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转化为哮喘的有关因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病情发展。方法本院儿科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了260名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从中选取110人。随机分组,每组55人,将在1至3年内转变为儿童哮喘的55例病患作为讨论组,将同一时期内未转变为儿童哮喘的55例病患作为普通组。分析小儿出生后的一般情况指标,例如,喂养方法、生活习惯、父母概况、个人情况、家族情况、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表现、血常规、微量元素等。结果个别因素分析结果为,患儿居住地域、性别、是否被动吸烟、母亲生育年龄、分娩方式选择、出生基础体重、发病季节、家庭是否经历装修、患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时长、过敏史、哮喘家族病史、呼吸道反复感染、血锌、血铅、嗜酸细胞计数指标与哮喘病的发展和转化具有强相关性。Logist回归式分析,因素选取标准,多因素,非条件因素。结果显示,在所有患儿中,男性患儿受到母亲年龄、被动吸烟、冬季发病、出生体重不符合正常标准、有过敏史、哮喘家族病史、呼吸道反复感染情况影响后,病情容易从毛细支气管炎变化为哮喘。结论对符合以上情况的患病儿童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抑制病情转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IgE水平在预测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诊治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0例为RSV组,另选取哮喘急性发作组患儿45例为哮喘组和30例正常健康儿童为健康组,采用放射免疫比浊法检测三组血清IgE水平。结果: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最高,达(142.33±23.14)IU/L,均明显高于RSV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为RSV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儿童,差异有显著性(P<0.05);哮喘组和RSV组血清CRP水平均明显升高,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血清CRP水平在哮喘组和RSV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和哮喘在发病机制上具有相似性,过敏和炎症反应可能是哮喘发病的病变基础,检测血清IgE和CRP水平可预测哮喘发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重症毛细支气管炎儿童常见病原情况,为预防和治疗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2011年4月本院内科住院的526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呼吸道病毒IgM抗体、痰培养及支原体、衣原体IgM抗体检测,对标本阳性患儿进行治疗及分析结果。结果 526例重症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呼吸道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248例(47.15%);痰培养检测阳性21例。MP阳性9例,CP阳性24例,CT阳性59例。结论对症支持治疗是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处理原则,针对病原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是减少重症毛细支气管炎的死亡率及哮喘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RSV毛细支气管炎后早期干预对哮喘发病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吸入布地奈德(budesonide)早期干预对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发病率的影响。方法: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临床缓解后吸入和不吸入布地奈德,随访2年比较两组哮喘的发病率。结果:吸入组患儿哮喘发病率20.7%,对照组为42.4%,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IgE水平正常的患儿中,吸入组哮喘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RSV毛细支气管炎缓解后早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干预可减低哮喘发病率,尤其在血清总IgE水平正常患儿中效果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良  刘建英  宋青松 《河北医学》2006,12(12):1235-1236
目的:观察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及吸入激素治疗的预防效果。方法:对1999年11月至2003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217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7例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22例进展为哮喘,哮喘发生率为10.1%。其中急性期症状控制后继续吸入皮质激素6个月组哮喘发生率为2.9%(2/69),吸入3个月组为6.7%(5/75),急性期症状控制后不作任何干预组为20.5%(15/73)。三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x2=13.64,P<0.01)。自身过敏体质、接触过敏原、家族遗传性疾病史、父母吸烟的患儿哮喘发生率较无以上因素的患儿高(P<0.05或0.01)。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易发展为哮喘,应尽量避免高危因素、早期防治。局部吸入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预防RSV毛细支气管炎日后哮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关系。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06例(哮喘组)、肺炎患儿86例(肺炎组)和正常儿童26例(对照组),分别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IgM(MP-IgM);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清总IgE。结果 (1)哮喘组患儿MP-IgM阳性率为51.9%,明显高于肺炎组的33.7%(〈0.01);且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1.5%(〈0.01)。在各年龄段支气管哮喘患儿中,MP-IgM阳性率尤学龄儿童最高。MP-IgM阳性的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血清总IgE(〈0.01)。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是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的病原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检测结果,为临床儿童呼吸道疾病提供诊断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2月.2009年12月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患儿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0例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患儿中,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抗RS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7%、21%、44%,而同期100例非呼吸道疾病患儿血清抗肺炎支原体抗体、抗肺炎衣原体抗体、抗RSV抗体的阳性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不同年龄段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及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感染率明显不同,其中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抗体中新生儿阳性率为0。主要以6岁以上年龄段的儿童感染率高。结论婴幼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哮喘抗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RSV抗体检测有利于婴幼儿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7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8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EB病毒抗体IgM浓度,凝集实验检测肺炎支原体IgM,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锌、铜、铅、镁等元素浓度,问卷调查法填写患儿和母亲基本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EB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血锌、血铅、早产、低体重、偏食、有佝偻病史及户外活动时间过短等因素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相关性,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EBV、肺炎支原体感染、血铅过高、有佝偻病史及户外活动时间过短是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需预防EB病毒、肺炎支原体的感染,控制血铅水平,增高户外活动时间和注意补充维生素D预防佝偻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和新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32-32,72
