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香芹  楚秀菊 《护理研究》2007,21(16):1454-1455
[目的]研究新生儿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检测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77例阳性者中有42例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为联合组;35例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乙肝疫苗组。所有婴儿1岁时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结果]婴儿1岁时,联合组的HBsAb阳转率(80.95%)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组(57.14%,χ2=5.16,P<0.05)。[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可以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2.
闫香芹  楚秀菊 《护理研究》2007,21(6):1454-1455
[目的]研究新生儿单个核细胞(PBMC)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检测所有HBV感染产妇的新生儿脐血单个核细胞中的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77例阳性者中有42例采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疗法,为联合组;35例只进行乙肝疫苗接种,为乙肝疫苗组。所有婴儿1岁时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结果]婴儿1岁时,联合组的HBsAb阳转率(80.95%)明显高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组(57.14%,X^2=5、16,P〈0.05)。[结论]对HBV感染产妇所生的新生儿PBMC感染HBV后,及早采取护理干预,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阻断可以取得较好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3.5亿人受该病毒感染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HBV 不仅存在于肝细胞中,也可以存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于 PBMC 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HBV 在 PBMC 中的发现,以及 HBV 对PBMC 免疫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慢性乙肝(CHB)患者中 PBMC 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新生儿于出生后12h、生后4周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u,同时采用0、1、6程序免疫法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阻断Ⅰ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每月肌肉注射2次HBIG200u。观察组:采用0、1、6程序免疫法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结果: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的阻断率分别为96.46%和97.00%,与观察组阻断率89.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于出生后采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宫内感染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达10%~15%,而母婴传播是导致人群中众多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文献报道HBV宫内感染率为5%~15%,新生儿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或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仍有10%~20%的婴儿免疫失败,其中宫内感染为其主要原因。近年来多数研究表明,使用HB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患者HBV前C区1896点突变的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CR-ELISA)检测67例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血清中HBV-DNA及前C区1896点突变情况。结果PBMCs中HBV-DNA检出率为73.1%(49/67),1896点突变检出率为34.3%(23/67);血清HBV-DNA检出率为74.6%(50/67),1896点突变检出率为32.8%(22/67);PBMCs与血清HBV-DNA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HBeAg(+)和HBeAb(+)无论在HBV-DNA的检出率还是在1896点突变的检出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PBMC中HBV-DNA及前C区1896点突变的同时检测更有利于乙肝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的作用。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孕产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结果:151例HBV携带者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53例,半年后随访了102例,3例阳性,母婴传播阻断率达到98.04%。结论:通过加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20例HBsAg和(或)HBeAg阳性的孕18周孕妇,按接诊次序分为3组。A组42例在孕20周开始每月1次在上臂三角肌部位注射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和乙肝疫苗30μg;B组40例只注射乙肝疫苗,疫苗来源,注射时间、部位、剂量同A组;C组38例未给予任何治疗。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孕妇孕38周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和新生儿HBsAg。结果,产前孕38周A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67%、60%)明显低于B组(90%、85%)、C组(97%、97%),P<0·05,而A组孕妇的HBsAb阳性率(38%)均高于B组(13%)、C组(3%),均为P<0·01。另外,A组新生儿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时期儿科新牛儿室院内感染发病率的比较以及发生院内感染高危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对医护人员加强教育,护士自身的感染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牛素等护理干预措施,以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表达水平与新生儿免疫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新生儿脐血中HBV-DNA(Hepatitis B Virus-DNA)及乙肝五项的结果,将研究组中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17例作为宫内感染组,未感染的58例作为宫内未感染组,并选择同期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43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三组新生儿脐血中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表达水平。分析三组脐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的百分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中的CD3+、CD4+阳性率低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CD8+阳性率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HBV宫内感染组新生儿脐血中的IgM阳性率高于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P <0.05);IgA、IgG各组间无明显差距(P>0.05)。结论宫内感染HBV的新生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失调,使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不能很好的清除病原;新生儿宫内感染HBV后,IgM较前升高,提示机体受到抗原刺激后,会产生抗体来进行自我保护;IgA、IgG各组间无明显差距,则提示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产前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措施和效果。方法:将204例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临产前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1次/月,200~600 IU/次,和不注射者作对照。