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贾方  王秋月  崔文静  张轶  王菊勇 《陕西中医》2020,(10):1347-1350,1417
目的:观察金复康口服液对Lewis肺癌小鼠肿瘤微环境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配体(PD-L1)表达及相关免疫因子的影响。方法:采用Lewis肺癌细胞株培养移植法建立肺癌荷瘤小鼠模型,而后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 实验第1天开始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15、30、60 g/(kg·d)灌胃给药,模型组按照等量生理盐水给药,1次/d,连续给药14 d; 称取各组小鼠的瘤质量,计算抑瘤率; 荧光定量PCR检测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PD-1和PD-L1的mRNA,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PD-1、PD-L1的蛋白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同时ELISA法检测血清中免疫因子IFN-γ和IL-12表达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金复康口服液中、高剂量组能够抑制肺癌移植瘤生长,抑瘤率分别是36.35%和28.59%; 金复康口服液中、高剂量组能明显降低肿瘤组织 PD-1、PD-L1 mRNA含量,抑制PD-1、PD-L1蛋白表达; HE染色显示中、高剂量组肺组织形态完整,未见明显癌巢; 中剂量组明显增加血清中IFN-γ和IL-12的含量。结论:金复康口服液对肺癌移植瘤的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肿瘤微环境中PD-1、PD-L1水平并增加血清中免疫因子IFN-γ和IL-12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究古方消瘰丸治疗淋巴瘤基于程序性死亡因子(PD-1)/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D-L)信号通路上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从健康人、淋巴瘤患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刺激后,应用流式细胞仪、CFSE等技术,以PD-1/PD-L1信号通路为靶通路,通过是否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与消瘰丸药物干预,观察消瘰丸对T细胞不同亚细胞的活性作用。[结果]淋巴瘤患者T淋巴瘤细胞在消瘰丸干预下,CD4~+T细胞PD-1(+)和CD69表达降低,而CD8~+T细胞PD-1(+)和CD69表达增加;PD-L1阻断剂和消瘰丸联合使用对淋巴瘤T细胞中的CD4~+细胞CD69抑制作用比PD-L1阻断剂组和消瘰丸组都明显;与PD-L1阻断剂组相比,消瘰丸组CD8~+T细胞活性增加更明显,而同时加入两者,与消瘰丸组相比,增加并不明显。[结论]消瘰丸对大量异常增殖的CD4~+T细胞可以抑制PD-1(+)的高表达,消瘰丸与PD-L1阻断剂二者对于CD4~+PD-1(+)和CD69表达有协同降低的作用;消瘰丸对于有细胞毒作用的CD8~+T细胞活性有增强作用,可以促进PD-1(+)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防风通圣汤对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早期的血清内毒素(ET)及程序性死亡因子-1/配体-1(PD-1/PD-L1)的影响,深入了解防风通圣汤治疗乙肝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作用机制。方法:入组69例HBV-ACLF早期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病毒、护肝退黄及支持治疗。将患者随机分配至口服防风通圣汤的观察组35例,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34例,观察期3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2,3周的血清ET水平,血清CD4+,CD8+T细胞的PD-1/PD-L1的表达,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及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前后比较以明确防风通圣汤作用效果。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均出现血清ET显著下降(P0.01),血清CD4+PD-1+,CD4+PD-L1+,CD8+PD-1+,CD8+PD-L1+表达显著下降(P0.01),ALT,AST,TBIL,DBIL,PT显著下降(P0.01),Alb及PTA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第1,2,3周血清ET更低(P0.01);观察组第2,3周血清CD4+PD-1+,CD4+PD-L1+,CD8+PD-1+,CD8+PD-L1+表达降低(P0.05,P0.01);观察组第1,2,3周血清ALT,AST,TBIL,DBIL水平降低(P0.05,P0.01);观察组第2,3周血清PT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第2,3周PTA显著升高(P0.01)。结论:防风通圣汤可能通过降低患者血清ET水平和血清CD4+,CD8+T细胞PD-1/PD-L1表达水平,从而达到治疗HBV-ACLF早期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如意黑白散治疗白癜风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及如意黑白散大、小剂量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氢醌外涂构建白癜风动物模型。造模后如意黑白散大、小剂量组灌胃如意黑白散7.02、2.34 g/kg,空白组与模型组予10 ml/kg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各组均给药36天。给药结束后肉眼观察皮损情况,HE染色观察皮损组织黑色素含量,免疫组化测定皮损组织中CD3+、CD8+T细胞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测皮损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RT-PCR法检测皮损组织中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 mRNA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超氧化物歧酶(SOD)、肿瘤坏死因子(TNF-α)、酪氨酸酶(TYR)含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皮肤苍白,皮损组织HE染色后镜下可见黑色素含量明显减少,皮损优良率降低,表皮和毛囊周围细胞黑色素颗粒明显减少,皮肤组织中CD3+、CD8+T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D-L1 mRNA、PD-1表达下降,TYR...  相似文献   

5.