目的 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 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关系。方法对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感染患儿43例及无喘息症状的下呼吸道感染患儿26例,检测外周血MP-lgM、血清总IgE水平,并对比支原体抗体阳性哮喘患儿与支原体抗体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哮喘患儿的MP-IgM阳性率为51.2%,对照组血MP-IgM阳性率为26.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哮喘组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血清IgE水平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P<0.05);MP-IgM阳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高于MP-IgM阴性哮喘患儿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P<0.05)。结论儿童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2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随访1年了解患儿喘息发作情况。同时根据患儿是否发生喘息进行分组,比较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哮喘家族病史、宠物接触史、过敏疾病史、毛细支气管炎病情等。结果102例患儿中,共有3例失访。随访3、6、9、12个月,至少出现1次喘息发作的例数分别为16例(16.16%)、34例(34.34%)、39例(39.39%)、43例(43.43%),其中,随访12个月内,发生1次喘息8例,发生2次喘息11例,≥3次喘息24例。经单因素分析,反复喘息组与非反复喘息组患儿在母乳喂养少于3个月、被动吸烟史、湿疹病史、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史、家族过敏疾病史、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食物过敏史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重度毛细支气管炎、湿疹病史、家族过敏疾病史以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均为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危险因素(P < 0.05),而母乳喂养>3个月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的保护因素(P < 0.01)。结论重度毛细支气管炎、家族过敏疾病史、湿疹、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是毛细支气管炎后反复喘息发作的高危因素,临床应针对性做好防治工作,以减少喘息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DC)与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在毛细支气管炎的表达及其与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方法选取2014年3-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将其设定为观察组,根据患病程度又分为轻度组及中重度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儿童,设定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清MCP-4、MDC与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MCP-4、MDC与IgE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血清MCP-4、MDC与IgE成正相关性。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患儿血清MCP-4、MDC及IgE水平和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中重度患儿血清MCP-4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儿,且IgE水平明显高于轻度患儿(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重度患儿MDC水平比轻度患儿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P-4、MDC均参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过程,IgE作为特异体质的指标之一,血清IgE增高是毛细支气管炎的危险因素之一,血清MCP-4水平可作为儿童毛细支气管炎诊断和病情评价指标,并对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支原体感染患儿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变化及血清总IgE水平,以明确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发病的关系.方法:同期观察40例支原体感染患儿、50例一般上呼吸道感染惠儿(无喘息发作)、4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的嗜酸细胞计数及总IgE,应用Tukey检验观察两两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了解嗜酸细胞计数与IgE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岁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和血清总IgE水平均高于一般呼吸道感染组(P<0.05),而低于支气管哮喘组(P<0.01);但>3岁肺炎支原体感染组则与一般呼吸道感染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可能与发病年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毛细支气管炎后继发支气管哮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后继发哮喘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120名住院毛支患儿进行病史分析,随访5年,就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喂养方式、病情严重度、特应性体质、家族过敏史和(或)哮喘史、环境暴露、被动吸烟以及毛支后吸入布地奈德等因素对日后继发儿童哮喘的影响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47例毛细支气管炎发展为哮喘(39.17%).家族过敏史、被动吸烟、特应性体质和环境暴露是毛支继发儿童哮喘的高危因素.吸入布地奈德和母乳喂养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毛细支气管炎合并危险因素易发展为哮喘,尽量控制和预防危险因素,提倡母乳喂养,缓解期吸入布地奈德为减少哮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刘建英  吕良  冯军 《河北医学》2006,12(12):1266-1268
目的:探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对预测日后发生婴幼儿哮喘是否有意义。方法:检侧60例首次患RSV毛细支气管炎婴幼儿急性期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的绝对及相对计数,并在该组患者3周岁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毛细支气管炎发病后有无反复发作喘息将成功随访的43例患儿分成2组:无喘息发作组和哮喘组,同时记录哮喘家族史。结果:哮喘组在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数增多人数明显多于无喘息发作组,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患儿发生婴儿哮喘的比率,与无嗜酸粒细胞增多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χ=8.23,P<0.05)。结论:RSV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嗜酸粒细胞增多日后易发生婴幼儿哮喘。  相似文献   

16.
