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随着近年来认识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中医疗效满意,且有不良反应小、药物依赖性低等优势.本文基于肠道菌群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作用机制,从中医不同证型分析肠道菌群对溃疡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近年来的文献总结,探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相关性及与肠道菌群紊乱的关系。方法查找国内外最新文献,阐述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宿主易感性、免疫调节失衡及肠道菌群紊乱与发病机制的关系。结果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因素较多,与免疫和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但溃疡性结肠炎虚实证候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与肠道整个菌群环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与免疫学及肠道菌群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赵志敏 《四川中医》2021,39(8):52-55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常见中医证型调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9年9月~2021年1月于本院就诊的145例UC患者,调查UC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分析不同证型患者肠道菌群检测结果的差异,对比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溃疡分期、活动性、病变范围分布情况.结果:145例UC患者中,湿热内蕴证共53例,脾胃...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不同分期UC中医证型的分布。方法选取2007年3月—2010年4月广州市中医医院消化内科病房及门诊UC患者110例。统计患者症状,采用系统聚类法分析,将症状条目作为变量进行聚类,根据聚类结果确立证型名称,进行辨证分型,并对证型进行分析。结果 UC患者症状主要有64个,包括腹泻、糊状便、稀水便、腹痛、便血等。病情分期属于活动期70例,缓解期40例。UC证型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大肠湿热、脾胃气虚、肝郁脾虚、脾肾阳虚、血瘀肠络、阴血亏虚,各证型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28例(25.5%)]、肝郁脾虚证[14例(12.7%)]、血瘀肠络证[10例(9%)]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18例(16.4%)]、脾肾阳虚证[10例(9%)]为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肠湿热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苔黄[31例(28.1%)]、里急后重[26例(23.6%)]、黏液脓血便[25例(22.7%)]、腹泻[24例(21.8%)]、肛门灼热[24例(21.8%)]、稀水便[21例(19.0%)]、腹痛[19例(17.2%)]、舌红[19例(17.2%)]、苔腻[19例(17.2%)];脾胃气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口淡[25例(22.7%)]、脉细[25例(22.7%)]、舌淡红[22例(20.0%)]、嗳气[21例(19.1%)]、乏力懒言[21例(19.1%)]、纳食减少[20例(18.2%)]、苔白[20例(18.2%)];脾肾阳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7例(15.5%)]、喜温[17例(15.5%)]、腹泻[16例(14.5%)]、遇寒加重[15例(13.6%)]、苔白[15例(13.6%)]、舌淡白[14例(12.7%)];肝郁脾虚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情志诱发[18例(16.4%)]、嗳气[16例(14.5%)]、苔白[16例(14.5%)]、先硬后溏[15例(13.6%)]、矢气频作[15例(13.6%)]、善太息[15例(13.6%)];血瘀肠络证患者典型症状按比例由高至低依次为:腹痛[12例(10.9%)]、刺痛[12例(10.9%)]、腰酸[12例(10.9%)]、舌暗瘀点[12例(10.9%)]、苔厚[12例(10.9%)],除阴血亏虚证各证型症状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活动期证型以大肠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血瘀肠络证为主,缓解期证型以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其内在相关性。方法:77例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辨证分型为大肠湿热证18例,脾虚湿热证17例,肝郁脾虚证20例,脾肾阳虚证12例,寒热错杂证10例,正常组20例,观察血沉(ESR)、疾病活动指数(DAI)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表皮生长因子(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各证型组血沉、DAI均升高(P0.05);血清中VIP在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中均降低(P0.05),脾虚湿热证、寒热错杂证升高(P0.05);血清EGF、VEGF在各组均升高(P0.05),以大肠湿热证、脾虚湿热证升高显著。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分型与VIP、EGF、VEGF的表达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痛泻要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C)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40例UC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痛泻要方治疗。2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及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中医证候积分、主要肠道菌群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有益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目均明显上升,而有害菌群(大肠埃希菌)数目明显下降,且治疗组的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痛泻要方可有效改善UC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中医证候,纠正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该病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致病。肠黏膜屏障受损是UC的基本病理改变,肠道菌群紊乱是UC的重要特征之一,肠道菌群通过调节肠黏膜免疫及炎症反应以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在UC的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前西医治疗该病具有起效迅速,短期疗效显著等优势,但长期使用疗效欠佳,并伴随诸多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身心痛苦。因此,探索长期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的治疗新方法迫在眉睫。大量研究显示,中药能够多靶点、全方位调节肠道菌群,恢复菌群稳态,修复受损的肠黏膜屏障,从而遏制UC进展。众多研究表明,中药活性成分或单体、中药复方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肠黏膜免疫,降低肠黏膜炎症反应,从而恢复肠黏膜屏障正常生理功能,从而有效拮抗UC,为UC防治提供新策略。虽然当前有一些关于中药调节肠道菌群以防治UC的研究,但其研究均存在着系统性与全面性不足的缺点。因此,该文基于UC的研究现状、肠道菌群及中药治疗等,综述了肠道菌群与UC的关系,以阐明肠道菌群在UC发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对近5年来靶向调节肠道菌群以治疗UC的中药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以期为UC治疗提...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中医证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 选择住院T2DM患者200例,按中医证型分为阴虚热盛证40例,湿热困脾证33例,气阴两虚证103例,阴阳两虚证24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6名作为健康对照,收集临床资料,采集血清标本测定糖脂代谢等指标,采集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采用R 3.4.1软件分析肠道菌群组成和Alpha、Beta多样性指标,并进行差异性分析,使用LEfSe方法挖掘不同证型标志肠菌并分析与临床指标相关性,PICRUSt预测肠道菌群功能变化特征。结果 T2DM各证候组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的比例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与健康人群相比,T2DM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P<0.05),湿热困脾证肠道菌群多样性最低。Venn图分析发现T2DM气阴两虚证有70个独有OTUs,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和阴阳两虚证独有的OTUs分别是13、4和8个。MRPP分析显示T2DM不同证候肠道菌群结构组间差异大于组内差异(P<0.05)。属水平物种显著性差异分析显示,4种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菌属共有16种。LEfSe分析显示在T2DM...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高通量16S r DNA测序,探讨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失眠患者肠道菌群差异。方法选择原发性失眠患者65例,按中医证型分为肝郁化火组22例、心脾两虚组17例、阴虚火旺组26例,健康体检者47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通量16S r DNA测序方法分析患者便菌群结构,QIIME软件与R语言stats包等分析菌群差异。结果共得到1226个不同的基因序列分类单元(OTUs),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OTUs共180个(P0.05),表明样品有丰富的菌落。