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腰椎外伤所致椎体骨挫伤的MRI表现,探讨其形成的病理学机制,及讨论STIR序列在腰椎外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MRI检查发现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的资料,除常规T1,T2加权像检查外,均行矢状面脂肪抑制术检查。结果 MRI脂肪抑制T2WI像能准确显示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结论 MRI脂肪抑制术(STIR序列)在腰椎外伤性骨挫伤的诊断应用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成像中常规序列SE序列T1WI、FSE序列T2WI及脂肪抑制序列STIR对骨挫伤、隐性骨折线、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隐性骨折患者120例,分别观察各扫描序列SE T1WI、FSE T2WI及STIR中骨挫伤、隐性骨折线、关节软骨损伤MRI信号表现,并将信号强度分级。结果骨挫伤信号改变以STIR序列显示最佳, STIR序列与T1WI序列、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骨折线的显示以T1WI序列最佳,STIR序列次之,T1WI、STIR两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STIR、T1WI与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关节软骨损伤以T2WI序列显示最佳,STIR序列次之,T2WI、STIR两序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T2WI、STIR与T1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结论隐性骨折患者MRI检查各序列应合理选择,重点观察,避免漏诊。  相似文献   

3.
22例膝关节外伤的MRI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西藏高原地区膝关节外伤的MRI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2例膝关节外伤的MRI检查资料,使用T1WI、T2Wl和STIR检查序列观察骨挫伤、半月板及其周围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结果22例患者中共有70处骨挫伤,股骨髁挫伤占50%(35/70,包括股骨干骨挫伤),股骨内外侧髁骨挫伤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胫骨近端骨挫伤占27%(19/70),髌骨骨挫伤占21%(15/70),腓骨近端骨挫伤1.4%(1/70)。半月板损伤13例,关节积液22例,合并韧带损伤6例。结论MRI是诊断膝关节骨挫伤及其周围结构损伤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秋莉 《中国当代医药》2014,(1):136-137,140
目的评估低场MRI对膝关节隐匿性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手术证实、X线和CT检查未见异常的86例膝关节外伤患者的低场MRI的相关影像学表现。结果86例中骨挫伤61例.T1WI呈低信号,T2WI和STIR则呈高信号;隐匿性骨折25例,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STIR则呈清晰高信号。结论低场MRI能准确显示膝关节外伤的病变特点和严重程度,可避免误诊和漏诊。MRI是膝关节外伤后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创伤性细微骨折的MRI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应用。方法对我院在2012年5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6例创伤性细微骨折患者的MRI影像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统计骨折的部位、形态以及MRI信号等。结果本次研究的46例外伤患者通过MRI检查均显示有细微骨折或骨挫伤,其病灶总计67个。病灶在TlWI、T2WI及STIR不同的序列上清晰显示率分别为95.66%、63.04%、100%,T1WI及STIR与T2WI相比(χ2=11.5907、14.6667,P<0.05),STIR与T1WI相比(χ2=1.0154,P>0.05)。且MRI主要表现为线条形、地图样或者不规则的斑片状SE(T1WI)低信号,FSE(T2WI)序列表现为等或者稍高的信号区域,其中心最高;STIR表现为明显的较高信号影,边界比较清楚。结论对于创伤性细微骨折来说,MRI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脂肪抑制序列的应用,有明显的价值;能较清晰得显示病变位置、数目和骨折程度,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临床依据,有利于预后,能够有效减少或者避免误诊和漏诊,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80例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患者,按照诊断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运用螺旋CT扫描检查,研究组采用MRI扫描检查。比较两组的诊断结果,并分析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诊断分型和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组经MRI扫描后,阳性检出率为95.00%(38/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3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P=0.042<0.05)。