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引发脑梗死患者122例,按照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使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厚度和面积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联合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优于单纯阿托伐他汀治疗,明显改善患者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不良反应轻微,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6年12月门诊或住院患者102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对照组50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的变化,评价阿托伐他汀的疗效。方法:125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43例服用阿托伐他汀20mg/d;B组41例服用洛伐他汀20mg/d;C组41例为对照组,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质(Fib)和NIHSS评分变化。结果:与C组相比,治疗1周后A组、B组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下降(P<0.01),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3组治疗后hs-CRP均明显下降(P<0.01);A组较B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降低hs-CRP水平的效果优于洛伐他汀,可作为一种脑梗死中的安全药物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昭华  钟远伦 《西部医学》2009,21(7):1180-118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4例,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晚1次;对照组51例,服用肠溶阿司匹林75mg,每日1次,疗程3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伐他汀口服及饮食控制,观察时间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颈动脉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中血脂降低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软斑和混合斑的面积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IMT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明显的减少(P<0.05);而对照组以上指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闫伟  王有恒  冯军鹏  陈岚  林小娟 《吉林医学》2013,34(23):4698-46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169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治疗12个月,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血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最大长度和厚度。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患者TC、TG、LDL-C、HDL-C、HCY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对预防冠心病终点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脑梗死住院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0)和研究组(n=52)。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睡前口服,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口服,6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数目。结果:两组治疗前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数、不稳定斑块和稳定斑块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颈动IMT、斑块面积减小(P〈0.05),而研究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数量基本不变;研究组的不稳定斑块数减少29处、稳定斑块数增加22处、斑块数减少7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减少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MT和面积,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经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11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顿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或服用烟酸、非诺贝特等非他汀类药物.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12个月动态监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两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 所有116例患者完成了1年的治疗.血脂水平:治疗组与用药前相比,治疗6、12个月时TC、TG、LDL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6、12个月时治疗组TC、TG、LDL明显低于对照组,HD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治疗组在6、12个月复诊时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与用药前相比有显著性降低(P<0.01),对照组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6、12个月时治疗组左、右侧颈动脉斑块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有延缓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月本院门诊诊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45例进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及护理.结果: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护理干预同样重要,能够有效地提高对阿托伐他汀药物依从性,积极配合饮食、运动护理干预能够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C57BL/6J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药物干预组。12周后酶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apoA-I;HE染色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动脉壁胆固醇含量;PepTag@Assay法检测蛋白激酶C活性变化;Westernblot检测动脉壁CD36蛋白表达。结果:相较于模型组,阿托伐他汀可以显著下调血清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水平,上调血清apoA-I水平,抑制胆固醇在血管壁的蓄积,降低内膜/中膜厚度比,下调动脉壁蛋白激酶C活性和CD36蛋白表达,有效地抑制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下调蛋白激酶C活性和CD36蛋白表达而发挥降脂、消斑、改善动脉壁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斑块形成与前循环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与前循环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前循环脑梗死624例,应用颈动脉斑块的Crouse、斑块指数以及内-中膜(IMT)评价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病变程度,同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和非责任病灶侧相比,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降低、IMT增高(P<0.05);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Crouse评分越低,NIHSS评分越高,两者呈负相关(r=-0.546,P=0.004);IMT评分越高,NIHSS评分越高,两者呈正相关(r=0.672,P=0.003).结论 前循环脑梗死与病灶侧颈动脉硬化合并斑块形成的程度,更与斑块性质有关,责任病灶侧颈动脉斑块的Crouse评分、IMT对于预测前循环脑梗死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和抗炎症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口服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患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及血清炎性指标水平的变化,探讨普罗布考对颈动脉硬化症的抗氧化、抗炎症作用。