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约有10%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该类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很高,需要抗凝联合抗血小板治疗。临床上NVAF患者PCI术后通常采用口服抗凝药(OAC)+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三联抗栓治疗(TAT)。TAT虽然能有效预防栓塞事件发生,但存在高出血风险。研究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栓治疗(DAT)抗栓疗效不劣于TAT,且出血风险明显降低。尽管如此,目前指南对于NVAF患者PCI术后抗栓治疗仍存在部分争议。本文就NVAF患者PCI术后DAT与TA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综述,以指导临床上该类患者合理选择抗栓策略。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应接受口服抗凝药和双联抗血小板药的三联抗栓治疗。然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三联抗栓治疗出血风险高,哪种联合方式更加安全有效便成为抗栓治疗优化策略的关注焦点。现就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各种联合抗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房颤患者PCI后应用华法林联合两种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常伴有高血风险。在多中心研究中,2725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三联抗栓组,即华法林+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阿司匹林(1~3个月),或双联抗栓组,即达比加群(110mg或150 mg每日两次)+P2Y12抑制剂(氯吡格雷或替卡格雷)。美国以外的老年患者(≥80岁;日本≥70岁)被随机分配到110mg双联治疗组或三联治疗组,主要终点是随访中主要或临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在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抗凝药可进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受到重视,多项临床研究尝试通过不同联合抗栓策略以期寻找疗效更好、出血风险更小的治疗方案。现对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冠心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中高危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是否需要予华法林抗凝及适宜强度.方法 选取门诊及住院的老年中高危PAF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六组,分别予阿司匹林抗栓及不同抗凝强度的华法林抗凝进行抗栓治疗,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次要出血事件、计算总主要事件(主要终点事件+主要出血事件)、总次要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次要出血事件)及总事件(总主要事件+总次要事件),比较上述事件的差异.结果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P=0.006)、次要终点事件(P=0.006)、总主要事件(P=0.023)及总事件(P=0.004),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较应用阿司匹林抗栓各种事件均无差异(P>0.05);对老年高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8~2.5)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次要终点事件、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P<0.05),不增加主要出血事件及次要出血事件(P>0.05),而当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2.6~3.0)较予阿司匹林抗栓及华法林抗凝强度INR在(1.2~1.7)虽能减少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P<0.05),但作为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总主要事件及总事件无下降(P>0.05).结论 对老年高危PAF患者,需予华法林抗凝,华法林的适宜抗凝强度为INR在1.8~2.5,对老年中危PAF患者,华法林抗凝并未显示出优势,建议予阿司匹林抗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与传统三联抗栓(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相比较,低剂量四联抗栓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剂量低分子肝素+低剂量替罗非班)治疗非PCI术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高危未行急诊PCI术的NSTE-ACS患者1 783例,其中三联抗栓组882例,四联抗栓组901例。用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进行疗效评价,用出血事件进行安全性评价,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2h、7d及1、3、6个月内上述数据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线特征和联合用药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联抗栓组各时间点MACE的发生率明显降低。6个月时四联抗栓组和三联抗栓组MACE分别为10.5%和14.1%(P=0.02)。生存分析显示,四联抗栓组生存率较对照组高(P=0.002)。6个月时总出血事件四联抗栓组(9.7%)高于三联抗栓组(7.1%)(P=0.04)。结论:四联抗栓治疗有显著疗效。四联抗栓组出血事件明显增加,主要表现为小出血事件的增加。可以认为小剂量四联抗栓治疗高危未能接受PCI治疗的NSTE-ACS患者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抗栓策略目前尚存争议,部分患者面临高缺血和/或高出血风险。现有指南大多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应于早期接受三联抗栓治疗,推荐心房颤动合并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接受单联口服抗凝药物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事件,但缺血与出血事件的有效平衡仍是临床中的棘手问题。左心耳封堵术作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替代治疗可同时减少缺血和出血事件,或可改变心房颤动合并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格局,现就这一领域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约20%~30%的心房颤动患者合并冠心病,其中至少5%~7%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术后需要同时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平衡血栓事件与出血风险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多项临床研究提到,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将成为三联抗栓治疗的替代治疗方案,但由于样本量不足,尚不能支撑临床决策和个人抗栓方案的制定。大规模、多中心、随机、双盲、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仍有待出现。  相似文献   