肝郁化火组、阴虚火旺组测序序列的定位个数多于心脾两虚组及对照组(P0.05)。非加权Uni Frac分析显示,组间差异显著大于组内差异,表明分组有意义(R=0.103,P=0.002),提示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失眠不同证型高度相关。属水平在不同组间明显差异共57个属(P0.05),所有物种水平不同组间明显差异共115个物种(P0.05)。对照组优势菌属包括: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梭菌属(clostridiumⅪ、clostridiuumⅩⅧ)、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拟普雷沃氏菌属(alloprevotella);肝郁化火组优势菌属包括: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黄杆菌属(flavonifractor)、埃格特菌属(eggerthella)、嗜胆菌属(bilophila);心脾两虚组优势菌属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阴虚火旺组优势菌属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parasutterella、butyricimonas、odoribacter。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具有丰富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不同菌群结构,可能影响着不同中医证候的发生、发展及结局。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主要发于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非特异性炎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是在易感性基因的基础上,由菌群失调、肠屏障破坏及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引发肠道免疫及非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最终导致肠上皮和组织的持续性损伤[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中医证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癌变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选择UC住院患者71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气虚证组35例和湿热内蕴证组36例,对2组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肠镜表现及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脾胃气虚证组平均病程(69.3个月)较湿热内蕴证组(24.7个月)更长。脾胃气虚证组26%的患者病程超过10 a,与湿热内蕴证组(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发生全结肠炎的患者脾胃气虚证组(7例)较湿热内蕴证组(3例)更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5);湿热内蕴证组患者肠黏膜主要表现为中、重度充血、水肿、质脆(47%),中、重度糜烂(29%);脾胃气虚证组患者以无明显或呈轻度充血、水肿、质脆为主(86%),糜烂也多呈轻度(9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42)。2组发生异型增生的病例均呈低级别异型增生,脾胃气虚证组(8例)多于湿热内蕴证组(3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结论从病程、病变范围、炎症程度及异型增生的角度,看溃疡性结肠炎脾胃气虚证具有癌变危险因素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湿热内蕴证,但脾胃气虚证患者中是否有更多患者发生了癌前病变或癌变,还有待长期的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的一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主要临床症状为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其病程较长,呈慢性,缓解和发作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存在并且逐渐加重,西医多采用糖皮质激素,氨基水杨酸制剂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进行治疗,但为追求更佳疗效,近年来不少研究学者将研究焦点转向中医治疗,并发现了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搜集文献资料从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内外治法等方面总结近年中医对溃疡型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化指标。方法采用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70例不同中医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结果不同证型维吾尔族溃疡性结肠炎患者IgAI、gG、IgM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不同证型之间IgA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组IgGI、gM水平显著高于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和阴血亏虚证组(P均<0.05),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2组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脾胃虚弱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血亏虚证之间IgGI、gM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IgG、IgM水平增高可以作为溃疡性结肠炎湿热内蕴证和气滞血瘀证的客观化指标。  相似文献   

14.
“调脾法”在《外科正宗》应用极为广泛,对于溃疡性结肠炎(UC)这种病因不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来说,通过调理脾胃达到调理肠道菌群丰富度的目的,从而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疾病发生发展。在治疗过程中按照UC发病机制判定肠道菌群失调的病因病机,总结近年来根据《外科正宗》应用健脾、燥湿、清热等一系列“调脾法”对UC肠道菌群失调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将中医中药广泛应用到炎症肠病临床中去,利用中医药优势在防治UC的医学研究道路上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难治性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证实肠道菌群失调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联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体现了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特色与优势,中医药可通过改善菌群结构、调节菌群数量、调整肠道菌群稳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且溃疡性结肠炎不同中医证候的肠道菌群存在着明显差异。现通过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大肠湿热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气亏虚证、肝郁脾虚证、寒热错杂证、热毒炽盛证)肠道菌群的特点及中医药调节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肠道菌群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微观辨证及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近年来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研究的新认识及中医药内治法、外治法、中医内外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等治疗方法的新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作出评价及提出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是发生于直结肠部位的慢性非特异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且该病有致癌的可能,本文拟从中医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角度总结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的方法及疗效,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中医外治法治疗进展。方法:查阅文献,对近十年中医外治法中的灌肠疗法、滴肛法、塞药法、针灸疗法等进行总结。结果:UC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中医外治法在UC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中医外治法对UC的治疗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用药周期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发生于直肠与结肠部位的一种原因未明、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炎症性肠病,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溃疡性结肠炎渐渐成为了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发病率在逐年上升,但是到目前为止,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原因及病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楚,致使溃疡性结肠炎成为了内科难治病之一。与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相比,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层次以及副作用较少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本文作者结合古现代文献对中药内服、中药灌肠等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进行了综述,以供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