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应用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这一新的预测心脏性猝死方法,探讨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临床预后。方法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窦性心率〈50次/分为入组条件。采集单发室性早搏的前2个窦性RR间期及后20个窦性RR间期,根据公式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plope,TS)。结果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HRT均值TO:(1.03±0.97)%;TS:(3.87±1.93)ms/RR间期。提示本文3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室性早搏后初始窦性心率加速现象消失。结论窦性心率〈50次/分的心动过缓患者可能也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窦性心率震荡(HRT)在糖尿病心肌病(DC)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心率变异性时阈指标(SDNN)、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的关系。方法选择DC患者30例,正常健康对照20名,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差别,并计算TO、TS与SDNN、LEVF、LEVD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DC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3±5)%vs(-6±4)%,P<0.01];DC组T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6±6)/RR间期,P<0.01]。TO与SDNN、LVEF、LVEDD之间明显相关。结论DC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变钝。  相似文献   

3.
柳丽珍 《中国基层医药》2013,(23):3599-3601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HRT)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90例AMI患者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定量测量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获取心率变异(HRV)参数、24h内R-R期间的标准差(SDNN)、QT间期变异度(QTV)、QT问期变异系数(QTC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传统指标。结果观察组TS、SDNN值分别为(12.54±8.61)ms/RR间期、(93.24±23.02)ms,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193、4.130,均P〈0.05)。对观察组90例AMI患者作12~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4例,存活76例。存活组TS、LVEF值分别为(6.73±5.12)ms/RR间期、(0.574-0.15)cm,较死亡组显著性升高(t=7.956、4.590,均P〈0.05)。通过单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S(RR=0.624,P=0.013)、LVEF(RR=0.825,P=0.011)、QTV(RR=0.754,P=0.030)三个指标均对高危AMI患者的预测具有统计学意义;将TO与TS相结合作为单一变量进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与Ts相结合对AMI有着更佳的预测价值(RR=2.984,P=0.029),优于LVEF(RR=0.208,P=0.052)、QTV(RR=0.158,P=0.074)等指标。结论HRT作为新的心电学指标,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传统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规律及预测价值。方法42例DCM患者和50名正常对照均接受动态心电图(Holter)、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记录临床资料,分别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并进行3 ̄42个月的随访。结果DCM患者TO明显高于对照组,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重度DCM患者TS明显低于轻度DCM患者(P<0.05);TO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相关,TS与心率变异性(HRV)、LVEF明显相关。结论DCM患者HRT现象明显减弱,HRT可作为判断DCM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窦性心律震荡(HRT)的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扩张型心肌病并室早的患者366例作为试验组,选择同期有室早而无器质性心脏病50例作对照组,分别检测窦性心率震荡的初始(TO)和窦性心率震荡的斜率(TS),试验组按照HT与TS值再分成2个亚组:试验Ⅰ组,HRT0:TO<0与TS>3.0 ms/RR间期;试验Ⅱ组,HRT1:TO≥0与TS≤3.0 ms/RR间期;对照组,HRT2:TO≥0与TS≤3.0 ms/RR间期,分别对不同心功能分级、存活组及死亡组进行分析.结果 随着心功能的恶化,其心律震荡钝化现象愈加明显,其心脏性死亡明显增加.无论心功能正常与否,TO、TS与室性期前收缩的配对间期无关.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室早后窦性心率震荡减弱或消失现象,窦性心率震荡对其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左心室肥厚(LVH)患者的心率振荡(HRT)现象.方法 人选27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及Holter记录,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以LVMI男性>125g/m2、女性>120g/m2和(或)室间隔厚度(IVST)>12mm作为LVH标准,分LVH组及左室正常组.