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目前中医对高血压病大部分分为肝火上冲、肝阳上扰、阴阳俱虛、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浊中阻等型。按此治疗虽有一定效果,但不够理想,尤其对较重患者降压效果更差。另外分型较多,有时过于牵强而影响全面治疗。还有的人一提到高血压病就认为是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阴阳平衡失调,其病变在“肝”,其根源在“肾”。多由肝阳上亢或肝肾阴不足而导致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剧烈时可伤阴,进一步加重肝肾阴虚,如此肝肾阴虚与肝阳上亢成为恶性循环。因此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原则通常是调节阴阳,多采用平肝潜阳,滋阴清热之药物,使阴阳偏盛偏衰得以纠正,即可改善症状,以致恢复健康,而温胆汤是治痰的主方,药性和平,有化痰宁神之妙用,故常用于胆经虚热或痰热上扰所致的虚烦不眠、惊悸、呕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及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端 《哈尔滨医药》1996,16(2):42-44
高血压病归属于中医眩晕、头痛、中风等证型。以七情内伤、饮食失调、内伤虚损等为主要病因,风火、痰、瘀为主要病理环节;眩晕、头痛、情绪不宁、面红升火等为主要见证。 一、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综合历代医家对类似证型的描述,联系目前的临床实践,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肝阳上亢:多因长期精神紧张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而产生阳亢之象。或劳伤过度,年老体衰,阴血虚少,失于濡养,肝阳失去制约,引至肝阳上亢。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凡门诊病例辨证属痰浊中阻型眩晕者,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随证加减,水煎两次,每次服用200ml,日服两次,连服7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一个疗程,共治患者86例,临床症状消失82例,为治愈;2例临床症状减轻,为有效;2例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结论用燥湿祛痰法治疗痰浊中阻型眩晕,总有效率97.7%。  相似文献   

5.
正高血压被称作人类健康的"无声杀手",要想战胜它,不能单靠降压药物,而要科学地做好防治与调养工作。研究发现,中医药在高血压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现为大家介绍中医降压的"独门秘笈"。辨证论治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病"范畴,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痰浊阻脉(头闷、体倦肢困、纳差)、阴虚阳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阴阳两虚(头晕耳鸣、腰  相似文献   

6.
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质代谢失常,血浆内脂质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因素。祖国传统医学无此病名,也无类似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的“痰证”、“虚损”、“胸痹”、“眩晕”等范畴。本病发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和人体阴阳消长失衡而产生湿浊、瘀浊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程长久,病情缠绵,致病因素多为情志刺激,五志过极,恼怒忧思,持续精神紧张,或饮食失节,嗜好烟酒辛辣,肥甘厚腻,或房劳精伤及先天不足、遗传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引起人体阴阳失调,气血紊乱而发生本病。其舌、脉、症常表现为寒热相兼,虚实同见,错综复杂。根据长期临床观察,本病以风阳上亢型和肝肾阴虚型最多,前者多见于高血压早期患者,后者多见于病程日久者。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归属中医“眩晕”“头痛”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以“风”、“火”、“痰”、“虚”四字概括,但又以肝木为主要病变。《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愤愤欲吐。”《临证指南医案·眩晕门》:“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甚至有昏厥跌扑之虞”,明确指出肝阳上亢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也先见“眩晕”之虞。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的中医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典籍中并无高血压病的记载,常以“眩晕”、“头痛”、“中风”等病论述。其中以“眩晕”论述最多,眩是眼花,晕是头晕,二者常同时并用,故统称为“眩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叙述痰浊型头痛的研究概况,分析除痰法及芳香开窍法的原理应用,最终对开窍除痰法治疗痰浊型头痛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拟为更好的治疗痰浊型头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祖国医学"头风"之范畴,是由于头颅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反复发作性的头痛.笔者以中医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谨守病机为前提,按照中医的辩证施治原则,将血管神经性头痛分为风邪入脑型、气滞血瘀型、肝阳上亢型、痰浊上蒙型和肝肾两虚型五个证型进行治疗,并常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重剂川芎,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性心绞痛属中医“真心痛”、“胸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虚实两个方面。虚者多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实者多为气滞、痰浊、寒凝等。临床表现常见以下证型;心气亏虚、心阳不振、心了不足、痰浊闭塞、寒凝气滞、心瘀阻等。但临床所见之心绞痛,多在气血阴阳不足或肝、脾、肾功能失调的基础上,痰浊、血瘀、气滞、寒凝等病机兼而有之。属本虚标实,虚实错杂的病症,而很少属于某一单纯典型之证型。基于上述认识,遵循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之精髓,自拟中西医方对该病进行辨证治疗45例床观察的效果较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病属祖国医学"眩晕","头痛"等病症的范畴。中医中药治疗高血压病,在降低血压、缓解症状、防治并发症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天麻钩藤饮出自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具有平肝潜阳、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作用,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的经典代表  相似文献   

