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于山阳,采以端午。 治病灸疾,功非小补。 ——李言闻《蕲艾赞》 【引言】 诗载《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艾“集解”——“时珍曰……先君月池翁,讳言闻,尝著《蕲艾传》一卷,有赞曰…”据此可知“蕲艾赞”出自李时珍之父李言闻《蕲艾传》。  相似文献   

2.
刘全军 《双足与保健》2012,(2):29-30,37
艾灸的一个非常实用的适应症,就是痛症。艾草是纯阳之物,它除了补人体的阳气之外,还可以疏通人体的经络。名医李时珍的父亲曾写了一本叫《蕲艾传》的书,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唯一一本专门讲艾草的著作。书中记载了一个实验:湖北蕲州产的艾是最好的艾,叫薪艾,将薪艾做成绒,点着了,把酒坛子放在上面,绒在下边点燃,艾绒的火气能从酒坛子里边冒上来,这说明艾草的穿透性非常强。  相似文献   

3.
五月艾叶妙用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又称蕲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又叫灸草、野艾,《尔雅》名“冰台”,《本草经集注》谓“医草”。它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生全国各地,以湖北蕲州产者为佳。农历五月,是艾生长最旺盛,含油量最高的季节,故一般采收艾叶者不会错过此最佳时节。  相似文献   

4.
九牛草始载宋代《本草图经》,明清本草多有沿用,但其所指均不甚清楚。艾叶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和广阔应用范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艾叶药材的基原较多,其中明、清时期的蕲州九牛草被称作为"蕲艾",珍贵而价高,民间推崇为"艾之精英"。为捋清九牛草基原和九牛草与艾的历史渊源,该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著作中九牛草的本草文图考证、产地分析,对蕲州九牛草的实地调查取样,并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蒿属标本,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九牛草基原植物应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为古代中药材艾叶的重要基原之一,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含量与化学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蕲艾叶、蕲艾花、蕲艾茎及5月至10月不同采收期的蕲艾叶精油,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结果:蕲艾叶精油含量显著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且蕲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种类与相对含量均高于蕲艾花与蕲艾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提取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中6月蕲艾精油含量最高。经SD-GC-MS分析表明,不同采收期蕲艾精油均检测出含量较高的桉油精、樟脑、冰片和α-蒎烯等。结论:蕲艾叶为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且6月为蕲艾的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6.
<正>进入农历五月,先前还羞羞答答的五月艾突然间一个劲儿地向上窜,一天一个样,只几天功夫就亭亭玉立了。远远望去,所有的河滩沟坎、平谷山坳、坡坡岭岭,一大片青青的五月艾,让大地在葱郁之中有了异样的味道。艾,又称蕲艾、家艾、艾蒿和五月艾,也叫灸草、野艾,《尔雅》名"冰台",《本草经集注》谓"医草"。它是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遍生全国各地。农历五月,是艾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和比较不同栽培品种蕲艾与蕲艾不同部位的顶空固相微萃取的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为蕲艾的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分别提取七尖蕲艾,五尖蕲艾,金艾的叶、籽、茎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并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结果:相同栽培品种蕲艾叶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除樟脑外均高于蕲艾籽与蕲艾茎,其中七尖蕲艾叶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与质量分数均高于五尖蕲艾叶及金艾叶。经HS-SPME-GC-MS分析表明,不同栽培品种蕲艾的不同部位均检测出质量分数较高的桉油精,樟脑,侧柏酮,α-蒎烯,1-石竹烯和氧化石竹烯等。结论:七尖蕲艾叶为上述3种栽培品种蕲艾的最佳药用部位,其籽次之。  相似文献   

8.
艾叶的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叶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et Vant的干燥叶,《别录》《药性论》《本草纲目》等书中对其都有记载,以湖北蕲州地区产者最为著名,称蕲艾。性味:苦,辛,温,人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镇咳平喘及安胎等功效。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6,(8)
目的:建立栽培蕲艾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分析测定方法,为栽培蕲艾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蕲艾挥发油,用GC-MS联用技术对栽培蕲艾进行指纹图谱测定,并采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的中药指纹图谱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建立蕲州栽培蕲艾挥发油的共有指纹图谱。结果:栽培蕲艾挥发性成分中含有28个特征性指标成分,初步建立了以此28个共有峰为特征指纹信息的GC-MS指纹图谱。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精密度和稳定性(RSD均小于5%),建立的挥发油GC-MS指纹图谱为栽培蕲艾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这里出产的蕲蛇,是蛇类药材中的珍品,与当地名贵特产蕲艾、蕲龟、蕲竹并称“蕲春四宝”,历史上曾作贡品。李时珍在他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对蕲蛇、蕲艾、蕲龟都有著述。特别是蕲蛇,由于它的形态奇特。药效极佳,更为李时珍所青睐。早在写作《本草纲目》之初,他就曾在州城北边的龙峰山上,实地观察研究过蕲蛇,并写成了一篇专门论述蕲蛇  相似文献   

