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弩  周辉  杨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6,23(10):1250-1250
近年来,胚胎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出血的研究已有报道,我们通过对大鼠脑出血模型进行成年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出血部位移植神经干细胞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性膀胱病(DCP)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起病隐匿,可以导致膀胱感觉受损、容量增加等相关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导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这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及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对糖尿病性膀胱病近5年相关的研究成果作分析总结,拟深入阐明糖尿病性膀胱病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进展,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移植改善脑缺血所致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夹闭致脑缺血模型,记录并比较损伤和移植干细胞前后大鼠的神经功能。6周后杀死大鼠,研究干细胞在体内分化和迁移的情况。结果 接受干细胞移植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显著好于未移植干细胞的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实移植后干细胞在脑内分化成胶质细胞和少量的神经细胞,并向损伤区域迁移。结论 神经干细胞体内外均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神经干细胞移植能够有效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到大鼠损伤脊髓(SCI)后迁徙情况的方法.方法:体外培养大鼠NSCs,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super paramagnetic iron oxide,SPIO)及多聚左旋赖氨酸(PLL)标记NSCs,分别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电子显微镜观察NSCs在体外标记情况.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损伤组(A组)、脊髓损伤对照组(B组)、脊髓损伤后NSCs移植治疗组(C组),分别在细胞移植术后第7d、14d、21d、28d及35d,按照改良Tadov评分法和Rivlin斜板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B、C组术后第7、21、35d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2*WI.结果:(1)普鲁士蓝染色证实SPIO和PLL标记NSCs的有效率为100%.(2)细胞移植后7~35d,C组与B组动物运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但B组恢复较慢,14d、21d、28d和35d时C组Tarlov评分和斜板试验角度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5T MRI榆查,C组移植处在T2*WI序列呈低信号改变,第21d低信号向损伤区扩大,第35d损伤区见到低信号改变.B组相同时间点无低信号改变.第35天时与B组相比,C组3个扫描序列中信号强度分别下降32.55%、54.14%、62.27%,T2*WI的信号强度变化最大,T1WI变化最小.结论:磁共振技术可以追踪SPIO及PLL标记的移植在体内的NSCs.  相似文献   

5.
人胚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人胚神经干细胞(hNSC)移植治疗脊髓损伤(SCI)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培养和鉴定hNSC;用5溴-2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hNSC,并将其移植到14只T10半横断的Wistar大鼠损伤脊髓内(另外14只T10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作为对照组,仅损伤脊髓内注射DMEM/F12培养液),用BrdU的FITC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和迁徙,用NF-200、GFAP免疫组织化学鉴定移植细胞的分化,BBB评分评定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1)获得了大量的hNSC;(2)用免疫组织化学可以检测到移植的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达2个月)并向远处迁徙,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3)检测到实验组大鼠BBB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P〈0.01),在SCI后第10周时实验组和对照组BBB得分最大差距达到2.1分。结论 hNSC移植能促进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它是SCI移植治疗较有价值的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6.