冯丹  汪新妮  张妍  蔡静 《世界中医药》2023,(4):464-467+472
目的:探讨附子理中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对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D-1/PD-L1)信号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在SD大鼠动情周期采用自体子宫内膜移植法建立EMT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灌胃20 g/kg附子理中丸及达那唑混悬液0.1 g/kg,模型组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均连续干预3周。观察药物干预前后大鼠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情况,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鼠在位及异位内膜组织中PD-1和PD-L1蛋白表达。结果:干预后模型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异位子宫内膜体积分别为(139.85±12.43)mm3、(64.52±6.78)mm3、(76.48±6.27)mm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5.57±5.53)%、(13.41±2.43)%、(16.59±3.05)%;免疫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解毒通络生津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型干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配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阴虚型干燥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醋酸泼尼松加羟基氯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解毒通络生津方。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中医证候积分、疾病损害评分、疾病活动度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及外周血单核细胞PD-1、PD-L1、PD-L2、CD20的表达情况。结果 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0.05)。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SSDD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SSDDI评分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ESSDA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ESSDA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总分(P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前后,PCS评分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对照组PD-1、PD-L1、PD-L2、CD2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PD-1、PD-L1、PD-L2、CD20治疗前后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毒通络生津方联合西药治疗阴虚型干燥综合征,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提高外周血单核细胞PD-1及其配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由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T细胞过度活化是其免疫反应的重要始动环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明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共刺激分子在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配体作为T细胞活化的关键负性共刺激分子,在RA病理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故综述近年来关于PD-1/PD-L1信号通路在RA病理机制中的相关研究进展,为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补肾解毒方阻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信号通路对辅助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树突状细胞(DC)疫苗抗乙肝病毒(HBV)的免疫效果与机制。方法将40只BALB/c HBV转基因小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磷酸缓冲液(PBS)组及联合组4组,每组10只。4组分别予补肾解毒方、PD-L1单克隆抗体、PBS溶液及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单克隆抗体,持续给药2周后处死小鼠,观察小鼠脾脏组织γ干扰素(IFN-γ)水平、CD8~+T淋巴细胞的PD-1表达情况及乙肝表面抗原(HBsAg)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杀伤活性。结果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D-L1抗体组小鼠脾脏组织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均低于PBS组(P0.05);PD-L1抗体组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低于补肾解毒方组(P0.05)。当效靶比为100∶1、50∶1时,联合组小鼠脾脏组织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PBS组(P0.05);PD-L1抗体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补肾解毒方组、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与PBS组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效靶比为25∶1时,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均高于PBS组(P0.05);补肾解毒方组、PD-L1抗体组、联合组小鼠脾脏HBsAg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感染时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起到恢复特异性T淋巴细胞功能的作用,补肾解毒方能有效发挥对HBV感染时的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整作用,补肾解毒方联合PD-L1抗体更具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MI)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疾病,是造成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与氧化应激反应相关。核转录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调节氧化应激反应的关键因子,可调控其下游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表达,在机体中发挥维持氧化还原稳态的作用。MI的病程中Nrf2与HO-1的生物活性及含量水平均下降,组织抗氧化和抗炎能力减弱,心肌血管内皮受损,血管细胞黏附因子释放,血管内皮功能发生障碍。近年来,诸多基础研究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Nrf2/HO-1信号通路治疗MI的作用及机制,结果表明Nrf2/HO-1信号通路是中医药治疗MI的重要潜在靶点。该文就Nrf2/HO-1信号通路在MI中的作用机制及靶向调控该通路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MI疾病的防治以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是近年来肿瘤治疗界的前沿热点之一。