9.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TE),其是住院患者非预期死亡的重要原因,已构成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潜在风险,且近10年来其造成的疾病负担逐年增加。目前,抗凝治疗是防治VTE的关键措施,尽管直接口服抗凝药(DOACs)较传统抗凝药更有效、安全且便利,但仍无法平衡治疗期间的抗栓与出血风险,故寻找更安全的抗凝靶点是VTE抗凝药研发的重点。本文以抗凝靶点为切入点总结了VTE抗凝药的研究现状,即凝血酶和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虽已广泛用于临床,但适用人群受限,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Ⅶa复合物、凝血因子Ⅷa及凝血因子Ⅸa抑制剂存在出血风险,凝血因子Ⅴa、凝血因子ⅩⅢa及凝血因子Ⅻa抑制剂的抗栓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评估,凝血因子Ⅺa可能是当前最有希望的抗凝靶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 ,AF)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常常同时存在,而房颤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的抗血栓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关注的重点之一。三联疗法指的是使用口服抗凝剂(Oral anticoagulant ,OAC)联合阿司匹林和P2Y12抑制剂双重抗血小板疗法的组合,近几十年被广泛应用于PCI术后的房颤患者,以减少栓塞事件发生。但是,三联疗法却大大增加了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概率,近些年来,一些临床试验表明,大多数接受PCI术的房颤患者应该选用二联疗法(OAC加上P2Y12抑制剂)。但是,对于接受PCI治疗的房颤患者,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OAC与抗血小板药物的最佳结合方案。本文将总结现有证据,探讨行PCI术的房颤患者可选择的抗血栓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根据CHADS2评分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危险分层,探讨口服阿司匹林抗凝治疗与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分组,抗凝周期均大于6个月,其中40例评分〈2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组),评分≥2的患者中25例口服阿司匹林(2组)抗凝,17例口服华法林抗栓,分别随访是否有缺血性脑卒中、死亡及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1组1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2组发生缺血性脑卒中5例,口服华法林治疗组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1例胃出血。结论根据CHADS2评分进行危险分层后,1组抗凝治疗安全有效,而2组抗凝治疗较口服华法林抗栓治疗不能有效地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长期需要口服抗凝治疗的患者中约30%合并缺血性心脏病,当这些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往往需要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此后长期抗栓治疗策略的安全性一直存在质疑和争议.从冠心病防治角度,双联抗血小板十分重要,而口服抗凝药物已经成为心房颤动预防卒中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现有国际指南和华法林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均建议给予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所谓"三联"抗栓治疗[1-2],遗憾的是,此建议并无前瞻性临床研究证据.而且,毫无疑问这种治疗将大大增加患者的出血风险,而严重出血增加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疗程的利伐沙班联合双抗血小板药物的三联抗栓治疗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房颤动(AF)的老年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按照纳入及排除原则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3月于漯河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ACS合并AF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联抗栓6个月组(观察组)和三联抗栓1个月组(对照组)各120例,每组在结束三联抗栓疗程后立即过渡为利伐沙班联合单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连续随访12个月。记录随访期间出血事件、死亡、缺血性卒中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和发生日期。结果两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及根据ISTH分级原则进行分级,各种程度出血事件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CI后再发心肌梗死与再次血运重建方面,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于PCI后ACS合并AF的老年患者,延长基于利伐沙班的三联抗栓下的双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时间是安全的,但缩短双抗血小板疗法(DAPT)时间可能增加老年ACS患者PCI后冠状动脉疾病再度恶化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评价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729例,分别予CHA2DS2-VASc和HAS-BLED评分系统进行血栓危险分层和出血风险评估,据《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治疗指南》评价规范化抗凝治疗。抗凝治疗组241例和非抗凝治疗组488例,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特征,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主要临床事件和出血事件的差异性。结果住院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708例(占97. 12%),均有抗凝指征,实际抗凝治疗共241例(33. 