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丽  李守霞 《河北医药》2009,31(14):1746-1747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及总胆汁酸(TBA)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选取经临床诊断为肝硬化75例患者按Child—Pugh评分进行分级(A、B、C级)并检测其血清CHE及TBA的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另选5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CHE的活性及TBA的含量在对照组和肝硬化A、B、C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TBA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肝硬化各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CHE和TBA与Child-Pugh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肝硬化的病情变化的有效指标,对病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和清蛋白(ALB)联合检测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与意义。方法:正常对照组100例与肝硬化组70例进行CHE和ALB的指标检测。结果:肝硬化患者的ALB和CHE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CHE与ALB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肝硬化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的检测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平价的I临床价值。方法选择肝硬化患者92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一时期健康体检者92例作为对照组。酶(CHOD-PAP)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循环酶速率法检测血清总胆汁酸(TBA)。缩暴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明显降低(P〈0.05),而血清总胆汁酸(TBA)明显升高(P〈0705)。观察组中与A级患者相比,B级和C级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明显升高(P〈0.05)。与此同时,与B级患者相比,C级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明显降低(P〈0.05)。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总胆固醇和总胆汁酸的检测,可以有效评价其肝功能水平,对于肝硬化患者的监测病情发展、预后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清  白晶  刘杉珊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28-3729
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和可溶性IL-6受体(sIL-6R)的变化。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L-SA)检测慢性肝炎患者86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8例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6和sIL-6R水平。结果:慢性肝炎患者血清IL-6和sIL-6R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肝炎后肝硬化组上述2参数高于慢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中的上述2参数显示为:重度〉中度〉轻度.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慢性肝病组血清IL-6和sIL-6R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481,P〈0.05),IL-6和sIL-6R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间亦呈正相关(r=-0.417,0.418,P〈0.01),与AL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73,0.182,P〉0.05)。结论:血清IL-6和sIL-6R与慢性肝病的病情演变有关.对其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2O11-2O12年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56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另选取56例正常人将其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从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谷氨酰转肽酶(GGT)、凝血功能和血小板(PLT)计数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GGT、TBA 含量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患者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时间延长,PLT 计数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患者血清 CHE、FIB 含量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针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有效的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肝脏损害程度以及预后,较为全面的掌握患者疾病的发展趋势,对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等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80例肝病患者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和重型肝炎4组,连同5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进行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测定。结果各组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凝血四项和胆碱酯酶在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轻度)患者中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在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患者中PT、APTT、TT时间逐渐延长,而FIB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逐渐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凝血四项联合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病情判断和预后判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杨德芬 《河北医药》2013,(24):3732-373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以期能为肝硬化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乙型肝炎组)、门诊体检正常的健康者(对照组)各5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GF—β1、IL-10、IL-12和IL-18水平。结果TGF-β1、IL-10、IL-12、IL-18水平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组高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有腹腔积液肝硬化患者TGF—β1、IL-10、IL-12、IL-18水平高于无腹腔积液患者(P〈0.05);肝硬化患者TGF-β1与IL-10、IL-12、IL-18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TGF-β1与肝硬化的形成关系密切,检测TGF-β1、IL-10、IL-12、IL-18的变化可作为评估患者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与总胆汁酸(TBA)及γ-谷氨酰转肽酶(GGT)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5月至2011年1月确诊的肝癌患者45例(PHC组),肝硬化患者43例(肝硬化组),正常对照者3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出GPC3的浓度,采用循环酶法检测TBA,采用速率法检测GGT。结果(1)PHC组与其他2组比较,GPC3、TBA、GGT的捡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97、32.481,12.537、14.957,12.383、14.024,P〈0.01)。肝硬化组对照组比较,GPC3、TBA、GGT的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9.7684;10.991;15.799)。(2)PHC组GPC3和TBA阳性率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GT阳性率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HC组三者联合检测阳性44例,占97.7%(44/45)。与任何单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PC3与TBA及GGT联合检测明显提高PHC的阳性检出率,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CHB)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了65例CHB患者及30例健康人血清IL-1β、IL-6及IL-8的浓度。结果:CHB患者血清TNFα、IL-6和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HB患者TNFα、IL-6和IL-8水平增高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TNFα、IL-6和IL-8参与CHB免疫病理损伤过程,检测血清TNFα、IL-6和IL-8在判断CHB患者肝损伤程度及预后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细辛脑治疗成人哮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5(IL-25)、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白细胞介素-27(IL-27)的影响。方法: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细辛脑注射液24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ivd,qd,疗程14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检测两组患者血清IL-25、ECP、IL-27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7%,高于对照组(P〈0.05)。