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是宋代第一部官修方书。当时由于五代战乱,方书散佚,至宋太宗赵光义时,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负责搜集前代有效验方并加以整理,始自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至淳化三年(992年),前后用十四年时间编成,共一百卷,约二百八十余万字。  相似文献   

2.
《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一部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和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等编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全书50卷,分71门,详列内、外、妇人、小儿、五官等临床各科疾病1739候。对疾病的名称,证候鉴别诊断,病因病理,作了详尽的总结。此书是研究中医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普济方》等历代重要方书,均以此书作为分门别类的依据,并冠其文于门类疾病之首。宋代还把它列于医门七经之中,宋、元、明代并以此作为考核医生水平的必试科目。  相似文献   

3.
正《太平圣惠方》是一本收集了大量宋代以前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的方书类著作,其既阐明诊断脉法,又叙述用药法则,按类分述各证病因、病理、方药,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经籍访古志补遗》称其为"经方之渊薮"。该书共收载消渴证方剂170首,其中汤剂78首,丸剂52首,散剂37首,膏剂3首。深入学习《太平圣惠方》治疗消渴诸方,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大有裨益。1沿袭汉唐承上启下张明华认为~([1]),《太平圣惠方》的医学理论基本取材  相似文献   

4.
《圣济总录》是由宋徽宗诏令敕撰的一部大型方书,其“食治门”是对北宋末期食治理论与食疗方的一次全面总结。本门将所载病证分为29类,其中治疗内科病证食疗方占比最高,这与北宋医学分科重视内科病证有关。将《圣济总录·食治门》与《太平圣惠方》食治部分比较,可发现本门更注重将食疗方按病证分类,且排列顺序更加条理。就治疗病证种类而言,《圣济总录·食治门》较《太平圣惠方》食治部分食疗方治疗病证更加广泛,改正了《太平圣惠方》食治部分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我国历史上载方最多的方书是()①《太平圣惠方》②《备急千金要方》③《普济方》④《医方集解》  相似文献   

6.
《太平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综合性方书,其认为腰脚湿痹是"风湿冷三气相攻而成也。气胜则通行流转,不为留滞。风湿冷气胜,则住于腰脚。是为湿痹。……风湿痹,冬多中人血脉腠理,则为诸风矣。本由外风邪,入于经络气俞也。"脚腰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太平圣惠方·食治腰脚疼痛诸方》认为"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诸方中,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方剂,这是借米、面之力调护脾胃,另有引风湿之药入脾经四肢之效。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风寒湿痹疗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的大型方书,书中有关肝气虚证的记载较多。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的研读,总结出肝气虚证主要症状有筋脉抽掣疼痛、眼目昏暗、视物不清、手足不收、两胁胀满和泪出不止等。《太平圣惠方》中善用白茯苓与五味子组成药对治疗肝气虚证,且善以风药治疗肝气虚证。  相似文献   

8.
宋业强 《四川中医》2006,24(12):33-34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初步分析《圣惠方》治疗白癜风的内治方9首、外治21首,并对其立法用药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内治强调祛风通络,尤以擅用虫类药而见长;外治则以毒攻毒,擅用有“毒”之品。《圣惠方》治疗白癜风与当今临床用药有较大不同,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国方剂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历代医药学家撰写了大量的方书,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方》等,皆为中医方剂专书中之犖犖大者.此外,伤寒、温病、内、外、妇、儿各科专书中所载之方,亦揭示了治疗各科疾病的重要方法,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但是,这些方剂均散见于各书中,既不集中.又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 刘涓子鬼遗方、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传信方、传信适用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普济本事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方等共收集一百部原著,依年代先后,尽量按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作用影响、版本讨论等顺序介绍。刘涓子鬼遗方晋·刘涓子著,南北朝时齐·龚庆宣编次,约成书于齐永元元年(499年) 本书为我国外科方书最早的文献。主要内容介绍外伤、痈疽、疮疖、疥(疒先)及其它皮肤病的论述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正>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世传丹溪著作因整理人员和时间的不同,在内容上有较大差异,给后世研究丹溪学术思想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著作的来源及内容进行探讨,以梳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丹溪手镜》与其它7种著作进行对比和分析说明。1,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丹溪手镜》上卷第6篇《五脏绝死》与《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十一》基本相同;《丹溪手镜》上卷第4篇《汗吐下温水火刺灸八法》与《千金翼方·伤寒宜忌第四》内容基本相同。2,与《太平圣惠方》:《丹溪手镜》卷上第5篇《五脏虚实》摘自《太平圣惠方》卷3《肝脏论》、卷4《心脏论》、卷5《脾脏论》、卷7  相似文献   