在孕妇分娩后和新生儿出生分别抽外周血作血清学检测。结果: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和对照组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分别5.7%和14.7%(χ2=4.58,P<0.05)。分娩后两组孕妇的HBsAg和HBeAg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组HBsAg阳性滴度的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孕中-晚期多次肌肉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能有效降低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母亲所生新生儿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给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母亲新生儿免疫预防措施及远期保护效果。方法:分别选取2013年、2014年在本院定期产检并顺利分娩的120名伴有HBV感染孕产妇及其子女(120名)作为两组,对照组(2013年)给予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预防HBV母婴传播;观察组(2014年)孕产妇、新生儿均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注射,预防HBV母婴传播,回顾分析两组新生儿HBV感染发生、抗-HBs阳性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新生儿HBV感染率为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67%(P<0.05);出生时、出生1年后,观察组新生儿抗-HBs阳性率分别为22.50%、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00%、78.33%(P<0.05);观察组5年内加强接种乙肝疫苗率为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0%(P<0.05)。结论:同时给予HBV感染孕产妇及其新生儿均给予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注射预防HBV母婴传播,可有效降低新生儿HBV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抗-HBs阳性率,获得理想远期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新生儿出院后3 d由专业护士上门通过现场示范、口头讲解、发放宣传手册等,给年轻父母普及新生儿护理知识,帮助解决新生儿护理操作上的技巧和认识问题。结果210例产妇接受专业指导后在新生儿护理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干预前后各项观察指标分别经2χ检验,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干预组210例新生儿呼吸道疾病、脐炎、皮肤脓疱、结膜炎发生情况比对照组减少,两组新生儿发病情况经2χ检验,除结膜炎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开展新生儿家庭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提高新生儿健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HBV)在母婴间传播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阻断乙肝病毒传播的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1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将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HBsAg阳性孕妇产前不予药物注射,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肌肉注射HBIG 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1、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试验组对60例HBsAg阳性孕妇于妊娠28、32和36周肌肉注射HBIG 200IU,共3次,在新生儿出生后12h内,分别注射HBIG 100IU及乙肝疫苗10μg,1月,6月龄接受常规的乙肝疫苗注射,每次注射10μg。所有婴儿在周岁时采血,乙肝标志物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HBV-DNA病毒载量采用PCR荧光定量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14例,感染率为23.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V宫内感染5例,感染率为8.33%(χ2=5.07,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V感染10例,阻断率为83.33%;试验组感染1例,阻断率为98.33%(χ2=8.10,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例,阳性率为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17例,阳性率为28.33%(χ2=8.02,P0.05)。新生儿出生一年后,对照组HBsAb阳性47例,阳性率为78.33%,试验组60例孕妇中,新生儿HBsAb阳性为56例,阳性率为93.33%(χ2=5.55,P0.0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乙肝疫苗联合HBIG可显著降低HBsAg阳性妇女所产婴儿乙肝病毒的感染率,有效提高婴儿HBsAb的应答率,从而有效地阻断了乙肝病毒的传播,保护了婴儿的健康,具有临床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阳性率为63.8%。其中,急肝患者阳性率为78.6%;慢迁肝患者为56.3%;慢活肝患者为57.1%。PBMC中HBV-DNA与血清HBV-DNA和e抗原有一致性。但HBeAg阴性者中也有部分患者患者的PBMC中有HBV-DNA存在。  相似文献   

17.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8.
大量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研究已证实,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流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母亲HBsAg阳性、HBeAg阴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92%~100%可避免乙肝病毒(HBV)感染,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的新生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后75%~80%可避免HBV感染,此类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免疫,避免HBV感染率能提高到90%~95%。但新生儿应用HBIG免疫是否会传播丙型肝炎病毒(HCV),尚未引起预防医学领域的重视。我院近年对184例出生时接种HBIG婴儿的进行血清抗-HCV检测,首次发现新生儿应用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发生HCV感染,为提请临床重视,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母亲将乙型肝炎病毒(HBV)传染给自己所生的子女。母婴传播主要由三种方式引起。第一是宫内传播。官内传播是指婴儿出生前就感染了乙肝病毒,胎儿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并进行营养成份与代谢物质的交换,胎血和母血之问不进行直接交流,如无明显损害的胎盘屏障因素,HBV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的概率很小。但如果存在胎盘屏障的损害,如先兆流产、胎儿宫内窘迫、第一产程延长、子宫收缩频繁过度、头盆不称、早产等因素可引起胎儿缺氧致使和母血交流,导致母婴间乙肝病毒的感染。宫内传播一般通过两条途径:血源性的和细胞源性的。血源性传播,如果在妊娠期出现先兆流产或早产,导致胎盘组织微血管破坏,含有HBV的母血直接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使胎儿感染HBV。细胞源性传播,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存在HBV,妊娠期间母体外周血少量的单个核细胞以载体的方式携带HBV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致使胎儿感染HBV。第二是产时传播。分娩时的外伤、接触母亲产道分泌物和混有母血的羊水、产程中子宫收缩时胎盘绒毛血管破裂使少量母血进入胎儿血液循环等都是导致产时传播的重要因素。第三是产后传染。婴儿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母乳喂养时感染HBV。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疗效。 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预防组 (46例 )和对照组 (40例 )。预防组自 2 8周开始每 4周肌注 1次HBIG(2 0 0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新生儿出生后检测HBsAg。 结果预防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2 2 .5 % (P <0 .0 5 )。HBeAg阳性和阴性孕妇均可发生宫内感染 ,HBV DNA阴性孕妇均未发生宫内感染。结论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