PD-1抑制剂在临床上往往与多种肿瘤疗法联合应用,但仍存在不少患者对治疗无应答或治疗后耐药复发,或毒副反应大到无法完成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下降明显。徐振晔教授认为,中医药干预PD-1/PD-L1抑制剂疗程中的患者,可有效减轻免疫治疗产生的毒副反应,有助于患者顺利完成免疫治疗疗程,并且可能存在增强免疫治疗疗效的作用。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金沙洲医院治疗的5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观察组(n=25)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对照组(n=25)采用多西他赛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近期临床疗效,并统计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乏力、间质性肺炎、免疫性结肠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皮疹、骨髓抑制、免疫性肝炎、甲状腺功能减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年后、2年后、3年后的生存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1/PD–L1抑制剂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陈汤合会厌逐瘀汤治疗喉癌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Hep2喉癌细胞株异位移植法建立喉癌荷瘤小鼠模型,将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合方低、中、高剂量组,顺铂组,每组7只.合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二陈汤合会厌逐瘀汤14.44、28.87、57.74g/(kg·d)灌胃,每日1次;顺铂组给予浓度为2 mg/kg的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析参桃软肝丸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机制。方法 从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收集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与Genecards网站收集的HCC靶点取交集后,筛选出参桃软肝丸治疗HCC的潜在靶点,进而绘制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并分析其关键成分,构建靶蛋白互作网络并分析其关键靶点,并进行基因本体分子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分子对接探讨关键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相互作用。结果 参桃软肝丸治疗HCC的关键成分或为槲皮素、木犀草素、山奈酚,关键靶点或为蛋白激酶B、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Jun肉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V-MYC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同源物,其作用机制或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癌症中微小RNA、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和细胞程序性死亡蛋白1检查点途径、细胞凋亡、低氧诱导因子-1信号通路、白介素-17信号通路、叉头框转录因子O信号通路有关。分子对接表明AKT1蛋白与木犀草素结合能力最强。结论 本文表明参桃软肝丸治疗HCC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可为今后阐明参桃软肝丸治疗HCC的具体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因其在遗传背景、发病原因、疾病发展走向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性,目前指南指导下的西医规范化治疗的残存死亡风险率仍然很高。中药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独特优势,可有效弥补西药的不足,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氧化应激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是该反应的中枢调节者,当其被激活后可向核内转移并启动下游通路信号传导,发挥抗氧化应激作用。作为机体最重要的内源性保护体系之一,Nrf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信号通路是Nrf2发挥作用的最经典途径。近年来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并阐明中药通过调控该通路治疗心血管疾病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此,本文总结了Nrf2/HO-1信号通路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并归纳分析了中药有效成分、中药药对有效成分、中药提取物及中药复方调节该信号通路干预心血管疾病的的作用方式及可能机制,以期为抗心血管疾病药物的研发与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赵伟鹏  孙琳琳  佟仲生 《天津中医药》2020,37(11):1309-1315
三阴性乳腺癌因受体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阴性,缺乏内分泌及抗HER2治疗的靶点,目前仍以手术、化疗和放疗为主,相对于这些常规的治疗方案,乳腺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方式也相对滞后。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策略包括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能力和活化效应T细胞功能,抑制调节性T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以及上调相关细胞因子,逆转肿瘤抑制性微环境,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从而发挥杀伤肿瘤细胞的功能。在实体肿瘤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其配体PD-L1的抗体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中做了小样本的临床试验,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越来越引人关注,中医药在三阴性乳腺癌也做了很多尝试。文章对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现状和展望作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 PD-1)表达与中医辨证分型及肝脏病理的关系。方法将我院感染科收治的156例CHB患者。依据知情自愿原则且经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肝组织活检术明确CHB患者肝组织病理类型,并依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将CHB患者分为瘀血阻络型、湿热中阻型、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以及脾肾阳虚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其肝组织中PD-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中医辨证分型及肝脏病理间的关系。结果 CHB患者肝组织中可见不同程度阳性细胞表达,随着肝脏炎症及纤维化程度的加重, PD-1阳性表达细胞的数量亦增多。CHB 轻度、中度、重度患者 PD-1[(0.24±0.03)、(0.36±0.05)比(0.43±0.05)]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1在不同中医证型CHB患者间表达水平各异,其中瘀血阻络型CHB患者PD-1的表达水平最高(0.35±0.04),肝郁脾虚型最低(0.23±0.03)。结论 CHB患者肝组织中PD-1的表达水平与其病情、慢性化机制以及中医辨证分型有相关性,可通过监测CHB患者肝组织中PD-1的表达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