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种分子亚型(Luminal A、Luminal B、HER2过表达、三阴性乳腺癌)及其生物学预后因子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相关性,为鉴别不同分子亚型及评估乳腺癌预后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病理及术前MRI资料的8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术前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获得扩散加权成像(b=0、1000 s/mm2),测定最小ADC值;术后采用免疫组化检查获得检测ER、PR、HER2及4种分子亚型,其中HER2(++)或(++~+++)采用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确定有无扩增。比较不同分子亚型间及乳腺癌生物学预后因子ER、PR、HER2的表达。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种分子亚型间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阴性者ADC值高于ER、PR阳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阴性者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DC值不能鉴别乳腺浸润性导管癌4种分子亚型,无法评估其生物学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钙化征象与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患者资料包括术前X线检查资料和术后病理组织学检查与免疫组化,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与分子亚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粗糙不均质钙化形态在各分子亚型中以Lumin-al A分子亚型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簇状钙化分布多见于Luminal B(Her-2阳性)分子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钙化伴肿块和钙化伴腋窝淋巴结肿大多见于Luminal B(Her-2阳性)分子亚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钙化伴结构扭曲、钙化伴乳头回缩和钙化伴皮肤橘皮样改变各分子亚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在不同分子亚型中存在差异,通过X线钙化形态和分布可术前反映其分子亚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及ADC值(ADC)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0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的MRI资料,DWI检查采用EPI技术,分别测量乳腺病灶及正常乳腺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ADC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进行两两比较。结果:50例中浸润性导管癌34例,黏液腺癌6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癌4例和髓样癌2例。乳腺癌和正常组织的ADC值分别为(1.31±0.06)×10-3及(2.06±0.04)×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6,P〈0.05),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乳头状癌及筛状癌之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浸润性导管癌与乳头状癌及筛状癌间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1和0.333)。结论:不同类型乳腺癌因病理基础不同,ADC值变化存在一定差异,ADC值测量有助于部分病理类型乳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化疗前表观扩散系数(基线ADC值)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69例经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中,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 2+型和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患者分别为19例、23例、14例和13例.所有患者经病理证实有24例达到病理完全缓解(CRp),45例为非病理完全缓解(NCRp).分析基线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之间及CRp组与NCRp组间的差异,并分析基线ADC和rADC预测病理反应的效能.结果:基线ADC值和rADC值在4种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ADC值在CRp组和NCR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rADC值在CRp组与NCRp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有预测病理反应的效能.各亚型乳腺癌的基线ADC在CRp组及NCRp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uminal A和Luminal B的基线rADC值在CRp组和NCRp组间有差异(P<0.05),且具有预测相应亚型乳腺癌病理反应的效能(AUC>0.5).结论:基线rADC值可以预测乳腺癌病灶是否达到CRp,且Luminal A和Luminal B的基线rADC值具有评估相应亚型乳腺癌病理反应的效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征象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关系,寻找能够预测病灶的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MRI征象.方法 选取术前行MRI扫描且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87例女性患者.依据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磁共振部分评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征象,通过免疫组化取得HER-2表达结果;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RI征象和HER-2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在287例浸润性导管癌中,HER-2表达阳性1 0 5例,阴性182例.毛刺状边缘(# =5.859,P=0.016)、环形强化(x2=5.980,P=0.014)和流出型曲线(x2=4.999,P=0.025)的比例在HER-2表达阳性时显著增高;其他MRI征象在HER-2阳性组和HER-2阴性组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征象与HER-2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术前可以根据病灶MRI征象进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学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分析病灶的形态、信号特点、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的类型。