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比较与评价不同方向巩膜隧道切口对白内障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78例(80只眼)白内障,行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硬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切口在颞上方为A组,切口在鼻上方为B组。设定从巩膜反眉状隧道切口的顶点作一条切线,该切线与术前角膜散光轴形成的夹角,称之为切角。按照切角的度数将上述病例分为C组(小切角组,0°~45°)和D组(大切角组,45°~90°)。比较术后1周、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数值。结果 A组与B组在术后视力和手术后各时期角膜散光度数变化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后3个月视力优于D组(P<0.05),且手术后各时期角膜散光度数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采用小切口无缝线白内障摘除术,根据术前散光轴位选择小切角,可减小术后角膜散光,获得更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住院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2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观察3天、1月、3月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及视力情况.结果 2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散光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A组散光度均小于B组.结论 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较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切口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住院老年性白内障100例(120眼)随机分为A,B两组。A组行颞侧巩膜隧道切口,B组行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观察3天、1月、3月的角膜平均散光度数及视力情况。结果2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但术后不同时间内角膜散光度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各时间点A组散光度均小于B组。结论颞侧巩膜隧道切口较上方巩膜隧道切口术后对角膜散光影响小,术后3月时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力恢复好,是较理想的切口位置。  相似文献   

4.
角膜地形图引导下白内障手术切口对角膜散光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位置和形态的手术切口对白内障摘除术后角膜散光及裸眼视力的影响。方法:选取术前角膜散光值>1.00D的白内障患者43例52眼,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患者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为位于上方10∶30~11∶30的透明角膜隧道切口。B组患者采用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角膜散光值为1.00~2.00D的患者,切口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长度为6.0~7.0mm,角膜散光值>2.00D的患者,在上述直线形切口对侧角膜缘处,另作一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分别于术后2wk,3mo随访患者,检查裸眼视力及行角膜地形图检查。结果:B组患者术后2wk,3mo裸眼视力好于A组。B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度在术后2wk,3mo时均小于A组。结论:位于角膜最大屈光度径线的6.0~7.0mm直线形巩膜隧道切口,及此切口联合作对侧弧形板层松解切口均能有效矫正白内障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能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术后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不同部位手术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对110例(11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A、B、C3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非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其中A组38眼为上方巩膜隧道切口,B组44眼为上方角巩膜缘切口,C组28眼为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并于术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观察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术后近期及远期裸眼视力无显著差异。A组、B组术后散光无显著差异。C组术后散光最大,有统计学意义,其术后并发症多。结论巩膜隧道切口、角巩膜缘切口优于透明角膜切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切口无缝线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的屈光状态,评价手术对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 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8例(67眼),行上方3.0 mm巩膜隧道式无缝线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角膜地形图.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有所提高,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提高显著,角膜地形图中180°径线和90°径线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度等在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轴位有所改变,逆规性散光较术前增加,循规性散光减少.结论 上方3.0 mm无缝线巩膜隧道式切口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影响较小,术后第1天视力即可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对患者手术前后的角膜地形图进行对照分析,可以评价白内障手术对角膜屈光度的影响(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8,8:374-376)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中不同位置巩膜隧道切口对术前不同角膜散光的疗效。
  方法:收集2013-03/2014-10在我院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90例94眼,将患者分为2组,A组于10:00~11:00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B组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行3.2mm巩膜隧道切口,切口均不缝合。用角膜地形图测量患者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的角膜散光状态,比较不同手术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的影响,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角膜散光<1.00D,1.00~2.00D及>2.00D组变化,以及术后1 wk;1,3 mo时裸眼视力及角膜散光改变。
  结果: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和1.00~2.00D组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好于A组。 B组术前角膜散光<1.00D组的患者术后角膜散光小于A组。
  结论:依据患者术前角膜散光状态,对于术前角膜散光<1.00D 的患者选择在角膜最陡子午线方位上行3.2 mm巩膜隧道切口,可一定程度上矫正术前角膜散光,并相应提高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根据角膜地形图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变异,以进一步降低术前角膜散光.方法 对白内障患者123例(126只服),术前常规作角膜地形图检查.病人随机分成5组,A组、B组、E组为小切口手法组,A组和B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E组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水平巩膜隧道切口;C组和D组为超声乳化组,分别于上方和根据角膜地形图在强子午线方向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观察术后1d及7d后视力、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 ①视力:术后7d,发现B组与E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裸眼视力≥1.0者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②术后散光轴向变化:A~D组变化不明显,E有12例散光轴向发生改变.③角膜散光:A组、B组散光变化较小,B组和E组术后7d较术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D组术后1d角膜散光较大,7d后渐回复,但C组仍高于术前水平;A组与B组、C组与D组及A组与C组比较术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D组术后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与E组比较,术后1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观察角膜地形图来选择白内障手术切口位置及其构建,可降低手术源性角膜散光或术前存在的角膜散光,明显改善术后早期视力.对进一步提高白内障术后的视觉质量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6mm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白内障术后散光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研究角巩膜缘无缝线不同位置切口对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前后散光变化的影响并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 对67例(70只眼)白内障患者根据切口位置随机分成两组,A组:上方切口组34只眼,B组:颞上侧(右眼)或鼻上侧(左眼)切口组36只眼,用钻石刀在角巩膜缘后0.5mm做隧道长1.75mm阶梯形切口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用Nikon自动角膜屈光曲率仪测量角膜散光度、轴向。采用Holladay矢量分析法计算手术源性散光度和轴向,比较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的平均角膜散光度、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和术后裸眼视力。结果 术后1周B组平均裸眼视力明显好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1、3和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平均角膜散光度和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A组明显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散光以术前逆规性散光最甚,术后6个月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散光轴向全部为逆规性变化,B组术后散光轴向以顺规性散光变化为主。结论 颞上侧或鼻上侧切口可有效地减少切口的扩张力并且产生较小的角膜散光,早期可获得良好而稳定的裸眼视力,6mm无缝线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霍璐  郝晓琳  张仲臣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98-2200
