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安徽省7个县选择8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4年,观察血吸虫病预防效果。结果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8个试点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平均下降94.2%,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及钉螺感染率分别平均下降91.9%和81.0%。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预防血吸虫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治策略及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在回顾国际上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演变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因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水平提高而调整的历史,分别就以钉螺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与以人畜化疗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背景与实施效果作了综述,就我国2004年提出的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目标,阐述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的现实意义与试点效果,提出了今后我国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挑战以及今后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预防血吸虫病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在当涂县选择1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预防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平均下降了100.0%,有螺环境钉螺密度下降了94.5%,并保持无感染性钉螺状态;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441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活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平均为23元。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芜湖市选择1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防治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试点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100.0%,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0.8%和80.8% 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658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为475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534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降低有螺环境活螺密度所需的费用明显高于控制感染螺密度的费用,提示在目前经济状况下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比较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与常规卫生血防措施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 为制定下一步血吸虫 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方法 在汉川市南支河流域实施常规卫生血防措施, 在汉北河流域实施常规卫生血防措施的 基础上, 加河滩禁牧、 以机代牛为主并辅以河滩综合开发的措施。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2004-2011年汉川市南支河流 域与汉北河流域血吸虫病疫情资料, 比较这两类措施控制两流域血吸虫病的效果。结果 结果 2004年南支河流域人群和耕牛 血吸虫感染率均较汉北河流域低, 2004-2011年南支河流域有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汉北河未翻耕种植河滩与防 浪林低; 2004-2011年南支河流域均查获感染性钉螺, 2008-2010年汉北河未翻耕种植河滩未查获感染性钉螺。2007年汉 北河流域耕牛已全部淘汰, 2007-2011年汉北河防浪林未查获感染性钉螺, 南支河流域每年均有粪检阳性耕牛。 2004-2011年两流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但汉北河流域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率较南支河流域更为显 著。 结论 结论 常规血防措施和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均可取得较好的血吸虫病防治效果, 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 的综合防治措施取得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自2004年以来实施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加速了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进程。到2015年底,全国各流行县(市、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如期实现了《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纲要(2004-2015年)》提出的总体目标。我国于2014年及时提出了到2025年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要如期实现这一宏伟目标,需要突破难点、精确定位防治靶点、实施精准防治,才能彻底消除导致血吸虫病复燃的潜在因素,保障消除血吸虫病目标的如期实现。精准血防是基于精准医学的理念,并将其引入我国血防工作而发展出来的血防工作新思路,是精准医学在血防工作中的理论创新。本文阐述了精准血防的概念、措施以及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的作用,指出开展精准血防的前提是不断提升基层防治队伍和综合防控能力,精准血防是继续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的关键,精准血防是继续做好患者救治、把防治规划和措施落到实处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相似文献   

8.
当前血吸虫病疫区正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 本文通过对血吸虫病的传染源及其控制措施作一浅析, 认为应加强血吸虫病的传染源调查, 强化感染性钉螺作为传染源控制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3年防治效果,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试点村),开展改厕和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兴林抑螺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辅以常规卫生血防措施,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及居民人均收入等进行分析。结果经过3年的综合防治,与试点工作前比较,试点村钉螺面积下降17.51%,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4.22%,阳性螺密度下降77.21%,钉螺感染率下降73.47%;平均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6.38%;家畜存栏头数下降,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88.01%;人均收入较试点前增加40.78%。结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贯彻落实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防新策略,实施好湖北省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提高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力争在短期内血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确保2008年全国达到疫情控制目标。现结合阳新县实施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全省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湖南省4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9年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和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和螺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居民和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分别为2.57%和1.56%,均呈逐年降低趋势,男性血检阳性率均高于女性(P <0.01);5年间,洲滩型、洲垸型、垸内型和丘陵型4种流行区人群血检阳性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5-2019年,2015年和2016年分别检出44例和19例本地人群粪检阳性、5例和1例流动人口粪检阳性。