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侧支循环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CTA资料。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ACI患者颈动脉狭窄及侧支循环情况的诊断一致性、评估价值,计算诊断效能指标。结果 CTA评估颈动脉正常、闭塞的结果与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评估价值较高[(Kappa 0. 8~1. 0,曲线下面积(AUC) 0. 9,P 0. 01)]; CTA评估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的结果与金标准具有中度一致性,评估价值中等(Kappa 0. 6~0. 8,AUC 0. 7~0. 9,P 0. 01); CTA评估侧支循环的结果与金标准具有高度一致性,评估价值较高(Kappa 0. 8~1. 0,AUC 0. 9,P 0. 01)。结论 CTA对于ACI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及侧支循环状态具有较高的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
赵岚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6):1253-1254
目的研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住我院的60例脑血管病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脑梗死组25例,短暂性脑缺血组2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组10例。对3组患者分别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DSA)与磁共振血管造影法(MRA)检测。结果 MR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3%;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1%;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70%。DSA:脑梗死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91%;短暂性脑缺血组中待查血管100根,检出率87%;蛛网膜下腔出血组检出率80%。经比较,MRA与DSA在脑梗死患者、短暂性脑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三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诊断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以作为一种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方法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23例行颈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状况,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狭窄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分叉处粥样斑块的发生率及血管狭窄率高于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处、颈总动脉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动脉狭窄患者应用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检查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CD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对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检查情况、诊断效能及颈动脉斑块显示情况。结果:CDUS、CTA检查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DUS、CTA检查患者颈动脉不同狭窄程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4.00%、96.00%(P <0.05);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诊断效能各指标高于CDUS检查(P <0.05)。100例患者经DSA检查,共有6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35例患者颈动脉狭窄<70%;CDUS、CTA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诊断的一致性分别为0.648、0.912;CTA检查对患者颈动脉狭窄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DUS检查(P <0.05);CDUS、CTA对患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A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价值。 方法 对26例临床诊断TIA患者行头颅CT平扫、脑CTP和颈动脉CTA。评价脑CTP的达峰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颈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性质。选取20名无TIA病史的志愿者作为对照。 结果 26例中,21例头颅CT平扫正常,5例有腔隙性脑梗死。脑CTP检查正常9例,异常17例,患者患侧与对侧的TTP、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A显示颈动脉狭窄19例,发现颈动脉斑块44处。随访6个月中3例发生脑梗死。 结论 脑CTP结合CTA对评价TI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头颈CT血管成像(CTA)联合ABCD2评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78例TIA患者,采用CTA检查、ABCD2评分评估TIA后脑梗死发生率。结果 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 7d、90d脑梗死发生率与ABCD2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CTA联合ABCD2评分预测TIA发作后7d、90d脑梗死发生率的AUC分别为0.814 (95%CI0.709~0.876)、0.846(95%CI0.769~0.915)高于ABCD2评分预测脑梗死发生率的AUC(P0.05)。结论头颈CTA联合ABCD2评分可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发生风险,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头颅CT血管造影(CTA)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7例疑似AIS患者,最终确诊4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及头颅CTA、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中颈部血管彩超和CT血管造影(CTA)联合检测颈动脉斑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和珠海市人民医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60例,均经过颈部血管彩超和CTA检查。结果:同时使用彩超与CTA对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两种检查方法的检出率。对颈动脉狭窄的检出中,联合彩超与CTA的方法对颈动脉轻度狭窄的检出率均高于单独使用彩超、CTA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中度、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检出率,比较结果后,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患者,联用颈部血管彩超与CTA的方法检查颈动脉可清楚颈动脉狭窄程度等,同时可明确斑块是否形成及斑块的性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与CT血管造影(CTA)对缺血性脑卒中(IS)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9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别采用CEUS、CTA对所有患者检查。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进行比较并采用ROC曲线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复发组年龄≥65岁占比明显高于未复发组,合并高血压占比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未复发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优于复发组(P<0.05);复发组达峰时间(TTP)明显短于未复发组,峰值强度(PI)、曲线下面积(AUCTC)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TP短、血管狭窄、AUCTC高是IS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AUCTC、CTA、两项联合预测IS复发的AUC分别为0.694、0.906、0.951,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8%、52.9%,81.8%、90.2%,88.6%、100%。结论:CEUS-TIC联合CTA对IS复发预测价值高于其单独预测,血管狭窄及不稳定斑块是IS复发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小血管病(CSVD)总负荷评分联合磁敏感加权血管造影(SWAN)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8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无失访病例,将31例脑卒中复发的患者设为观察组,57例脑卒中未复发的患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头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和SWAN检查,评估CSVD总负荷评分与SWAN检查的不对称性皮质静脉征(ACVS)情况,并收集两组相关临床资料,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分析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对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表量(NIHSS)评分高、CSVD总负荷评分≥3分、ACVS阳性是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OR分别=1.24、1.87、2.12,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CSVD总负荷评分、SWAN检查两者单项与两者联合预测急性腔隙性脑梗死卒中复发的AUC分别为0.71、0.79、0.85,灵敏度分别为71.00...  相似文献   

11.
