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DAC)和CAG/HAG预激化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难治性贫血合并原始细胞增多(RAEB)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MDS-RAEB患者共86例临床资料。在86例中41例采用DAC方案,设为A组,而其余45例采用CAG/HAG方案,设为B组;比较2组的疾病控制效果、起效疗程、中位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CR率和ORR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mCR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第2、3疗程显效病例数显著多于B组,但第1疗程显效的病例数在B组多于A组(P0.05);2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A组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量均显著少于B组(P0.05);A组不同疗程时3-4级中性粒细胞缺乏、贫血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P0.05);A组第3疗程时3-4级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DAC和CAG/HAG预激化疗方案用于MDS难治性贫血合并RAEB患者的总体病情控制效果接近,但DAC方案能使不良反应的风险更低,而CAG/HAG方案起效更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来那度胺治疗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疾病控制效果、生存时间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16例临床资料,在地塞米松+来那度胺基础上,按来那度胺给药剂量不同分为常规剂量组(58例)和低剂量组(58例)。比较2组ORR、随访3年PFS率和OS率、治疗前后KPS评分、RNS评分、免疫表型指标水平及毒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低剂量组2个疗程ORR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 0.05);2组4个和6个疗程OR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2组随访3年PFS率和OS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低剂量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和RNS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05);2组患者治疗后免疫表型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 0.05);但2组治疗后免疫表型指标水平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同时2组III-IV度白细胞减少、周围神经病变、消化道反应、肺部感染及疱疹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低剂量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剂量组(P 0.05)。结论:常规剂量和低剂量来那度胺方案用于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具有相近疾病控制效果和生存时间;其中低剂量来那度胺方案尽管早期起效相对缓慢,但有助于提高总体生存质量,减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预激方案化疗(CAG,低剂量阿糖胞苷+阿克拉霉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的28例老年复发/难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小剂量地西他滨+CAG组(观察组)15例,CAG组(对照组)13例。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疗程结束后若未缓解则继续应用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接受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的患者,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7例,未缓解(NR)5例,总缓解率(ORR)为66.67%(10/15);仅接受CAG方案的13例患者,CR2例,PR2例,NR9例,ORR 30.77%(4/13)(P=0.261)。地西他滨+CAG组中位总生存期(OS)为18个月,CAG组中位OS为10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治疗后,两组患者耐受性均较好,主要表现为胃肠道反应。无患者出现肝脏损伤。结论低剂量地西他滨+CAG方案用于老年AML治疗的疗效确切,总体生存时间较单用CAG方案有一定的延长。且不良反应基本可控,是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R-EDOCH方案用于初诊双表达淋巴瘤治疗临床效果,为更佳化疗方案选择积累更多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5月-2017年10月收治初诊双表达淋巴瘤共51例临床资料,均给予REDOCH方案治疗,计算总体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率及总生存(OS)率,并根据IPI评分和是否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进行分组并比较疗效。结果:全部患者ORR为96. 08%(49/51),DCR为100. 00%(51/51);随访过程中出现6例复发或进展,占总例数11. 76%。随访2年PFS率为84. 31%(43/51),OS率为94. 12%(48/51)。IPI评分0-2和3-5分患者ORR率、SD率、随访2年PFS率及O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 IPI评分0-2和3-5分亚组患者无论是否行auto-HSCT,随访2年PFS率和OS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5);行auto-HSCT和未行auto-HSCT患者随访2年生存率和OS率比较均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R-EDOCH方案治疗初诊双表达淋巴瘤总体疗效良好,与auto-HSCT联合显示PFS获益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TCD方案和BCD方案对新诊多发性骨髓病(初治MM)患者近期疗效、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初治患者106例临床资料。106例患者分为2组:1组53例用沙利度胺(Thalidomide)、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TCD组),另1组53例用硼替佐米(Bortezomib)、环磷酰胺和地塞米松组成的化疗方案治疗(BCD组)。比较2组的疗效、中位PFS、中位OS时间及毒副作用发生率,同时分析缓解程度、亚组因素与疗效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患者≥MR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PR率、≥VGPR率及CR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BCD组患者中位PFS显著长于TCD组(P0.05);2组患者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TCD组疗效≥MR患者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MR患者(P0.05);TCD组患者中疗效≥PR患者的中位OS显著长于PR患者(P0.05);BCD组疗效≥VGPR患者中的中位OS时间显著长于VGPR的患者(P0.05);BCD组患者中疗效≥PR与PR的中位O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患者中ISS分期III期、R-ISS分期II期及肾功能正常者的ORR显著高于TCD组(P0.05)。2组感染、乏力、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BCD组末梢神经麻木和带状疱疹发生率均显著高于TCD组(P0.05)。