方法:将72例颈动脉硬化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普罗布考组3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普罗布考片0.5g,2次/d,持续12周;对照组34例,常规药物治疗,不服用任何调脂药物及抗氧化剂。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lβ(IL-lβ)、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血脂系列等。结果:普罗布考组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ox-LDL、hs-CRP、IL-lβ、MMP-9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变化。治疗后两组间TC、LDL-C、ox-LDL、hs-CRP、IL-lβ、MMP-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布考可降低颈动脉硬化症患者的TC、LDL-C、ox-LDL、hs-CRP、IL-lβ和MMP-9水平,并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症过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择期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阿托伐他汀组于PCI术前1周开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一次,观察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PCI术后15min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CTFC),同时行冠状动脉血流速度测定。术后2周行心肌核素显像分析,计算心肌灌注显像积分,应用QG SPECT软件再次处理,得到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及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等心功能指标。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26.28!5.71)vs(35.12!6.18);冠状动脉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151.23!36.7)mm/s vs(130.82!40.2)mm/s;阿托伐他汀组术后2周心肌灌注显像积分低于对照组(2.0!0.5)vs(3.5!0.6);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0.58±0.05)vs(0.41±0.08);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低于对照组(56.6±1.4)mm vs(63.1±0.8)mm,(44.7±1.4)mm vs(52.8±2.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心肌灌注及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伍兴友  王维明  温大勇 《宁夏医学杂志》2008,30(2):147-148,I0001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狭窄及粥样硬化的准确性以及影像学价值。方法对20例颈动脉病变的血管成像作回顾性分析,行MPR、CPR、MIP及VRT并综合比对各种重建技术。结果狭窄:颈内、外动脉起始部轻度狭窄8例,中度狭窄3例,呈弧形或半月状。重度狭窄2例。颈动脉分叉处轻度狭窄10例,中度狭窄2例。颈内、外动脉远段轻度狭窄5例,中度2例。颈总动脉处轻度狭窄4例,重度1例。粥样硬化斑块:颈内、外动脉起始部10例,其中硬斑块7例,软斑块3例。颈动脉分叉处12例,其中硬斑块9例,软斑块3例。颈内、外动脉远段6例,其中硬斑块4例,软斑块2例。颈总动脉硬斑块3例。闭塞:2例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闭塞。结论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具有较高的直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吴婷  竹龚金龙  洪莉 《安徽医学》2011,32(8):1118-1120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1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试验组37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总疗程20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TG、TC、LDL-C、HDL-C、LP(a)和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20周后,两组IMT较治疗前均有降低(P〈0.05),而试验组IMT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中TG、TC、LDL-C、LP(a)和hs-CRP明显下降,而HDL-C显著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汀联合氯吡格雷可以有效调脂、减轻炎症反应,能有效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Hcy、hs-CRP水平和IMT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组间比较。比较两组颈动脉硬化程度和斑块性质。并比较不同IMT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hs-CRP和IMT分别为(20.61±5.84)μmol/L、(8.16±1.84)mg/L和(1.56±0.34)mm,均高于对照组(12.42±3.67)μmol/L、(1.52±0.67)mg/L和(0.67±0.28)mm(P0.01)。脑梗死组IMT增厚率和斑块形成率分别为26.67%和60.00%,均高于对照组12.00%和34.00%(P0.05,P0.01)。脑梗死组硬斑发生率为9.26%,低于对照组的64.71%;软斑发生率为61.11%,高于对照组的1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随着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呈增高趋势(P0.01),血清Hcy、hs-CRP水平与IMT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升高,二者与IMT呈正相关,可能共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和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方法:对7例动脉粥样硬化标本和6例成人尸检动脉标本,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并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动脉粥样硬化可分为弥漫性病变和局灶性病变。弥漫性病变血管与正常成人大动脉相比较,各层组织内有核细胞明显减少。弥漫性病变发病部位常为随机性,常涉及血管壁全层;局灶性病变以泡沫细胞克隆为特征,呈局部性。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弥漫性病变是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累积作用的结果,反复附壁血栓形成也促进弥漫性病变的进程。动脉粥样硬化的局灶性病变是在弥漫性病变基础上,成血管干细胞-内膜细胞-平滑肌细胞演化受阻,其过度性细胞的退行性克隆所致,局灶性病变的演化结果又使弥漫性病变进一步扩大、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噻唑烷二酮(TZDs)对2型糖尿病(T2DM)伴代谢综合征(M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TZDs与糖、脂代谢和炎性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0例T2DM伴MS的患者随机分为用TZDs治疗组和不用TZDs治疗组,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2周后与基线值比较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hsCRP均下降,但以上指标在用TZDs治疗组差别具有显著性,而且hsCRP下降更有显著性,同时还发现用TZDs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纤维蛋白原(FIB)差别也具有非常显著性。2组患者治疗2周后组内和组间比较HDLC、LDLC无明显变化。结论:T2DM伴MS与慢性亚临床炎症密切相关,TZDs在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IR)、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同时还有明显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30-3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以及血脂各项指标TC、TG、HDL-C、LDL-C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IMT水平为(1.22±0.56)mm,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TC、TG、HDL-C、LDL-C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为(4.15±1.17)mmol/L、TG为(1.43±0.49)mmol/L、HDL-C为(1.33±0.47)mmol/L、LDL-C水平为(2.39±0.56)mmol/L,与治疗前及对照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HDL-C、LDL-C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不仅可以降低血脂水平,还可以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