目的:比较透明角膜切口及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患者角膜散光的影响。方法:单纯白内障患者88例122眼,按切开入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A组)40例60眼;巩膜隧道组(B组)48例62眼。观察术前、术后1d;1wk;1mo时平均角膜散光度、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d;1wk;1mo,两组平均角膜散光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SI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SIA值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1wk,裸眼视力≥0.5及最佳矫正视力≥0.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mo,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角膜散光改变较小,根据角膜地形图指导个性化切口位置,对自身角膜散光的处理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的不同切口对角膜散光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不同大小切口对术后视力和手术源性角膜散光的影响,对白内障超声乳化32mm水平切口、60mm反眉状切口的69只眼对照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2mm切口的96只眼,在术后1周至3个月进行视力和角膜散光的测定和评价。结果:超声乳化32mm切口组和60mm组术后1周至1个月的视力明显高于囊外摘除12mm切口组(P<005),术后1周至3个月时超声乳化组角膜散光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1)。结论:采用6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水平缝合一针,同样有效减少术后角膜散光并早期获得良好视力,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和角膜散光比较32mm切口组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两种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手术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Nan L  Tang X  Sun H  Yuan J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4):220-223
目的 研究新型“L”形不缝合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附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8例(68只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分为两组,分别行“L”形巩膜隧道切口(34只眼)和3.2mm巩膜隧道切口(34只眼)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并分别植入光学部直径6m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硬性及丙烯酸酯聚合物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随访视力、角膜曲率和角膜地形图的改变。结果 术后1d至3个月两组视力、手术性角膜散光度数及轴向变化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两组术后角膜地形图与术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L”形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与3.2mm巩膜隧道切口手术的疗效基本相同,而且操作简便、安全、手术费用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反眉状及梯形两种巩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9例113眼随机分为A组(43例56眼)和B组(46例57眼),分别采用反眉状及梯形两种无缝线巩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wk;1mo及3mo检查BCVA、角膜散光、眼压、人工晶状体位置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术后BCVA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wk;1mo及3moBCVA和角膜散光在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均未发生眼压异常升高、大泡性角膜病变和化脓性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反眉状及梯形两种无缝线巩膜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散光小、安全简便、不需要昂贵设备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视力和屈光力的影响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目的了解白内障手术不同切口对术后视力和角膜屈光力的影响。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除和超声乳化5mm弧形切口、7mm眉状切口的243只眼,于术后三个不同时期进行视力和角膜曲率测定,并予比较。结果超声乳化5mm弧形切口组和7mm眉状切口组术后1/2、3和6个月的角膜屈光力差明显低于囊外摘除组(P<0.05),且视力显著高于后者(P<0.05)。超声乳化7mm眉状切口和5mm弧形切口组之间,前者术后1/2和3个月的角膜屈光力差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超声乳化7mm眉状切口为一有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经改良的巩膜瓣切口在37例(37只眼)老年性白内障中进行白内障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角膜散光峰值为3.60D,角膜散光回归为2.11D,与常规角膜缘切口比较,术后角膜散光显著减少.对改良巩膜瓣切口减少术后角膜散光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巩膜三角形切口控制人工晶体术后的角膜散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潮  陈镇国 《眼科》1999,8(3):141-143
目的:探讨能有铲减轻术后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手术切口。方法:对三组126例老年性白内障,分别采用三角形切口、弧形切口连续缝合和弧形切口间断缝合,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巩膜三角形切口组术后1周、1、3个月的角散光改变明显低于切口边续缝合组及间断缝合组,且视力高于后两者,结论:巩膜三角形切口为一有效控制术后角膜散光的新切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眼科2008-02/2011-10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43例164眼,按术式分A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2例80眼,B组(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71例84眼,并对两组患者手术前、术后1wk裸眼视力、散光、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术后1wk裸眼视力、散光、手术时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发生后囊破裂并玻璃体脱出、角膜水肿、虹膜损伤、悬韧带断离等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透明角膜切口比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临床效果方面优势明显,且简便、易行、经济、安全,更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角膜散光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Zhang Q  Sheng Y  Li Z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6):452-454
目的 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后角膜散光情况及手术性散光度的变化。方法 对 38例 (38只眼 )白内障患者行上方巩膜倒眉状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分别于术前 ,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使用角膜地形图仪及自动屈光仪进行角膜散光情况检测。结果 平均角膜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10± 0 71)、(1 0 8± 0 6 6 )及 (0 87± 0 5 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平均手术性散光度术后 1d、1个月及 3个月分别为 (1 37± 1 0 3)、(1 2 4± 0 93)及 (1 0 4± 0 75 )D ;术后 3个月与术后 1d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上方巩膜倒眉状无缝线小切口对术后角膜散光影响小 ;将手术性散光的度数及轴位变化进行矢量分析 ,可综合评价手术致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 ;角膜地形图可准确反映角膜曲率变化 ,对评价白内障手术后角膜散光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