细胞移植已成为目前脊髓损伤(SCI)修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试验观察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机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脊髓损伤患者1例,于伤后13 d开始给予规律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共9次,检测治疗前后尿动力学指标.结果 患者伤后26 d最大尿道压及尿道闭合压力明显升高,膀胱容量增大;伤后140 d时患者膀胱感觉恢复,可诱发出逼尿肌自主收缩,最大压力为30 cm...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采用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修饰超顺磁性氧化铁(PEG/PEI-SPIO)MRI活体示踪脂肪源性干细胞(ADSC)移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可行性。方法 将48只AD模型大鼠随机均分为标记组、未标记组和磷酸缓冲盐溶液(PBS)组,分别向侧脑室内注入PEG/PEI-SPIO标记或未标记ADSC及PBS液;另取16只大鼠作为假手术组。分别于第7、14、21、28天行头部MRI,检测海马、颞顶叶皮质、小脑T2值及脑组织铁含量。结果 移植后各时间点标记组海马区及皮质区T2值均较其余3组缩短(P均<0.05);第7、14天其皮质区T2值小于海马及小脑,第21、28天海马区T2值小于皮质及小脑(P均<0.05)。相同时间点标记组各脑区铁含量均较其余3组增加(P均<0.05);移植第7、14天,标记组颞顶叶皮质区铁含量较海马及小脑增加(P均<0.05),第21、28天海马区铁含量较颞顶叶皮质及小脑增加(P均<0.05)。结论 PEG/PEI-SPIO标记ADSC可反映其在AD模型鼠脑内的分布及迁移,并可通过MRI进行活体示踪。  相似文献   

9.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永久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干细胞对永久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神经干细胞经BrdU标记后,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的脑缺血区域,移植后对大鼠的功能恢复进行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检查存活的细胞。结果 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损伤的临近区域存活,细胞可以向周围移行,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有很好的相容性,损伤坏死区域没有移植细胞存活。Y迷宫三等分实验、抬高身体摇摆实验和一次性被动回避平台试验检查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移植组与对照相比无明显改善。结论 神经干细胞移植到永久性脑缺血的损伤临近区域,能够与宿主脑组织整合在一起,无细胞过度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这种细胞可以做为神经移植理想的细胞。  相似文献   

10.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对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及功能有重要作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是糖尿病(DM)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发展涉及NGF合成减少、逆向轴浆运输障碍、NGF受体表达异常等.NGF在DNB治疗中的作用正日益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及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分别与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lactic glycolic acid,PLGA)支架材料复合修复大鼠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将BMSCs复合PIGA培养,通过扫描电镜观察BMSCs在PLG...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骨髓干细胞是否可以向肾祖细胞转分化,成为肾脏祖细胞库的肾外来源;验证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是否可以促进骨髓干细胞向肾脏祖细胞的转分化,提高肾脏修复的效能.方法 6周龄全身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C57BL/6J转基因小鼠提供骨髓,6~8周龄同种无荧光标记的C57BL/6J小鼠40只作为骨髓受体.骨髓移植前,受体小鼠接受致死剂量的γ放射线137Cs照射,骨髓重建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确认.骨髓重建完毕后所有小鼠均接受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干细胞动员效果及向肾脏归巢情况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损伤4、8周后取肾脏标本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髓来源的肾脏祖细胞数以及骨髓细胞在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损伤4周后通过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并计数微血管细胞数.结果 G-CSF动员1 d后,分别为CD29、CD34、Sca-1、c-Kit、Flk-1阳性的干细胞占外周血非红系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G-CSF动员组的肾脏中,骨髓来源并且分别表达Sca-1/GFP、CD29/GFP的干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在损伤4周及8周后,肾脏切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显示G-CSF动员肾脏中骨髓来源的肾祖细胞即Sca-1/GFP双阳性的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损伤4周后,动员组肾脏中表达CD31的微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P<0.05).损伤4周后肾脏组织中存在CD105/GFP及α-SMA/GFP双阳性的细胞.结论 ①骨髓干细胞可以转分化为器官特异性干细胞-肾脏祖细胞;②G-CSF可以加速这一转分化的过程,并使损伤肾脏得到更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膀胱癌干细胞的存在可能是膀胱癌治疗后容易复发、转移的根本原因,而膀胱癌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47介导的抑制巨噬细胞吞噬作用可能是膀胱癌细胞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之一.如何成功分离膀胱癌干细胞,并将CD47作为靶点进行靶向治疗的研究具有可行性.