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行冠脉介入手术(PCI)后采用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和华法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入选2006-2011年期间我院75名有明确华法林应用指征的PCI术后患者.根据患者的用药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TA):华法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联抗栓组(DA):氯吡格雷+华法林.出院后对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终点事件及安全性进行12个月随访.结果 TA组患者51人,DA组患者24人.在12个月随访期间,TA组中有2例患者死亡,DA组没有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2).安全性方面,两组都没有严重出血病例,TA组有9例患者发生小出血,DA组患者没有发生小出血,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结论 有华法林应用指征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既往有出血病史的患者,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的双联抗栓治疗策略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血栓并发症的基石。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全球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一般情况下双联抗血小板是治疗和预防该疾病的主要措施之一。然而当2种疾病同时存在时,同时进行抗凝和双联抗血小板,即三联抗栓治疗,会增加出血风险。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抗栓治疗策略一直是临床实践中关注的热点。文章将结合临床试验、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对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栓策略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应用双联与三联抗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筛选出符合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正冠心病和心房颤动(AF)在现实临床中常常共存。由于AF血栓和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机制不同,需采用不同的抗栓治疗方法。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二级预防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支架血栓预防的关键,而合适剂量的华法林在预防AF相关卒中和体循环栓塞方面地位举足轻重。若同时存在以上2种临床情况,临床决策常处于两难境地。在这类患者中如何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成为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房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或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接受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物(NOAC)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双联抗栓治疗,DAT)或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三联抗栓治疗,TAT)治疗方案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的观察性研究。纳入2017年...  相似文献   

6.
随着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再灌注治疗技术的开展,尤其是实施经皮冠脉介入手术(PCI),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然而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或再狭窄。其可能与置入支架种类、置入技术方法(如“Crush”术等)、冠脉病变特点(如分叉病变、桥血管病变等),以及机体状况、过早停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出现药物抵抗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的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有明显发病年轻化的特点。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地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的冠脉病变特点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预后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均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有着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另外,冠心病中的某些临床情况,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亦是房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临床上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常与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合并存在[1]。其原因是CHD患者容易出现心肌供血不足,在心肌缺血的情况下心脏顺应性减低,左室舒张末压升高,进而增大左房压力,由此产生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了发生AF的可能。AF对CHD患者的预后可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增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的心血管问题。CHD合并AF的患者除了CHD本身的胸痛、胸闷及活动受限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心房颤动(AF)患者中约10%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荟萃分析研究了两联抗栓治疗(DAT)与三联抗栓治疗(TAT)在该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为荟萃分析。根据标准制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检索英文数据库Embase、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Medline,中文数据库CBM、中国知网、万方、中国科技论文等在线电子数据库,检索截止时间为2018年11月20日,语言选择英文和中文,获取文献信息。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要求制定纳入、排除标准。应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进行评估。将纳入患者分为DAT组和TAT组,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卒中和出血事件。比较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治疗的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卒中发生率。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包括26 481例患者,其中DAT组21 024例(79%),TAT组5 457例(21%)。与TAT组相比,DAT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降低60%(OR=0.40,95%CI:0.20~0.83,P=0.01),两组间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卒中的发生率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合并AF患者PCI术后DAT治疗可能优于TAT。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PCI后根据其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13),采用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冠心病合并永久性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抗栓治疗情况并随访。方法:选取2000年1月~2005年9月我院因冠心病行PCI术入院并伴有永久性非瓣膜病房颤的患者62例,将资料完整的56例患者分为华法林治疗组(n=33)和非华法林治疗组(n=23),了解患者术后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并对患者在PCI术后1年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结果:56例患者年龄(69.6±8.9)岁。PCI术后有33例(58.9%)房颤患者抗栓治疗中含华法林;23例(41.1%)术后未使用华法林。女性患者中应用华法林治疗的比例较男性低(P<0.05)。随访期间非华法林治疗组2例发生脑栓塞,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栓塞发生率(8.7%比0)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0.08)。支架内再狭窄率和严重出血发生率非华法林治疗组与华法林治疗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由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对于既有抗凝又有联合抗血小板治疗指征的永久性房颤患者在PCI术后,实际临床上给予患者的抗栓治疗方法有多种,对于这部分患者的抗栓治疗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AF)是缺血性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显著增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口服抗凝药(OAC)是预防血栓栓塞的主要手段,但是有些患者存在极高出血风险或OAC禁忌证。众多研究证实,对OAC耐受性差或存在禁忌证的AF患者,左心耳封堵术(LAAO)可作为替代OAC的非药物疗法,效果不劣于OAC治疗。近年来LAAO发展迅速,然而,LAAO后抗栓策略尚无统一标准,器械相关血栓(DRT)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复习最新相关文献,对LAAO术后抗栓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冠心病(CHD)的治疗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通过经皮冠脉介入(PCI)施行冠状动脉重建术可以减轻血管腔闭塞,改善冠脉血流,从而缓解CHD患者的心肌缺血。1977年第1例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16.
贾延莹 《山东医药》2003,43(23):65-65
自1996年以来,我院采用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老年危重冠心病患者124例,经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在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7例符合特定条件的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103)为华法林+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三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氯吡格雷(75 mg/d)或阿司匹林(100 mg/d)抗栓至12个月,试验组(n=104)为华法林+替格瑞洛(90 mg/d,2次/d)双联抗栓6个月,之后改为华法林+替格瑞洛(60 mg,2次/d)抗栓至12个月,两组均给予其他规范药物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内出现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MACE事件、出血事件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对于PCI术后冠心病合并房颤的老年患者12个月华法林联合替格瑞落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的抗栓效果相似,且出血风险未增加,提示本研究中华法林联合替格瑞洛双联抗栓策略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临床治疗,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器械材料的不断改进和药物洗脱支架的出现,PCI治疗的指征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但仍有少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有研究显示,随着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升高,PCI术后不良反应也随之升高[1],因此,明确接受PCI治疗术患者术后死亡率与自身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对相关危险因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属于临床较为多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其容易引发心血管不良事件及脑卒中。临床上,超过20%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病,房颤是冠心病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使冠心病死亡风险增加1倍[1],患者以胸闷、憋气及心绞痛等相关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左心衰,甚至猝死,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因此及时治疗至关重要。房颤合并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的患者,既需要抗栓治疗,又需要抗凝治疗,其出血并发症属于临床上多见且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心血管疾病。作为两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房颤和冠心病有着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合并症如心力衰竭亦是房颤的危险因素,临床上约20%~30%的房颤患者合并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