结论:TCD方案和BCD方案治疗初治MM的总体疗效接近,其中BCD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缓解程度,延长PFS时间;而TCD方案应用在降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治疗耐受性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产地西他滨与传统化疗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的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到2016年12月的48例初发中、高危MDS患者,其中29例患者应用传统化疗方案,19例患者采用单纯地西他滨[15 mg/(m~2·d),ivgtt,d 1-5]方案,比较2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地西他滨方案组2个疗程后总有效率(ORR)为78.9%(15/19例),其中完全缓解(CR)5例,部分缓解(PR)5例,血液学改善(HI)5例;传统化疗组2疗程ORR为65.5%(19/20例),其中CR 6例,PR 5例,HI 8例;2组2个疗程后ORR、缓解率(PR+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8,P0.05;x2=0.499,P0.05);地西他滨方案组4个疗程后ORR 84.2%(16/19例),其中CR 5例,PR 9例,HI 2例,传统化疗组ORR为68.9%(20/29例),其中CR 6例,PR 5例,HI 9例;2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26,P0.05),但缓解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34,P0.05)。与传统化疗组对比,地西他滨方案组总体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明显增高,并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P=0.003)。对于不良反应,地西他滨方案组与传统化疗组之间Ⅲ-Ⅳ级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为52.6%vs 79.3%(P0.05),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52.6%vs 86.2%(P0.05),Ⅲ-Ⅳ级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减少发生率为84.2%vs 96.6%(P0.05),感染发生率为26.3%vs 79.3%(P0.05)。结论:国产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MDS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低剂量地西他滨序贯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有原始细胞过多(MDS-RAE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接受低剂量地西他滨序贯CAG方案治疗的36例MDSRAEB患者,纳入地西他滨序贯CAG组;同期将单用地西他滨治疗的M DS-RAEB 40例患者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序贯CAG组总有效率(ORR)[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血液学改善(HI)]为83.3%(30/36),明显高于单用地西他滨ORR 62.5%(25/40)(P=0.043),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别。地西他滨序贯CAG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3度以上的血细胞减少和感染,在治疗早期(第1-2疗程)比较常见,治疗有效后上述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其他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少见。结论:地西他滨序贯CAG方案治疗MDS-RAEB比单用地西他滨疗效更确切,此方案对不适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可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联合EIAG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复发/难治AML及高危MD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D-EIAG组和D-CAG组,各22例。D-EIAG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EIAG方案,D-CAG组采用D-CAG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改良复合完全缓解率(mCRc=CR+CRi+形态学无白血病状态)、总有效率(ORR=mCRc+PR)、总生存时间(OS)、1年OS率、骨髓抑制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D-EIAG组mCRc 16例(72.7%),PR 3例(13.6%),ORR为86.4%;D-CAG组mCRc 9例(40.9%),PR 6例(27.3%),ORR为68.2%,两组mCRc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而ORR率比较无差异(P>0.05)。D-EIAG组中位OS时间为20(2-38)个月,1年OS率为72.7%;D-CAG组中位OS时间为16(3-32)个月,1年OS率为59.1%,两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R-CDOP方案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0月-2018年2月收治的初治DLBCL共94例临床资料。均给予患者R-CDOP方案治疗,统计疗效、生存获益及安全性指标,并根据临床特征进行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分析。结果:94例患者经治疗后,CR共73例,PR共14例,SD 2例,PD 4例,ORR为92. 55%; 1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94. 68%(89/94),85.11%(80/94),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不同年龄、Ann-Arbor分期、IPI评分、结外肿物数量、肿物直径、Ki-67、LDH水平及组织受累情况、患者累积OS率和PFS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 05);结外肿物0-1个和≥2个患者的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肿物直径7. 5和≥7. 5 cm患者1年OS率和PFS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 05)。结论:对初治DLBCL伴预后不良因素患者采用R-CDOP方案治疗可有效改善早期疗效,延长生存时间,且安全性良好,但远期预后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EB(MDS-RAEB)及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1例MDS-RAEB及难治性AML患者临床疗效,给予患者地西他滨+CAG方案治疗:地西他滨20 mg/(m2·d),d 1-5;阿柔比星10 mg/d,d 6-13;阿糖胞苷20 mg/d,d 6-19;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d,d 6-19)。结果:1个疗程后,2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8例(42.1%),部分缓解8例(42.1%),血液学改善2例,未缓解1例,死亡2例;1年总生存(OS)率为67.5%。12例年龄≥60岁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60%,6/10),1年OS率为62.5%。13例高危核型患者中完全缓解6例(54.5%,6/11);1年OS率为61.5%。治疗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和胃肠道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MDS-RAEB及难治性AML安全有效,可延长难治恶性血液病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1.