在7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6 0 %脑梗塞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脑血管动脉硬化斑块与狭窄[1 ]。颈动脉狭窄>70 %的患者,年卒中率可高达13% [2 ]。许多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单纯通过内科保守治疗仍无法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引起临床关注。近半个世纪开展起来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可使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发病率降低到4 .5 % [3]。但存在一定的手术死亡及致残率,许多患者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和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相继开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和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并针对此种方法的脑栓塞,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脑灌注成像及头颈部CT血管造影(cTA)在临床诊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时间≤48h的20例临床诊断为TIA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依次进行头颅CT平扫、脑MSCT灌注成像(CTPI)及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测量脑内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达峰值时间(rTP),并与CTA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临床症状相对臆的灌注异常区与对侧相比,CTPI表现为患侧rTP延迟(t=3.04,P=0.008),CTA表现为责任血管的小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但两者间无明确相关性(r=0.32,P=0.17)。结论脑灌注成像能够提供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信息,配合头颈部CTA了解其责任血管情况,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超声和影像学表现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磁共振(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颈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患者分别进行CT、MRI、MRA、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结果15例(16.7%)TIA患者CT、MRI显示有小血管腔隙性梗死,20例(22.2%)CT正常,MRI的他加权像显示有小的梗死灶,6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40例(66.7%)显示有动脉硬化及管腔狭窄。有30例行MRA及DSA检查,14例(46.7%)MRA有异常,22例(73.3%)DSA显示颈动脉和相应动脉的狭窄或闭塞。结论CT及MRI是诊断TLA的筛选手段,颈动脉超声、MRA及DSA对TIA的诊断及预后的估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128例。狭窄段长度8-65mm.平均14.5±2.5mm。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64%-100%)下降到约32.4%(0%-58%)。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初步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狭窄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4例经超声显示颈动脉狭窄的TIA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和IVUS检查,比较二者测定的管腔狭窄程度的差异,通过IVUS引导支架植入,术后再行IVUS检查评价支架植入是否合适。结果 IVUS可清晰显示血管壁的形态结构、斑块的性质,精确测量斑块面积、管腔面积和面积狭窄率,IVUS对颈动脉狭窄程度的测量值及斑块检出率高于DSA。4例患者均成功进行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结论 DSA低估了病变的程度,IVUS比DSA更能精确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性质,并可引导颈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对于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采用血管成像(CTA)联合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共同评价的价值作用。方法:本次研究随机挑选2018年2月—2020年2月到我院经临床诊断50例TIA患者进行研究,随后分别实施颈动脉CTA、脑CTP以及头颅CT平扫等检查。分析评价颈动脉斑块性质、狭窄程度、脑血流量(CBF)、脑CTP达峰时间(TTP)以及脑血容量(CBV)。同时再挑选同期50例无TIA者作为参照。结果:TIA组腔隙性脑梗死8例,其余无异常。14例脑CTP正常,36例异常。对侧和患侧CBF与TTP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对侧与患侧有可比性(P>0.05);发生动脉狭窄28例。结论:将CTA联合脑CTP共同由于评价TIA患者,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价值作用,为后期的治疗措施和预防措施提供有效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和血管超声在急性缺血性脑率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经头部Ct或核磁共振(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了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其中21例同时进行颈部血管超声(CVUS)检查,采用配对四格表资料的x^2检验.结果 21例患者42条血管同时进行CVUS和SCTA检查(CVUS/CTA),发现颈总动脉狭窄10/14条,斑块30/18条;颈内动脉狭窄12/10条,斑块10/8条.24例患者48组血管同时进行TCD和SCTA检查,共发现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6/17条.结论对于颈部和近端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价,超声检查和CTA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但超声检查对远端颅内血管的评价不足,联合使用CVUS、TCD和SCTA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系统的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MR血管成像(MRA)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2月间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确诊,将患者分为MRA检查组和CTA检查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结果:MRA组和CTA组患者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0.6%和93.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图像中瘤颈宽度和瘤体直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A和CT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正确率均较高,对于瘤体直径及宽度能够准确观察,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CT灌注成像(CTP)和CT血管造影(CTA)技术对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VD)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20例临床怀疑急性CVD的患者进行CTP联合CTA扫描检查,扫描结束后,经CT灌注软件和3D血管软件进行评估.结果 16例CTP检查发现脑梗死前期低灌注,其中13例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TA检查13例中有11例可见相应责任血管的不同程度的狭窄,并结合CTA原始图像可准确的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其余3例位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CTA未检出狭窄.4例患者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TP及CTA联合应用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技术是值得推广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SL)在评价血流异常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TIA发作频率将58例临床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分为单发组(12例)和频发组(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A和ASL成像,评价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及脑灌注状况.结果 频发组发生血管狭窄合并ASL异常的患者33例(71.74%),单发组1例(8.33%).TIA频发患者血管狭窄合并ASL异常发生率高于单发患者(P<0.05).结论 血管狭窄合并灌注异常是TIA频发发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MRA与ASL联合运用,可一次完成血管狭窄及灌注异常的诊断,对确定TIA发作原因、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