后较差,血糖水平是影响静脉rt-PA溶栓治疗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S评分和NIHSS评分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93例拟行溶栓治疗的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研究组(n=48)。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rt-PA溶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治疗前后mRS评分、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92%)高于对照组(86.67%)(P0.05)。治疗前两组mR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14 d与治疗前比较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8 d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后24 h、7 d、14 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33%)显著低于对照组(26.67%),差异均有显著性(χ2=8.437,P0.05)。结论按照溶栓指南进行规范化操作和严格掌握溶栓适应证,发病4.5 h内给ACI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改善mRS评分和NIHSS评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伴心房颤动(房颤)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收集发病时间<4.5h的6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将41例无房颤患者作为非房颤组和24例伴房颤患者作为房颤组;观察溶栓后2组脑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应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估综合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2组各时间点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30d的mR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房颤组脑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虽高于非房颤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2.50%vs 2.44%,16.67%vs 2.44%,P>0.05)。结论对于由房颤引起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高龄(年龄≥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按90d临床结局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mRS≤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2分),以上数据均进行统计学描述,同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溶栓前舒张压、溶栓前血糖、24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rt-PA溶栓,24hNIHSS评分、溶栓前血糖、溶栓前舒张压是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Solitarie支架取栓与动脉溶栓疗效比较。方法选择发病4.5 h后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患者50例作为取栓组、动脉溶栓患者50例作为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通时间及再通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取栓组术前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栓组术后2 h、24 h NIHSS评分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术后14 d和术后90 d NIHSS评分和溶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h、24 h、14 d、90 d 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取栓组再通时间显著短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完全再通36例,部分再通8例,未通6例,共44例再通,再通率88.0%,溶栓组完全再通23例,部分再通6例,未通21例,共29例再通,再通率58.0%,取栓组治疗后再通率显著高于溶栓组(P<0.05)。取栓组再闭塞率、再出血率、死亡率和溶栓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5 h后行Solitarie支架取栓治疗安全有效,血管再通率高,能够延长脑卒中的治疗"时间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治疗效果、安全性及预后。方法选取2008年3月—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进展性卒中患者10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溶栓组,各54例。溶栓组于初次发现进展后4.5 h内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除不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外,其他均与溶栓组一致。记录患者疗效及出血例数。所有患者随访90 d,对其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组总有效率为85.2%,高于对照组的37.0%(P0.05);随访90 d,溶栓组康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缺血性进展性卒中安全有效,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及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远期转归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接受动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利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溶栓治疗90d时的神经功能转归,根据评价结果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6分);根据急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69例发病在4.5小时内具有溶栓指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观察组37例行rt-PA静脉溶栓,对照组32例行常规抗血小板治疗。以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评定溶栓后临床疗效,以Barthel指数(BI)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判断治疗后90d生活质量及预后。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h、24h、7d 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9.23±3.51)vs(11.32±1.12),(6.72±2.31)vs(9.24±2.53),(4.23±2.12)vs(7.34±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BI评分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78.56±3.51)vs(61.30±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天mRS评分疗效良好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67.56%(25/37)vs 34.38%(1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24h脑出血率及死亡率高于对照组[16.21%(6/37)vs 9.37%(3/3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近、远期疗效均较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3h与34.5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从发病症状出现至给药时间<3h患者22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4.5h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特征。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从发病症状出现至给药时间<3h患者22例(A组),发病至给药时间在34.5h患者28例(B组),均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同期发病至住院<4.5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3例(对照组)。观察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3±5.7)分和(5.9±4.6)分vs(9.8±5.1)分,(5.5±5.6)分和(4.9±4.3)分vs(9.1±5.1)分,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82.1%vs 30.4%,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分别<3h与34.5h患者28例(B组),均静脉给予rt-PA溶栓治疗,同期发病至住院<4.5h未溶栓而常规治疗患者23例(对照组)。观察溶栓和常规治疗后24h,7、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6.3±5.7)分和(5.9±4.6)分vs(9.8±5.1)分,(5.5±5.6)分和(4.9±4.3)分vs(9.1±5.1)分,P<0.05)];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治疗后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2.7%、82.1%vs 30.4%,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分别<3h与34.5h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AIS患者106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A组(合并心房颤动,n=51)与B组(未合并心房颤动,n=55);根据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将A组患者分为A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4)与A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7),将B组患者分为B1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3.0 h,n=26)与B2组(发病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介于3.0~4.5 h,n=29)。