5年累计监测家畜9 346头·次,2015、2016年检出粪检阳性家畜6头(均为牛)。2015-2019年,共进行钉螺调查1.55亿m2,活螺平均密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19年较2015年下降45.79%;5年间未查获血吸虫感染性钉螺;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混合钉螺样本1 469份,2015、2017年分别检出阳性混合样本1份和5份。结论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今后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以巩固已取得的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为制定血吸虫病消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2019年湖南省卫生、农业、水利、林业和国土等部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统计分析每年各项措施完成情况、防治费用以及人群、耕牛病情和螺情。采用Delphi法构建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计算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对人群及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垸内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压缩等方面进行费用-效果分析。结果 2004-2019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累计投入经费711 092.65万元;完成药物灭螺277 437.12hm^2,人群扩大化疗6 927 230人·次,牛扩大化疗2 116 247头·次,建造无害化厕所954 850座,圈养牛290 359头,淘汰牛136 666头,以机代牛141 905套,水改旱39 048.63 hm^2,灌区改造724.12 km,安全饮水覆盖人口399.43万人,种植抑螺防病林191 102.89 hm^2,土地平整38 535.27 hm^2。2004年,湖南省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为4.29%,耕牛感染率为4.48%,垸内有螺面积2 449.37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3 423.74 hm^2;2019年,全省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下降至0,垸内有螺面积较2004年下降了77.92%(540.92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下降至0。以2004年数据为基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总体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数为97.35。每100人血吸虫感染率和每100头牛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70.11元和4 204.78元,每1 hm^2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压缩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2 010.20元和1 298.09元。结论湖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显著,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明显下降,垸内有螺面积和感染性钉螺面积大幅压缩。今后应继续保障资金投入,以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治措施、巩固已取得的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3.
虽然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日本血吸虫病仍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日本血吸虫可自然感染四十余种哺乳动物。自2004年以来,我国实施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并将牛作为重点防控对象,重点实施了家畜圈养、封洲禁牧、以机代牛、安全牧场以及对感染牛化疗等控制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流行区人和牛血吸虫感染率以及感染性钉螺面积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进程正由传播控制向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迈进。羊是血吸虫易感动物之一,既往流行病学资料显示部分流行区羊血吸虫感染率较高。但羊作为日本血吸虫病主要传染源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且目前尚缺乏有关羊在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作用的专项调查和系统研究。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梁幼生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调查,对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课题组对日本血吸虫在山羊体内的发育与繁殖(产卵)、羊粪对环境的污染、温度和湿度对羊粪中血吸虫虫卵存活的影响等进行了观察和调查,进一步明确了羊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并结合既往研究成果,提出羊是我国日本血吸虫病重要传染源之一,有必要将羊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课题组还对羊血吸虫感染粪便孵化技术进行了改进,优化了羊血吸虫病病原诊断技术。这些创新性研究工作填补了国内在羊日本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一些空白,研究成果将丰富我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鉴于血吸虫病流行会严重影响流行区养羊业发展和当地农民收入,且羊已经成为部分流行区血吸虫病传播重要的传染源之一,做好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有助于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进程。建议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① 重视羊血吸虫病防控工作,将羊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纳入国家层面的防控规划; ② 研发适用于羊血吸虫病防控的技术、产品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指数平滑模型与ARIMA模型预测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1957–2015年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统计资料中的人畜感染率数据,建立指数平滑模型及ARIMA模型,并对2016–2018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进行预测与效果评价。结果 1957–2015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指数平滑模型与ARIMA模型均具有较好拟合效果。1957–2015年湖南省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具有线性趋势,2016–2018年人群感染率Brown’s线性趋势指数平滑模型与家畜感染率Holt’s线性趋势指数平滑模型预测值较2016–2018年人畜感染率ARIMA模型预测值更匹配于实际数据,但ARIMA模型提示湖南省血吸虫病可能仍处于低流行状态。结论 在血吸虫病低流行情况下,湖南省亟须研发高敏感度疾病监测技术,以匹配当前流行态势,并强化防控措施以巩固取得的防控成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掌握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1–2014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1年版)》要求,在江苏省选取7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5–2018年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全省6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设立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流动人群、家畜血吸虫感染监测及螺情监测,对各年病情及螺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11–2018年,江苏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本地人群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为1.50%~4.61%,男性高于女性,血检阳性者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各年血检阳性者粪检阳性率为0~0.14%,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0.46%~15.97%,未发现粪检阳性。