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42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以及VAS疼痛评分的差异,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患者术后腰腿痛明显减轻,JOA评分由术前(4.11±1.27)分改善至术后随访时的(12.64±1.51)分,术前、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改善指数为8.53±0.24;改善率为78%;优31例(73.8%),良7例(16.7%),优良率达到90.5%。腰痛VAS评分术前(7.2±1.36)分减轻至随访时的(2.5±0.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使用腰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同时行植骨融合术是手术治疗和解决退变性腰推管狭窄症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选择。减压时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可提高融合率。术后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经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确诊为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39例患者,行后路椎问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以及相应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固定.结果 本组39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至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为94.9%;依据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优良率为89.7%.结论 后路内固定加椎间植骨融合术是治疗合并腰椎不稳的腰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采用非融合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联合Pillar植入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完整随访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评价伤椎前缘高度比(VHI)、椎体后凸角(VKA)、矢状面Cobb角(RKA)、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内固定失败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 手术时间95 ~ 150 min,平均118.5 min;术中出血量300 ~ 800 ml,平均465 ml.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7个月.平均术前VAS评分8.3(6~10)分,术后2.3(0~7)分,术后3个月1.6(0~4)分,末次随访1.2(0~3)分.受伤前所有患者均能够工作,在最后一次随访中,平均ODI为21.6%.VHI由术前的(58.70±12.33)%恢复至术后的(86.64±9.76)%,末次随访时为(82.37±8.16)%,平均纠正伤椎高度丢失4.27%;VKA由术前的(16.32±6.21)°恢复至术后的(3.32±5.42)°,末次随访时为(6.45±6.74)°,平均纠正后凸角丢失3.13°;RKA 由术前的(25.65±8.67)°恢复至术后的(7.66±6.74)°,末次随访时为(8.32±6.73)°,平均纠正Cobb角丢失0.66°.VAS评分、ODI、VHI、VKA、RKA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内固定失败病例,术前6例有神经症状患者术后完全恢复.结论 Pillar伤椎内植入增强了脊柱前、中柱的应力载荷,避免了为防止内固定失败而进行的后路植骨融合,保留了人体动态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并且内固定取出后仍可维持椎体高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收治85例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39例患者行PLIF(PLIF组),46例患者行TLIF(TLIF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PLIF组术中出血量为(740±150)ml,TLIF组为(435±12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6、12个月ODI和VAS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椎间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ODI、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高度、椎间角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VAS、椎间高度、椎间角度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优良率为82.1%(32/39),TLIF组为84.8%(39/4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融合率均为100.0%.结论 PLIF和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均可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和临床效果,TLIF术中出血量相对较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ELTA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轻中度、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8例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采用DELTA内镜下腰椎间融合术治疗的24例为DELTA组, 采用传统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MIS-TLIF)术式治疗的24例为MIS-TLIF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临床疗效(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改良MacNab标准优良率)以及腰椎融合率(Bridwell椎间融合分级)。结果 DELTA组手术时间长于MIS-TLIF组, 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少于MIS-TLI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周、3个月、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且DELTA组术后各时点的腰腿痛VAS评分、腰椎JOA评分均优于MIS-TLIF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早期应用唑来膦酸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2年8月-2015年3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同时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行腰椎融合术患者病例资料共38例,患者入院前未曾行任何抗骨质疏松治疗,全部患者采用的术式均为后路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术后1~2周给予唑来膦酸5 mg,同时口服钙尔奇600 mg/d及骨化三醇0.50μg/d;对照组18例,术后仅给予钙尔奇600 mg/d及骨化三醇0.50μg/d。比较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时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变化。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两组术前与术后12个月L1~4、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变化,分析随访期末时的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组术前ODI评分平均(38.70±4.16)分,术后3个月为(15.80±3.70)分,术后6个月为(10.60±2.72)分,术后12个月为(8.20±1.75)分。