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胃神经鞘瘤(GS)的 MSCT特征。方法纳入16例手术病理证实的 G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 MSCT 资料。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性 GS,病灶位于胃窦、胃体以及胃底,分别为5例、10例和1例。MSCT 资料分析显示瘤体形态,13例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形态不规则略呈分叶状生长。生长方式分析提示13例瘤体腔内外双向生长,1例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1例由于胃十二指肠套叠无法判断生长方式。平扫发现14例呈均匀等密度,1例少许坏死,1例可见点状钙化,增强后呈渐进性均匀强化。结论 GS多位于胃体或胃窦,呈圆形或类圆形,同时向腔内外生长,坏死与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均匀强化,无周围侵犯与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MSCT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GS,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病灶的大小、密度及部位,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8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病灶;直径1.5~6.5 cm;胃体部7例,胃窦部1例;向腔内生长者3例,向腔外生长者2例,腔内外生长者3例。2例肿块内部发现小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强化不均匀;1例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5例均呈均匀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轻中度强化。所有患者均未发现钙化灶及出血,1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结论:GS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对部分患者可作出提示性诊断,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GS)的MSCT特征表现,以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S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其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生长方式及强化方式等,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界清楚,11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底,2例位于胃窦;平扫密度均匀,囊变1例,溃疡1例,无钙化、坏死及出血;2例病灶周围有肿大淋巴结,病理证实为反应增生性淋巴结,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至静脉期进一步强化。结论:GS的MSCT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肿块,增强扫描呈渐进性强化,周边淋巴结为反应增生性淋巴结,其MSCT检查有助于病灶的定位、定性及周围结构的显示及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特点,提高CT诊断胃神经鞘瘤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嘉兴市第一医院及嘉兴市中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胃神经鞘瘤的患者。6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分析病灶类大小、密度、部位,总结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6例胃神经鞘瘤中,1例位于胃贲门部,2例位于胃窦部,3例位于胃体部,CT均表现为胃壁软组织影增厚,突出腔内外,平扫为等低密度,动态增强扫描后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可见轻度强化,延迟期可见明显明显均匀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在CT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现,可以实现对胃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MRI 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分析,提高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9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的 CT 及 MRI 影像学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和病理特征。结果入组病例分别为混合型上皮间质肿瘤(MESTK),囊性肾瘤(CN),平滑肌瘤(RL),嗜酸细胞腺瘤(RO)。病变分布情况:6例位于左肾,3例位于右肾。瘤体大小:长径2.5~8.9 cm,平均5.7 cm;短径2.5~8.4 cm,平均4.9 cm。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n=7),不规则形(n=2)。9例病灶突出于肾轮廓外。MESTK 呈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囊壁及粗间隔可见强化。CN 呈囊性病灶,平扫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确强化,病灶可见强化分隔影。RL 的 CT 和 MRI 平扫密度/信号不均匀,可见斑片状坏死;病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及髓质期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RO 1例 MRI 平扫 T1 WI 呈不均匀低信号;T2 WI 呈不均匀高信号;CT 病灶密度欠均匀,平扫以等密度为主;增强扫描皮质期、髓质期病变呈明显不均匀强化,排泄期强化程度下降,中心瘢痕可见轻度延迟强化。结论肾脏罕少见良性肿瘤具有一定的 CT、MRI 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病理特点,可以提高肾脏罕少见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血管球瘤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方法:搜集16例经手术病理诊断的胃肠血管球瘤患者,15例位于胃部,1例位于回肠;其中12例(12/16)患者术前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8例(8/16)行超声内镜检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征。