06%)(华法令229例,新型口服抗凝药如拜瑞妥12例)。其中评分高危者646例,抗凝235例(36. 38%),评分中危者62例,抗凝6例(9. 68%),抗凝组华法令达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在治疗范围内的时间百分比(TTR)来评估,TTR60%156例(64. 73%),既往有脑卒中史抗凝率(18. 26%)高于非抗凝治疗(9. 43%)。在年龄、检测INR不方便、HAS-BLED出血风险评估、患者独居比例上抗凝治疗组均低于非抗凝治疗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缺血性脑卒中抗凝治疗组发生率(7. 05%)比非抗凝治疗组(11. 89%)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其中抗凝治疗组TTR 60%占76. 47%,两组出血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低,尤其在CHA2DS2-VASc评分中高危者仍以抗血小板为主,不符合抗栓治疗指南,高龄、出血高风险、独居者均限制了抗凝治疗,但抗凝能预防脑卒中发生,不增加出血风险,TTR 60%抗凝疗效不足,新型口服抗凝药尚未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10):959-963
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确定最佳的抗血栓治疗方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已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显示,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联合单一抗血小板治疗的双联抗栓方案有效,且出血风险较以维生素K拮抗剂(VKA)为基础的三联抗栓方案低。但上述研究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本文对上述研究的证据及相关异同点进行汇总,并结合国内外临床实践指南的更新,提供该研究领域的相关证据、最新进展、建议及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抗栓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医院信息系统筛选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住院的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169例,根据抗栓方案不同分为双联抗血小板组280例,双通道抗栓组201例,单药抗凝组419例,未抗栓组269例。收集患者一般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总结不同抗栓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未抗栓组非甾体类消炎药、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其他3组,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高脂血症、心功能不全明显低于单药抗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抗栓组较双联抗血小板组、双通道抗栓组、单药抗凝组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增加(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和单药抗凝组非致死性出血事件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明显高于单药抗凝组,双通道抗栓组非致死性出血事件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双联抗血小板组、双通道抗栓组、单药抗凝组呼吸道出血风险明显高于未抗栓组(P<0.01),单药抗凝组呼吸道出血风险明显低于双联抗血小板组与双通...  相似文献   

17.
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的出血风险,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可能导致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增加,对临床工作造成了困扰。现重点阐述P2Y12受体拮抗剂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并为临床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抗凝与双联抗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 0 1 5年3月我院收治的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华法林钠抗凝治疗;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率(PPI)、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AS-BLED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高风险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治疗时,采用抗凝疗效优于抗栓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病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栓治疗现状与安全性和疗效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老年房颤患者343例,根据抗栓治疗不同分为无抗栓组56例,阿司匹林组120例,氯吡格雷组24例,联合组20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组106例,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组17例。分析各组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无抗栓组、阿司匹林组、氯吡格雷组、联合组、华法林组和NOAC组栓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2%vs37.5%vs 25.0%vs 25.0%vs 5.7%vs 5.9%,χ~2=76.02,P=0.000)。总出血发生率华法林组为13.2%,阿司匹林组为11.7%,联合组为10.0%,无抗栓组为5.4%,NOAC组为5.9%,氯吡格雷组为0,各组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P<0.01)。结论老年房颤患者必须行抗栓治疗以减少脑卒中等栓塞事件发生风险,在抗栓治疗中首选华法林或NOAC治疗,NOAC在栓塞预防及出血风险方面并不优于华法林,尤其在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应注意大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约有5%~10%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在双联抗血小板同时需要口服抗凝药物,即三联抗栓治疗。经典的三联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ADP受体拮抗剂)及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既往回顾性研究表明,三联药物的使用将出血风险提高了3~5倍,但能够更好地预防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