目的系统比较吉西他滨联合铂类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数据库查找相关文献。主要观察终点为总生存时间(OS),次要观察终点为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结果 10篇临床试验纳入Meta分析。共纳入2 711例患者,其中吉西他滨联合铂类组1 401例,吉西他滨单一治疗组1 310例。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较吉西他滨单一治疗组没有显著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的OS[HR=1.00,95%CI(0.98-1.01),P=0.610]与PFS[HR=1.00,95%CI(0.98-1.01),P=0.704]。但吉西他滨联合治疗组显著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ORR[RR=1.52,95%CI(1.27-1.82),P0.001]。结论吉西他滨联合铂类药物显著改善晚期胰腺癌患者ORR,但并没有显著改善OS与PFS。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老年复发/难治性AML患者(69-8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d 1;阿克拉霉素,10 mg/m~2,d 3-6;注射用阿糖胞苷,10 mg/m~2,d 1-14;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d),d 1-14)。对照组采用标准CAG方案(阿克拉霉素20 mg/m~2,d 1-4;注射用阿糖胞苷,15 mg/m~2,d 1-14;G-CSF400μg/(m~2·d),d 1-14)。2周1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1年生存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CR 55.00%(11/20),OR 85.00%(17/20)(P 0.05);CAG组CR 30.00%(6/20),OR50.00%(10/20)。截止至2018年2月,40例患者中17例存活,20例死亡,3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12(2-35)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3(2-35)个月,1年OS率为70.00%;CAG组中位生存时间10(2-31)个月,1年OS率为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外周血WBC、Plt数高于CAG组,Hb水平低于C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AG组(65.00%vs 25.00%,50.00%vs 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AML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并无差异,但不良反应增加,在临床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给予预防性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与常规放疗(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CRT)治疗早期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xtranodal nasal-type NK/T-cell lymphoma,ENKTL)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按照放疗方案的不同将63例接受全程根治性放疗的早期ENKTL患者分为IMRT组(33例)和CRT组(30例),观察2组患者放疗近期疗效,记录2组患者的3年总活存率(overall survival,OS)、无进展活存率(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急性放射损伤及晚期放射损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总体反应率(ORR)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3年OS以及3年PFS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化疗组患者3年OS和3年PFS与未化疗组患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的口腔黏膜反应、骨髓抑制、皮肤反应、口干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IMRT组患者晚期口干和吞咽梗阻感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RT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晚期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及张口受限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MRT与CRT治疗早期ENKTL近期和远期疗效基本相似,但IMRT能降低部分放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16例AML患者,分为对照组7例和观察组9例。观察组采用用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对照组单用地西他滨治疗。比较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个疗程后,两组ORR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血液学不良反应均达到Ⅲ~Ⅳ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西他滨联合半量CAG治疗方案对AML有一定疗效,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对淋巴瘤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于接受化疗的淋巴瘤合并溶血性贫血患者110例。根据病理类型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CLL/SLL)33例,滤泡性淋巴瘤(FL)39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38例。随机分为两组:FLU组55例,采用以氟达拉滨+米托蒽醌+地塞米松联合化疗;CHOP组55例,采用环磷酰胺+表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联合化疗。比较两组不同病理类型的化疗效果、3年生存率(3-y OS)和3年无进展生存率(3-y PFS)值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CLL/SLL、FL和MALT病理类型下,FLU组与CHOP组的CR率和CR+PR率,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FL和MALT类型下,FLU组与CHOP组的3-y OS和3-y PFS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CLL/SLL类型下,FLU组的3-y OS和3-y PFS值显著高于CHO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感染,FLU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CHOP组。在FL组织学类型下,FLU组感染发生率和骨髓抑制发生率显著高于CHOP组(P0.05)。结论含氟达拉滨的联合化疗对淋巴瘤合并溶血性贫血的疗效较好,具有较高的生存优势,不良反应率偏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T-VD方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与T-VAD方案(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沙利度胺)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本院收治的30例行T-VD方案化疗的MM患者(T-VD组)和30例行T-VAD方案化疗的MM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对比2组患者化疗效果及远期生存情况。