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成像对成人门静脉主干及主要分支、属支解剖形态的显示能力,确定不同性别血管最大管径的正常值.方法 选取无影响门静脉系统疾病者227例行门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观察MSCTA对门静脉主干及其分支、属支的显示能力.参照Couinaud方法分析门静脉解剖类型.测量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的最大径,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之间有无差别.结果 MSCTA对门静脉主干及其第1~4级分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显示率100%,可显示5级分支者208例(91.6%)、6级132例(58.1%)、7级19例(8.4%).门静脉分支正常型约84.1%,Ⅰ型变异8.8%,Ⅱ型变异6.6%,Ⅳ型变异0.4%.肠系膜静脉解剖类型中Ⅰ型52.0%,Ⅱ型32.2%,Ⅲ型15.8%,各解剖类型比例接近文献报道.男性及女性门静脉主干95%参考值范围为10.4~17.0 mm及9.9~15.0 mm.门静脉系统主要血管不同性别血管最大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之间门静脉左支及肠系膜上静脉最大管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其余血管不同年龄组有差别.结论 MSCTA能够很好地显示肝门静脉系统解剖.门静脉分支以常见型最多.男、女性门静脉系统血管径线均有明显差异.提示MSCTA上男、女性门静脉主干最大径不超过17 mm及15 mm.  相似文献   

2.
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肝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80例肝癌患者分别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分析:肝癌供血血管的起源、走行、形态、变异以及寄生供血、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比较MSCTA与DSA的符合情况,分析MSCTA对TACE插管操作的指导价值.结果 MSCTA中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T)对肝癌规则性供血情况下二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7.5%、95%.MIP和VRT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为96.25%、75%.MSCTA与DSA对二级肝动脉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肝动脉的显示率,MIP与DSA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RT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寄生动脉加支,肝动脉变异18例;DSA显示寄生动脉24支,显示肝动脉变异21例;MSCTA发现肝癌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的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5.7%.MSCTA和DSA在发现寄生动脉和肝动脉解剖变异概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A显示腹主动脉和腹腔干动脉在矢状面夹角狭窄4例,横断面极度左偏3例;MSCTA显示情况与DSA吻合.结论 MSCTA与DSA比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它能全方位详尽清晰地显示肝动脉分支的起源、走行、形态;检出肝癌变异供血动脉及肝外寄生供血动脉,显示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对指导TACE术中插管操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原发性肝癌重复介入治疗的指导价值.方法:对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再次进行介入治疗时先行MSCTA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血管进行三维重建.结果: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共进行MSCTA检查及三维重建76次,共发现肝动脉解剖变异8例,栓塞治疗后肿瘤侧支循环形成28例,肝动脉闭塞2例.MSCTA显示腹腔动脉及肝动脉分支的三维结构以及介入治疗后侧支循环形成、来源方面优于DSA.结论:MSCTA及三维重建能直观、清晰的显示肿瘤病灶的供血血管立体解剖图像,对再次介入治疗制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16层螺旋CT多期肝血管成像技术、优势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7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肝实质期螺旋CT多期肝血管造影,分析MIP、VRT、SSD3种血管重建方法对肝癌并发的肿瘤血管性病变的显示,并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70例肝癌DSA共检出肿瘤供血动脉115支,MSCTA检出110支,符合率约95.6%,两者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71)。其中MIP、VRT显示较佳,SSD显示较差(45/115,39%)。DSA显示70例均存在瘤内肿瘤血管,其中MSCTA检出65例,两者表现相似,其间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69)。MSCTA、DSA分别检出门-肝静脉癌栓36支、27支,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04),DSA对较小分支癌栓显示不佳;DSA显示肝动脉-门静脉瘘29例,MSCTA检出27例(符合率93.1%),两者表现一致。MSCTA检出肝动脉解剖变异22例(31.4%),共中9例变异肝动脉参与肝癌供血,与DSA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多期肝血管造影可全面、准确评价原发性肝癌并发的肿瘤血管性病变,与DSA检查有很高的符合率,可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术前提供重要信息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3D-DSA和DynaCT成像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在肝细胞癌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肝癌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前分别进行3D-DSA、DSA和DynaCT扫描检查,应用3D-DSA重建成像Inspace的容积重建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技术(MIP)、多层面重建技术(MPR)和DynaCT成像对肝脏血管和肿瘤进行多方位、多层面、多视角显示。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和空间走行,比较肿瘤的供血动脉来源、走行、瘤灶数目、瘤灶染色程度及合并症的显示情况。结果:47例肝癌患者3D-DSA重建成像发现40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5例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2例肝总动脉自肠系膜上动脉发出;其中1例肝总动脉自腹腔动脉发出,由肠系膜上动脉单独发出一支供血动脉到位于肝右下叶的肿块;显示肝动-静脉瘘9例,其中2例大流量混合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瘘,6例周围型小流量局限性肝动脉-门静脉瘘和1例小流量肝动脉-肝静脉瘘。DynaCT成像发现病灶179个。常规DSA发现病灶145个,动静脉瘘7例,门静脉瘤栓9例。和常规DSA相比较,3D-DSA成像对肝癌供血动脉的起源、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三维空间结构的显示优于后前位DSA;观察腹腔动脉和?或肠系膜上动脉主干与腹主动脉间的夹角及肝动-静脉瘘较常规DSA更清晰方便;DynaCT重建成像对肿瘤瘤灶数目的显示率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DSA和DynaCT重建成像对于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尤其是选择适宜形状的导管及合适、适量的栓塞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其采集时间最长只有20s,不能同时显示肝脏动脉期血管和静脉期门静脉内瘤栓的情况,必须与常规DSA检查结合,才能更加完整全面的显示病灶和血管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6.