细辛脑可以降低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IL-25、ECP、IL-27浓度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细辛脑注射液可降低哮喘患者血清中IL-25、ECP、IL-27浓度,抑制炎症细胞生成,可以减轻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血管开通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即刻、术后12、24h,血浆TNF-α、IL-6;IL-10的变化,比较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前急诊介入组患者TNF-0L、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IL-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24h急诊介入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P〈0.05)。急诊介入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2h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幅(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后致炎细胞因子较抗炎细胞因子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循环酶终点法检测90例慢性肝病与42例非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较对照血清PAB、TB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与重度、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比较血清P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与重度、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比较血清T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与轻、中度、肝硬化代偿期组比较血清T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血清PAB及TB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TBA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评估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模式感染的生化指标,了解肝功能损害情况,为临床治疗和判断愈后情况提供依据。方法:以HBsAg(+)、HBeAg(+)、HBcAb(+)(大三阳)和HBsAg(+)、HBeAb(+)、HBcAb(+)(小三阳)两组共260例为测定组,以体检肝功能正常,乙肝标志物测定均为阴性者110例为对照组,进行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r-谷胺酸转移酶(GGT)、总蛋白(TP)、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汁酸(TBA)10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大三阳组ALT、AST、CHE、GGT、TBIL、TP、ALB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三阳组TBIL、TP、ALB指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三阳组与小三阳组ALT、AST、CHE、GGT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三阳患者ALT、AST、CHE、GGT变化与肝细胞损害有一定关系,对慢性乙肝患者生化指标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肖启群  邓文平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3):1939-1939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和胆碱酯酶(CHE)水平与肝病诊断的关系。方法:对200例肝病患者分别检测血清TBA和CHE浓度。结果:血清TBA在各肝病组明显升高,与肝炎病程呈正相关;血清CHE在各肝病组明显降低,与肝病病程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血清TBA和CHE有助于发现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的早期实质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
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全胜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72-1073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前白蛋白(PA)检测对肝脏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180例各种肝脏疾病患者(急性肝炎组46例、慢性肝炎组48例、肝硬化组50例、肝癌组36例)和加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TBA、PA的水平进行测定,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组TBA、PA的差异。结果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TBA水平与对照组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4、2.709、2.813、2.917,均P〈0.01);急性肝炎组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4、3.533、2.657,均P〈0.01)。结论TBA、PA检测对各种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5、18(IL-15、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IL-15、IL-18和TNF—α的含量。结果观察组IL-15、IL-18和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IL-18和TNF—α的表达依次增高(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5和IL-18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5、IL-18和TNF—α在乙型肝炎患者中高表达,三者可能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L-15、IL-18和TNF-α有助于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男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雄激素与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CD18及其与细胞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80例男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6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对象作对照(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性激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CD18。结果:校正2组血压、体质量指数及血脂差异,UAP组血清游离睾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L-1β、IL-6、TNF-α、IFN-γ和中性粒细胞CD11b/CD18表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血清总睾酮、去氢表雄酮、去氢表雄酮硫酸酯、雌二醇及总睾酮与雌二醇比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UAP组游离睾酮与IL-1β、IL-6、TNF-α、IFN-γ和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CD18呈负相关(均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UAP组游离睾酮与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CD18。独立负相关。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游离睾酮水平降低,可能与中性粒细胞表达CD11b/CD18上调和血清致炎细胞因子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的影响。方法8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观察组(50例,依达拉奉+常规治疗)与对照组(31例,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血清中IL-6和IL-13的变化,并观察其疗效。结果依达拉奉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IL-6和IL-13水平下降较快(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9.
孙文闻  巩路 《天津医药》2006,34(4):236-237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在绝经后女性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egren's syndrome,pSS)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1例绝经后pSS患者(患者组)和21例绝经后健康女性(对照组)血清及唾液中IL-6水平,并依本院常规方法检测患者血清IgG、IgA、IgM和血沉(ESR)。结果:患者组血清及唾液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血清及唾液IL-6水平与血清IgG、ESR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分别为0.699,0.757和0.546,0.544,t分别为4.261,5.050和2.841,2.826,P〈0.01或P〈0.05),与血清IgA、IgM水平无直线关系(r分别为0.392,0.412和0.393,0.291,t分别为1.857,1.971和1.863,1.326,P〉0.05)。患者组血清IL-6与唾液IL-6水平呈直线正相关(r=0.649,t=3.718,P〈0.01)。结论:IL-6可能主要通过诱导IgG的合成和分泌参与pSS的发病及进展,唾液IL-6水平可反映血清IL-6水平,用于评估病情活动性。  相似文献   

20.
李皖生  何斐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8):1090-1091
目的探讨大黄对急性胆囊炎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7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黄粉5g吞服,3次/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变化。结果两组内毒索、TNF-α、IL-6在治疗后均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IL-2水平在治疗后均明显提高(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大黄能降低急性胆囊炎患者内毒素、TNF—α、IL-6水平,提高IL-2水平,从而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