结果 TO及TS在LVH组分别为(1.19±0.84)%及(4.23±0.85)ms/RR,左室正常组分别为(-0.54±0.86)%及(6.81±1.22)ms/RR,两组TO、TS值及异常比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O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LVMI显著相关(P<0.05).TS与LVEF、IVST显著相关(P<0.05),与LVEDD及LVMI相关性更显著(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伴LVH患者的HRT现象明显减弱,提示高血压合并LVH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之间及与其他临床因素间的相关性, 以及替米沙坦干预后的变化. 方法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80例, 随机分为2组, 每组40例, 均接受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等药物治疗, 治疗组加用替米沙坦片40~80 mg&#8226;d-1, 对照组给予安慰药, 入院后24 h内行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检查, 并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以及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 三角指数, RMSSD, HF, LF)、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并行6 min步行试验(6MWT).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 TS和SDNN ,RMSSD和LVEF呈正相关, 与LVDD呈负相关; TO和SDNN,LVDD呈正相关, 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治疗组治疗后TO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TS值和SDNN,PNN50,RMSSD, 三角指数, RMSSD均高于对照组(P< 0.05或 P< 0.01).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HRT和HRV指标的检测都可对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 TO、TS值与LVEF、LVDD相关, 可凭借TO,TS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替米沙坦干预后改善HRT和HRV, 可能进一步改善CHF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窦性心率震荡现象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关系。方法将68例患者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6例和对照组22例,对照组无狭窄或狭窄〈50%,冠心病组先按血管狭窄程度分为2组:狭窄组(狭窄50%~99%),阻塞组(完全闭塞),然后根据主要冠状动脉受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每例患者均做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得心率震荡(HRT)参数: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同时获取心率变异(HRV)的时域性指标:(1)24h全部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24h内每5分钟时间段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SDANN)。比较冠心病组、对照组不同TO、TS、SDNN、SDANN值。结果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比较TO值增高(P〈0.01),TS值下降、SDNN、SDANN值减少(P〈0.01);冠脉狭窄程度越重,病变范围越大,TO越高、TS及SDNN、SDANN就越低。结论冠心病患者HRT的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有关,提示HRT对冠状动脉病变范围、狭窄程度评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方法 选取40例中度EH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24 h的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比较两组患者HRV时域分析指标[24 h内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24 h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 ms的比例(PNN50)]、HRV频域分析指标[低频(LF)、高频(HF)、LF/HF]、HRT分析指标[震荡初始值(TO)和震荡斜率(TS)]。结果 观察组PNN50(5.96±1.03)%、RMSSD(31.22±4.53)ms、SDANN(90.11±14.22)ms、SDNN(102.02±19.44)ms、LF/HF(1.54±0.20)、HF(403.96±101.53)ms2、LF(622.10±254.80)ms2均低于对照组的(9.63±1.71)%、(47.71±6.07)ms、(127.50±20.61)ms、(138.25±21....  相似文献   

10.
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窦性心率震荡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新的心电学指标-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在慢性充血性心衰(CHF)患者中的变化,探讨其对心脏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3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20例,根据24h动态心电图(Holter)记录资料,计算HRT的两个参数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0)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CHF组TO值显著高于对照组;CHF组TS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室性早搏后的HRT现象减弱,HRT可能成为预测其危险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1.