MSCTA对肝癌TACE治疗插管操作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介入治疗中指导插管操作的意义.方法:应用东芝16层螺旋CT机,对40例肝癌患者均行MSCTA检查并用MIP和VRT进行重建,所有患者均行DSA造影.并将两者的图像进行对比,比较两者在显示肿瘤供血血管的起源、走行及变异情况,以及腹腔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方面的信息.结果:MSCTA中MIP和VRT对二级及二级以上肝动脉的显示率达100%, MIP和VRT对三级及三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率分别约90%,75%.CTA与DSA对二级及二级以下肝动脉显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三级及三级以下肝动脉的显示MIP重建图像与DSA图像无显著性差异(P>0.05),VRT重建与DSA有显著性差异(P<0.001).显示肝动脉变异11例,寄生动脉10支,DSA漏诊2例.CTA对肿瘤变异和寄生供血血管的显示以及腹腔动脉与腹腔干动脉的夹角显示;与DSA对比有高度一致的符合率.结论:MSCTA能三维清晰的显示肝动脉分支的起源、走行;检出肝癌供血动脉及肝外寄生供血动脉,清晰显示腹腔干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与DSA相比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TACE介入治疗中指导插管操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肝动脉解剖变异的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蕾  杨学华  高剑波  张永高  张智栩   《放射学实践》2009,24(11):1228-1231
目的:评价64层CT血管成像(MSCTA)对显示肝动脉解剖变异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肝脏4期增强扫描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动脉早期增强扫描图像进行后处理,结合原始横断面、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及曲面重组(CPR)图像观察患者肝动脉解剖变异。结果:28例患者显示有肝动脉解剖变异,6例为肝总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9例替代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4例肝左动脉起源于胃左动脉,4例副肝右动脉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2例替代肝左动脉起自腹腔干,2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1例替代肝右动脉起自腹腔干。有DSA对照的10例,MSCTA对肝动脉解剖变异的诊断符合率为100%。结论:MSCTA可以准确地显示肝动脉的解剖变异,对肝脏病变的介入治疗及外科手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肝移植术前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宏  钟心  董玉茹  董悦 《武警医学》2005,16(10):748-75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DCE MRA)三期扫描技术,评价其在肝移植术前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拟进行肝移植的183例患者进行术前3D DCE MRA成像扫描,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超导MRI扫描机,圆形极化相控阵体线圈,3D DCE MRA三期(动脉期、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技术,即对所得图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了满意的血管成像图像,肝动脉可显示2~3级分支,门静脉可显示2~5级分支,肝静脉可显示1~2级分支.183例肝移植患者,5例显示肝动脉变异,其中2例起自肠系膜上动脉,2例直接起自腹腔干,1例起自胃左动脉.单纯肝硬化门脉高压103例,其中,冠状静脉和食道胃底静脉曲张23例、脐周静脉曲张5例、肠系膜静脉曲张2例、脾门周围静脉曲张30例,门静脉玻璃样变性1例;原发性肝癌79例,5例肝动脉包埋、僵直、推移,2例肝内动-静脉瘘,门静脉右支癌栓23例,门静脉左支癌栓7例,门静脉主干癌栓3例,同时发生门静脉左右支癌栓的2例,MRA表现为门静脉呈半月形或杯口形缺损或不显影.7例肝静脉出现栓塞,5例下腔静脉受压推移,1例下腔静脉瘤栓.结论 3D DCE MRA三期扫描能很好的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系统病变,肝移植术前应用3D DCE MRA,基本达到临床要求,是术前血管评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脏多期扫描 ,肝动脉和门静脉双期血管成像的可能性及其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14例正常者及 15例肝硬化患者 (包括 6例肝癌 )行MSCT多期扫描 ,准直 2 .5mm ,pitch 5 ,每期扫描时间约为 6~ 9s。分别于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进行血管三维成像 ,重建方式为容积再现技术 (VR) ,最大密度投影(MIP) ,表面遮盖法重建技术 (SSD)。统计 3种成像方法对胃十二指肠上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显示率 ,并对门静脉显示情况进行评分。结果 肝动脉期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 ,腹腔干血管及其分支 ,VR、MIP及SSD对胃十二指肠动脉 ,肝固有动脉 ,肝左、右动脉的总显示率分别为 85 .3% ,85 .3% ,6 6 .4 %。门静脉期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系统情况 ,正常人门静脉可显示 6级以上 ,VR及MIP优于SSD(P <0 .0 5 ) ,VR立体感强于MIP。结论 MSCT肝脏多期扫描 ,双期血管成像是了解肝脏供血动脉和门静脉系统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以VR血管成像最佳 ,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有关肝动脉和门静脉方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出16层螺旋CT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对肝动脉系的显示能力,以及MSCTA后处理技术的合理应用. 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肝脏16层螺旋CT双期增强的动脉期MSCTA影像(肝细胞癌36例和肝海绵状血管瘤14例),评估其对肝动脉系的显示能力;对比分析MIP、VRT、SSD后处理技术的MSCTA所见. 结果MIP、VRT、SSD均可清楚显示腹腔干及其主要分支(显示率均为100%);VRT、MIP可显示肝固有动脉和肝左、右动脉(显示率100%);肝动脉左、右支及其Ⅱ、Ⅲ级分支以薄层MIP显示最佳(显示率均为100%);薄层MIP可显示血管与病灶的关系(83个病灶,79个显示,显示率95%);VRT在显示血管形态和走行方面优于其他后处理方法,可提示血管与病灶的关系;SSD不作为MSCTA成像的首选方法. 结论16层螺旋CT上腹部常规增强扫描,利用3D后处理技术,可清楚显示肝固有动脉、肝左、右动脉、及其细小分支,准确评估血管变异及病灶与血管的关系;后处理方法以VRT结合薄层MIP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