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的30%-40%,病死率占脑血管病的首位。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其发生率?脑血管病的22%,病死率迭26%~82%。静脉留置针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方法,现将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宋海宏 《光明中医》2010,25(7):1313-1314
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是一种常见急性病,病死率、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在脑血管病中所占的比例为14%~48%,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病死率为40%~60%,存活者中70%~80%有残疾,且40%左右为重残。关于脑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一直是中西医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积极有效的早期治疗对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医药在大量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对脑出血的病因及辨证施治规律也有新的认识,剂型及给药途径有了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也称自发性脑出血,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脑出血起病急骤,病死率较高,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约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其他病因包括脑动脉畸形、动脉瘤、血液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病死率为40%-60%,存活者中70%-80%留有病残,且40%左右为重残。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有其独到疗效,是“九五”攻关项目之一。现将近10年来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脑出血是中老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对中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有研究表明,在脑血管生存者中,病死率为70%~80%,不但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降低致残率,对65例神志清醒的脑出血患者于发病的第4天开始实施康复训练及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又称脑溢血,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脑出血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10%-20%,据流行病学调查,大约每年10万人中约有24人首次发生脑出血。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活血化瘀用于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报导越来越多,实验研究也逐渐深入,成为脑出血治疗的最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张民 《河北中医》2012,34(6):955-956
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中国及日本脑出血占卒中患者的20%~30%[1],其中高血压脑出血占脑出血患者的70%~80%[2].近年来,随着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法由以前的大骨瓣开颅逐渐向微创方向发展,病死率逐渐下降.2008 - 03-2011 - 03,笔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8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急性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秀 《湖南中医杂志》2006,22(3):81-81,83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破坏性大、病死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常在剧烈活动或情绪激动情况下发生,多以剧烈头痛为主,并伴有呕吐、血压急剧增高、肢体偏瘫、失语和大小便失禁等症状。据统计,我国脑出血约占脑血管病总发病率的23.38%~35.8%。脑出血多以50岁以上多见,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加强脑出血病人的急性期护理,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现笔者就本院近几年收治的60例脑出血急性期病人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非外伤性原发性脑实质内出血.脑出血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高血压、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溶栓或抗凝后、瘤卒中和脑梗死后出血等,其中高血压性脑出血最为常见.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在血管病变基础上,血压升高使动脉破裂所致.脑出血的发病率为每年60~80/10万人口,在我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30%左右.急性期病死率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霞 《陕西中医》2010,31(9):1266-1268
脑出血是颅内出血的最常见类型,在欧美占卒中患者的15%,在亚洲占20%~30%。脑出血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住院患者病死率达33%,只有10%~20%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自理。高血压和高龄是其主要危险因素,60%的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导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或微动脉瘤引起,10%的脑出血与淀粉样脑血管病有关。随着医学的进步,有关脑出血的防治已有较大进展,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脑出血,取得了许多宝贵而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出血常见于50.70岁伴有高血压的患者,急性期临床特征为突然发病、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和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等特点。文献报道30d内病死率为44%-52%,重型脑出血病死率高达89%~94%。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我们对收治的300余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精心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止脑疝和再出血发生,预防并发症,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重症疾病之一,以发病急,病死率、致残率高为特点,若救治不当就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2005年6-12月,本院采用北京万特福公司生产的YL-1型颅内血肿碎吸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廖慧玲 《山西中医》2005,21(4):58-60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有报道指出,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资料证明,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约50万,每年死于脑卒中者约100万;现有脑卒中患者人数约500万~600万,其中约75%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  相似文献   

15.
王新燕 《河北中医》2011,33(3):364-365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症,急性期病死率约为30%~40%,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1]。2002-09—2009-11,笔者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及早予中药羚茅汤保留灌肠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昏迷4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80例均为我院脑病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8岁;出血类型:内囊型20例,脑叶型12例,小脑型3例,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58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脑出血并上消化道出血(UGH)在急性脑出血各器官损害中发病率为14.6%~51.8%,预后差,病死率高,在护理工作中应引起重视。2001年1月-2004年5月本院收治58例急性脑出血并UGH患者,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预见性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报道上消化道出血在急性脑血管病各器官损害中发生率为4.6%~51.8%,预后差,病死率达48.1%。因此需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控制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我科2000年1月-2003年5月共收治急性脑血管病患者300例,通过积极治疗和预见性护理,大大降低了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缺血性中风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有报道脑血管病是老年人三大主要死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脑血管病的43-65%,病死率为15-25%。因此,对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在缺血性中风发病机理、流行病学、预防及诊断等方面有了不少进展,但在  相似文献   

19.
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西方国家脑出血占全部脑卒中的8%~15%,而我国则高达21%~48%。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是以中老年患病为主的疾患,正在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必须引起重视,不断研究对其防治有效的措施。笔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钠美芬注射液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旨在观察二者联用的早期疗效,并探讨其机制。  相似文献   

20.
安宫牛黄丸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继发高热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病是当代人类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其中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占43%-65%,病死率为15%-25%,致残率高,急性期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大面积的脑梗死继发高热者,病死率更高,其治疗是一个棘手问题,我们于1998-2003年观察早期加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对患者高热和促醒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