结果 27例乳腺癌中,T1WI呈低信号3例,等信号22例,高信号2例;T2WI呈高信号18例,等或稍低信号9例。DWI呈等信号4例,高信号23例。ADC值范围(0.78~1.35)×10-3mm2/s,平均(1.15±0.21)×10-3mm2/s。病灶分布呈节段性17例,局灶性1例,多区域性5例,弥漫性4例。14例见患侧乳腺有明显粗大的动脉血管显影。TIC曲线呈平台型(Ⅱ型)8例,廓清型(Ⅲ型)19例。结论乳腺非肿块性浸润性导管癌的MRI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以节段性分布、较低的ADC值及Ⅲ型TIC曲线诊断价值最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及弥散加权成像在不同病理类型中的乳腺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9例经病理证实(34例浸润性导管癌,7例黏液腺癌,4例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筛状癌)的乳腺癌MRI资料,病例均行MRI动态增强检查及DWI成像,绘制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计算早期强化率及峰值强化率,测量病灶ADC值,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正常对照组ADC值配对配对t检验.结果:动态增强MRI显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Ⅲ型34例(69.3%),Ⅱ型10例(20.4%),Ⅰ型5例(10.2%).浸润性导管癌、黏液腺癌、筛状癌及乳头状癌之间的早期强化率有明显差异(F=3.399,P=0.027<0.05),峰值强化率无明显差异(F=2.241,P=0.099>0.05),ADC值有显著性差异(F值为37.954,P=0.000<0.05).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早期强化率及ADC值均有明显差异(P=0.042,0.000<0.05).结论:乳腺癌因其病理基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MRI特征,动态增强MRI及ADC值测量对部分病理类型的鉴别可提供一些参考,其中对黏液腺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MRI对IDP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的患者31例和术前MRI误诊为乳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P的患者18例,采用χ^(2)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包括病灶边缘、强化方式、T2WI信号、TIC类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包括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结果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中,病灶边缘、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强化方式、T_(2)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中,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肿块型IDP与IDC的MRI表现有重叠,病灶的边缘、TIC类型、ADC值、峰值信号强度以及TIC曲线达峰时间、斜率、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对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MRI影像学表现与分子分型的关系。方法 选取并分析187例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MR图像,分析病灶的强化方式、分布、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腋窝肿大淋巴结及表观扩散系数(ADC)与分子分型的关联。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用方差分析分析不同分子分型ADC值差异;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不同分子分型非肿块样强化病变强化方式、分布、TIC、腋窝肿大淋巴结组间差异。结果 非肿块样强化病变不同分子分型间强化方式、分布、腋窝肿大淋巴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与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分子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方差分析对不同分子分型ADC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94,P=0.597),按α=0.05水准不拒绝H0,尚不能认为各分子分型间ADC值存在不同。结论 非肿块型浸润性乳腺癌的MRI征象与分子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肿瘤间质比、肿瘤大小及肿瘤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术前行乳腺DWI和增强MRI扫描检查并经病理确诊为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70例女性病人,年龄29~76岁,平均(49.58±6.81)岁。依据病理结果将病灶分为富间质型组和少间质型组,记录每个病灶的间质比并进行病理分级。在增强MRI影像上测量病灶最大直径,计算肿瘤ADC值。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比较2组间肿瘤最大直径、肿瘤分级及ADC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ADC值与肿瘤侵袭、恶性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富间质型组29例,少间质型组41例。2组间肿瘤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间质型组相比,富间质型组的最大直径更小,而ADC值更大(均P<0.05)。肿瘤最大直径、间质比及分级均与ADC值呈负相关(分别rs=-0.651,rs=-0.636,rs=-0.451,均P<0.05)。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ADC值与肿瘤直径、肿瘤间质比和肿瘤分级密切相关,能较好地反映肿瘤的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对非肿块型乳腺癌(NMBC)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良、恶性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MLE)病变患者54例,分析比较两者的MRI特征。结果 54例患者共58个NMLE病灶,其中恶性病灶35个,良性病灶23个。NMBC以等信号(n=20)及稍高信号(n=12)为主;病灶多表现为叶段分布(n=14)及区域分布(n=9);内部强化方式以不均匀强化(n=15)及簇样环形强化(n=13)为主; TIC曲线类型以Ⅱ型(n=19)及Ⅲ型(n=9)多见;平均ADC值范围为(1.07±0.11)×10~(-3)mm~2/s。良性NMLE病灶以稍高信号(n=8)、等信号(n=7)及高信号(n=7)常见;病灶多表现为局灶分布(n=9)及区域分布(n=6);内部强化方式以均匀强化(n=11)及簇样环形强化(n=5)为主; TIC曲线以Ⅰ型(n=12)及Ⅱ型(n=9)多见;平均ADC值范围为(1.25±0.07)×10~(-3)mm~2/s。