结果:16例患者均为单发,11例位于胃窦,3例位于胃体,1例位于胃角,1例位于回肠;15例胃肿瘤中10例直径小于2cm,1例恶性肿瘤直径约105mm;回肠恶性肿瘤直径约61mm;15例胃肿瘤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2例,混合生长6例,1例回肠肿瘤呈混合生长;11例CT平扫密度均匀,其中1例斑点钙化;1例密度不均匀,部分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均呈明显强化,其中7例均匀强化,5例不均匀强化,静脉期7例表现渐进性强化;8例超声内镜显示4例低回声病灶,其中2例回声欠均匀,1例偏低回声病灶,1例混合回声病灶,1例稍高回声病灶,1例高回声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7例,黏膜下层1例;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14例瘤体血液供应丰富,与周围分界清晰,肿瘤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卵圆形或圆形,无异型性,核分裂象难见,2例血管球瘤细胞弥漫性生长,见较多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肿瘤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均(+),部分表达Galdesmon或Calponin,14例胃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小于10%,1例胃血管球瘤Ki-67阳性指数30%,肠血管瘤Ki-67阳性指数70%。1例胃血管球瘤及1例肠血管球瘤诊断为恶性,且该胃血管球瘤患者肝脏受侵。结论:胃肠血管球瘤相对少见,恶性更为罕见,CT增强及超声内镜对其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确诊要靠手术、病理及其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胃间质瘤的CT表现:病变部位、数目、形态、大小、生长方式、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黏膜及浆膜情况、是否有胃周淋巴结及其他器官转移。结果本组23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胃底14例、胃体9例。病灶形态、大小不一致为20~157 mm;圆形12例,椭圆形8例,不规则形3例。内生型9例,外生型10例,腔内外型3例,壁内型1例。CT平扫病灶呈均匀稍低密度或等密度16例,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7例,其中伴有坏死3例,钙化4例;实质部分CT值平均36Hu。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6例,不均匀明显强化6例,不均匀轻度强化1例;23例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实性部分均呈延迟强化,平均CT值分别为63、86、95 Hu。黏膜完整14例,黏膜中断、溃疡形成9例;所有病例浆膜完整。无一例伴胃周淋巴结肿大及肝脏转移。术后3~24个月多层螺旋CT复查无一例复发或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论胃间质瘤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结合三维重建对其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及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CT表现特征。结果癌肉瘤1例,CT平扫呈不规则形混杂密度影,内见多发坏死、囊变及钙化,边界清;增强扫描呈“花瓣状”强化。淋巴瘤2例,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见“血管漂浮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2例,密度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皮髓期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肾盂期呈进行性强化。平滑肌肉瘤5例CT平扫呈等、低密度影,边界清,突向肾外生长,4例(直径>5cm)密度不均匀,1例(直径<5cm)密度均匀;增强扫描5例均呈轻~中度、持续性强化。结论CT增强扫描对肾脏少见原发肿瘤的术前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7例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37例GIST中发生于胃23例,小肠8例,结肠3例,肠系膜3例。位于消化道的34例中,瘤体位于消化道腔外27例,腔内、外混合生长7例。CT表现:肿块密度均匀5例,不均匀32例,增强后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强化33例,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呈中度或明显强化。结论胃肠道间质瘤CT主要表现为胃肠道腔外生长为主的软组织肿块,易囊变坏死,增强后动脉期肿块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以肝脏和系膜转移较为常见,淋巴结转移、腹腔积液及肠梗阻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10.
胰腺囊实性乳头状瘤临床分析及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胰腺囊实性瘤(SCPTs)CT和MRI表现.方法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SCPTs 8例,均经CT平扫及增强扫描,3例MRI检查,其中2例MRI增强扫描.结果 肿瘤位于胰体、尾部7例,1例位于胰头部.肿瘤最大径平均7.6 cm.肿瘤界限清楚,包膜完整,CT平扫呈不均匀囊实性,实性结构为不规则状或呈乳头状,中心囊性部分密度较低.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实质期呈中等或明显强化.肿瘤壳状及结节样钙化5例,1例肿瘤自发性破裂出血,1例胰管轻度扩张.MRI检查显示胰腺边缘清楚囊实性肿物,T1WI呈不均匀等-低混杂信号,1例瘤体内高信号,为亚急性出血.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中,可见低信号区.增强扫描肿瘤实性和乳头状组织及囊壁强化.结论 SCPTs具有一定的临床,CT及MRI影像学特点,可以帮助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胃神经鞘瘤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结果 5例病灶均为单发,呈类圆形,边缘清楚,其中3例位于胃窦部,2例位于胃体部;2例腔外生长者,3例腔内外生长者;增强扫描后,5例均呈现均匀进行性持续强化。结论胃神经鞘瘤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以及强化特点有助于其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CT和MRI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HEHE 11例,所有的病例均行CT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其他6例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1例中有5例加做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病变的生长方式、分布特点、密度(信号)特点、强化方式及邻近组织情况.结果 11例均表现为肝内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肝包膜下,根据生长方式分为三型:结节型(5例),匍匐生长型(1例)和混合型(5例).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直径>2 cm的病灶内见类圆形更低密度.MRI平扫:病灶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直径>2 cm的病灶信号不均匀(T1WI内见更低信号,T2WI内见更高信号).其他影像学征象包括“棒棒糖征”(6例)、包膜退缩征(6例).增强扫描:病灶直径<1 cm的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为1~2 cm主要表现为轻度较均匀强化;病灶直径>2 cm的多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结论 HEHE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强化方式与病灶的大小相关.  相似文献   

13.
