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08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35例AMI行PCI术的患者,搜集到20例术后出现脑梗死的患者,未发生脑梗死的患者615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结果:AMI患者进行PCI术后发生脑梗死20例,其发生率为3.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年龄、术后低血压、广泛前壁心梗、房颤、球囊扩张次数(P<0.05,OR>1)为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血酶(AT-Ⅲ)的降低是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OR<1)。结论:AMI行PCI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1%,年龄、术后低血压、广泛前壁心梗、房颤、球囊扩张次数为AMI行PCI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血酶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治疗后发生急性脑梗死(ACI)的几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年间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接受PCI手术治疗患者的病例,参考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统计PCI术后2周内的发生率,同时分析急性脑梗死组和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组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剖析PCI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发生急性脑梗死相关的危险因素,P0.05被认为统计学分析有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为3.9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CI术后病人出现急性脑梗死危险的因素包括患者的年龄、术后低血压、Killip分级≥Ⅱ级、植入支架的数量、房颤。结论患者的年龄、Killip分级≥Ⅱ级、植入支架的数量、房颤、术后低血压等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为PCI术前筛选脑梗高危患者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抑郁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急诊行PCI治疗的240例老年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出院前一天采用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评估其抑郁状态。根据是否出现抑郁,患者被分为抑郁组(56例)和无抑郁组(18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抑郁发生的影响因素以及年龄与抑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女性、文化程度低、丧偶或离异、高脂血症、糖尿病、人体质量指数(BMI)≥28kg/m2、中风病史以及植入支架数量≥3枚的老年STEMI患者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文化程度低、丧偶或离异、糖尿病、植入支架数目≥3枚是老年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74~6.276,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HAMD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767,P=0.001)。结论:老年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AST/SST)的危险因素及其冠脉造影特点,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并减少该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至2011-01收治的冠心病行PCI术者5 129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冠脉造影证实AST/SST(AST/SST组)43例。按年龄、性别(3∶1)匹配原则抽取PCI术后未出现AST/SST者1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AST/SST平均时间(4.1±5.7)d。院内死亡率13.95%(6/43)。AST/SST组糖尿病比例及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AST/SST组支架置入前1周内心绞痛发作及1个月内急性心肌梗死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压、血脂等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脉造影AST/SST组出现B2/C病变比例、支架贴壁不良比例和支架数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I术后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比值比1.447,95%可信区间1.101~1.902,P=0.008)、急性心肌梗死(比值比7.177,95%可信区间1.956~26.328,P=0.003)、多支架置入(比值比2.186,95%可信区间1.326~3.604,P=0.002)、支架贴壁不良(比值比7.590,95%可信区间1.389~41.475,P=0.019)是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比值比0.988,95%可信区间0.979~0.998,P=0.016)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P均<0.05)。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多支架置入、支架贴壁不良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左心室射血分数是PCI术后并发AST/SST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9月间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行急诊PCI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n=390),按术后是否发生心源性休克,分为休克组(n=69)和非休克组(n=321),收集住院电子病历信息。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药物及手术治疗相关指标。结果 休克组年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心肌总缺血时间均高于非休克组(P<0.05)。休克组女性、并发心房颤动、恶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及术后TIMI血流<3级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非休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Scr、hs-CRP、并发心房颤动及恶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急性前壁STEMI患者的Scr、hs-CRP,并发心房颤动或恶性心律失常是急诊PCI术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当在早期识别这类高危患者并及时调整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将619例直接行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236例和对照组(<65岁)383例,全部入选患者行PCI术后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两组的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用于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老年组患者女性比例、左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糖尿病、血肌酐水平、LVEF值、无复流、支架的数目是老年组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I患者直接PCI是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对比剂肾损伤(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45例,按照CIN诊断标准分为CIN组150例和非CIN组795例,比较2组相关因素的差异,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IN危险因素。