本文将探讨膀胱癌干细胞及其表面标志物CD47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二者在未来膀胱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在兔的组织工程膀胱重建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自体脂肪干细胞和膀胱脱细胞基质(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构建兔组织工程膀胱.应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兔自体的ADSC,并进行流式细胞鉴定.对新鲜的兔膀胱组织进行脱细胞处理制得BAMG.将ADSC扩增后接种于BAMG表面并进行体外培养,获得组织工程膀胱.对24只雄性新西兰兔行40% ~ 50%膀胱部分切除,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实验组采用自体培养的ADSC构建的组织工程膀胱对缺损膀胱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单纯的BAMG进行修复.术后24周进行膀胱造影并取材观察组织修复再生情况. 结果 镜下观察ADSC贴壁后绝大多数为纺锤形,细胞之间以细丝拉网.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CD90、CD4、CD105、CD166、CD34表达均为阳性,CD106、CD45表达为阴性.ADSC种植于BAMG表面生长良好.修补24周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膀胱容量分别为术前的(69.33 ±5.05)%和(94.68±3.31)%.组织染色分析对照组显示上皮层正常,黏膜下纤维组织增生而肌层较薄;实验组则显示了与自体膀胱相似的正常的3层组织结构. 结论 采用ADSC和BAMG构建组织工程膀胱是理想的膀胱替代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流动力学分析在胸腰段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评估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选取80例胸腰段脊髓损伤伴排尿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患者膀胱顺应性、逼尿肌反射、逼尿肌外括约肌协调等指标.结果 80例中64例(80%)出现逼尿肌反射亢进,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22例,失调42例;16例出现逼尿肌无反射(20%),其中伴尿道外括约肌协调4例,失调4例,去神经化8例.80例中16例(2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增加,64例(80%)表现为膀胱顺应性下降.结论 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大多表现为逼尿肌反射亢进,仍有部分表现为逼尿肌无反射.并根据尿道括约肌功能进一步分为数种亚型.尿动力学检查在胸腰段脊髓损伤中明确了神经源性膀胱的类型,为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尿道大力碎石钳、气压弹道碎石和钬激光在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中碎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把BPH合并膀胱结石165例分为三组:Ⅰ组68例用大力碎石钳碎石后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治疗;Ⅱ组51例经尿道气压弹道碎石后联合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治疗;Ⅲ组46例经尿道钬激光碎石后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对3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碎石效果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术中发生前列腺或膀胱损伤、穿孔19例,因膀胱穿孔或结石无法粉碎改为开放手术23例,术后发生尿道狭窄9例,碎石成功率为62.0%(42/68);Ⅱ组碎石成功率为80.0%(41/51),其中5例术中发生膀胱损伤、穿孔,因结石无法粉碎转为开放手术7例,术后发生尿道狭窄3例; Ⅲ组无术中并发症,46例全部碎石成功(46/46),术后6月发生尿道外口狭窄1例。三组之间的碎石成功率、术中并发症发生率、转开放手术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尿道钬激光碎石联合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治疗BPH并膀胱结石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方法,可以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8.
利用干细胞进行膀胱缺损修复是近年来组织工程膀胱研究的一项热点.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是组织工程膀胱修复的理想种子细胞.本文分别就利用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进行膀胱缺损组织工程修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PIWIL2在人膀胱癌肿瘤干细胞样细胞(CSLC)中的表达和意义,探讨PIWIL2在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从人膀胱移行细胞癌细胞株BIU-87中分离获得悬浮细胞球,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志CD133和CD44的表达,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CD133+CD44+细胞;分别采用T...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导尿时机对老年手术患者尿道黏膜损伤、膀胱刺激征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老年择期手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Ⅰ组(常规导尿)、Ⅱ组(麻醉用药前15 min后导尿)和Ⅲ组(麻醉后导尿),每组各30例.比较3组患者导尿前(T1)、导尿中(T2)和导尿后(T3)的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心率(HR)变化,术后即刻(Ta)、术后1h(Tb)、2h(Tc)、6 h(Td)膀胱刺激征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镜下血尿阳性率.结果 Ⅰ组T2、T3时刻DBP、SBP和HR均明显高于Ⅱ组、Ⅲ组(P<0.05);Ⅱ组、Ⅲ组T1-3时刻DBP、SBP和HR无明显变化(P>0.05);Ⅰ组、Ⅲ组术后镜下血尿阳性率分别为50.00%(15/30)和80.00%(24/30),均明显高于Ⅱ组的10.00%(3/30)(P<0.05);Ⅲ组术后镜下血尿阳性率明显高于Ⅰ组(P<0.05);Ⅲ组Ta、Tb、Tc时刻膀胱刺激征发生率分别为43.44%(13/30)、50.00%(15/30)和43.33%(13/30),均明显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结论 麻醉用药前15 min后进行导尿有利于维持老年手术患者导尿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了膀胱刺激征的发生,且减轻了导尿对患者尿道黏膜的损伤,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