对照组术前ODI评分平均(37.52±4.43)分,术后3个月为(16.31±4.32)分,术后6个月为(11.26±2.75)分,术后12个月为(10.03±1.83)分。术后与术前各时间点的ODI评分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ODI评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L1~4、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密度:治疗组为(0.86±0.08)g/cm~2、(0.695±0.04)g/cm~2和(0.618±0.09)g/cm~2,对照组为(0.716±0.02)g/cm~2、(0.607±0.01)g/cm~2和(0.55±0.13)g/cm~2,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均获得坚实融合,对照组2例未融合。结论唑来膦酸具有显著的抗骨质疏松作用,能够使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减少骨丢失,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早期应用唑来膦酸无不利影响,可作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融合术后一种良好的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合并腰椎柱滑脱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LDH合并腰椎滑脱患者68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单纯组和融合组各34例。单纯组给予开窗髓核摘除术,融合组给予融合术治疗,术后均卧床休息3~4周,随访6个月。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手术前后两组腰椎功能进行评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ODI评分单纯组(37.1±4.1)分,融合组(19.3±3.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融合术治疗LDH合并腰椎滑脱术后恢复效果好,是治疗LDH合并腰椎滑脱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简称Wallis系统)在腰椎退变性疾病治疗中的短期疗效.方法 采用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1例(23个间隙),L_(3-4)个间隙,L_(4-5) 19个间隙.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早期恢复情况,并在手术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7~18个月随访,平均随访(12.5±0.4)个月,术后7 d VAS评分由术前的(7.5±1.5)分降至(2.5±0.5)分,ODI评分由术前的(40.0±2.0)分降至(23.0±1.5)分(P<0.01).结论 Wallis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操作安全简单,组织损伤小,早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方法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2例经椎间盘造影检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A组行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术63例;B组行前路腹膜外椎间盘切除结合Cage植骨融合术21例;C组行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后外侧融合椎弓根螺钉固定术48例.术后观察各组患者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 腰椎MRI上病变椎间盘T_2加权像低信号有重要意义.三组术后VAS评分降低值依次降低,A组(9.7±0.9)分,B组(7.4±1.2)分,C组(6.9±1.4)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ODI评分降低值也依次降低,A组(19.4±1.4)分,B组(18.8±2.9)分,C组(16.5±2.1)分.A组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靠方法;经皮激光椎间盘气化减压术与前路或后路椎间盘切除结合内固定术及融合术比较在改善患者疼痛与功能方面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椎不稳的诊断,腰椎后路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男17例,女23例)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前常规腰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结果:术后40例临床患者完全复位,恢复椎间高度,骨融合。术后随访12~15个月,月平均14.3个月,优26例,良13例,可1例。结论: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是目前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确切方法,植骨融合率高,术后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与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短期疗效的不同.方法 选取2009年5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33例腰椎管狭窄症伴腰椎不稳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A组16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加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B组17例,采用单纯椎板开窗减压.术前,术后1d,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摄腰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测量植入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腰椎活动度.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6~ 21(13.20±2.91)个月.A组术后各时间点椎间隙前缘高度较术前略有下降(P>0.05),术后1d椎间隙后缘高度、术后各时间点椎弓根间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术后1d,术后1、3个月椎间隙前缘高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弓根间距离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较术前或术后1d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6°±1.90°减小到末次随访的5.60°±2.02°,B组腰椎活动度由术前的9.89°±2.00°增大到末次随访的10.76°±3.14° (P< 0.05).在末次随访中,A组腰背部疼痛VAS、ODI评分[(2.02±1.98)、(20.18±18.80)分]均明显低于B组[(4.15±2.36)、(30.39±16.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未发生假体松动、断裂及脱落.结论 In-Space经皮植入棘突间撑开系统能够较好地维持脊柱活动度及稳定性,防止椎间隙塌陷及继发腰椎不稳的发生,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0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8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行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对照组行传统后路开放椎体间融合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治疗相关指标、JO.A评分、V.AS评分、O.DI.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82例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脊柱外科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常规护理,实验组在采用常规护理同时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胸腰背部功能状况,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术后抑郁水平,以及视觉模拟疼痛评分表(VAS)评价患者术后胸腰背部疼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过程顺利。