MRI对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诊断分型中,发现骨软骨隐性骨折5例(13.16%),骨皮质隐性骨折13例(34.21%),皮质下隐性骨折(骨挫伤)20例(52.63%)。骨软骨隐性骨折表现为:在骨折线上,T1WI呈低信号,T2WI及STIR均表现为高信号。骨皮质隐性骨折表现为:骨皮质表现为低信号,且呈现出非连续性;在骨折线上,STIR呈低较清晰高信号,T2WI及T1WI均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皮质下隐性骨折(骨挫伤)表现为:呈现出网格状、地图样及非线性异常信号,在T1WI呈低信号,在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在STIR上呈较清晰的高信号。结论MRI扫描检查与CT扫描检查比较,能够更加准确诊断膝关节隐性创伤骨折的类型及病变程度,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更有利于疾病的诊疗及预后,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有害X线的辐射性损害,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可为疾病的诊疗及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场MRI对膝关节外伤的诊断价值及MRI表现。方法对经临床或手术证实的48例膝关节外伤患者行低场MRI检查,分析、总结MRI表现。采用0.32T低场MR扫描机,常规应用冠状位和矢状位SE序列、GRE序列及脂肪抑制STIR序列T1WI、T2WI成像。结果骨挫伤及骨折32例;关节囊积液18例;半月板损伤24例;后交叉韧带撕裂伤2例;内侧副韧带撕裂伤9例;外侧副韧带撕裂伤8例;仅3例未见异常。结论低场MRI可以很好显示膝关节损伤后的各种表现,可作为膝关节外伤后检查的首选或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讨论低场STIR序列在成人脑白质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分析脑白质病患者MRI常规T2WI及STIR检查,比较病灶显影情况。结果在脑白质病变中,STIR序列显示病灶比常规T2WI像清晰度更高。结论STIR序列检查可提高成人脑白质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对脊椎骨挫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脊椎骨挫伤患者的MRI表现并与普通X线和(或)CT表现比较。所有患者均于发病2周内行MRI检查,23例同时行普通X线和(或)CT检查。结果36例患者中,病变以上胸椎最常见(17例),其次是腰椎(11例)和颈椎(6例),骶椎较少见(2例)。MRIT1WI呈低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28例,呈等信号8例,STIR序列均呈高信号。普通x线和(或)CT显示轻度楔形变4例,未见异常19例。结论MRI对诊断脊椎骨挫伤是最有效的检查手段,可发现普通X线和(或)CT表现正常的隐匿性脊椎骨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场强MRI梯度回波(GE)序列在膝关节外伤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74例单侧膝关节外伤MRI诊断阳性患者使用0.2TMRI成像仪,矢状SET1WI序列、FSET2WI序列、SE序列、冠状GE序列观察分析膝关节骨、半月板、韧带损伤在各扫描序列影像表现。结果 GE序列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半月板撕裂中诊断价值优于常规T1WI、T2WI序列,能提供良好的影像对比,突出病变信号。结论 GE序列在低场MRI膝关节隐匿性骨折、骨挫伤、半月板损伤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低场MRI FLASH-T1 WI、STIR、SE-T1WI、TSE-T2WI四种序列成像对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检出率。方法经病理证实的35例脊柱转移性肿瘤,采用低场MRI FIASH-T1WI、SE-T1WI、TSE—T2WI、STIR序列成像作分析评价。结果FLASH—T1WI对脊柱转移性骨肿瘤检出敏感性97.7%(168/172),特异性44.4%(8/18),总符合率91.7%(176/192);STIR检出敏感性90.5%(153/169),特异性60.8%(14/23),总符合率87%(167/192);SE-T1WI检出敏感性88.6%(140/158),特异性41.2%(14/34),总符合率80.2%(154/192);TSE-T2WI检出敏感性82.3%(130/158),特异性41.7%(15/36),总符合率75.5%(145/192)。结论低场MRIFLASH-T1WI对脊柱转移性肿瘤检出率敏感性、总符合率较高,可作诊断该病的首选序列,但特异性有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四肢关节专用MRI诊断疲劳性骨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或随访证实的疲劳性骨折的X线和MRI影像资料.结果 46例数字化X线摄影均未见明确骨折线,而MRI不仅能显示疲劳性骨折的骨折线,而且能显示骨折周围骨髓腔、软组织的水肿和出血,骨膜反应等变化.骨折线在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TSE-T2WI和GE-STIR为诊断骨挫伤的最有价值的序列.17例骨膜反应中,12例T2WI表现为包绕骨皮质的环形等或略高信号,5例为低信号.结论 四肢关节专用MRI对疲劳性骨折能作出早期诊断,对临床鉴别诊断和早期干预治疗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40例MRI诊断脊柱转移瘤的分析,探讨MRI对其诊断的优越性。方法受检者均取仰卧位。