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两种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方法 51例ITP患者非随机分为两组:A组31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100 m g/周,连续4周;B组20例患者利妥昔单抗用量为375 mg/m2,只用1次。结果 A组:总有效(OR)率和完全反应(CR)率分别为58%和29%,中位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研究纳入20例复发难治性ITP患者,给予利妥昔单抗100 mg静脉滴注,每周1次,连用4周,动态观察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CD3+、CD4+、CD8+、CD19+淋巴细胞数.免疫比浊法定量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IgG、lgM、IgA)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治疗前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治疗后中位起效时间为18d,PLT达峰值时间为(24±7)d.治疗后PLT[(124±106)×109/L]显著高于治疗前[(13±5)×109/L](P<0.01).11例(55%)患者达完全反应(CR),4例(20%)有效(R),5例(25%)无效(NR).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为8(5~23)个月.治疗前后外周血WBC、HGB、血清免疫球蛋白以及CD3+、CD4+、CD8+淋巴细胞数无明显变化,CD19+淋巴细胞数治疗后[(50.53±29.11)×106/L]较治疗前[(125.65±14.12)×106/L]明显下降(P<0.01).3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阳性,治疗后均为阴性.1例患者在首次输注利妥昔单抗后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治疗复发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利妥昔单抗治疗EBV~+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方法:选择本院EBV~+ DLBCL患者66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CHOP组(32例)和R-CHOP组(34例),即CHOP方案治疗基础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随访2年,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与CHOP组比较,R-CHOP组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提高(P0.05),且进展率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骨髓抑制、肝功能损伤以及胃肠道反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IPI危险度评分、Ki-67~+率为影响EBV~+ DLBCL患者疗效的危险因素(OR=2.689,P=0.038;OR=3.232,P=0.025;OR=2.919,P=0.023)。结论:对EBV~+ 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较好。Ann Arbor分期较晚、IPI危险度评分较高以及Ki-67阳性率为影响利妥昔单抗治疗临床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临床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抗体介导的血小板破坏及血小板生成不良为特征.原发性ITP的初始治疗方案包括:糖皮质激素及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而脾切除术、利妥昔单抗、血小板生成素(TPO)受体激动剂等常被用于治疗难治性及慢性原发性ITP患者.笔者拟就利妥昔单抗在成年人原发性ITP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应用利妥昔单抗(375mg/m2,静脉输注,每周1次,连用4周)治疗31例难治性ITP患者.结果 10例获完全缓解(32.3%),13例获部分缓解(41.9%),5例微效(16.1%),3例无效(9.7%).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34例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成人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给予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对照组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比较2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完全有效8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完全有效7例,部分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8.75%)与对照组(1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应用地塞米松联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有较高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利妥昔单抗联合自然杀伤(NK)细胞生物疗法或化疗在老年惰性B细胞淋巴瘤(i NHL)患者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61例老年i NHL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5例(利妥昔单抗+NK细胞)和对照组36例(利妥昔单抗+CHOP化疗方案)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4疗程后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近期疗效及5年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疗程后的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数量、淋巴细胞比例,近期治疗总有效率,5年PFS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4+/CD8+及NK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R-CHOP联合化疗,利妥昔单抗+NK细胞疗法在老年i NHL患者中疗效相当,且不良反应更少,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治疗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患者免疫学改变.方法 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每周1次,共4次)治疗26例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治疗无效的慢性ITP患者,检测治疗前后血常规,免疫球蛋白和血小板相关抗体及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3~- CD56~+、CD4~+ CD25~+、CD4~+ CD25~+ FOXP3~-、CD4~+ CD25~+ FOXP3~+和CD19~+CD20~+细胞.结果 26例患者,完全缓解(CR)6例(23.1%),有效(R)10例(38.5%),其中l例复发,无效(NR)10例(38.5%).中位随访时间5.5(0.8-8)个月,起效和达CR中位时间分别为27(1-104)d和41(4-109)d.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定量和CD3~+、CD3~+CD4~+、CD3~+CD8~+、CD3~- CD56~+、CD4~+CD25~+、CD4~+ CD25~+ FOXP3~+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的CD4~+CD25~+FOXP3~-细胞计数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的CD19~+CD20~+细胞计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比治疗前减低(P<0.05).26例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可能是一种高效、安全治疗ITP的药物,但其最佳用药方案、长期疗效以及不良反应仍有待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IT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5例ITP患者,分别应用糖皮质激素、丙球、达那唑、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其中5例难治性ITP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375 mg·m-2,静脉输注,每周一次,连用4周.结果:ITP的一线治疗总反应率达70%.利妥昔单抗治疗的5例难治性ITP患者,2例获完全缓解(CR),1例获部分缓解(PR),1例微小反应(MR),1例没有反应.没有急性和迟发的毒性反应.结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治疗难治性ITP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分子标记物Bcl-2、p53及CD55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p53及CD55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I。患者完全缓解(CR)38例(55.1%),部分缓解(PR)20例(29.0%),总有效率(CR+PR)为84.1%。Bcl-2表达阳性者的疗效明显好于阴性者(P=0.043);p53及CD55蛋白的表达与利妥昔单抗疗效无关(P〉0.05)。结论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DLBCL患者中,Bcl-2表达阴性者疗效较差,p53蛋白表达则与疗效元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环孢素A对难治复发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CD20+、血小板计数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方法选择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58例难治复发性ITP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地塞米松,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环孢素A对进行治疗,疗程周期为3~4个月。动态监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CD20+指标变化、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66%vs 65.52%,χ2=4.858,P<0.05);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2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中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发热、肺部感染、皮疹和消化道感染不良反应,但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环孢素A对难治复发性ITP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的CD20+和血小板计数表达水平,同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由2名研究者分别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22年7月。收集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的研究,以3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结局指标。使用STATA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亚组分析、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包含908例新诊断的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治疗新诊断的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3年EFS明显增高(HR=0.37,95%CI:0.24~0.58,P<0.05)。亚组分析显示,利妥昔单抗使用≥6次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3年EFS高于单纯化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32,95%CI:0.17~0.57,P<0.05);利妥昔单抗使用4次时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3年EFS与单纯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R=0.41,95%CI:0.17~1.01,P...  相似文献   

13.