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旭丽 《现代医学》2009,37(5):324-325
目的探讨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RRI)与EB病毒(EBV)、肺炎支原体(MP)和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ALP)的关系。方法选择2006年3月至2008年7月本科收治的RRI患儿81例为研究对象,本科同期收治的普通呼吸道感染患儿78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血清EBV—IgM抗体检测、咽拭子MP培养、血清BALP检测,对比RRI组和对照组中血清EBV—IgM抗体阳性率、叫拭子MP培养阳性率、血清BALP阳性率。结果RRI组患儿血清EBV—IgM抗体阳性率、咽拭子MP培养阳性率、血清BALP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EBV和MP是儿童RRI的常见病原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儿童RRI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儿童哮喘与过敏原、血清总IgE(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的关系。方法从2013年1月~2016年6月我院完成的3~7岁儿童过敏原检测中随机选取200例符合哮喘诊断标准的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100例无家族遗传史、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儿童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儿童过敏原及血清Ig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过敏原阳性率85.00%,高于对照组的12.00%,观察组患儿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观察组患儿血清IgE水平(541.23±328.10)IU/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0.09±123.72)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儿童对多种过敏原呈阳性反应,以吸入性过敏原较为常见。平时儿童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减少哮喘发生。在儿童哮喘诊断过程中,血清IgE水平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CR-毛细电泳片段分析法(PCR-CEFA)检测毛细支气管炎病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至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因毛细支气管炎住院的≤24个月且喘息次数≤2次的患儿932例,采集患儿鼻咽分泌物,采用PCR-CEFA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鼻病毒(RV)、流感病毒(Flu)、副流感病毒(HPIV)、腺病毒(ADV)等8种病毒核酸;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RSV、HPIV、Flu、ADV抗原;并收集患儿性别、年龄、既往喘息史、湿疹史、哮喘家族史、家族过敏性疾病史、总IgE、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B-Eos)等资料。比较两种方法、不同年龄组患儿病毒检出率及RSV组与RV组患儿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PCR-CEFA病毒检出率为88.2%,高于DFA的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CEFA对RSV、HPIV、Flu、ADV的检出率均高于DF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以DFA为参照,PCR-CEFA检测RSV、HPIV、Flu、ADV的特异度均达80%以上。≤12月龄患儿RSV检出率高于>12~24月龄患儿,RV、ADV、HBoV检出率均低于>12~24月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V组患儿年龄、B-Eos升高比例均明显高于RS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与DFA比较,PCR-CEFA病毒检出率更高,病毒检测种类更多,具有良好的特异度,有利于早期明确毛细支气管炎病原。  相似文献   

19.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肺炎支原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金标快速检测法测定136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特异性抗体IgM(MP—IgM),并选择同期上呼吸道感染患儿138例作为对照。结果:哮喘组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0.864,P=-0.0000);7岁以上儿童MP—IgM阳性率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有密切关系,应注意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的可能,阿奇霉素对MP—IgM阳性哮喘疗效显著,可作为有效治疗药物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 2 1例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及 2 0例正常儿童T细胞亚群进行检测。结果 RSV毛细支气管炎组与对照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CD4/CD8比值RSV毛细支气管炎组高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与哮喘相似的T细胞亚群变化相关的免疫功能紊乱 ,提示两者在发病机制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