平扫:矢状位T1WI FSE-430/18,T2WI FSE-4500/108,STIR序列IRFSE-2400(80)/30,横断位CBASS 3D-8.3/4.1,OB4.0 mm,FOV250-350,反转角度(FA)45°~90°,矩阵256×256。增强扫描: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0.2 ml/kg。结果转移部位:颈椎1例,胸椎8例,腰椎7例,骶椎5例,胸腰椎12例,腰骶椎2例,胸腰骶椎5例。单纯椎体转移12例,椎体伴附件转移12例,椎体转移伴病理骨折15例,椎管与脊髓侵犯及软组织块影13例。溶骨型转移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呈高信号。硬化型转移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STIR序列呈低信号。混合型转移呈不均质或弥漫型高信号。注射Gd-DTPA可呈中等度增强或明显增强。结论 MRI诊断脊柱转移瘤有极高的敏感性和更大的扫描视野,容易发现附件侵犯与软组织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MRI多序列成像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腕部MRI多序列成像,包括冠状位SE T1WI、GE T1WI、GE STIR,轴位TSE T2WI、矢状位 SE T1WI.30例注射GD-DTPA后行SE T1WI、GE T1WI增强扫描.结果 80例患者中,76例显示腕关节有不同程度的滑膜炎,增生滑膜和血管翳在GE T1WI及增强后图像上显示尤为明显.55例骨髓水肿,在T1WI呈低信号,增强后轻度强化,GE STIR上呈斑片状高信号.56例骨侵蚀,表现为关节面边缘不规则小的缺损,T1WI为低信号,STIR为高信号,而GE T1WI稍高信号,强化较SE T1WI明显.58 例关节积液.70例肌腱炎,表现为腱鞘积液、腱鞘增厚、T2WI信号增高,增强扫描后有强化.结论 MRI多序列成像能够反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变化,对其诊断有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朱永霞 《淮海医药》2003,21(3):192-193
目的 探讨 RMI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癌 14例 MRI表现。结果 本组病例 10例肿瘤形态不规则 ,边缘呈放射状 ;2例呈囊状改变 ;1例肿瘤很小 ,直径约 0 .3cm,表现为增粗乳管内的充盈缺损 ;1例无明确肿块影但可见皮肤增厚乳头凹陷 ,Cooper韧带增粗 ,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肿块病灶在 T1 WI呈略低信号 ,在脂肪抑制 T2 WI呈不均匀高信号 ,注射 Gd- DTPA后 ,呈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可清晰的显示乳腺癌病变 ,是诊断乳腺癌的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潜水减压病性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19例患者23个部位均行X线、CT、MR检查,病变累及股骨颈、股骨粗隆、肱骨上端、胫骨下端。结果骨梗死早、中期X线片、CT表现为阴性和局部骨质疏松及斑点状钙化;MRI表现为中央T1WI为中等或略低信号,边缘为迂曲清楚的线状低信号带,T2WI为中央等略高而边缘高信号带,边缘呈典型的地图样改变,反映了骨梗死内的反应性新骨形成、纤维化、出血和骨髓水肿。晚期X线及CT呈不规则状骨质硬化,MRI T1WI及T2WI示梗死区中央及边缘均为低信号,这意味坏死组织被肉芽组织和纤维组织替代,及营养不良性钙化和骨化。结论 MRI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最有效的方法,而中晚期骨梗死在X线平片、CT及MRI上均有特征性表现,三者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脊柱骨质疏松和转移瘤致压缩性骨折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骨质疏松性骨折34例及病理证实的转移性骨折26例,所有病例均行低场MRI(0.35T)T1WI、T2WI及脂肪抑制T2WI扫描,部分行Gd—DTPA增强扫描。数据统计采用)c2检验。结果:压缩椎体后缘成角、内见残留正常骨髓信号多见于骨质疏松性骨折(P〈0.01);压缩椎体后缘膨隆、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附件受累及椎旁软组织肿块多见于转移性骨折(P〈0.01)。结论:MRI对鉴别骨质疏松性和转移性压缩性骨折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或关节镜证实的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MR采用SE、TSE矢状位、冠状位及横断位T1WI、T2WI及STIR。结果25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中,部分性撕裂16例,完全性撕裂9例。MRI诊断交叉韧带部分性撕裂及完全性撕裂的准确率分别为87.5%和88.9%。结论MR能较准确地诊断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及其并发症,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均行MRI平扫,其中17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8例行MRA检查.结果 本组海绵状血管瘤均为单发,7例在T2WI呈高信号,5例在T2WI呈低信号,17例病灶周围呈低信号环,且病灶占位效应轻微.结论 MRI是诊断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好方法,T2WI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优选序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