窦性心率震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检测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25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组及50例冠心病非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室性早搏组(对照组)的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的窦性心率变化[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3项指标,并观察3项指标与1年内死亡发生率的关系。结果:①急性心肌梗死组震荡初始(TO)为(-0.38±2.34)%,震荡斜率(TS)为(2.30±1.10)ms/RR;扩张型心肌病组震荡初始为(-0.38±2.26)%,震荡斜率为(4.67±2.86)ms/RR;对照组震荡初始为(-2.26±3.16)%,震荡斜率为(8.60±6.84)ms/RR,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为(-0.28±1.86)%,震荡斜率为(2.00±1.00)ms/RR,LVEF为(32.46±6.24)%;14例急性心肌梗死非合并心力衰竭组的震荡初始(-0.21±1.23)%,震荡斜率(2.30±1.10)ms/RR,LVEF为(50.46±8.26)%。两组比较:震荡初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震荡斜率、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3组各指标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各指标与1年内的死亡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室性心律失常之后窦性心率震荡不一定能预测死亡率,死亡率的高低在于该种疾病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DCM)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100例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24周后患者心功能分级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每分心排量(CO)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0%(36/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0%(44/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DD、CO、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曲美他嗪可以安全有效地改善DCM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徐广成  严林  季红星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39-324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室性早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9例,和排除器质性心脏疾病的老年对照组75例,行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计算HRT的两个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比较两组的TO及TS值:并根据HRT分级的不同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因心脏性原因死亡的情况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结果:老年冠心病组TO(2.13±3.11)%高于对照组(-1.85~2.01)%,TS(2.33~1.19)ms/RR低于对照组(9.72±3.53)ms/RR,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36个月,老年冠心病患者中2个指标均异常者(HRT2级)因心脏性原因病死率最高.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存在HRT异常.其异常程度与患者的心脏性死亡情况密切相关,HRT可作为冠心病临床上判断预后的重要心电指标.  相似文献   

14.
甘华文  唐其柱  周恒  袁园  纵静 《中国医药》2012,7(5):529-531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发生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房颤组(48例)与非房颤组(129例)年龄、心功能分级、血尿酸水平、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的差异.按尿酸水平分为升高组(88例)与正常组(89例)后比较房颤发生率,并分析尿酸水平对于房颤发生的影响.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年龄较大[(64±13)岁比(59±15)岁,P<0.05],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491±135)μmol/L比(424±121) μmol/L,P<0.01],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 (48 ±8)mm比(43 ±5)mm,P<0.01];血尿酸升高组患者房颤的发生率较正常组高[34.1% (30/88)比20.2% (18/89),P<0.05];血尿酸水平(OR:1.003,95% CI:1.000 ~1.006,P<0.05)和左心房内径(OR:1.147,95% CI:1.076~1.224,P<0.01)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尿酸水平是DCM患者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DCM患者发生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旨在探讨CHF患者HRT与心功能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按纳入标准随机选择6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观察组(心力衰竭组),44例老年非心力衰竭心脏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非心力衰竭组),均行超声心动图(UCG)、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观察指标为TO、TS、LVEDD、LVEF等。结果:CHF患者TO、TS与LVEDD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P〈0.05或P〈0.001)。CHF患者LVEF越低,LVEDD越大,TS值越低。结论:HRT可作为评估CH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有价值的无创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宜春 《淮海医药》2013,31(2):99-101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HF)左室重构及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 55例老年慢性心衰患者为通心络组,对照组30例。通心络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治疗30d。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浆脑钠肽(BNP)、HRT指标[震荡初始(TO)和震荡斜率(T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的变化。结果通心络组总有效率为94.55%。通心络治疗后TO、TS、LVEF、LVED、BNP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通心络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陈翔  于斌  钟伟济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25-352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 DCM )心室重构和血浆脑钠肽( BNP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DC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干预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40 mg/d。两组均于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分别检查血浆BNP水平及心室重构各项指标,采用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比较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干预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7.51%与65.63%,χ^2=4.730,P<0.05);两组干预6个月后,血浆BNP水平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及相对室壁厚度( RWT)均明显改善。 BNP水平与LVEF和RWT均呈负相关( r=-0.45、-0.39,均P<0.05),与LVESD和LVEDD均呈正相关(r=0.35、0.44,均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明显降低DCM血浆BNP水平,改善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8.
陈杭 《上海医药》2012,(7):20-22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将56例DCM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各28例。观察分析2组DCM心力衰竭患者经麝香保心丸和非麝香保心丸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6.4±27.2)ms和(36.3±17.1)ms;治疗前后非麝香保心丸组QTcd分别为(73.5±22.8)ms和(53.7±13.6)ms。与治疗前比较,2组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QTcd均有减少,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以麝香保心丸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治疗后2组间QTcd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麝香保心丸可以明显降低DCM心力衰竭患者的QTc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