12.
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32年)由政府主持,医官王怀隐、陈昭遇等编定的《太平圣惠方》,全书分100卷,凡1670门,方16834首,其中包括当时医官献出的秘方和国家收藏的名方千余首,是我国历史上由国家编写的第一部方书。淳化三年(公元992),此书颁发各州,并有博士掌管。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名《和剂局方》,是和剂局(设于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制售成药时的处方和制剂规范的总结,到大观元年(公元1107  相似文献   

13.
1.王怀隐(约925~997年),宋朝睢阳(含河南商丘南)人。曾在开封建隆观为道士,后奉诏还俗,官至“翰林医官使”,奉命编成《太平圣惠方》。2《.太平圣惠方》全书100卷,选用方剂6834个,对病证、病机、方剂、药物都有详尽论述。其中,有很多关于枸杞的记载。3.王怀隐爱用善用枸杞,不仅  相似文献   

14.
丁毅  王国为  夏洁楠  徐世杰 《中医杂志》2014,(18):1611-1612,1618
《太平圣惠方》认为,腰脚疼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强调"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共有5大类型9首方剂,分为肝肾虚热型、风湿型、肾气虚损型、肾脏虚冷型、肾脏风冷型,方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腰脚疼痛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有一次看到人民日报刊載了《文苑英华》的介紹,联想到与該书同时进行編写的一部重要的祖国医学文献——《太平圣惠方》也有一提的必要。現就个人涉猎所及,作如下的簡介。《太平圣惠方》一百卷,宋·王怀隐等奉詔撰。据《宋史》王怀隐传及《玉海》的著录,太宗在潜邸时,就留意医术,曾收得妙方千余首。于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直齋书录解題》作太平兴国七年),詔翰林医官院各献家传經驗  相似文献   

16.
淳化本《伤寒论》是六朝传本,于北宋淳化三年(992)收录于《太平圣惠方》卷八。此本是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宋本《伤寒论》及《千金翼方》卷九卷十选定的校本之一。今以淳化本校宋本,可以发现许多有价值的文献资料。研读宋本《伤寒论》,宜参此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分析《太平圣惠方》中药茶方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茶处方治疗疾病提供借鉴.方法:收集《太平圣惠方》中包含的全部药茶处方,包括服用方法中提到的以温茶、冷茶以及热茶下等处方,采用软件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并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通过软件中的方剂分析模块,对114首药茶方进行用药频...  相似文献   

18.
《太平圣惠方》[1](以下简称《圣惠方》)为北宋初期第一部官修大型方书。系由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人,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单、验方,历时14年编纂而成。全书共  相似文献   

19.
外治作用机理在中医文献中不乏记载,如《太平圣惠方》应用熏洗疗法,“发背……肿赤热而疼痛,或已溃,或未溃,毒气结聚,当用药煮汤淋溻疮上,散其热毒……能荡涤壅滞,宣畅血脉”。《太平圣惠方》在外敷贴熘药治疗痈肿,温热药能“引出热毒”,生寒药能“折伏其热势”。《外科精义》“溻渍疮肿之法,宣通行表,发散邪气,使疮内消也”、“疏导腠理,通调血脉,使气凝滞也”。《外科正宗》“凡疮未溃前……俱要煎汤葱艾汤,每日淋洗疮上……使气血疏通易于溃散”。已溃时应用猪蹄汤淋洗溻渍疮上,“亦取瘀滞得通,毒气得解,腐肉得脱,疼痛得减”。  相似文献   

20.
普及之事实一、士大夫参与政府主持校正编辑医书自宋太祖开宝年间(973—974)诏尚药奉御刘翰等两次详定《开宝本草》,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81—982)诏翰林学士贾黄中、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分纂。《神医普救方》、《太平圣惠方》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