结果:T-VD组CR率和ORR明显高于T-VAD组(P0.05);T-V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均明显高于T-VAD组(P0.05);T-V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非轻链型与轻链型患者ORR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D组Ⅰ-Ⅱ期患者ORR与T-VAD组Ⅰ-Ⅱ期患者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T-VD组Ⅲ期患者ORR明显高于T-VAD组Ⅲ期患者(P0.05);T-VD组Ⅰ-Ⅱ期患者ORR与Ⅲ期患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Ⅰ-Ⅱ期患者ORR明显高于Ⅲ期患者(P0.05);T-VD组患者化疗后血清M蛋白、骨髓瘤细胞、β2-MG水平均明显低于T-VAD组(P0.05);T-VD组患者的感染和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T-VD方案治疗MM患者的效果优于T-VAD方案,且其效果不受分型与分期影响,但会加重部分毒副作用,临床需谨慎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用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59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反应。根据基因突变情况将患者分为2组: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27例,不伴DNMT3A基因突变(DNMT3A~-)32例。2组患者均治疗4个疗程,比较不同组的疗效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DNMT3A~+组患者中位年龄为56.2(37-81)岁,与DNMT3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C中位数为4.67(0.78-201.4)×10~9/L,Hb中位数为81(46-149)g/L,血小板中位数为85(43-562)×10~9/L,2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NMT3A~+患者对地西他滨总体反应率(ORR)达70.37%,完全缓解(CR)率为40.74%;DNMT3A~-组ORR、CR率分别为40.63%和21.88%,2组总体反应率(ORR)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35),2组完全缓解(CR)率无统计学差异(P=0.159)。2组患者应用地西他滨治疗的不良反应类似。59例患者中,共有21例患者伴有TP53突变,TP53+/DNMT3A~+组(13例)与TP53+/DNMT3A~-组(8例)的ORR及C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85、0.353)。DNMT3A~+ MDS组总生存期(29.1±13.4个月)高于DNMT3A~- MDS组的总生存期(27.8±14.4个月),但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75)。结论:地西他滨治疗伴DNA甲基转移酶(DNMT3A)基因突变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未显示更好的总生存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EAML)经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后,用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和传统方案巩固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至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的经1-2周期诱导治疗获得完全缓解(CR)的老年AML患者52例,根据巩固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8例),其中观察组接受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巩固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巩固治疗,包括阿扎胞苷+维奈克拉、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IA)、阿柔比星+阿糖胞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CAG)等。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造血恢复时间、不良反应、无复发生存期(RFS)、总生存期(OS)。结果:观察组中性粒细胞中位恢复时间12.54 d,对照组18.64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血小板中位恢复时间12.67 d,对照组19.71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III-IV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为95.83%,对照组为7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非血液学毒性发生率分别为41.67%和4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中位RFS分别为33和11个月,中位OS分别为36和24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巩固治疗方案,地西他滨联合非血缘脐血移植巩固治疗是老年AML患者诱导缓解后的有效治疗方案,可延长无复发生存时间(RFS),提高总生存率(O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MM)合并1q21扩增与否对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诱导化疗方案疗效及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初治MM患者共148例,其中未合并1q21扩增70例设为A组,合并1q21扩增78例设为B组,比较2组生存获益及对硼替佐米疗效影响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因素。结果:B组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均显著短于A组(P 0.05); 1q21扩增拷贝数≥3个患者中位OS和中位PF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 0.05);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提示,初治MM患者OS不良的影响因素分别是ISS分期、Hb水平、β_2微球蛋白水平及1q21扩增水平。而PFS的不良影响因素则分别是Hb水平和1q21扩增(P 0.05)。合并1q21扩增患者接受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治疗后,深度缓解率显著高于不含硼替佐米诱导的化疗方案(P 0.05);合并1q21扩增的患者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后序贯接受auto-HSCT中位PFS显著长于未行auto-HSCT的患者(P 0.05)。结论:1q21扩增是导致初治MM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含硼替佐米诱导化疗方案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合并1q21扩增患者的深度缓解率,而行auto-HSCT巩固治疗能够延长此类患者PF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应用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共73例,分为治疗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实施CAG方案治疗,治疗组患者实施CAG方案与地西他滨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变化,治疗有效率,生存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3、7、14d,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5.6%和61.1%,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体生存时间和无病生存时间对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明显优于对照组(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与CAG方案联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生存时间长,效果明显,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