结果 945例老年患者中,150例发生CIN,CIN发生率为15.9%。2组患者年龄、心肌梗死、糖尿病、低血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贫血、LVEF、术前肾小球滤过率(GFR)、对比剂剂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肌梗死、糖尿病、贫血、低血压、LVEF≤45%、GFR≤60 ml/(min·1.73 m~2)、急诊PCI、对比剂剂量>200 ml是老年冠心病患者CIN的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CIN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一种不容忽视的并发症,患者行PCI时,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格外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影响因素。方法:依据PTSD平民版量表(PCL-C)评分,于我院治疗的200例行PCI术的AMI患者被分为非PTSD组(144例,<44分)与PTSD组(56例,≥44分)。比较两组一般临床资料、事件相关反刍(反复思考)问卷表(ERRI)、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评分,分析AMI患者PCI术后发生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行PCI的AMI患者中有56例(28.00%)发生PTSD。与非PTSD组比较,PTSD组年龄、高血压比例、ERRI量表侵入性反刍评分、EPQ量表神经质评分均显著升高,居住在城镇比例、ERRI量表主动反刍、内外向评分、SS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SSRS评分是AMI患者PCI术后发生PTSD的独立保护因素(OR=0.885、0.602,P=0.024、0.035),侵入性反刍评分、神经质评分是其独立危险因素(OR=2.986、3.360,P=0.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结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的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170例,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其TEG结果,根据TEG检测花生四烯酸抑制率(AA抑制率)分为阿司匹林敏感组(105例)及AR组(65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0例患者AR发生率为38.2%(65/170),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组AA抑制率分别为(32.14±12.77)%和(74.48±16.19)%。两组患者长期吸烟史、高脂血症病史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长期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心律失常病史及血常规、生化指标、TEG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长期吸烟为AR的影响因素。结论长期吸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行PCI术后发生A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34例和对照组97例。分析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和预后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肺部感染组患者年龄偏高,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存在球麻痹症状和意识障碍比例明显增高,合并肺部疾病、心脏病明显增多(P<0.05,P<0.01)。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肺部疾病、心脏病、球麻痹、意识障碍。肺部感染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病情明显加重,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对于高龄、入院时NIHSS评分高、意识障碍、球麻痹、肺部疾病和心脏病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早预防,已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应当给予积极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能否有效地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脏产生保护作用。方法选取AMI患者4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缺血后适应组20例。监测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2h、1、2、3d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值,并测定CK-MB峰值及各时间点下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监测PCI术前及术后2h血清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比较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24h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结果缺血后适应组CK-MB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570.61±41.27)U/L vs(661.80±58.55)U/L,P<0.01];CK-MB平均值曲线下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19±2912.07)%vs(9843.12±3578.02)%,P<0.01];缺血后适应组术后2hCRP下降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丙二醛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缺血后适应组术后SOD升高较对照组明显(P<0.01);缺血后适应组ST段回落情况较对照组高(60.0%vs 45.5%,P<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死亡。结论AMI患者施行缺血后适应处理能够降低CK-MB的释放,降低氧自由基含量,减轻炎性反应,使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情况占有明显优势,能够明显降低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苏垒鑫  程康  赵志敬 《心脏杂志》2017,29(4):422-426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急性脑梗死(AIS)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住院的75例AMI并发AIS患者为病例组,随机选择同期住院的单纯AMI和单纯AIS患者各80例为对照组,对比分析3组临床资料。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MI并发AIS组与单纯AMI组比较,既往脑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AIS组比较,男性、既往心肌梗死病史、外周血管病史、血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入院收缩压与舒张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1),入院舒张压为其保护性因素(P<0.01,OR<1)。临床特点分析表明,KILLIP分级≥Ⅱ级高于两对照组(44% vs. 16% vs. 1%,P<0.01),多发脑梗死高于单纯AIS 组(46% vs. 16%,P<0.01),PCI患者冠状动脉3支病变显著高于单纯AMI组(76% vs. 52%,P<0.05)。 结论 男性、入院舒张压降低、既往脑梗病史、血肌酐水平升高为AMI并发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心功能不全、多发脑梗死为其临床特点,冠状动脉3支病变为PCI术后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心律失常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活动与临床诸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 5 5例心脏病心律失常患者与 30例无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1)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 ,年龄、性别、RV、E/ F比值无显著差异 (均 P>0 .0 5 ) ,平均心率、心功能分级、L Vd、 L Vs、 L VPW、IVS及 EF存在显著差异 (P<0 .0 5~ 0 .0 1)。 (2 )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 ,心律失常组除 SDNNindex、SDANN外 ,SDNN、RMSSD、PNN50 及 HRVTI显著降低 (P<0 .0 5~ 0 .0 1)。 (3)心律失常组 SDNN及 HRVTI降低与 L Vd、L Vs、L VPW、IVS、心功能分级及平均心率呈负相关 (P<0 .0 5~ 0 .0 0 1) ,与 EF呈正相关 (P<0 .0 0 1)。结论 心脏病高危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存在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和失衡 ,且与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大及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8年7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的67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PCI后根据其结局将其分为生存组(n=54)和死亡组(n=13),采用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时左旋卡尼汀(L-CN)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发病12小时内ST段抬高AMI接受PCI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L-CN治疗组(22例)和非治疗组(20例),再选择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2例);于PCI术前和术后第1、2、3,7天取静脉血,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 PCI术前AMI患者的hs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术后hsCRP和IL-6水平进一步升高,明显高于术前(P均<0.01);L-CN治疗组PCI术后hsCRP、IL-6的各时间段总和以及峰值浓度明显低于非治疗组(P<0.01或<0.05);IL-6与hs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 AMI患者行急诊PCI治疗可加重体内炎症反应,L-CN能降低PCI术后炎症因子的水平,提示L-CN可能减轻心肌再灌注治疗后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因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274例。根据是否并发心包积液将患者分成两组:心包积液组(55例)和无心包积液组(219例)。观察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相关因素及临床预后。 结果 ①基础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有统计学差异(P < 0.01),其他包括性别、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饮酒、冠心病家族史无统计学差异。②冠状动脉病变特征、手术相关事项和其他资料:心包积液组患者发病至入院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时间长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高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PCI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者比例高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PCI术后TIMI血流为2级比例高于无心包积液组,3级比例低于无心包积液组(均 P < 0.01),血栓抽吸和使用糖蛋白Ⅱb /Ⅲa 受体抑制剂( GPI) 比例低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 P < 0.05),梗死相关血管为LAD的比例高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平均住院天数长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1),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严重心衰和恶性心律失常的比例高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5);两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和梗死相关血管为LCX无统计学差异。③随访两组患者6个月内MACE发生情况,心包积液组发生严重心衰的比例和因心源性再住院率高于无心包积液组( P < 0.05),其他包括恶性心律失常、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因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后机械并发症、非致死性再发心梗、梗死后心绞痛两组无统计学差异。④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再灌注治疗时间、使用GPI、血栓抽吸、CK-MB峰值及PCI术后TIMI血流是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独立相关因素。 结论 STEMI患者并发心包积液的相关因素是年龄、再灌注治疗时间、CK-MB峰值、使用GPI、血栓抽吸及PCI术后TIMI血流(前3项正相关,后3项负相关)。并发心包积液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28例急诊PCI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将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为24 h内自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2次,需要紧急治疗者(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复律或电除颤).结果 228例急诊PCI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39例,发生率为17.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右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55.6%、23.7%、12.4%和0.电风暴组的年龄、梗死相关动脉直径、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43、0.012、0.036、0.018、0.001、0.049).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越高,电风暴发生率越低.而性别、收缩压、舒张压、随机血糖、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梗死相关动脉直径(OR:2.381,95%CI:1.127~5.028,P=0.023)、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OR:4.744,95%CI:1.773~12.691,P=0.002)、再灌注心律失常(OR:12.680,95%CI:4.360~36.879,P:0.000)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诊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情况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5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资料,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合并心律失常组(94例)和不合并心律失常组(28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心电图特点。结果心律失常总发病率为25%(94/375),以房性期前收缩发病率最高。2型糖尿病合并心律失常组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病率高于不合并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7.2%(35/94)US.32.7%(92/281),P〈O.05;7.4%(7/94)帆5.7%(16/28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体质量,性别,年龄,血脂浓度,收缩压,糖尿病病程,疾病种类。劳动方式是发生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更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这可能与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冠心病造成的心肌细胞,血管,自主神经系统受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