所有患者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A组与B组、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组与B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组(P<0.05);治疗期间A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组(P<0.05),而A组与B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1组与B1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1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1组(P<0.05);治疗期间A1组与B1组患者出血性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7 d、14 d A2组与B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A2组患者mRS评分高于B2组(P<0.05);治疗期间A2组患者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于B2组(P<0.05),而A2组与B2组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对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无明显影响,但对远期预后有影响,且AI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发病3.0h内行静脉溶栓治疗并未增加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而发病3.0~4.5 h行静脉溶栓治疗则出血性转化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早期使用阿司匹林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观察组患者入院后24 h内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之后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6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指标[包括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细胞纤维连接蛋白(c-Fn)水平];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出血性转化(HT)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m RS评分及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和mRS评分低于对照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SOD、MMP-9、c-Fn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发生率、HT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早期使用阿司匹林相比,早期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提高急性脑梗死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疗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且未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HT、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3年7月发病4.5h的轻型脑卒中患者108例,其中溶栓组38例,未溶栓组70例。将轻型脑卒中定义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分。治疗前和治疗后14dNIHSS评分判断疗效,90d随访时改良Rankins量表评分判断预后,比较2组颅内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疗效和预后。结果溶栓组和未溶栓组治疗后14d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2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5.3%和1.4%(P=0.28),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2.6%和1.4%(P=1.00),病死率分别为5.3%和4.3%(P=0.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组发病后90d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未溶栓组(63.2%vs24.3%,P0.01)。结论 rt-PA静脉溶栓用于治疗轻型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李欣  李雯  刘凌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4):3287-3288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rt-PA超时间窗(4.5 ~9 h)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发病4.5-9 h内完成磁共振成像检查,且(PWI-DWI)/DWI × 100%≥20%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依达拉奉+溶栓组)和单纯使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单纯溶栓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与溶栓后1d、7d、14 d、90 d NIHSS评分,溶栓前与溶栓后14 d、90dBI指数.结果 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14 d、90 d NIHSS评分较单纯溶栓组显著降低,依达拉奉+溶栓组患者90d BI指数较单纯溶栓组显著升高.结论 在多模式磁共振成像PWI/DWI不匹配指导下,依达拉奉联合rt-PA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适当延长溶栓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9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收治的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病人255例,均采用rtPA溶栓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127例)和治疗组(128例)。对照组按照指南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在24 h内加服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10 d。两组分别于rtPA溶栓前、溶栓后10 d及随访90 d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计算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观察两组病人溶栓后颅内出血以及随访90 d内再发脑梗死情况。结果与rtPA溶栓前比较,两组rtPA溶栓后10 d、随访90 d时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mRS评分在0~2分内病人的百分比明显增加(P0.05);治疗组随访90 d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mRS评分在0~2内病人的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再发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9.09%与15.32%,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痰热腑实证病人,rtPA溶栓后24 h内使用加味星蒌承气汤治疗,能够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桥接治疗和直接取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于临沂市人民医院卒中中心收治的发病4.5~9.0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6例。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和临床资料。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心房颤动、卒中)、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血压、就诊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卒中病因分型、病变血管部位、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核心梗死及低灌注体积、术前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时间指标(包括发病至就诊时间、门诊至静脉溶栓给药时间、给药至动脉穿刺时间、门诊至动脉穿刺时间、发病至动脉穿刺时间、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方法、取栓次数等,临床资料包括术后90 d 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3~6分为预后不良,其中6分为死亡)、术中末次造影血管mTICI分级(mTICI分级≥2b级定义为良好再通)、术后72 h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 h...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联合重组型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发病4.5 h内的符合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他汀联合rt-PA溶栓组(对照组)和强化他汀联合rt-PA溶栓组(试验组);对照组溶栓后24 h开始服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公司,每粒10 mg,下同)10 mg,此后按1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试验组于入院后即刻予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80 mg,此后按40 mg/d剂量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90 d;对照组溶栓后24 h内不予他汀治疗。所有患者均予静脉rt-PA溶栓治疗(剂量为0.6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溶栓后24 h如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可予阿司匹林100 mg/d,同时控制血压和血糖、对症治疗等药物治疗;随访主要终点指标是发病3个月临床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次要终点指标是溶栓后48 h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发生率和梗死体积。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结局良好者(mRS≤2分)61.3%;对照组治疗有效,结局良好者(mRS≤2分)48.4%,二者差异显著(P<0.05)。随访观察对照组溶栓后48 h发生临床恶化6例(19.4%)明显高于试验组[3例(9.7%),P<0.05]。随访观察对照组溶栓后48 h梗死体积49.2(13~119.5)ml,与试验组无明显差异[37.4(12~98.8)ml,P>0.05]。至随访结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相似,没有因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而需停药者,且两组颅内出血的风险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早期强化他汀联合rt-PA治疗可减少急性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发生,改善3个月时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同时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2月采用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心源性脑栓塞病人20例(研究组),其中单纯动脉溶栓病人12例,rt-PA静脉溶栓后桥接动脉溶栓术病人8例。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心源性脑栓塞仅进行rt-PA静脉溶栓的病人1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发病至置鞘成功时间为3.13~7.82(5.01±2.28)h,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为4.14~10.00(5.67±3.22)h。18例病人达到血管再通,血管再通率达90%,其中脑梗死溶栓等级系统(TICI)评分达2b或3级者共16例,达80%。研究组入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值为(13.27±9.56)分;对照组入出院时NIHSS评分变化值为(6.09±4.23)分,住院期间研究组NIHSS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病人3个月后Rankin评分量表(mRS)评分为(1.97±1.68)分,对照组为(3.44±1.99)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介入操作相关性并发症及其他脏器出血。两组病人症状性颅内出血、高灌注脑病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具有较高血管再通率,可明显改善病人近期神经功能及远期临床预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