82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时,实验组的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为14.96±3.3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6±5.21(P<0.05);实验组的SDS评分为42.24±3.5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7.17±3.38(P<0.05);实验组的胸腰背痛VAS评分为1.18±0.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1±1.75(P<0.05)。术后3个月随访时Oswestry各维度评分比较发现,实验组在疼痛、生活自理、走路、坐、站、睡眠和社会生活方面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是促进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身心康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改良小切口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的小切口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是否可以取得更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资料完整的85例单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常规小切口微创手术作为对照组,41例;改良小切口微创手术作为试验组,44例.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腰腿痛即有明显缓解.试验组患者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在术后3 d[(1.8±0.6)分]、12周[(1.3±0.6)分]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8±1.3)、(3.5±2.1)分](P<0.05).术后1年时这种优势渐不明显[两组分别为(1.9±0.6)、(2.8±1.7)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椎功能状态即有明显好转.试验组在术后12周[(18.2±6.6)分]及1年[(12.0±9.2)分]时的Oswestry腰椎功能状态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4.4±11.8)、(22.6±10.0)分](P<0.05).随访13~31个月,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无椎间盘突出复发及再手术.结论 小切口微创腰椎间盘切除术对于消除患者的腰腿痛、改善腰椎的功能状态具有良好的疗效,但保留部分黄韧带效果更好.改良术式对于防止术后粘连、腰椎不稳等并发症具有积极的效果,而且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腰椎间融合单侧及双侧内固定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探究更为有效、可靠的治疗方式。方法:选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1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将其分为单侧组及双侧组,每组56例,分别采取腰椎间融合单侧或双侧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单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费用低于双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7,t=9.620,t=12.338;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显著下降(t=28.223,t=24.899,t=25.013,t=20.475;P〈0.05),其治疗前后VAS及ODI组间对比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单侧组末次随访椎间融合率为89.3%,双侧组椎间融合率为92.9%;单侧组随访未见明显并发症,双侧组随访发现1例椎间融合器内植骨部分吸收,1例出现突出对侧根性症状。结论:腰椎间单侧及双侧内固定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症状,且具有良好的椎间融合度,安全性较高;而单侧内固定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且患者负担更小,对于需手术治疗的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使用腰椎间融合单侧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内窥镜下退变性腰椎失稳微创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运用METRXX-Tube微创手术系统结合螺纹式Cage对16例腰椎失稳患者进行减压、融合内固定,并与开放手术组作影像、实验室、ODI指数对比分析。结果 16例患者腰腿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第2、12周及期末ODI评分均优于开放手术组,优良率97.5%(P<0.01),术后X线片及CT复查见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切口、失血量、住院天数、实验室指标结果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该方法切口小,术中软组织剥离轻,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但手术时间长,X射线量大,操作难度较高,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深层肌康复护理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经皮椎间孔镜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深层肌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及腰部功能(ODI评分)。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1个月,两组的ODI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且观察组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深层肌康复护理可有效缓解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提高其腰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LDD)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56例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局部麻醉下,应用Nd:YAG激光治疗,术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机透视下定位,光纤由浅入深插入烧灼,每次发射1 s,间歇1 s,单节段激光总量400~800 J.于术前、术后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及奥斯维斯失能指数(ODI)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5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ODI评分由术前的(31.10±2.92)分改善至术后的(11.80±2.62)分(t=3.067,P<0.01);VAS评分由术前的(7.00±1.41)分改善至术后的(3.00±0.81)分(t=2.802,P<0.01).优36例,良10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2.1%(46/56).无椎间盘感染、腰大肌血肿、神经根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PLDD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良好,手术安全,耗时短,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