11.
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了扩大艾叶的地道品种蕲艾的资源,探讨栽培蕲艾与野生蕲艾的质量。方法:通过对其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栽培蕲艾的挥发油含量,燃烧热值,微量元素含量均明显高于野生的。结论:栽培蕲艾的质量比野生的要好。大力发展家种,不仅扩大了蕲艾的药材资源,而且还可以提高蕲艾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种植时期和垄作模式对蕲艾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针对蕲艾种植时期不明确,传统平作种植模式下植株中、下部枯叶严重,田间产、质量低下等问题,研究了不同种植时期和垄作模式对蕲艾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前秋冬季种植有利于蕲艾的生长发育;垄作模式中垄向对蕲艾生长影响较小,与传统宽垄种植模式(垄宽160 cm)相比,采用80,60,40 cm垄宽种植的蕲艾单位面积密度、有效株数、枯叶率下降,单株有效叶片数、侧枝数和单株总产上升,但蕲艾田间总产量降低。蕲艾叶片出绒率随种植时期推后和种植垄宽增加而呈现降低趋势。秋冬季种植和采用80 cm垄宽的垄作方式时,蕲艾叶片中总挥发油、桉油精、樟脑、龙脑含量高;蕲艾艾叶总黄酮及山柰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的含量则是随着种植时期后移和种植垄宽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湖北蕲艾分布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条件下,为获得高质稳产,蕲艾宜在秋冬季采用垄幅宽度60~80 cm的双行垄作生态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3.
艾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艾草是常见的一种菊科草本植物,又有冰台、遏草、香艾、蕲艾、艾萧等多种别称[1]。其作为一种效用特殊的民俗本草,生长适应性强,在祖国的大江南北、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民间常有俗语"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可见艾草的药用价值早已深入人心,但随着时代变迁,其价值逐渐被遗忘。本文就艾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发展演变及其价值展开探讨,现总结如下。1艾之起源人类对火的利用是历史进程进入文明的一大步,远古  相似文献   

14.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 ,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 ,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 ;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 ,艾的成分及含量 ,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 ,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 ;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 ;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 ,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蕲艾油的经皮急性毒性、皮肤刺激性和眼刺激性实验,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将蕲艾油外涂于大鼠皮肤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测毒性反应表现和体重变化;采用同体左右皮肤自身对比法,将蕲艾油多次外涂于家兔背部皮肤,观察其对动物的皮肤刺激性反应;采用同体左右侧自身对比法,蕲艾油滴眼,观察其对家兔的眼刺激性反应。结果:经皮急性毒性实验未发现大鼠任何中毒反应症状;刺激性实验中家兔表面皮肤出现红斑和水肿,并有结痂,停止给药后损伤减轻至恢复;蕲艾油滴眼后均出现轻微水肿和充血,伴有部分眼睑外翻,但给药48h后症状逐渐减轻至恢复。结论:蕲艾油未对大鼠产生急性毒性,对家兔皮肤刺激强度为中度刺激性,对家兔眼刺激强度为轻度刺激性,但刺激性损伤均可恢复。  相似文献   

16.
蕲艾挥发油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蕲艾挥发油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灌胃给药7天和14天,测量免疫器官重量,并用MTT比色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结果:灌胃7天蕲艾挥发油能使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显著上升,细胞增殖指数均有显著提高.结论:蕲艾挥发油能提高小鼠免疫器官重量以及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7.
艾与蕲艾的生药学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宗国 《中医药学刊》2003,21(8):1356-1357,1366
艾叶是常用的中药,蕲艾是艾叶中最著名的品种,道地药材。介绍了艾与蕲艾的植物学特征和药用历史、用途与疗效;综述了各地艾叶品种的挥发油含量、成分及其各成分的相对比例,艾的成分及含量,不同采用期和不同提收方法蕲艾油含量的变化,以及水蒸汽蒸馏母液的成份与含量;探讨了艾与蕲艾的综合开发战略;并综述了艾与蕲艾开发的现有技术,产品的相关专利和市场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复方蕲艾卫生巾方与蕲艾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小鼠分别连续灌胃给予复方蕲艾高、中、低剂量(2.7,1.8,0.9g·kg-1)和蕲艾0.544 g·kg-17d,采用扭体法、热板法、二甲苯致耳肿胀模型及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观察其镇痛抗炎作用。结果复方蕲艾和蕲艾可显著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或P0.01);复方蕲艾在给药60min后、蕲艾在药后120min对热板引起的疼痛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或P0.01);复方蕲艾、蕲艾均能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耳廓肿胀(P0.05或P0.01);均能显著抑制冰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炎性物质通透性(P0.05或P0.01)。结论复方蕲艾与蕲艾均具有显著的镇痛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尔雅》为两千多年前出现的我国最早一部词典,汇集并解释了先秦古籍中大量的古词古义。在“释草”一篇,记载了很多药用植物。说明两千多年前,人们对这些植物已有一定的认识。书中记载有“薛,山蕲”,和“薛,白蕲”。目前人们认为两者都指当归。《中药大辞典》将“薛,山蕲,白蕲”都作为伞形科植物当归 Angelica sinensis的异名收载,笔者则有不同看法,提出供参考。 《尔雅·释草》中,“薛”一物共有五种解释,“山蕲,白蕲,庾草,牡(艹赞),山麻”,分别列于五处,并没有把“山蕲”和“白蕲”共放一处。显然,当时称“薛”者共有五种植物,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为鉴定蕲艾种质资源并为优质选育和推广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48份蕲艾样品进行扩增,并用PopGen1.32和GenAlEx 6.5等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结果 通过预实验筛选的11条引物共扩增出184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84条,多态性条带占比100%。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Ne)变化范围分别为1.4728~1.5924和1.2867~1.3977,Nei’s总种群遗传多样性指数(Ht)为0.3521,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4187,基因流(Nm)为0.6940,表明蕲艾遗传多样性较高,不同类群间有一定的分化和基因交流。根据UPGAME聚类分析结果,相似性系数为0.73时,48份艾草材料可被分为五个类群,其中类群4(野艾)和类群3(赤艾)的一致度最高,遗传距离最近,而类群2(白艾)和类群1(香艾)的一致度最低且遗传距离最远。结论 I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蕲艾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研究,可为蕲艾的鉴定以及资源挖掘提供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