胃间质瘤CT表现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GST)的CT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且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GST 46例,总结本病的CT征象.并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43例单发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中,单发43例,多发3例.43例单发GST中,发生于胃体24例、胃底16例、胃窦3例.GST具有沿胃壁的垂直方向生长,肿瘤瘤体大但附着点较局限的生长特点.瘤体直径≤5cm者14例,形态规则10例.强化后密度均匀10例,有中心坏死者4例,呈腔内生长7例、腔外生长5例、腔内外同时生长2例;瘤体直径>5cm者29例,形态不规则24例,强化后密度不均匀27例,有中心坏死者24例,呈腔内生长5例、腔外生长9例、腔内外同时生长15例.不同直径GST的形态、生长方式、坏死及强化方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3例单发GST中,实质密度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12例.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的强化高于动脉期,门静脉期的强化明显而持续.5例表现为不均匀间隔状强化,4例表现为动脉期即呈明显强化,动脉期CT值可达60 HU.结论 螺旋CT能准确显示GST的部位、形态、大小,并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各亚型肾细胞癌(RCC)的MSCT诊断和病理的相关性,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RCC,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并将CT表现与病理组织学相对照。结果 :35例透明细胞癌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其中22例见坏死囊变区,4例见出血灶,3例见钙化灶,增强扫描皮质期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强化程度快速下降,排泄期持续下降,表现为"速升速降"型;6例乳头状细胞癌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肿块,CT平扫呈等或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呈乏血供表现,轻度强化,强化程度低于嫌色细胞癌;3例嫌色细胞癌呈类圆形,其中1例病灶内有钙化灶,平扫密度较均匀,向肾皮质和肾窦膨胀性生长,增强扫描呈"平台型"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集合管癌表现为不规则形肿块,密度不均,病灶内均可见出血、坏死征象,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中度强化,并侵犯周围组织、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论:各亚型RCC的病理学特点是CT表现的基础,仔细观察MSCT动态增强扫描特点,可提高RCC的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节细胞神经瘤的CT平扫与动态增强扫描的特征性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块位于纵隔7例,肾上腺2例,腹膜后1例。肿块边界清晰,呈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8例,肿块大小为1.2cm×2.2cm×3.0cm~6.5cm×6.5cm×7.5cm,4例肿块有嵌入性生长特点。CT平扫肿块密度低于肌肉,密度均匀者9例,密度不均匀者1例,其中3例伴有颗粒状、条状钙化。增强扫描后,肿块表现为不同的强化型式,其中,1例肿块无强化;7例肿块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轻度强化;2例肿块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逐渐明显强化。结论节细胞神经瘤有一些特征性影像表现及强化型式,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其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清晰显示病变同周围血管及器官之间的关系,并为手术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CT和MRI在诊断节细胞神经瘤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资料,其中15例行CT增强扫描,4例行MRI扫描(3例增强).结果 所有病灶均为单发.1例位于颈部,7例位于后纵隔,3例位于腹膜后间隙,8例位于肾上腺.边界均清楚,形态多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动脉期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4例病灶内见斑点状、结节状钙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为主,增强后不强化或轻度强化.2例病灶内呈现"漩涡征".结论 节细胞神经瘤的生长方式及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延迟增强及MRI扫描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肾脏嗜酸性细胞瘤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肾脏嗜酸细胞腺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手术病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平扫病灶多呈等密度,个别肿瘤边缘可见钙化,CT增强扫描9例为均匀强化,7例为不均匀强化,其中8例在增强扫描皮髓期表现病灶中央星状瘢痕;平扫T1WI病灶呈等低信号,其中8例中央裂隙状疤痕呈更低信号,T2WI病灶呈等或高低混杂信号,中央疤痕呈裂隙状高信号,MR增强扫描9例明显均匀强化,7例不均匀强化,但肿瘤实质部分强化均匀,中央疤痕无强化,或延迟强化。结论肾脏嗜酸细胞腺瘤是一种良性肿瘤,位于肾皮质区,可向肾外突出,边界清楚。平扫肿瘤呈等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均匀强化,中央出现星状疤痕以及肿瘤内"轮辐状"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底软骨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8例软骨肉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本组中8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6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病灶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其中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前颅窝底及后颅窝底各1例。病变呈分叶状7例,呈类圆形1例。周围骨质呈溶骨性破坏6例,膨胀性破坏1例,侵蚀性破坏1例。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内可见形态不一钙化,多呈稀疏散在分布(6例),大部分钙化灶边缘较模糊;增强扫描轻度至中度不均匀强化。MR信号不均匀,平扫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4例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花环状或蜂窝状强化改变(病理类型为高分化型软骨肉瘤Ⅰ~Ⅱ级),2例呈不均匀斑片状明显强化(高分化型Ⅲ级及间叶性软骨肉瘤)。结论颅底软骨肉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CT可以清晰显示瘤内特征性的钙化及周围骨质破坏征象,MRI增强扫描强化特点有助于判断肿瘤恶性程度,两者结合有利于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赵越  易飞 《放射学实践》2020,(6):761-767
【摘要】目的:分析钙化上皮瘤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钙化上皮瘤患者影像学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其中8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2例仅行CT平扫,1例先行X线片,后行MR平扫加增强检查。结果:10例CT共13个病灶。8个病灶见钙化,其中5个病灶完全钙化。2个病灶见坏死。10个病灶边界清清楚,3个瘤周见絮状稍高密度影。8例CT增强扫描共11个病灶,其中3个轻度强化,5个不均匀中度强化,3个病灶完全钙化无强化。6例MR均为单发,2例T1WI呈等信号,T2WI呈外周高中央低信号,DWI呈环状高信号,增强呈“环靶征”。2例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内见微囊状更高信号,灶周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2例T1WI呈稍低信号,T2WI均呈稍高信号,增强不均匀强化。1例X线片呈高密度,T1WI呈低信号,T1WI压脂呈不均匀稍高信号,T2WI压脂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以中央强化较为明显。结论:钙化上皮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当病灶位于皮下,边界清楚,CT见广泛泥沙样或致密的局灶性钙化,MR上见微囊状改变,增强扫描轻至中度强化,尤其呈“环靶征”表现时,应考虑到PM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