共调查羊、猪等各类家畜1 453头·次,未发现阳性。共开展钉螺调查2.16亿m2,查出有螺面积1 291.01 hm2,活螺密度为0.01~0.47只/0.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自2012年以来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监测和防治,提升监测点哨点医院被动监测能力建设,并加大流动人群查病力度,建立更加敏感、有效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为制定新监测方案、巩固消除成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浙江省在血吸虫病历史流行区设立54~55个国家监测点、在6个地区设立风险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病情、钉螺分布、野粪等疫情和风险因素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浙江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人群血清学筛查34 530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29%~0.68%,未发现病原学检查阳性者;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62 086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32%~0.56%,共发现血吸虫感染者27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其中3例为埃及血吸虫病病例、1例为急性日本血吸虫病病例),流动人群血吸虫校正感染率为0.01%~0.07%;累计筛查家畜829头,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在固定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0.5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在风险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2.8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累计检查各类野粪305份,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结论  浙江省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巩固,但残存钉螺、输入性病例等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的风险因素仍未彻底消除。今后仍须进一步加强螺情和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和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2011–2015年选择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根据各示范区的流行特点、经济水平和整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创建目标、策略和措施,并对实施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保障体系及“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健教”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5个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自实施以来,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截至2015年,累计治理历史有螺环境达92.0%,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均达到100.0%,家畜圈养率均达到95.0%以上;2011–2015年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提升93.0%、96.8%、78.8%、87.1%和82.0%;示范区农民平均收入增长32.7%。示范区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6%,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存栏耕牛数逐年下降,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11–2013年示范区查出有螺面积分别为398.7、108.2 hm2和52.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4年后未再查见钉螺。2011–2015年示范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及正确行为形成率逐年提升。结论 四川省5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需求,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模式,为制定消除血吸虫病策略提供借鉴。方法 2011–2015年选择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作为综合防治示范区,根据各示范区的流行特点、经济水平和整体发展规划,分别制定创建目标、策略和措施,并对实施后血吸虫病防治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2011–2015年四川省5个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综合防治示范区建立了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的保障体系及“一体化城乡统筹”、“系统化生态治理”、“集约化生态农业”、“科学化血防管理与健教”及“生态化民族循环型经济”等5个生态化、产业化、可持续发展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自实施以来,钉螺孳生环境彻底改变;截至2015年,累计治理历史有螺环境达92.0%,安全饮用水覆盖率均达到100.0%,家畜圈养率均达到95.0%以上;2011–2015年卫生厕所覆盖率分别提升93.0%、96.8%、78.8%、87.1%和82.0%;示范区农民平均收入增长32.7%。示范区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率从2011年的3.1%下降到2015年的1.6%,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存栏耕牛数逐年下降,粪检均未发现阳性。2011–2013年示范区查出有螺面积分别为398.7、108.2 hm2和52.9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2014年后未再查见钉螺。2011–2015年示范区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及正确行为形成率逐年提升。结论 四川省5个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模式符合当前山丘型流行区防治工作需求,实现了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为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目标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湖北省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流行趋势,为推进全省血吸虫病消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2014年版)》要求,在湖北省设立6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于2015—2019年开展人畜血吸虫感染、钉螺分布、野粪感染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19年,湖北省65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开展本地居民血吸虫病血清学筛查151 159人·次,血检阳性率分别由2015年的3.45%(1 077/31 197)下降至2019年的1.57%(431/27 371),仅于2015年发现22例病原学阳性者,血吸虫感染率为0.07%;累计开展流动人群血清学筛查70 928人·次,血检阳性率由2015年的1.06%(98/9 249)下降至2019年的0.81%(116/14 318),仅于2015年分别发现2例粪检阳性者,血吸虫感染率为0.02%。5年在监测点累计检测牛、羊、猪等各类家畜7 025头·次,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家畜;累计检测各类野粪2 035份,未发现血吸虫阳性。2015—2019年,65个监测点累计调查各类环境28 767.35 hm2,逐年有螺面积为1 609.82~2 119.81 h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由2015年的0.360 5只/0.1 m2和11.26%下降至2019年的0.175 9只/0.1 m2和8.43%,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5年间,在2个三峡库区潜在流行区监测点均未发现钉螺。结论 2015—2019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需进一步完善血吸虫病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敏感性和水平,为湖北省精准实施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