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在等信号和高信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局灶分布和叶段分布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均匀强化和不均匀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Ⅰ型TIC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模态MRI表现为脂肪抑制T_2WI等信号、叶段分布、不均匀强化及较低ADC值对NMBC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动态增强MRI形态及强化特征。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并行术前乳腺MRI动态增强扫描患者71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24例和中老年组(40岁)47例。由两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确定病变MRI影像特点,包括:病变位置、强化类型、形状、边界、边缘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lune,TIC)。与中老年组比较,分析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MR特点。结果青年乳腺癌表现为非肿块型占50%,多于中老年组,且大部分边界不清(占84.6%),两者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病灶形态是否分叶、边缘是否光滑及TIC类型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青年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形态类型多为非肿块型,边界不清,推测与肿瘤具有更大的侵袭性及预后较差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值对乳腺微浸润癌(DCIS-MI)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经病理证实的100例乳腺病患者MRI资料,其中DCIS-MI 40例,浸润性导管癌(IDC)44例及良性病变16例,全部行动态增强扫描及DWI(b=50、600、1000 s/mm2),以DCIS-MI为研究主题,对比分析病灶形态学特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定量分析三类病变ADC值(b=1000 s/mm2)差异及ADC诊断阈值.结果 病变强化形态:DCIS-MI以导管样和段样强化为主(25/40,62.5%)、IDC以肿块样强化为主(36/44,81.8%,直径>2 cm)、良性病变以局灶性强化为多(9/16,56%),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348,P=0.000).TIC:DCIS-MI常为Ⅱ型(30/40,75%),IDC曲线多为Ⅲ型(36/44,81.8%),两者有显著性差异(×2=24.317、37.991,P=0.000).ADC值:良性组、DCIS-MI及IDC分别为(1.489 ±0.244)×10-3mm2/s、(1.121 ±0.405)×10-3mm2/s及(0.851±0.103)×10-3mm2/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492,P=0.000).其ADC诊断阈值分别为1.678×10-3 mm2/s、1.391×10-3mm2/s、0.939×10-3mm2/s.DCE-MR联合ADC值对微浸润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7.5%、93.8%、89.3%.结论 动态增强MRI联合ADC对DCIS-MI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模态 MRI 上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收集行乳腺 X 线及 MRI 检查的120例乳腺癌病例,均为单病灶,且经手术病理证实,根据乳腺 X 线摄影 BI-RADS 分类的标准,将乳腺分成致密型(68例)和非致密型(52例)2组,对照研究2种乳腺类型中乳腺癌的 MRI 形态学特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b=1000 s/mm2)、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间的差异。采用 SPSS16.0统计软件,P 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致密型与非致密型2组乳腺中病灶边缘毛刺分别为64.7%(44/68)、30.8%(16/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2组乳腺癌直径分别为(1.83±0.98)cm、(1.40±0.46)cm,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5);2组病灶呈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别为72.1%(49/68)、34.6%(18/5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2组病灶的ADC 值(b=1000 s/mm2)分别为(0.89±0.12)×10-3 mm2/s,(0.95±0.10)×10-3 mm2/s,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结论相对非致密型乳腺,致密型乳腺中的乳腺癌在多模态 MRI 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MR DWI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的价值,寻找较合适的诊断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9例乳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9个病灶)和67例良性肿块患者(69个病灶)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平扫和DWI检查,分别测量乳腺癌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良性病灶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的ADC值,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通过绘制各组ADC值的ROC曲线,寻找各组病变间ADC值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的ADC值为(0.925 ±0.268)×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80±0.446)×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08,P<0.01);良性肿块的ADC值为(1.350±0.383)×10-3 mm2/s,对侧正常乳腺组织ADC值为(1.690±0.356)×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4,P<0.01);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t=7.56,P<0.01).将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肿瘤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良性肿块和其对侧正常乳腺组织、恶性和良性肿瘤所得ADC值绘制ROC曲线,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5、0.794和0.847.ADC值鉴别恶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良性肿瘤与其对侧正常组织、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之间的最佳ADC值界值分别为1.185×10-3、1.505×10-3、1.015×10-3mm2/s,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9.9%和85.5%、79.7%和63.5%、75.4%和87.0%.