背景:利妥昔单抗单用或联合CHOP方案化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已取得较好疗效,非霍奇金淋巴瘤经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同样可以提高患者的疗效和生存率,而将两种方法联合的效果尚存在争论.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利妥昔单抗对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对6例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Ⅳ期患者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同时,联合使用利妥昔单抗,分别于移植前给予2~4次,动员和预处理前后各2次,移植后每3个月维持治疗1次,利妥昔单抗用量为 375 mg/m~2静滴.结果与结论:平均采集单个核细胞数为5.13×10~(-8)/kg,CD34~+细胞数为4.75×10~(-6)/kg.6例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造血功能均恢复顺利,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0.5×10~(-9)L~(-1)为移植后9~15 d,血小板计数大于20×10~(-9)L~(-1)为移植后12~19 d.6例患者在移植过程中均未发生出血性膀胱炎、间质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肝静脉阻塞等并发症.利妥昔单抗使用过程中,无发热、寒战、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移植后6~32个月,患者均处于完全缓解状态.提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并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阳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可维持治疗效果,有利于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130例,依据利妥昔单抗剂量分为标量组和小量组,每组65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小量组的CD8+、CD19+淋巴细胞数、血常规指标改善优于标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量组免疫球蛋白水平优于标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量组总有效率(76.92%)高于标量组(6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能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护理方法。方法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ITP患者31例,用药前30min给予预处理,及时准确用药,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并及时处理不良反应。结果 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6例,有效(R)13例,无效(NR)12例,不良反应4例。结论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效护理,对于减轻不良反应、提高疗效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流程化护理在恶性淋巴瘤靶向治疗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8例CD20阳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均采用常规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靶向药物治疗,对照组利妥昔单抗滴注采用常规护理,包含用药不良反应告知、常规输注、不良反应观察及对症处理;观察组采用流程化护理干预,包含心理干预、相关检查、用药前评估、执行医嘱、密切监控、不良反应流程化处理、滴注完成后指导。比较比较两组首次完成靶向药物滴注成功率(完成既定剂量滴注)、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既定治疗方案完成率。结果:观察组靶向药物滴注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完成既定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方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程化护理可有效提升利妥昔单抗治疗CD20阳性恶性淋巴瘤的首次完全滴注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升既定治疗方案完成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B细胞淋巴瘤疗效的体外方法,探讨白细胞介素2(IL-2)增强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杀伤效应。方法以Daudi细胞系作为淋巴瘤靶细胞,用^51Cr释放法分别检测18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13名健康成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抗体(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其结果与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疗效进行比较。观察IL-2能否增强PBMNC的直接细胞毒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并通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L-2活化前后PBMNC的细胞表型变化。结果淋巴瘤患者的PBMNC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均较健康成人显著降低[效靶比为20:1时特异性细胞杀伤率分别为(5.80±1.16)%、(14.32±1.50)%和(14.29±1.68)%、(24.14±1.53)%];其下降水平与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相关(r=0.781,P〈0.05)。患者的PBMNC在体外经IL-2活化后,其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效应较未经IL-2活化组明显增强[分别为(15.43±2.62)%、(35.79±2.58)%和(5.80±1.16)%、(14.32±1.50)%,t=3.35,P=0.003和t=7.17,P〈0.001]。结论通过对B细胞淋巴瘤患者PBMNC功能的体外分析,有助于预测利妥昔单抗治疗的疗效。IL-2体外可明显增强患者PBMNC的直接杀伤作用和利妥昔单抗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疗效疗效.方法 将解放军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0例DLBCL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CHPO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40.0%,P<0.05.其在发热方面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治疗DLBCL近期疗效较好,全身不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和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收集20例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并分离出单个核细胞,采用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和液体培养法(检测CD41a+细胞表达率)进行巨核细胞培养,根据培养条件的不同将实验分成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地西他滨组,C组为ITP患者血浆组,D组为地西他滨+ITP患者血浆组。除上述成分不同外,4组中其余培养条件均相同。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巨核细胞集落,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所培养细胞中CD41a+细胞的表达率。结果:不同浓度的地西他滨对巨核细胞集落生长的作用不同,地西他滨浓度为3.0μmol/L时能明显促进巨核细胞生长。B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增加,CD41a+细胞表达率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C组相比,巨核细胞集落数较多,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地西他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能促进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集落生长,且以浓度为3.0μmol/L时,巨核细胞集落最多。ITP患者血浆对激素抵抗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 以中文“利妥昔单抗、美罗华、血小板减少症、系统评价、随机对照试验”;英文“rituximab,thrombocytopenia,systematic review,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为检索词,进行计算机检索,筛选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与单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疗效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半RCT.检索范围为PubMed,Cochrane Library,CNKI,CBM,VIP 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各数据库建库截至2012年11月.纳入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随机RCT和半RCT.纳入文献经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取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个研究,共计41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组的总缓解率高于单纯治疗组[OR=2.79,95%CI(1.80~4.31),P<0.00001],经异质性检验显示7个试验存在异质性(x2 =15.26,P=0.02).结论 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对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疗效,有必要开展更多设计良好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明其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