14.
张官霖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418+420-418,420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的粥样硬化症中医证型。方法采取四诊方法回顾收集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300例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硬化症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颈动脉的粥样硬化实际情况将其分为A组(正常组)与B组(IMT增厚)以及C组(斑块组)予以辨证。结果患者中医证型中,有气虚表现者81.13%。其中39.37%表现为气虚痰瘀型粥样斑块,31.50%表现为气虚血瘀型,7.87%表现为气虚痰浊型。患者颈动脉内膜的中层增厚时多以血瘀气虚为主证,患者颈动脉的粥样斑块在形成时多以痰瘀气虚为主证。结论患者高血压病并发颈动脉的粥样硬化以痰瘀气虚证及血瘀气虚证为其主要证型,血瘀气滞证与痰浊气虚证以及痰热证和阴虚证则为其次。  相似文献   

15.
邓旭  覃勤  王雪娟 《北方药学》2013,(3):152-153
眩晕是风阳上扰,痰瘀内阻等导致的脑窍失养,脑髓不充。以头晕目眩、视物运转为主要表现。相当于慢性脑供血不足。2011~2012年期间,根据中医的辨证观,采用辨证膳食联合中医外治的特色护理120例病人,疗效显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老年性痴呆有“白痴”、“痴呆”、“呆痴”、“神呆”等多种说法,虽然名目繁多,但主要以智能低下、愚痴呆傻、不能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为特征。 本病中医的定位在脑,与心、肝、肾等脏腑相关。认为该病是因脑髓不足,五脏阴阳气血虚损,加之血淤、痰浊、气滞而引起。该病可分为年老肾亏、饮食失常、七情内伤、劳逸损伤等类型,临床上往往虚实夹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眩晕中医证型与病因等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中医内科接受治疗的134名眩晕患者展开研究,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症、病因和中医证型等资料进行统计探讨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合并症和病因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阴虚阳亢型患者年龄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中医证型;高血压在阴虚阳亢型中占比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中医证型;阴虚阳亢证型中,脑梗死和后循环缺血患者人数占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痰浊上扰型中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和前庭周围性眩晕患者人数占比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气虚清阳不升型中非特异性头晕患者人数占比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结论:眩晕证候可能与年龄、合并高血压病、眩晕的病因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在临床实践中,笔者主张以虚实辨证为纲,分析病因病机,以便确立相应的治则。高血压病偏于实证者,多由素体阳盛,或忧思恼怒过度情志所伤,使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逆乱,致肝气疏泄失常,阳热亢盛,或化火生风,或伤阴耗血,或酿痰致瘀,形成肝火炽盛,肝阳上亢为主要证型,兼夹风、火、痰、瘀等证;偏于虚证者,多因年老体弱肾虚精亏,阴不敛阳,或阴虚及阳,以致阴阳失衡,水不济火形成阴虚及阳,阴阳两虚为主要证型,兼夹痰浊上逆、阳虚水泛等证。至于病程日久实证转虚,或病情变化,虚中夹实,仍可以虚实为纲,权衡病情的轻重缓急,辨明主次,酌情治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疾病。属于中医的“肝阳上亢”、“肝火”、“眩晕”、“头痛”等范畴,以头痛、头晕、失眠、烦躁易怒、乏力为其常见症状,晚期常因心、肾、脑等出现不同程度的器质性损害,还可有相应的各种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病辨治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病是以动脉血压升高,尤其是舒张压升高为特点的全身性、慢性血管性疾病,晚期病人常出现心、脑、肾等脏器不同程度的损害,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常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内伤虚损等因素有关,使肝肾阴阳失调,形成了下虚上实的病理改变。临床上根据其发病特点将本病分为:肝火偏亢,气血上冲;肝肾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