结论 MR DWI对诊断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具有较好的价值,鉴别其与良性病变的ADC界值为1.015×10-3mm2/s.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MRI随访观察乳腺病灶的变化,评价MRI随访对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4类病变的临床诊治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首次MRI诊断为BI-RADS 4类患者34例,间隔3周~1年,采用MRI随访观察病灶的稳定性,当病灶增强形态、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及增强时间-信号曲线(TIC)类型提示向恶性转化时,则分类升级并推荐患者进行活检或切除;反之,分类降级建议继续随访。结果被关注病灶共计36个,随访期间升级病灶19个,其中病理证实15例恶性、1例乳腺炎;10例保持分类不变,8例病理证实6例恶性;病灶降级7例,病理证实良性1例。结论利用MRI对BI-RADS 4类病灶进行随访,当病灶增强形态、ADC值及TIC类型其中之一提示向恶性转化时,需要及时行活检或外科处理,反之可以继续随访,这种随访方式可以避免乳腺病灶的过度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年轻女性乳腺癌乳腺X线摄影(mammography,MG)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年轻女性乳腺癌病灶的检出和评估.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1例乳腺癌患者,均于术前接受乳腺MRI检查,年轻组(≤40岁)患者29例,中老年组(>40岁)患者92例,其中共81例患者行MG检查.比较2组病例的MG特点、MRI形态学、信号强度、ADC值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年轻女性表现为致密型乳腺23例(79.3%),浸润性导管癌24例(82.8%),病灶平均直径为3.6 cm,肿块型病灶中表现为非毛刺状边缘14例(73.7%),不均匀强化病灶21例(72.4%),病灶伴导管内成分(extensive intraductal component,EIC)16例(55.2%),18例病灶发生腋淋巴结转移病灶(62.1%).年轻女性与中老年女性癌灶出现钙化的几率无明显差异(P=0.159),乳腺X线摄影对年轻女性组患者病灶检出的敏感性(62.5%)低于中老年女性组(87.7%)(P=0.006).结论 MRI对于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中乳腺癌病灶的检出及术前评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病理基础。方法收集经病理学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97例,均进行了MRI动态增强检查。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阅片确定肿瘤MRI增强后形态类型(肿块/非肿块样强化)及大小。2名病理科医生确定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的组织学分级及肿瘤内是否含有导管内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分析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段的相关性,青年与中、老年MRI增强形态类型是否有显著差异,肿块与非肿块型乳腺癌病变大小、浸润性导管癌成份组织学分级及DCIS存在与否的差异性。结果 MRI增强形态类型与年龄显著相关(P=0.000);40岁(含)以下青年中的非肿块型乳腺癌比40岁以上中老年的明显增多(P=0.000)。非肿块型乳腺癌大小大于肿块型(P=0.022)。非肿块型乳腺癌中病理含DCIS者明显多于肿块型乳腺癌(P=0.000),且前者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的组织学分级明显低于后者(P=0.006)。结论非肿块型乳腺癌更易发生于青年,肿块型乳腺癌更易发生于中老年。非肿块型乳腺癌与存在DCIS显著相关,但浸润性导管癌成分组织学分级相对较低,其恶性程度未必差于肿块型乳腺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cerbB2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自2008-04-2010-04采用b=800 s/mm2的DWI检出的49个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病灶的ADC值,病灶切除后取相应标本,记录淋巴结转移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测定病灶的ER、PR和cerbB2表达情况.对不同淋巴结转移状态和不同预后因子表达状态与病灶的ADC值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9个浸润性导管癌病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18个.ER、PR、cerbB2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61.2%和51.0%.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病灶平均ADC值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82).ER、PR和cerbB2表达阴性的病灶与表达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的病灶的平均ADC值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病灶平均ADC值与淋巴结转移状态、ER、PR和cerbB2的表达均不具有相关性(r值分别为0.063,-0.311,-0.261和0.333,P值均>0.05).结论 DWI的ADC值尚不能用于乳腺癌预后的间接评价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ADC值测量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5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其中浸润性导管癌35例,导管原位癌8例,小管癌5例,导管乳头状癌1例,黏液癌1例.使用 GE 3.0 T磁共振仪,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所有病例采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SE-EPI)序列行DWI扫描,扩散敏感系数(b值)取0、800 s/mm2,在ADW 4.2工作站对DWI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感兴趣区的ADC值,对不同病理类型乳腺癌病灶的平均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ADC值在乳腺癌不同病理类型鉴别诊断中是否具有临床价值.结果 浸润性导管癌平均ADC值为0.961×10-3 mm2/s,导管原位癌平均ADC值为1.203×10-3mm-2/s,浸润性小管癌平均ADC值为1.125×10-3mm2/s,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及小管癌的ADC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在乳腺癌病理分型上可提供一些其他MRI序列无法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ADC值测量对浸润性导管癌及导管原位癌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